为什么说"心源性猝死"来势汹汹?一组数字就能告诉你答案

最近,"上班996,生病ICU"的话题热度高涨。

复盘一下这个话题,最先是由程序员发起,其中"996"是指员工从每天上午9点工作到晚上9点,每周工作6天;

而"ICU"则指,长时间高压工作,可能导致罹患各种重大疾病,最后只能送去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病房。

为什么说

究其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工作超负荷运转,对当代人来说似乎已是常态。

在人生的黄金时代,我们面对未来似乎总有无限信心,压力,通宵,外卖,久坐,这些都习以为常,只不过是"努力打拼"的附加条件。

在《中国城市白领健康状况白皮书》中提到:中国主流城市的白领亚健康比例高达76%,约6成的人处于过劳状态。这往往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而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堆叠而成的产物。

从过劳到过劳死,看似一字之差,实则日积月累,如果不是健康亮起红灯,我们总以为自己可以一直生猛下去。这些年,我们好像经常看到类似的新闻:

为什么说

2年无休的36岁某名企IT工程师,在与客户开完会后,猝死途中。

26岁的医生加班猝死,他的朋友圈里写着:黑+白+黑,下班啦,活着真好。

他们是同学眼里的精英,敬业努力,看似前途无量。

而今与世长辞,只因一个共同的原因:心源性猝死。

一辈子看似很长,但告别总是很匆忙。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心源性猝死"到底是什么

心源性猝死是指由心脏原因引起的突然死亡,(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等原因)是世界上常见的死因,其发生的概率占全部心血管疾病死亡的50%。从先兆症状发生1小时内, 产生意识丧失。心源性猝死定义中重要的内容是"突然的""快速的"和"不可预测的"。

为什么说"心源性猝死"来势汹汹?一组数字就能告诉你答案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显示,我国心源性猝死发生率为41.8/10万人,每年发病人数超过54万,相当于每天约1500人因心源性猝死离世。

为什么说

大约80% 的心源性猝死发生在家中, 其中 40%的病例是在无旁观者的情况下发生, 由旁观者迅速进行心肺复苏的比例仅占10% ~ 20% , 因此其存活率不足5% 。

心源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具体划分为以下两种

面对心源性猝死,根据程度的不同,又分为一级预防人群和二级预防人群:

一级预防人群主要针对未发生过心源性猝死事件,但有高危因素的人群。特指具有持续性室速、室颤风险的患者,但未发生室速、室颤事件或心搏骤停复苏的人。

二级预防人群主要针对已发生过心源性猝死事件的患者。

在二级预防人群中,尤其是这三类人群需要特别注意:

冠心病患者。冠心病是常见的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原因,占心源性猝死总数的80%,是心源性猝死为第一临床表现,因此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包括高龄, 高血压病, 糖耐量异常, 吸烟等均是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

为什么说

心梗患者。多达75%患有心肌梗塞患者的死亡是突然发生的,尤其是在心梗后装入心脏支架的人群。

心肌病患者。心肌病(扩张型、肥厚型)是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另一重要病因。病毒性心肌炎是儿童和年轻人猝死的原因之一。

面对心源性猝死这种"说来就来"的突发性疾病,如何做到合理预防呢?

1. 了解心源性猝死院外心脏停搏的死亡率极高的根本原因:

医院外心脏停搏者多数是由心室颤动引起的, 大部分患者(大于 80%)先出现室性心动过速, 持续恶化发生室颤。而医院外心脏停搏的总病死率很高(高于 75%) ,主要原因是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除颤治疗。

2. 选择公认预防心源性猝死的有效手段: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心源性猝死的预防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经历了从药物向器械治疗的转变,其中,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在过去的临床应用中,已经被证明了其防止院外心源性猝死的效果。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是减少心源性猝死的确切而有效的方法,既往一系列关于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研究中已经证实,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在减少死亡率方面明显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国外研究表明,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和传统药物治疗相比较,可以有效降低37%的死亡率。"

为什么说

3. 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技术,作为前沿保健科技,不仅能够延长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疗法的使用周期,还能精准除颤,安全性高,为人们的心血管健康、生命安全提供多一重保障。

心源性猝死,从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对健康忽视的不断叠加而导致的。"996"话题的发酵,其实是让我们了解,无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都要将健康放在第一位,即使是为了理想生活奋斗,也并不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在日常生活中,唯有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对疾病危险做到合理防治,用积极态度应对生活中的挑战,细水长流才能收获生命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