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之美”——改良的漢服,能一直髮光下去嗎?

寇亞君


漢服將會被傳承,改良的漢服將會一直存在,但是以改良漢服命名的服裝將不會長久。因為改良的漢服既不是正統的古裝,又不是正統的現代裝,它處於一種不古不今、不上不下、不倫不類的尷尬境地。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達,所以改良漢服的名稱只是一個過渡。中國必須有自己主流的現代化民族服裝,而這個主流的中華服飾其主要名稱將只有一個,那就是華服。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民族自信的提高,漢服會像日本的和服一樣,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各種聚會和禮儀的場合。漢服將會被很好的繼承,這個從各地愈演愈烈的漢服熱就能看出端倪。中國目前最大的問題,不是傳統服飾繼承的問題,而是現代的中華民族服飾根本就不存在的問題。這嚴重的影響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影響力,很多人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了,並且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做了不懈的努力,在這些人當中,其中就包括了我。所以回答這個問題,也包含了我多年來的研究。

“ 服章之美謂之華,禮儀之大謂之夏”,因此在生產力並不發達的古代甚至遠古,中國人的服飾與其它國家相比就已經是明顯的精美和華麗了,而且,古代中國服裝的成熟期進入的非常早,因此,“華”才可能成為被普遍公認的中國的簡稱和代稱。在歷史上,“衣冠上國”的地位一直是使中華民族產生民族認同、民族自覺和民族自信的一個主要原因之一,這種自信使其極難被同化,所以同化漢民族必須先令其放棄其固有的服裝系統才有可能實現。直到近代,清政府採取了史無前例的“削髮易服”的政策,才使以漢族為主體的中國人近乎頑固的中華服飾情結得以終結,這當然是讓人痛心的,因為燦爛的中華服飾文化被“斷代”了。

滿清入主中原的初期,其政策基本都是學習並適應於中原文化和民情的綏靖政策,唯有 “削髮易服”是主要的強制政策,其具體體現是——在文化上,是滿適應漢;而在服飾上,則必須漢適應滿,強制讓一個先進的服飾系統適應一個相對落後的服飾系統,其目的正是為了消除這種主體民族建立在優秀的服飾文化上的民族自覺和民族自信以利於長期統治。這種強制服飾政策引發了慘烈的抗爭,表明了人民對延續了幾千年的燦爛服飾文化的難以割捨。在近代300多年期間,我們曾擔心中華服飾文化會就此消逝、沉淪,但到了今天,我們發現是多慮了。漢服又以異常的特別熱了起來,各個朝代的制式、工藝又被挖掘了出來,於是傳統服飾的研究、整理也就成了不是問題的自然。但是,現代的中華服飾倒成了一個大問題。因為近代工業革命等原因,傳統服飾的材料工藝甚至結構都已經不合時宜了,如何儘量保留傳統服飾的特徵,又能使其適應現代化生活,以此來一個現代化的中華服飾系統,這是我們現在面臨一個主要課題。

今天,還有很多人抱著“祖宗之法不可變,先人之衣不可改”的想法,而這種態度對中華服飾文化的復興卻是有害的。誠然,做為一個個體的中國人,任何人都有權利躺在昔日的輝煌裡孤芳自賞、不思改變,但是如果整個社會也這樣想的話,就會造成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會又一次錯失佔領文明高點的機會。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中華民族中的各個族裔已經形成一個整體,與她競爭的,已經永遠不再是自已的左手和右手,而是以大洲、大洋為單位的整個外來文明。一個能保留並強化自已的文明優勢,同時又毫無障礙的吸收外來的優勢文明的民族才是偉大的。

對於立足當代同時又面向未來的中華服飾系統,一方面不能拘泥於類似於立領、盤扣這樣的小情趣中不能自撥,另一方面,更不能一概將現代的服飾元素和服飾語言做為忌諱。人類從農業社會發展到工業社會再到未來的社會,有一些服飾風格的發展趨向是共同的,例如更加方便、更加簡潔、更加實用等等,我們的工業水平和科技水平如果比別的國家領先一步的話也大概率的會這麼發展,所以現代甚至未來的風格不是我們在探討當代的中華服飾系統所應該避諱的。我們要抓住並弘揚民族服飾的核心結構優勢,而在具體款式、花色等元素上,則打破一切障礙。將中國五千年來無比豐富而燦爛的中華服飾系統的固化於立領和盤扣是一種嚴重的作繭自縛,它使一個巨系統降格成一個單調和小眾的門類,同時也導致中華服飾系統變成了人類服飾系統的一個可有可無的配角和附庸,是可笑又可悲的。

歷史上,所有落後民族對先進民族的反超,無一不是建立在對先進文化的吸收上的,而先進的民族如果固執、守舊而不自新,則再先進的文明也必將走向沒落。在現代社會里,你服裝的便利性、功能性、普及性、經典性等不明顯優於其它民族的服裝,你在時尚上就永遠不可能影響甚至引領世界。你不去包容世界,那麼世界也同樣不會包容你,固步自封往往面臨著被遺忘和拋棄的命運,不再生長的植物必定會枯萎和死亡。“苟日新,日日新”,所以,每一個負責任的炎黃子孫對於中華民族燦爛的服飾文化,只有生生不息的創新,才有可能讓燦爛的傳統活在當下,並影響未來。

如果中國在服飾文化沒有斷層的朝代率先進行了工業革命,我們今天的服飾系統會怎樣呢? 可以料想,一定也會發生巨大的變化,一如西方在工業革命前後服飾系統的巨大變化一樣:一定也會適應新材料,適應新的工業化生產,適應現代化的生活節奏。也會更簡潔,方便,實用,富有科技感。這是在人類服裝史中不可逆轉的。所以中國未來的服飾系統,在追求民族個性的同時,一定是與現代化、工業化、科技化不相矛盾的。復興民族服飾文化,一定不是原封不動的把古代服裝搬出來,而是挖掘民族服飾的核心優點與特徵,結合當代的生產生活現實加以融會貫通,打造一個根植於偉統,同時又能夠適應現代化直至可以引領現代化的服飾系統。這才是中國當代的服裝研究者最應該做的。

一個民族的形象,以正裝為主體。辛亥革命以來,出於反帝反封建和救亡圖存的需要,加之三百餘年間清政府強令削髮易服給漢民族帶來的強烈心理創傷仍未消除,所以以長袍、馬褂等為代表的清代服飾被比較徹底的廢除了,而原來豐富而華美的以漢民族服飾為代表的中華服飾因為年代久遠及穿著不便等原因至今也沒有在主流著裝上大量體現。中國的正裝,在民國時期被象徵著先進文化的西服及象徵著革命的由日本學生裝改良後的中山裝所取代。所以,中國現代正裝,西服居於主導地位,中山裝次之,而中華立領和唐裝,僅僅是在領子和釦子等局部增強了少許中式裝飾元素的中山裝的變種,所以也沒能傳承中華服飾的本質特徵。中國雖然有著足以傲岸於世界的幾千年豐富燦爛的服飾文明,但在代表著國家形象的當代主體服裝上已經基本沒有了中華服飾的語言。

以服裝所打造的人的外在形象對人的心理是會有著潛移默化的巨大影響的,而正裝則更會決定性的影響人內心的文化崇尚。如果說在清末民初,西服對中國反帝反封建、移風易俗還是有進步意義的話,那麼在中國完整的學習了西方之後又將恢復幾千年來的一直延續的文化主導地位的當代,西服的強勢地位不動搖對中華文化的復興是極其不利的,必須改變之。

如果未來的中國,放眼望去在重要場合人們的正裝還都是西服,在人的從眾心理作用下,大多數人仍會自覺不自覺的將自已融入到西方文化體系,而主動放棄中國人對自身燦爛文化認同,這樣的話,即使中國重新成為世界第一經濟體,我們也只能繼續做西方文化的附庸,而任由西方在政治、經濟等方面對我們繼續保持著優越感。所以說,正裝不民族化,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就無從談起,國家的真正強大也無從談起。

中美貿易戰只是開始,東西方文明的對決已拉開序幕,中華服飾的主流化關乎這場鬥爭的士氣和信心。歷史的重任在肩,已時不我待。

開啟一個新時代的風氣,需從服裝始。例如,孫中山在發起革命伊始,就首先創立了中山裝,它使得民風一新,進而讓革命意識成為社會的主流。同理,今天中華文化的復興,也需從華服復興始。

所以,漢服必將被繼承,西方服飾系統的壟斷必將被打破,華服必將成為中華服飾的主流。而改良漢服的稱謂,作為一個過渡階段的過渡名詞,將會逐漸被淡化甚至淡忘,中華服飾的未來,必在華服。


詩人李少白


我個人覺得可以,但是需要國家的支持與宣傳,主要還是提高文化的影響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