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往事:古城台的炮楼

应城地处江汉平原,是一个鄂中小城,同时也是一座悲情的城市,战乱频繁。史书记载最早与应城有关的战争是周桓王十九年(公元前701年)发生在应城的“蒲骚之役”。应城地名也与军事有关,南北朝时期宋朝以“因地处要冲,应置城为守”而得名。


蒙古人南侵和元末战乱,使得江汉平原赤地千里、寥无人烟,不得已用“黄麻过籍”的方式从麻城引进逃难的江西移民,导致“居楚之家,多豫章籍”,也就是说由于战乱,导致现在的湖北人基本上都是江西人的后裔。


远的战争不说,明末有张献忠拔城,晚清有太平军犯境,近代有军阀混战以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让应城境内多次死伤枕籍、血流成河。每次战争都对应城造成巨大的破坏,城内的龙门毁于军阀混战,城外的寿宁寺毁于日军侵华。


多次的战争,也留了许多战争的痕迹。我曾看见一个老头腰里竟然别着一个日军的子弹盒,也看见老一中的山墙上留有战争时期的弹坑;我听老人讲战死的人有的被埋到南门外头了,也有的被安葬在公园的堰塘里了(以前的公园不止一个塘),我曾在去陡河的途中路过一大片坟茔,碑上有红五星,应该是阵亡解放军的公墓;应城的战争遗迹比较多,当时保存比较完好的应该是位于古城台上的炮楼。


古城台又称为虹卧台,是城北的制高点,为战略要地。解放军两攻应城,由于没有重武器,在古城台下都付出了巨大牺牲。听说古城台的炮楼有几个。我见到那个方形炮楼跟电影里的不太一样,比较寒酸,有点像现在楼房的电梯井,感觉有三到四层楼高。炮楼朝南有个1米左右的矮门,当时我们这些十来岁的孩子需要弯着腰才能进去,对着门的墙上就是嵌在墙里,由U形钢筋组成的梯子,朝南的墙上有好几组射击孔,每组射击孔下都有供人立足的木板,共有好几层,几十年过去了,木板保存完好。我们顺着梯子往上爬,可以跨到木板上,从射击孔往外张望。当时的梯子已经不完整了,中间一段只有光光的墙壁,巧的是有根绳子从上面挂了下来。一个臂力大、胆子也大的同伴抓着绳子,蹬着墙壁往上攀爬,我们在底下看见他身体在半空中晃荡,心里感觉紧紧的。爬过这一段,他可以够得着上面的梯子了,最终只有他一个人爬到了顶。下来后,他告诉我们,里面还有圆形的大炮楼,比我们爬的炮楼好。


当时该地方归属粮管所,粮管所在此地建有围墙。我们爬的炮楼连着围墙,开口朝外,可以随便进去攀爬。里面炮楼的情况在外面看不到,只有爬过围墙后才能一探究竟。


多年以后,我看见该方形炮楼被粮管所用来加工粮食了,再往后好像被拆除了。其实应城有许多的人文资源,完全可以开发出来加以利用,可惜都逐渐的消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