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城往事:古城臺的炮樓

應城地處江漢平原,是一個鄂中小城,同時也是一座悲情的城市,戰亂頻繁。史書記載最早與應城有關的戰爭是周桓王十九年(公元前701年)發生在應城的“蒲騷之役”。應城地名也與軍事有關,南北朝時期宋朝以“因地處要衝,應置城為守”而得名。


蒙古人南侵和元末戰亂,使得江漢平原赤地千里、寥無人煙,不得已用“黃麻過籍”的方式從麻城引進逃難的江西移民,導致“居楚之家,多豫章籍”,也就是說由於戰亂,導致現在的湖北人基本上都是江西人的後裔。


遠的戰爭不說,明末有張獻忠拔城,晚清有太平軍犯境,近代有軍閥混戰以及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讓應城境內多次死傷枕籍、血流成河。每次戰爭都對應城造成巨大的破壞,城內的龍門毀於軍閥混戰,城外的壽寧寺毀於日軍侵華。


多次的戰爭,也留了許多戰爭的痕跡。我曾看見一個老頭腰裡竟然彆著一個日軍的子彈盒,也看見老一中的山牆上留有戰爭時期的彈坑;我聽老人講戰死的人有的被埋到南門外頭了,也有的被安葬在公園的堰塘裡了(以前的公園不止一個塘),我曾在去陡河的途中路過一大片墳塋,碑上有紅五星,應該是陣亡解放軍的公墓;應城的戰爭遺蹟比較多,當時保存比較完好的應該是位於古城臺上的炮樓。


古城臺又稱為虹臥臺,是城北的制高點,為戰略要地。解放軍兩攻應城,由於沒有重武器,在古城臺下都付出了巨大犧牲。聽說古城臺的炮樓有幾個。我見到那個方形炮樓跟電影裡的不太一樣,比較寒酸,有點像現在樓房的電梯井,感覺有三到四層樓高。炮樓朝南有個1米左右的矮門,當時我們這些十來歲的孩子需要彎著腰才能進去,對著門的牆上就是嵌在牆裡,由U形鋼筋組成的梯子,朝南的牆上有好幾組射擊孔,每組射擊孔下都有供人立足的木板,共有好幾層,幾十年過去了,木板保存完好。我們順著梯子往上爬,可以跨到木板上,從射擊孔往外張望。當時的梯子已經不完整了,中間一段只有光光的牆壁,巧的是有根繩子從上面掛了下來。一個臂力大、膽子也大的同伴抓著繩子,蹬著牆壁往上攀爬,我們在底下看見他身體在半空中晃盪,心裡感覺緊緊的。爬過這一段,他可以夠得著上面的梯子了,最終只有他一個人爬到了頂。下來後,他告訴我們,裡面還有圓形的大炮樓,比我們爬的炮樓好。


當時該地方歸屬糧管所,糧管所在此地建有圍牆。我們爬的炮樓連著圍牆,開口朝外,可以隨便進去攀爬。裡面炮樓的情況在外面看不到,只有爬過圍牆後才能一探究竟。


多年以後,我看見該方形炮樓被糧管所用來加工糧食了,再往後好像被拆除了。其實應城有許多的人文資源,完全可以開發出來加以利用,可惜都逐漸的消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