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4歲神童引發巨大爭議:你努力扮演大人的樣子,真讓人心酸

1


“物競天擇,是自然法則。沒有追趕,你不會奔跑,沒有競爭,你不會成長。”

“為錢做事,容易累,為理想做事,能夠耐風寒,為興趣做事,則永不倦怠。”

以上這些話,你覺得是出自什麼人之口?

功成名就的企業家?充滿智慧的長者?

不,實際上,說出這些話的,是一個叫曦曦的4歲孩子。

這個視頻是就是最近在網上被瘋傳的4歲神童曦曦,大家看完之後的第一表情就是驚歎:快看,神童!

我點開看了之後,第一反應也是驚呆了,視頻中的曦曦,坐在一個大教室的講臺上,臺下全是大人,爭先恐後地向他拋出各種問題:

外面競爭那麼激烈,我們該怎麼辦呢?外面世界這麼動盪,風雨這麼暴亂,我怎麼找到寧靜?我每天工作都覺得好累,為什麼你這麼有活力?


全是充滿哲理和思辨的問題,相信很多成年人都不一定能回答出來,但曦曦卻能不假思索地給出一個滴水不漏的答案。

“寧靜就在風雨之中”這樣的金句張口就來。

臺下的大人聽完曦曦的回答,無一例外全都瘋狂地拍手,還伴隨著陣陣笑聲。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這孩子莫非是穿越過來的,或者過奈何橋的時候忘了喝孟婆湯,否則怎麼能這麼牛?

然而,真相併非如此,曦曦或許真的很聰明,但絕對沒到能當人生導師的程度。

首先,曦曦看似對每個問題都進行了回答,但都是一些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雞湯,根本沒有什麼實質內容。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這叫“打太極”,用這個詞來形容一個4歲孩子,說不出地怪異。

最蹊蹺的是視頻中,當有個女士問“遇到挫折該怎麼辦”的時候,曦曦懵了,轉頭求助爸爸,爸爸提示他:挫折,逆境,就是沒有順境。

曦曦這才像解鎖了關鍵詞,流暢地說:

順境的人生人人會走,只是速度快慢而已,人一定要學著走逆境,而且越年輕越好,因為逆境才是真正學習成長的機會。

讓人不得不懷疑,曦曦說的話,都是事先背好的。

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說出來的話真正含義是什麼,只知道死記硬背在心中,然後從腦中提取一個一個的關鍵詞,然後把對應的“話術”背出來。

你去看他的表情和回答,完全沒有思考的樣子,都是一套一套事先準備好的,只需要提取就行,而且還加了很多暗示的詞語“這樣你懂嗎?”,“你應該要說,師父累了”。

接著,我在網上搜索了一下,很快就發現,曦曦的爸爸,果然不簡單。

這個中年男人叫陳光,經營著一家培訓機構,主要講“成功學”,而“神童”曦曦,儼然已經成了該機構的“形象代言人”。

臺灣4歲神童引發巨大爭議:你努力扮演大人的樣子,真讓人心酸


臺灣4歲神童引發巨大爭議:你努力扮演大人的樣子,真讓人心酸


網友還扒出了一個視頻,視頻中有兩個場景,但素材是同一套,很明顯,所有的“對答如流”,都經過“事先演練”。

所以,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小哲學家”、“天才大師”,4歲的曦曦,不過是一個被大人強行背誦,強行灌輸不屬於自己的語言,繼而成為父母牟利工具的可憐孩子。

瞭解到背後的真相後,再看那些視頻,我一點都笑不出來了。

四歲的孩子應該是什麼樣子?

是喜歡玩玩具,是喜歡和同齡人在一起玩耍,是可以哭鬧,喜歡搗蛋,但絕不應該是小小年紀故作老成,端端正正坐在椅子上,嘴裡蹦出一些大人的話。

不可否認,曦曦是很聰明的,但父母對他的過度消費,卻很有可能讓他成為現實版的“方仲永”。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即使現在憑藉一些噱頭,父母名利雙收,賺得盆滿缽滿,但曦曦失去的童年,該怎麼補回?

現在4歲說出這樣的話人們覺得驚訝,可是等到12歲再說出這樣的話人們不再驚訝的時候,他又該何去何從?

每顆童心都是柔軟的,珍貴的,做父母的,應該小心地呵護,而不是過早地把成人世界的粗糙、陰暗塞給孩子。

我從不覺得那些小小年紀說大人話的孩子是可愛的。

孩子在他本該天真浪漫的年紀,他們應該去無所忌憚表達自我,逼迫孩子少年老成,是父母的失職,更是孩子的悲哀。


臺灣4歲神童引發巨大爭議:你努力扮演大人的樣子,真讓人心酸



2


對電競有了解的人,可能聽說過一個名字,叫小新,2015年,12歲的小新就打上了LOL電信一區的王者,被網友稱為“天才少年”。

他被王思聰看中,簽約了熊貓TV,成了一名遊戲主播,月入3萬。


臺灣4歲神童引發巨大爭議:你努力扮演大人的樣子,真讓人心酸



為了讓他專心做主播,他媽媽讓他小學畢業就沒讀書了。

可是,直播的熱度來得快去得也快,小新直播間的人氣越來越低,後來,隨著熊貓直播破產,小新徹底銷聲匿跡。

為了月薪3萬的短期利益,讓一個剛讀完小學的孩子投身直播,荒廢學業,說實話,我無法理解這個媽媽的想法。

都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作為過來人,父母難道不知道一個僅僅小學畢業的孩子到社會上要吃多少虧嗎?

正是因為有這些不負責任的父母,“傷仲永”的故事,隔了1000多年,依然在不斷地上演。

還記得北京奧運會上那個穿紅色連衣裙的漂亮小女孩嗎?她叫林妙可,當時9歲。


臺灣4歲神童引發巨大爭議:你努力扮演大人的樣子,真讓人心酸



不說歌聲,單說她明麗可愛的外貌、毫不怯場的姿態、活潑靈動的表現力,當時有誰不認為她前途不可限量呢?

可是,一切卻沒有向著人們期望的方向而去。

林妙可走紅之後,影視劇、廣告等拍攝的邀約如雪片般飛來,她媽媽擔當起她的經紀人,幾乎來者不拒,林妙可頻繁曝光,而且畫風越來越奇怪。

13歲在酒吧走穴;


臺灣4歲神童引發巨大爭議:你努力扮演大人的樣子,真讓人心酸




臺灣4歲神童引發巨大爭議:你努力扮演大人的樣子,真讓人心酸



14歲和37歲的男演員拍感情戲;


臺灣4歲神童引發巨大爭議:你努力扮演大人的樣子,真讓人心酸



本來奧運“假唱”風波之後,林妙可就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再加上她媽媽的這些神奇操作,伴隨在林妙可身邊的負面新聞越來越多。

最近一次大範圍曝光,是她參加藝考的時候,先是被多所院校拒之門外,然後又因為搖頭晃腦接受採訪的視頻,遭到一片罵聲。


臺灣4歲神童引發巨大爭議:你努力扮演大人的樣子,真讓人心酸



為什麼她要搖頭晃腦去回答記者問題呢?

因為她還一直停留在9歲那年,一個9歲的孩子去搖頭晃腦說話沒有問題,可是一個19歲的青年還這樣說話就有問題了。

甚至人們根本不知道,她初三的時候才學會過馬路。


臺灣4歲神童引發巨大爭議:你努力扮演大人的樣子,真讓人心酸



老戲骨濮存昕老師說:她應該把之前學的都忘掉,做回原來自然的自己,像個真正的孩子一樣去上學去成長。


臺灣4歲神童引發巨大爭議:你努力扮演大人的樣子,真讓人心酸



而那個在奧運開幕式上,站在林妙可身後貢獻聲音的女孩楊沛宜,這十年間,則走了與林妙可截然相反的兩條路。


臺灣4歲神童引發巨大爭議:你努力扮演大人的樣子,真讓人心酸



那個時候大家都覺得她外貌比不上林妙可,可能以後的發展也比不上她。

當時楊沛宜的聲音很好,也受到很多廣告商和節目的邀請,可是她的父母都回絕了。

在父母的保護下,她專注於學業,開啟了學霸模式,2013年被北京最好的中學——人大附中錄取。

就在林妙可被各個藝術高校拒收的2017年,楊沛宜在廣州參加了USAD China 2017美國學術十項全能中國賽,併成功晉級。


臺灣4歲神童引發巨大爭議:你努力扮演大人的樣子,真讓人心酸



這個賽事非常非常牛逼,是美國最權威的高中學術競賽,有著極強的國民影響力。

楊沛宜的父親說,他極力為楊沛宜摒除雜念,抵擋誘惑和刁難的同時,還為女兒保留著唱歌的愛好。

所以,楊沛宜女兒的唱歌習慣一直保持著,她會參加為數不多的幾次活動,比如說“香港國慶60週年”晚會、李雲迪演奏會這樣正式、高端的活動。


臺灣4歲神童引發巨大爭議:你努力扮演大人的樣子,真讓人心酸



但都沒有以營利為目的,只是為了讓女兒在音樂上進一步突破。

除了會唱歌之外,楊沛宜的小提琴拉得很好,會多個國家語言,還組建了自己的樂隊,現在已經考入了非常頂尖的大學。


臺灣4歲神童引發巨大爭議:你努力扮演大人的樣子,真讓人心酸



當時很多人都覺得小時候的她外貌比不上林妙可,可是11年過後,楊沛宜經過在知識海洋的遨遊和音樂的洗禮,已經出落成一個亭亭玉立的姑娘。


臺灣4歲神童引發巨大爭議:你努力扮演大人的樣子,真讓人心酸



再看看林妙可穿上不符合自己年紀的衣服,以及頻頻在鏡頭面前曝光的“油膩感”,這兩個孩子的不同境遇讓人唏噓不已。


臺灣4歲神童引發巨大爭議:你努力扮演大人的樣子,真讓人心酸



記得當時,很多記者追著楊沛宜的父親,要她出道,要她接受採訪,楊沛宜的父親拒絕之後,那個記者說:“沛宜是完全不考慮往音樂方面發展了嗎?”

楊沛宜父親溫和卻堅定地說:“我當然認為我女兒未來有無數種可能,但現在她需要過的是她15歲的暑假。”

這句話非常打動我,讓我看到一個父親在名利誘惑面前,依然保持著難得的清醒,給予了女兒最深沉的愛。

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任它‘滿城春色宮牆柳’,我自‘獨上西樓勸斜陽’。陳師省身有言曰:‘於水流婉轉處能耐住寂寞,臨波濤驚駭時可躍於其上’,以此示兒且自我明志。


楊沛宜有一個好父親,他一直在堅守自己的底線,即使面對巨大的利益和誘惑,

他一直在守護一個小女孩的童年和成長的歲月。

3


記得好萊塢著名童星德魯·巴里摩爾,因為參演電影成為家喻戶曉的童星。


臺灣4歲神童引發巨大爭議:你努力扮演大人的樣子,真讓人心酸



但是她不喜歡這樣的成長痕跡,在10歲的時候,就沾染了酒精和毒品,墮落成了一個癮君子。

她在後來的回憶錄中說了一句特別戳心的話:“我只是一個7歲的女孩,卻被期待做出29歲的成熟姿態。”

當時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深深戳中了我。

父母為了追名逐利,讓孩子提早進入到成人世界的聲色犬馬中,會毀掉孩子的一生。

日劇《legal high》裡男主角古美門說:

童星,要麼是像玩偶一樣被大人操控、被鞭子追打的可悲的賺錢機器;要麼就是懂得察言觀色、頤指氣使的早熟毛孩。


無論哪種人生,都是可憐可嘆的,孩子未來的人生也堪憂。

所以,我看到現在很多家長,不遺餘力的把孩子往培訓機構去推,不斷往各大娛樂節目上面去推,不斷往各種童星比賽上面去推,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變成一個“童星”。

我為這些家長的急功近利而感到悲哀。


臺灣4歲神童引發巨大爭議:你努力扮演大人的樣子,真讓人心酸



心理學上有一個觀點:人出生以後,精力、能量、心跳次數、甚至卵子總數都是一定的。如果童年時使用過多,後面就會缺乏後勁,潦草收場。

童年時期父母的“用力過猛”只會造成孩子以後悲慘的人生,我們古人說的“揠苗助長”其實還是有著極為深刻的道理。

所以,好的父母,應該把孩子的天賦當作一件禮物去珍藏,交給時光去醞釀,而不是急吼吼地催熟,把孩子變成一個牟利的工具。

讓孩子享受屬於他們的童年吧,縱情地笑,放肆地鬧,這個一生僅有一次的時段,不應該被殘忍地剝奪。

願世間再無“傷仲永”的詠歎,願所有孩子都活成孩子的模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