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多舛的范氏:西周时二度被灭国,逃入晋国近三百年后被灭族

在晋国历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的范氏,其实早期在周王国是一个极为尴尬的存在。范氏本为祁姓,祖上为尧帝之后的陶唐氏。西周初时,因为陶唐氏随同殷商遗族造反,被周公所灭,其后裔被西迁至渭河平原上的杜(今陕西西安东南)。而陶唐氏故地,则被封给了成王之弟叔虞,后来发展成了晋国。

命运多舛的范氏:西周时二度被灭国,逃入晋国近三百年后被灭族

周宣王晚年,因为怀疑杜伯与内宫小妾私通,将他无辜杀死。这起冤案诱发了“檿(yǎn)弧箕服,实亡周国”的神奇传说,年老体衰的周宣王在幻觉惊吓之下匆匆离开了人世。(《墨子·明鬼下》)西周初,陶唐氏被周人灭国;西周末时,国君又被周王冤杀,这难道还不是一件尴尬事?

杜伯被杀后,他的儿子隰叔就逃到晋国去了。

可这段时期,晋国与周王室一样,正处在多事之秋。

晋穆侯死后,弟弟殇叔篡位自立。四年后,世子姬仇率党徒攻杀了殇叔,夺回了君位,是为晋文侯。晋文侯十年,西周覆灭,周幽王被犬戎所杀,天下大乱。此时,晋文侯审时度势,果断抛弃了携王、改投周平王。此后借拥戴周平王的名义,晋文侯党同伐异,把疆土迅速扩张到了整个汾水流域,国力得到极大增强。可晋文侯一死,晋国就陷入了曲沃与晋侯内乱,在六十七年的时间内发展一直停滞不前。直到公元前678年,晋武公将最后一任晋侯杀死,才正式取而代之。

在如此混乱的年代里,隰叔在晋国也难以有作为,显得默默无闻。

到了晋献公之时,隰叔之子士蒍积极出谋划策,为公室血腥清洗了公族势力,消除了晋献公的心腹大患。因为这件功劳,士蒍被提拔成晋国司空,主要职责是修筑城邑。陶唐氏之后,从此在晋国重新崛起了。

虽然陶唐氏之后如今算是出人头地了,可士蒍以阴谋侍君,残害了大量国君亲族,总是有些令人不齿。

命运多舛的范氏:西周时二度被灭国,逃入晋国近三百年后被灭族

士蒍之后,儿子士縠继承了他的司空之位。可晋襄公死后士縠因没能当上卿士而作乱,却被赵盾杀死!

逃入晋国后,陶唐氏遭遇了第一次重大挫折。


不过,士蒍还有另一位儿子——成伯缺。相比于士縠,成伯缺显得极为低调,基本没有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可成伯缺却生下了一个好儿子:士会。

早在晋文公时期,士会就在政坛初露头角:城濮之战后,因舟之侨擅自先回晋国被杀,士会得以代替了他的位置。可晋襄公死后,士会又遭遇了人生的一次重大变故:赵盾改立公子雍之事失败后,前往迎接公子雍的士会被迫与先蔑一起逃到了秦国。滞留秦国期间,足智多谋的士会屡次助秦人战胜晋军,深得秦康公重用。因为害怕士会威胁到晋国安全,赵盾最终设计召回了士会。

命运多舛的范氏:西周时二度被灭国,逃入晋国近三百年后被灭族

赵盾专政时期的晋国,正陷入越来越激烈的内斗之中。士会虽然是被赵盾召回,但晋国人才济济,他始终没能一步登天、当上卿士。直到公元前601年,赵盾去世,士会才被提拔为上军主将,进入了卿士行列。当上晋卿后两年,士会曾领军前往救援郑国,结果成功地将楚庄王击退!作为陶唐氏之后,士会没有辱没祖先的名声。

士会虽然个人才能出众,奈何赵盾专政时期积累下的内部矛盾,已经开始全面爆发了。

公元前597年,因为楚庄王围攻郑国,引发了晋、楚之间的邲之战。邲之战前,因为郤缺去世,威望不足的荀林父被提拔成为中军主将,先轸之后先縠当上了中军佐。在先縠带头示范之下,赵同、赵括、魏錡等人纷纷向中军主将荀林父权威发起了挑战,酿成了邲之战的大败。可即便是晋军整体大败,士会所率领的上军却完好无损,安全撤离了战场。

在众多卿士中,士会如此独树一帜,当然赢得了晋国公室的青睐。


邲之战后次年,战役失利的罪魁祸首先縠被杀,士会随即被晋景公提拔成为中军佐;公元前594年荀林父去世后,士会被顺势提拔成中军主将。为表达对士会的尊崇,在提拔之前,晋景公还特意前往王室请王命,并让士会兼任了太子太傅!

也就是在此时,晋国公室把范邑(今河南范县)分封给士会,此后士会之族就被人称为“范氏”。

命运多舛的范氏:西周时二度被灭国,逃入晋国近三百年后被灭族

担任正卿后,士会继续荀林父未竟的事业,彻底剿灭了赤狄残余,将上党盆地完全纳入了晋国领土范畴。

就在士会踌躇满志,准备大展宏图之时,意外却突然发生了。

公元前592年访问齐国时,中军佐郤克受到齐顷公的侮辱。回国半道经过黄河时,郤克立下了毒誓:“不报此仇,永不渡过黄河!”

郤克一回国,就立刻请求伐齐;晋景公考虑到时机不成熟,拒绝了他。郤克是郤缺之子,作为嗣卿,郤氏家族实力异常强大。所以,他马上请求率家族兵力单独伐齐,但晋景公还是不同意。为此,郤克狂怒不已,整天都怨气冲天。

见郤克如此暴躁,想起赵盾执政时晋国的多次血腥内斗,士会有些不安了。他非常担心郤克会因此作乱,在晋国再次掀起一场腥风血雨。于是,士会决定主动退休,让位给郤克。致休之前,他特意嘱咐儿子士燮:“郤克已经是怒不可遏了,如果不能让他发泄到齐国,必定会发泄到晋国。如果他不能马上执掌国政,他的愤怒又如何宣泄?我还是让位于他,以免发生内乱。希望你与众卿一起,恭恭敬敬地侍奉国君!”

命运多舛的范氏:西周时二度被灭国,逃入晋国近三百年后被灭族

作为近三十年来晋国最有才干的正卿,执政不满五年就主动引退,这确实是令众多晋人惋惜不已。不过,士会的主动让贤之举,却为他赢得了一片赞誉之声。数十年后,坐上正卿之位的赵武也对士会仰慕不已:“(士会)向国君进谏不忘老师,阐述自己业绩却不遗漏好友,侍奉国君不结党营私,也从不阿谀奉承国君!士会才是值得我们追随之人啊!”

因为士会,范氏一族在晋国政坛彻底站稳了脚跟。


致休之后,士会对儿子的管教也丝毫不敢放松。

一天士燮下朝后,很晚才回到家。看到儿子,士会开口问道:“怎么会这么晚?”

命运多舛的范氏:西周时二度被灭国,逃入晋国近三百年后被灭族

士燮满脸喜色地答道:“有秦国来的客人在朝中说起了隐语,大夫们都回答不上,我却答出了其中的三条!”儿子在众大臣面前表现出色,再怎么说都是件值得高兴的事。

可士会一听,却勃然大怒:“大夫们不是不能答,不过是对父兄长辈的谦让。你不过是年轻的小孩,却三次在朝中争先,万一我不在了,恐怕就会灭族了!”说完,拿起手杖就朝士燮打去,把他帽子上的簪子都打断了!

在晋国政坛,表现得太高调的家族都曾遭遇大难:赵氏、郤氏、栾氏、胥氏都是如此。范氏是异姓家族,原本根基就浅,要想能长久生存下来,就更需谨慎小心。士燮如此高调卖弄自己才能,岂不容易引起其他卿族的忌恨?所以,士会才要如此敲打儿子!

经历过这件事后,士燮终于学会了明哲保身的道理。

公元前589年,在郤克率领下,晋军在鞍(今山东济南西南)大胜齐军。但在军队凯旋之际,士燮却迟迟不进城门。当士会看到姗姗来迟的儿子后,不由得抱怨道:“燮儿啊,你难道不知道我也在盼望着你早点回来吗?”士燮却答道:“这次出师,郤克才是主帅,而且又打了胜战。如果我先进城,国人就会注意到我了,所以我才不敢先进城。”

听了这话,士会大感欣慰:“我这才知道可以免祸了!”

在父亲言传身教之下,士燮一生都小心谨慎,不敢稍越雷池一步。

公元前575年,在鄢陵(今河南鄢陵)之战前,士燮因为担心晋国内乱,强力反对与楚国作战,却遭到了正卿栾书的否决。

当晋人还没反应过来时,楚军就抢占先机,紧逼晋军列阵,压缩了晋军排兵布阵的空间。士燮暗喜,以为这次栾书肯定无法开战了。可这时士燮之子士匄却献上一计:填平井灶,在营寨清出列阵空间。士燮一听,气得持戈把士匄给赶了出去:“国家存亡大事,是上天所定,你这个小孩子知道什么?”

命运多舛的范氏:西周时二度被灭国,逃入晋国近三百年后被灭族

有了士匄之计,鄢陵之战最终还是开战了。虽然此战双方都没遭受重大损失,但在楚共王受伤后,楚军司马子反又醉酒不省人事,迫使楚人不得不主动撤退——晋国再次取得了一场争霸战争的胜利!


虽然得胜,可士燮却对晋国政局更加悲观,鄢陵之战的次年就在忧惧之中不幸去世了。

作为士会之子,士燮继承了父亲忠诚而低调的作风。身为范氏第二代,士燮虽然没有父亲那样光芒四射,但也勤勤恳恳,中规中矩。

命运多舛的范氏:西周时二度被灭国,逃入晋国近三百年后被灭族

士燮死后不久,晋国就经历了一场大乱:晋厉公将郤氏灭族,随后又被栾书与荀偃联手杀死!晋厉公被杀后,一代英主晋悼公回到晋国,坐上了国君之位。

对于范氏家族,晋悼公极有好感。回国后,晋悼公不但命士匄担任新军佐,还将士匄的亲叔叔士鲂也提拔成下军佐!

范氏一门出了两位卿士,这可是隰叔逃到晋国以来最为辉煌的时刻。范氏能得到晋悼公信任,全是托士会、士燮两人之福。

可惜的是,范氏家族的人却不同了。

士鲂为人,能力一般。公元前562年,趁晋军大举伐郑,秦人入侵晋国。士鲂作为留守国内的卿士,担任主帅来抵御秦军的入侵。见秦军兵力不多,而且晋国又是主场作战,士鲂便放松了警惕,对秦军不作任何防备。秦军丝毫不客气,反客为主,居然击败了士鲂,取得一场大胜!

身为士会之子,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打了一场败战,确实是丢人。虽然晋悼公并未撤士鲂之职,但这次败战对范氏家族的声誉确实受到了打击。此后直到士鲂去世,都没能再晋升一步。

在鄢陵之战中,士匄已经证明了他的能力。虽然晋悼公回国时士匄职位还在叔叔之下,但他的升迁却比叔叔要快得多。栾书去世后,韩厥被越级提拔成中军主将,士匄也从新军佐被提拔成上军佐。韩厥致休后,荀罃任命为中军主将;士匄又越过上军主将荀偃,成为了中军佐。比起叔叔来,士匄的晋升之路要顺利得多!

公元前560年,荀罃去世。按照顺位,士匄可以替补当上中军主将。可出人意料之外的是,士匄却主动把机会让给了荀偃。

命运多舛的范氏:西周时二度被灭国,逃入晋国近三百年后被灭族

看似士匄继承了范氏家族好让不争的家风,可比起士会、士燮二人来,士匄无论是操守和能力都开始出现了滑坡。公元前559年的戚地会盟时,士匄向齐人借了羽毛以装饰旌旗,过后却没有归还给齐人。见士匄如此贪图小利,齐人深为不耻,背叛了晋国。

虽然晋悼公死后,士匄最终当上了正卿,但从这件小事可知,范氏家风已慢慢开始转变了。


士匄虽然操守有亏,但他至少还能忠心为国。可到了他儿子士鞅之时,为人处事的方式已经是大变了。

士鞅首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是以受害者形象出现。公元前559年的伐秦之役中,姐夫栾黡因栾鍼之死怪罪于士鞅,迫使他逃往秦国去了。因为这次冲突,士鞅对栾氏家族产生了仇恨。七年后,士鞅与姐姐合谋,捏造事实,促使父亲士匄驱逐了栾盈。

命运多舛的范氏:西周时二度被灭国,逃入晋国近三百年后被灭族

虽然驱逐栾盈是晋国公室主导,但士鞅以莫须有罪名的诬陷栾盈,无疑和士会的做人原则背道而驰了。范氏第四代中,栾祁与家臣私通,士鞅又贪腐而狡诈,家风竟然到了如此地步,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士匄去世后,士鞅继承家业成为晋卿,在熬了数十年资历后,顶替魏舒坐上了正卿之位。

自从父亲死后,士鞅无人管束,就明目张胆地向各国到访晋国使者索贿,丝毫不加掩饰。一代名臣士会,律己甚严、廉洁为公;可他的后代一旦堕落,反而贪腐得更加厉害,在众多卿士中竟无人能出其右,这恐怕士会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吧?

士鞅死后,儿子士吉射继承了范氏家主之位。

命运多舛的范氏:西周时二度被灭国,逃入晋国近三百年后被灭族

公元前497年,因为赵鞅私杀邯郸午,引发了晋国六卿大混战。这场大混战,原本是赵鞅有罪,却因范氏、中行氏冒犯其他三卿族,促使其他各家联手来反攻范氏与中行氏。士吉射与荀寅一气之下,率兵前往攻打晋定公,却因此彻底在晋国失去了人心。公元前490年,范氏、中行氏战败,士吉射与荀寅二人被迫逃往齐国。

从此,范氏在晋国被灭族!


范氏一族落得如此下场,确实是命运多舛:西周初,因为造反被周公灭国;西周末,又因冤案被周宣王灭国;逃入晋国后,好不容易站稳脚跟,在此生存了近三百年,却又被晋人灭族!

一个家族,在一个朝代中三起三落,这是该怨命运的不公,还是该怨周人的不厚道?

命运多舛的范氏:西周时二度被灭国,逃入晋国近三百年后被灭族

以范氏在晋国的发展历程来说,恐怕范氏自身的家族传承才是主要原因。士会能教育好儿子、影响到孙子,可在第四代时,范氏家主就陡然堕落成了贪腐之辈。数代族人都身处高位,毫无危机意识,往往就会造成这样的结果。连士会这种家教严格的名臣之后,也难以贤过三代,更不要说其他家族了。

在晋国生存到最后的韩、赵、魏三氏,并非因为他们更加贤德,而是这三家崛起得最晚:韩氏是从韩厥开始迈入卿士行列,魏氏是魏绛开始成为晋卿;赵氏虽然崛起较早,但经历过下宫之难后,赵武算是从头开始。正因为这三家崛起最晚,相对其他卿族来说堕落得更慢,才熬到了最后。

春秋中期时,先克曾以“狐、赵之勋不可废”来劝晋襄公重用狐射姑和赵盾,这种以祖辈功勋来施恩其后嗣的做法,到后世仍被许多人推崇。可从晋国众多世卿家族的兴衰史看,恩荫祖功的做法不但加剧了阶层固化,还加速了这些名臣家族的堕落。

所以说,范氏被灭族,晋国的嗣卿制度才是罪魁祸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