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此人祖上是位武将,家里至今还藏有一把120斤重的大刀

许昌此人祖上是位武将,家里至今还藏有一把120斤重的大刀

【周末,跟着老梁逛许昌】

第123站:祖师

许昌祖师啥来历?故事人物真神奇‖老家许昌

文·图‖梁耀国

近十年间,每至秋之深处,我们哥几个都会骑车顺着清潩河西河堤,骑行到芽芽寨后过桥,要么过临颍王孟到王岗,要么过临颍窝城到张潘,目的只有一个:拾秋。拾豆子,拾辣椒,也拾冬瓜。简单讲,我们见啥拾啥。

一提拾冬瓜,人十有八九不相信,嘴上不说心里说,个头儿那么大的冬瓜,老农民能让你白拾?吹去吧。或许有人更刻薄,说以后屠宰场把你请去,宰牛不用刀,让你吹死更省事。

朋友,别起急,请容我慢慢给你说道说道。(想看看老梁上一站去了哪儿?欢迎点击以下链接: )

临颍王孟,是冬瓜主要种植区,品种有青皮冬瓜和白皮冬瓜两种。商贩收冬瓜就像相亲一样,女的要齐整,男的要风流倜傥,小的、丑的、惊口的,一律不要。冬瓜种植户少则种几亩,多则种上百亩。

冬瓜这东西,单样寡炒,吃着没一点滋味。尤其清水炖冬瓜,吃一次中,吃两次行,再吃就想吐了。故秋深时节,地头上扔了不少被主家丢弃的小的、丑的、惊口的冬瓜,咱捡回去熬菜吃,倒是一道不错的配菜。

但凡来这边拾秋,必经过祖师村。清潩河从祖师的西北方向流过来,从祖师的东南方向流出去。伫立在河的南岸,可以俯瞰对岸河滩上的祖师庙。

上上周六,几个伙计相约又去拾秋,骑至祖师附近,突然心血来潮,心心念念想进村一看究竟,于是失约大家,独个进村。 进村路上,满眼都是风景。

野生的、紫红色的牵牛花在乱蓬蓬的草棵上灿然绽放,小喇叭似的告知身边的小虫子们,秋已深,快藏身。

下图:路边的牵牛花。

许昌此人祖上是位武将,家里至今还藏有一把120斤重的大刀

无花果果园里,枝头上依然果实累累,熟的紫色,生的青蛋。灰喜鹊穿梭林间,趁人尚未采摘看护,喳喳喳,呼朋引伴,大快朵颐。担任警戒任务的一看我把车停在地头,一声惊呼,扑棱棱跑了个鸟蛋精光。麦地泛起青头,水嫩的麦苗上挑着晶莹的露珠,逆光看去,一陇一串,活像珍珠玛瑙,格外漂亮。

已经是九点光景,庄里静悄悄的。穿过大半个庄,竟然没碰到一个人:大人是进城务工了?还是下地干活了?小孩是在家睡大觉?还是去上补习班了?如若见不到老乡,这一趟我算是白跑了。

谢天谢地!眼看快要跑出庄,终于看到四五个老汉坐在一小卖部前的光地里,低声细语,相谈甚欢。我的唐突出现,搅乱了人家说话的氛围,唰地一下,把目光都集中到了我身上。我陪着笑脸说明了来意。

下图:村口立的石碑。

许昌此人祖上是位武将,家里至今还藏有一把120斤重的大刀

88岁的刘彦成老人说,过去不仅有祖师村,而且还有祖师公社。祖师公社搬到将官池后,遂改名为将官池公社。前两年将官池又一分为二,分为将官池镇和祖师办事处。将官池镇归建安区管,祖师办事处归东城区管。现在,祖师办事处设在将官池,却管着祖师村。

老人这番话像是绕口令,一下子把我绕晕了。经再三询问,才搞清来龙去脉。

原来,祖师村村名因庙而起。解放之初,祖师公社办公所在地就在祖师庙里。当时,祖师庙可大,好几进院子,有钟鼓楼,有主殿配殿,还有四通石碑。

早先的清潩河只是一个河沟,庄西南角有个大水坑,门上都叫它“薛大坑”,小时候经常在里面洗澡、逮蛤蟆。河沟的位置,大概就在小卖部南边不远处。1956年开挖清潩河新河时,祖师庙因为碍事才被扒,公社也因此搬到了将官池。如今的祖师庙,是后来在原址上复建的,但规模要比从前小许多。

下图:戴帽子者为刘彦成老人。

许昌此人祖上是位武将,家里至今还藏有一把120斤重的大刀

当我问起庄上还保存有什么古建筑时,老人们抢着说,全村就剩下老刘家一处楼院了,听说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刘家老宅为三进院,大门朝北,门楼下有上马石、下马石。最后一进院里的南屋、东屋、西屋全是楼房,木楼梯,木楼板。祖师庙扒了之后,刘家楼院曾经当过一段时间的教室,他们都在里面上过课。

胸前戴着党徽的刘彦成老人补充说,在刘家楼院上学只是权宜之计,为解决小孩子的上学问题,将官池的开明人士周金堂,自己捐建了一所学校。砖瓦、木料不够,门上的老少爷们套上牲口车,将庙上拆下来的东西,出义工一车车往将官池工地上送,使学校得以顺利完工。问及刘家是出过大官,还是出过富商,大家语焉不详。不过,从大家支离破碎的言谈中,我听到一个神奇的人物和他神奇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祖师庄东头出了个武将,是个飞毛腿,二月二骑着板凳去杭州看灯,一天一个来回。后来不知因为啥原因得罪了朝廷遭抄家,豪宅被扒,地挖三尺,以至于变成了后来的大苇坑,前些年才填平。

下图:右边老者的父亲曾赶着牛车往将官池送过砖瓦。

许昌此人祖上是位武将,家里至今还藏有一把120斤重的大刀

刘家先祖是这位武将的佣人。主仆临分别,武将寓意深长地对他说,我也没啥值钱的东西了,那盆草你端走吧。花盆端回家,土一倒,里面埋得全是金银财宝,刘家从此发了。

传说那个武将武艺高强,刀枪不入,即使大卸八块,七天之内又会合到一块,朝廷都拿他没法。

一次他逞能说漏了嘴,说大卸八块后,扔进滚油锅里炼炼,就彻底玩完。这话很快传到朝廷的耳朵里,照他说的法一试,人果真命归黄泉。

要想了解祖师更多的故事,一会儿你再去找寇保成问问,他年逾九旬,应该知道的更多。

随后,我按老人们指的线路去找刘家楼院,找了一个来回,发现临街清一色二层楼房,根本看不到楼院的影子。

正挠头呢,从路北一户人家出来一位汉子,问我在这儿走来走去想弄啥。我如实说想去看老楼院,却不知从哪儿进去。汉子很热心,马上答应带我过去。

拐进一条巷子,迎面碰到一位闲悠的老汉。汉子介绍说这是他叔,叫刘西平,84岁,楼院是他们家的老祖屋。

下图:刘西平老人。

许昌此人祖上是位武将,家里至今还藏有一把120斤重的大刀

穿过一片杨树林,在北屋与东屋之间,有条一米多宽的过道,直通老院。

进去后,刘老先生介绍说,他祖上明末清初是位武将,家里至今还藏有一把120斤重的大刀和一副弓箭。现在咱们站的这处楼院,是整个宅院的最后一进。

下图:刘西平叔侄俩在楼院里。

许昌此人祖上是位武将,家里至今还藏有一把120斤重的大刀

前面这处北屋,过去有前后门,是个过厅,客人来家里,都在这里支应。后面这处北屋才算正屋,只有老掌柜才能住这儿。不知你看没看出来,前面的北屋要比后面的低。

下图:大门东侧的上马石。

许昌此人祖上是位武将,家里至今还藏有一把120斤重的大刀

我仔细一看,还真是。问其缘故,老先生解释说,后面这三座房子起的是楼,梁上架有木楼板,有楼梯可以上去。楼院楼院,名字就是因这而来。楼上从来不住人,平时作为储藏间,堆放些杂物。

下图:不可移动文物公示牌。

许昌此人祖上是位武将,家里至今还藏有一把120斤重的大刀

东屋后面的小树林,过去是个花园。东屋之所以开有后门,也主要是为了方便家人出入花园。

下图:后花园的位置。

许昌此人祖上是位武将,家里至今还藏有一把120斤重的大刀

离开楼院,与刘西平叔侄俩分手后,我去寇庄找寇保成老人。

祖师和寇庄,原是两个相邻的自然村。如今,两个村已经连在了一起。瞅见寇庄一建筑工地上有工人正在干活,我上前打听寇保成家在哪儿住,一工人说,他去武汉走亲戚了,过几天才能回来。

一提寇保成,几个工人马上有了话题。

寇保成出身武术世家,他的父亲寇运兴是北京万顺镖局镖头曹振谱的徒弟,也是中国著名的武术家。1928年,寇运兴到南京参加第一届国术考试,凭借一套出神入化的“武子梅花拳”一举夺冠。

下图:万顺武馆。

许昌此人祖上是位武将,家里至今还藏有一把120斤重的大刀

1936年,寇运兴入选中国武术队,到德国柏林奥运会上表演中国传统武术。表演期间,有外国人认为中国功夫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于是前来挑衅。第一个上去后,寇运兴三拳两腿就把对方打趴下。

过了两天,又有人前来挑战,寇运兴先开始跳转腾挪避其锋芒,耗得对方注意力不集中时,运用神奇的点穴功夫,在对方要害穴位使劲一点,那人立刻草包一般瘫倒在地。寇运兴取胜后,希特勒亲自给他颁的奖(我感觉这里面有夸张、演义成分)。

下图:武馆里摆放的兵器。

许昌此人祖上是位武将,家里至今还藏有一把120斤重的大刀

寇运兴有三个儿子,两个闺女,寇保成是他小儿子。

寇运兴的大闺女,嫁到了城南的张炉村。起初,他的大闺女老受女婿的欺负,回来给寇运兴诉苦。寇运兴不轻不重地说,你的武术白学了。大闺女顿时明白了她爹的意思。回到婆家,女婿欺负她,她抱起丈夫,从房梁这边撂到房梁那边(当时房梁低),然后从那边将其接住。打那儿以后,女婿再也不敢招她一指头。

寇运兴的小闺女寇凤仙,没出嫁前,一直在门上教武术。嫁出去后,仍然在教,据说她教过的徒弟上千人。

寇保成的侄子寇群立,是许昌南大街万顺武馆的馆长,也是武艺高超。

下图:武馆里的摆设。

许昌此人祖上是位武将,家里至今还藏有一把120斤重的大刀

尽管听了不少有关寇家的逸闻趣事,但因没访到寇保成老人,心里不免有些遗憾。

祖师行的最后一站是祖师庙。庙虽小,上香祈福的香客却络绎不绝。在山门西侧,立了一通老碑,除了落款“皇清嘉庆拾柒年岁次壬申”能看清外,其它碑文已风化殆尽。

下图:祖师庙前的月季花。

许昌此人祖上是位武将,家里至今还藏有一把120斤重的大刀

写这篇小文前,我骑车又跑了一趟寇庄,还是没有找到寇保成老人。在他家的大门上,贴有他的手机号,我试着打了几次都没打通,这才作罢。

下图:立在祖师庙前的老碑。

许昌此人祖上是位武将,家里至今还藏有一把120斤重的大刀

【作者简介】梁耀国,现就职于许昌市房产交易租赁管理处,河南省杂文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