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新型“不孝”正在年轻人中蔓延,比啃老更伤父母的心,你是吗

文|西红柿妈妈

孩子小的时候,爸爸妈妈都希望孩子能功成名就有出息。王大爷的儿子考上了清华大学,当年他们家大摆筵席,可真是风光无限。后来,儿子更是留学美国,进入美国富人区定居移民了。儿子有出息了,按说王大爷老两口多年的心愿算是达成了,就剩下安度晚年享清福了。

可是,最近两年,王大爷身体每况愈下,一次中风让他生活不能自理,儿子给他找了一个护工照顾他,也汇来很多医药费。可是,王大爷经常拿着儿子的照片,一想念儿子就流眼泪泪。王大爷躺在病床上直念叨:“我这个儿子就是个不孝子啊,就是死了也不一定能见上一面了。”

这种新型“不孝”正在年轻人中蔓延,比啃老更伤父母的心,你是吗

在七八十年代,大家对“不孝顺”的定义就是,不从物质上赡养老人。那时候物质匮乏,兄弟之间有时候因为谁多给老人一斗米,谁少赡养老人一天而发生争执,有的甚至大打出手,闹上法庭的。

现在这种为了物质上赡养老人的争执少了,有一种新型“不孝”已经在年轻人当中蔓延。

第一种新型“不孝”:让父母成为“空巢老人”。

像王大爷儿子这样的年轻人,和老人常年不见面,让父母成为可怜的“空巢老人”。父母虽然物质上很富足,孩子为了弥补自己不能陪在父母身边的遗憾,就不断给父母打钱。可是父母缺的是钱吗?父母缺少的是亲人的陪伴。

我们小区就曾经有一个大妈,因为儿子在外地常年不回家。有一回她半夜发生“肠痉挛”,疼得死去活来,都忘记给“120”打电话。后来,大妈又找了一个后老伴,只为了身边有个可以陪伴自己的人。

这种新型“不孝”正在年轻人中蔓延,比啃老更伤父母的心,你是吗

我国的养老机制并不是很完善,特别是在很多农村地区。有时候,网上会时不时传来“空巢老人”孤独死去的凄凉故事。子女为了生计背井离乡,父母处于孤独寂寞的生活状态,容易产生很多心理上的问题。社会“老龄化”正在不断加速,老年人也越来越多。

如果说“留守儿童”是社会的诟病,那么“空巢老人”是不是也是社会的悲哀呢?年轻人孝敬父母,除了给父母物质上的享受,抽时间多陪伴父母,多关心父母才是真正的孝顺父母。

第二种新型“不孝”:让老人背井离乡,给自己带孩子。

小李今年30岁了,他当初高考是县里的“高考状元”。后来,他大学毕业,在大城市买房落户、娶妻生子。妻子怀孕以后,小李就把母亲接到自己工作的城市照顾媳妇。李大妈这一来就是一年多,孙子小、儿子媳妇工作忙,平时根本就回不去。小李的父亲一个人常年在老家,老两口成了相隔几千里的“牛郎织女”。

这种新型“不孝”正在年轻人中蔓延,比啃老更伤父母的心,你是吗

老人已经辛苦操劳了一辈子,到了安度晚年的时候。很多老人却背井离乡成为了“老漂族”。为了照顾第三代,支持子女的事业发展,来到子女工作的大城市。她们来到陌生的环境很不适应,带孩子的工作也很劳累。她们没有朋友,儿子媳妇的谈话也插不上嘴,即使有什么委屈也没有人可以倾诉。

这些年过半百的老人,在老家可以去唱歌、跳舞,在这里是家里、学校、菜市场,带孩子、买菜做饭、收拾家务。

养育自己的孩子,是爸爸妈妈的本分。老人可以帮忙带孩子应该懂得感恩,如果不能也不能怨恨老人,因为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晚年生活。年轻人用“老人本来就是应该看孩子”来道德绑架自己的父母,这也是一种新型的“不孝”。

第三种新型不孝:对老人的好视而不见,而对老人挑三拣四。

琳琳是个独生女,她怀孕之后,婆婆就来到她的小家照顾她的生活。自从婆婆来了之后,她就总是看不惯婆婆的生活习惯。婆婆做菜口味比较,有一次,琳琳直接把婆婆做熟了的菜,都倒进了垃圾桶。婆婆洗衣服,她嫌弃婆婆用清水冲得不干净,说会刺激自己的皮肤长疙瘩。她嫌婆婆说话声音大,就跟婆婆说:“你这么大的声音,我天天都要被你吓死了。”

这种新型“不孝”正在年轻人中蔓延,比啃老更伤父母的心,你是吗

琳琳总是对婆婆挑三拣四,而且总是毫不委婉地说出来。婆婆总是在没人的时候,偷偷地掉眼泪。

年轻人和老人生活习惯肯定会有差异,老人和年轻人住在一起,应该互相包容、互相尊重,生活才会和谐幸福。虽然都说老人和年轻人不适合住在一起,但是和老人住在一起还是会得到很多照顾,做饭、洗碗、带孩子,老人承担一大部分家庭劳动。

如果是非要住在一起的婆媳,还是要懂得相处的技巧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生活理念,也会有情绪不好的时候,如何巧妙地化解不同观念带来的麻烦,有很多好的经验还是可以学习借鉴的。有很多情商高的婆媳,还是可以在一起生活得很融洽的。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父母晚年幸福,是每个子女的责任。

这种新型“不孝”正在年轻人中蔓延,比啃老更伤父母的心,你是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