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發脾氣,孩子笑嘻嘻!情緒調節能力有欠缺,幼兒越大越不聽話

孩子3歲了,每次他做錯事情,我發脾氣的時候,他都無動於衷,而且還笑嘻嘻。

很多家長都會碰到類似“孩子不怕我”,“很煩的時候,孩子還以為我很開心”的現象。

大家對於這種狀況,一般會產生父母沒有樹立威嚴的錯誤認知,認為平時管教太鬆。

其實,如果孩子其他表現很好,僅僅出現上述問題時,很有可能是幼兒在情緒認知能力有待加強。

孩子不能識別你在生氣,當然就不怕你;寶寶意識不到你焦躁的情緒,肯定就沒有顧及了。

父母發脾氣,孩子笑嘻嘻!情緒調節能力有欠缺,幼兒越大越不聽話

孩子無法識別情緒

所以,情緒教育也應成為家長關注的內容之一。

在競爭將變得更加激勵的時代,如何識別並管理自己的情緒,對於幼兒的成長來說也顯得至關重要。

父母發脾氣,孩子笑嘻嘻!情緒調節能力有欠缺,幼兒越大越不聽話

幼兒3歲時學會分享情緒,6種情緒調節策略要學會

從兒童心理發展角度來看,情緒的調節能力具有年齡特點,其能力隨著年齡的發展而發展。

嬰兒期(0-1歲):其情緒的調節最初完全依靠成人來應付煩惱;

幼兒期(1-3歲):逐漸形成自我意識,並表達情緒,但看護人的照料還是很重要的;

學前期(3-5歲):能夠分享自己情緒,在遊戲中模仿情緒的能力也在增長,越來越能掩飾或者減弱自己的情緒;

兒童期後期(5歲以後):發展了調節情緒的方法,能夠綜合運用情緒調節策略,兒童使用這些策略的差別和成效也越來越明顯。

在情緒理解和適應能力不斷髮展中,兒童對於情緒調節策略的學習也在加強。

父母發脾氣,孩子笑嘻嘻!情緒調節能力有欠缺,幼兒越大越不聽話

幼兒情緒具有發展規律

對於0-7歲的孩子來說,其情緒調節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幾種:

  • 自我安慰:以自我為導向的安慰行為或策略。如不能看電視很沮喪,會安慰自己有玩具玩也挺不錯;
  • 替代活動:指兒童主動把注意力轉向其他的外顯活動中;
  • 被動應付:指兒童試圖避開引發消極情緒的情境,如英語學不好便討厭去培訓班
  • 發洩:指兒童運用破壞性或傷害性的行為表達和宣洩消極情緒;
  • 問題解決:指兒童採取各種適應行為來擺脫困境;
  • 認知重建:指兒童對產生問題的行為進行重新解釋。

研究表明,年齡越大的幼兒越傾向於使用替代活動策略和積極調節策略,發洩策略逐漸減少。

所以,對於孩子的情緒策略發展,父母要注意掌握其發展規律。

如上小班之前幼兒多采用發洩策略,父母不必太過擔心孩子調皮難管,而中班之後則要讓孩子學會用替代策略來調節自己的情緒。

父母發脾氣,孩子笑嘻嘻!情緒調節能力有欠缺,幼兒越大越不聽話

家庭互動影響情緒教育,成員關係不良易致孩子焦慮

研究表明,家庭成員關係如何直接影響了整個家庭的氛圍,消極的環境氛圍不利於兒童的情緒發展。

家庭表露越消極,兒童越容易在群體中出現害羞、退縮的行為,如果家庭表露越豐富,兒童則對情緒的認知會越好。

例如,父母對懲罰性情緒的表達傳遞給孩子,而孩子在與同齡人互動時會反過來使用這些消極情緒反應。

父母發脾氣,孩子笑嘻嘻!情緒調節能力有欠缺,幼兒越大越不聽話

家庭表露影響孩子情緒能力

一個在家裡動不動就發脾氣,大吼大叫的爸爸,他的孩子通常如果得不到其他夥伴的玩具也會咄咄逼人採取攻擊行為。

所以,父母的情緒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父母需要保持良好、穩定的情緒才有助於兒童的健康成長。

父母在爭執過程中出現的粗暴動作及言論,對於兒童來說會起到“負面榜樣”的作用。

兒童長期耳濡目染,情緒會變得不穩定,容易出現易激怒、攻擊行為等心理問題。

因此,家庭內部的環境尤為重要,夫妻之間關係的好壞對學前兒童的情緒行為問題有重要影響。

父母發脾氣,孩子笑嘻嘻!情緒調節能力有欠缺,幼兒越大越不聽話

三個步驟看繪本,情緒閱讀讓孩子學以致用

在諮詢領域中,有一種心理輔導方式,被稱為“閱讀治療”。

閱讀治療是指心理醫生通過為患者選擇適當的讀物,通過特定的發問方式,以此排除患者心理障礙的心理輔導方式。

目前,越來越多的學者發現借用“閱讀治療”的核心方法,可以幫助兒童進行情緒培養。

下面就以繪本《我不願悲傷》為例,介紹如何利用繪本幫助孩子進行情緒閱讀。

父母發脾氣,孩子笑嘻嘻!情緒調節能力有欠缺,幼兒越大越不聽話

情緒管理繪本《我不願悲傷》

1、識別情緒-回憶故事

《我不願悲傷》主要講了小兔子出現悲傷時的情緒感受。

全文均是以小兔子擬人化的表情為封面,詳細描述快樂、悲傷、生氣、害怕時的小兔子。

如:“快樂時, 嘴角向上揚,有的時候還可能看見白白的牙齒。”

在講故事時媽媽們可以誇張地做出相應表情,幼兒通常會跟著模範,以此豐富了幼兒的表情識別能力。

父母在給孩子講完後故事後,可以先嚐試這樣發問。

媽媽:老師的繪本講完了,我想請問小朋友們,剛剛的繪本主要講了什麼呢?

孩子:小兔子很悲傷,小兔子洗泡泡浴,小兔子不願意悲傷

一般3歲左右的幼兒大致能夠識別繪本上小兔子的表情,這種發問主要促使幼兒根據感情基調回憶故事的主要內容。

2、理解情緒-確認感受

父母:小朋友們,老師想問問你們當小兔子生氣的時候他的感覺是怎麼樣的呢? S:就像火山要爆炸了

小孩:很難受

父母:小兔子生氣的時候是什麼樣子呢?

孩子:小兔子會使勁跺腳,他還會不停地跑呀跑

父母:恩,很好,那你們知道小兔子為什麼會生氣呀?

孩子:因為小兔子沒有畫畫在牆上,那是弟弟畫的,他會生氣

父母:哦,小兔子被媽媽誤會了會生氣,還有嗎?

孩子:因為小兔子的城堡被別人破壞了

在講述故事時,父母不單純只是講述,要加上對文字的情緒處理。

如:“就像大火球,馬上就、要、爆炸啦!砰!”父母可以一字一句說出,體 現這句話的緊迫性。

“當我悲傷的時候,好像大烏雲把所有的色彩都捲走了”,這時父母的話語可變得緩慢,以營造一種悲傷的氛圍。

其次,動作因素也是幼兒回憶故事情緒的一個重要因素。

父母發脾氣,孩子笑嘻嘻!情緒調節能力有欠缺,幼兒越大越不聽話

動作也可傳達幼兒情緒

如“使勁叫,使勁跺,使勁踢”“永遠跑下去” “我會不停地笑呀笑,笑疼了肚子,笑彎了腰。”

父母也要加上對動作的處理,使其更加誇張,這樣幼兒才能夠體會並以自己的行為或者語言來表達這種感受。

3、表達情緒-比較悲傷和快樂

父母:你有快樂的時候嗎?

孩子:有

父母:那是因為什麼快樂呢?

孩子:媽媽給我買了好多好多好吃的

父母:你快樂的時候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孩子:全班幼兒笑

父母:那你悲傷的時候和小兔子是一樣的嗎?”

這一步驟主要使幼兒將人物情緒轉移到自我身上。

由他人的情緒表現轉向對自我情緒的思考,使孩子對故事人物中的情緒與真實的情緒產生聯結。

通過這三個步驟,幼兒學會將繪本中有關的情緒調節策略進行自我應用。

幼兒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情緒事件各不相同,有時對於情緒策略的應用也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析。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可引導幼兒說出不同的情緒事件,在一問一答中,針對繪本中所呈現的各種情緒調節方式與和與幼兒進行互動。

父母發脾氣,孩子笑嘻嘻!情緒調節能力有欠缺,幼兒越大越不聽話

音樂治療體驗情緒變化,孩子更易表達感受

很早以前,心理學家就曾用音樂進行心理治療。

因為音樂可以通過聲波的震動、不同的音色、節奏、演奏方式等進入人耳進而傳導到大腦皮層,引發幼兒不同的情緒體驗

如《兔子舞》可以表現高興的情緒,《鼕鼕是個膽小鬼》可以凸顯害怕的感受。

在情緒音樂活動中,父母要以“感受-討論-體驗”的步驟,有序引導孩子感受音樂中的情緒。

下面就以《二泉映月》為例,介紹如何通過情緒音樂幫助孩子建立情緒調節能力。

父母發脾氣,孩子笑嘻嘻!情緒調節能力有欠缺,幼兒越大越不聽話

悲傷主題音樂《二泉映月》

這首音樂的旋律的強弱變化很大,忽強忽弱的演奏手法轉換自然,突出了表現了樂曲中悲痛與憤怒的心情。

1、活動目標

初步感受音樂中悲傷的情緒,喚醒同理心。

2、活動準備

音樂《二泉映月》、二胡圖片

3、活動過程

父母:寶寶,我們一起來聽一首音樂,看看它和以前的兒歌有什麼不同?

父母:剛剛聽的這首音樂,小朋友們聽起來心理感覺怎麼樣?

孩子:聽起來很開心。

父母:這個音樂聽起來很高興嗎?咱們再聽一遍這個和《兔子舞》,比較一下兩個音樂在速度和情緒上有什麼不一樣。

孩子:第二個感覺慢一些。第二個聽起來不想跳舞,第一個想跳舞。

父母:在這個音樂中,二胡的聲音是不是聽起來很悲傷啊,這首音樂的作者叫阿炳,他的眼睛看不到了,不得不在街頭賣藝。

孩子:所以他很難受。

父母:那有沒有什麼事情發生讓你很悲傷那?

孩子:媽媽不喜歡我的時候,我會悲傷。

對於孩子的情緒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父母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同時堅持與孩子進行情緒化互動,在遊戲中感受情緒,發現情緒,管理情緒。

相關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