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发脾气,孩子笑嘻嘻!情绪调节能力有欠缺,幼儿越大越不听话

孩子3岁了,每次他做错事情,我发脾气的时候,他都无动于衷,而且还笑嘻嘻。

很多家长都会碰到类似“孩子不怕我”,“很烦的时候,孩子还以为我很开心”的现象。

大家对于这种状况,一般会产生父母没有树立威严的错误认知,认为平时管教太松。

其实,如果孩子其他表现很好,仅仅出现上述问题时,很有可能是幼儿在情绪认知能力有待加强。

孩子不能识别你在生气,当然就不怕你;宝宝意识不到你焦躁的情绪,肯定就没有顾及了。

父母发脾气,孩子笑嘻嘻!情绪调节能力有欠缺,幼儿越大越不听话

孩子无法识别情绪

所以,情绪教育也应成为家长关注的内容之一。

在竞争将变得更加激励的时代,如何识别并管理自己的情绪,对于幼儿的成长来说也显得至关重要。

父母发脾气,孩子笑嘻嘻!情绪调节能力有欠缺,幼儿越大越不听话

幼儿3岁时学会分享情绪,6种情绪调节策略要学会

从儿童心理发展角度来看,情绪的调节能力具有年龄特点,其能力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发展。

婴儿期(0-1岁):其情绪的调节最初完全依靠成人来应付烦恼;

幼儿期(1-3岁):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并表达情绪,但看护人的照料还是很重要的;

学前期(3-5岁):能够分享自己情绪,在游戏中模仿情绪的能力也在增长,越来越能掩饰或者减弱自己的情绪;

儿童期后期(5岁以后):发展了调节情绪的方法,能够综合运用情绪调节策略,儿童使用这些策略的差别和成效也越来越明显。

在情绪理解和适应能力不断发展中,儿童对于情绪调节策略的学习也在加强。

父母发脾气,孩子笑嘻嘻!情绪调节能力有欠缺,幼儿越大越不听话

幼儿情绪具有发展规律

对于0-7岁的孩子来说,其情绪调节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 自我安慰:以自我为导向的安慰行为或策略。如不能看电视很沮丧,会安慰自己有玩具玩也挺不错;
  • 替代活动:指儿童主动把注意力转向其他的外显活动中;
  • 被动应付:指儿童试图避开引发消极情绪的情境,如英语学不好便讨厌去培训班
  • 发泄:指儿童运用破坏性或伤害性的行为表达和宣泄消极情绪;
  • 问题解决:指儿童采取各种适应行为来摆脱困境;
  • 认知重建:指儿童对产生问题的行为进行重新解释。

研究表明,年龄越大的幼儿越倾向于使用替代活动策略和积极调节策略,发泄策略逐渐减少。

所以,对于孩子的情绪策略发展,父母要注意掌握其发展规律。

如上小班之前幼儿多采用发泄策略,父母不必太过担心孩子调皮难管,而中班之后则要让孩子学会用替代策略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父母发脾气,孩子笑嘻嘻!情绪调节能力有欠缺,幼儿越大越不听话

家庭互动影响情绪教育,成员关系不良易致孩子焦虑

研究表明,家庭成员关系如何直接影响了整个家庭的氛围,消极的环境氛围不利于儿童的情绪发展。

家庭表露越消极,儿童越容易在群体中出现害羞、退缩的行为,如果家庭表露越丰富,儿童则对情绪的认知会越好。

例如,父母对惩罚性情绪的表达传递给孩子,而孩子在与同龄人互动时会反过来使用这些消极情绪反应。

父母发脾气,孩子笑嘻嘻!情绪调节能力有欠缺,幼儿越大越不听话

家庭表露影响孩子情绪能力

一个在家里动不动就发脾气,大吼大叫的爸爸,他的孩子通常如果得不到其他伙伴的玩具也会咄咄逼人采取攻击行为。

所以,父母的情绪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父母需要保持良好、稳定的情绪才有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父母在争执过程中出现的粗暴动作及言论,对于儿童来说会起到“负面榜样”的作用。

儿童长期耳濡目染,情绪会变得不稳定,容易出现易激怒、攻击行为等心理问题。

因此,家庭内部的环境尤为重要,夫妻之间关系的好坏对学前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有重要影响。

父母发脾气,孩子笑嘻嘻!情绪调节能力有欠缺,幼儿越大越不听话

三个步骤看绘本,情绪阅读让孩子学以致用

在咨询领域中,有一种心理辅导方式,被称为“阅读治疗”。

阅读治疗是指心理医生通过为患者选择适当的读物,通过特定的发问方式,以此排除患者心理障碍的心理辅导方式。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借用“阅读治疗”的核心方法,可以帮助儿童进行情绪培养。

下面就以绘本《我不愿悲伤》为例,介绍如何利用绘本帮助孩子进行情绪阅读。

父母发脾气,孩子笑嘻嘻!情绪调节能力有欠缺,幼儿越大越不听话

情绪管理绘本《我不愿悲伤》

1、识别情绪-回忆故事

《我不愿悲伤》主要讲了小兔子出现悲伤时的情绪感受。

全文均是以小兔子拟人化的表情为封面,详细描述快乐、悲伤、生气、害怕时的小兔子。

如:“快乐时, 嘴角向上扬,有的时候还可能看见白白的牙齿。”

在讲故事时妈妈们可以夸张地做出相应表情,幼儿通常会跟着模范,以此丰富了幼儿的表情识别能力。

父母在给孩子讲完后故事后,可以先尝试这样发问。

妈妈:老师的绘本讲完了,我想请问小朋友们,刚刚的绘本主要讲了什么呢?

孩子:小兔子很悲伤,小兔子洗泡泡浴,小兔子不愿意悲伤

一般3岁左右的幼儿大致能够识别绘本上小兔子的表情,这种发问主要促使幼儿根据感情基调回忆故事的主要内容。

2、理解情绪-确认感受

父母:小朋友们,老师想问问你们当小兔子生气的时候他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呢? S:就像火山要爆炸了

小孩:很难受

父母:小兔子生气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呢?

孩子:小兔子会使劲跺脚,他还会不停地跑呀跑

父母:恩,很好,那你们知道小兔子为什么会生气呀?

孩子:因为小兔子没有画画在墙上,那是弟弟画的,他会生气

父母:哦,小兔子被妈妈误会了会生气,还有吗?

孩子:因为小兔子的城堡被别人破坏了

在讲述故事时,父母不单纯只是讲述,要加上对文字的情绪处理。

如:“就像大火球,马上就、要、爆炸啦!砰!”父母可以一字一句说出,体 现这句话的紧迫性。

“当我悲伤的时候,好像大乌云把所有的色彩都卷走了”,这时父母的话语可变得缓慢,以营造一种悲伤的氛围。

其次,动作因素也是幼儿回忆故事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

父母发脾气,孩子笑嘻嘻!情绪调节能力有欠缺,幼儿越大越不听话

动作也可传达幼儿情绪

如“使劲叫,使劲跺,使劲踢”“永远跑下去” “我会不停地笑呀笑,笑疼了肚子,笑弯了腰。”

父母也要加上对动作的处理,使其更加夸张,这样幼儿才能够体会并以自己的行为或者语言来表达这种感受。

3、表达情绪-比较悲伤和快乐

父母:你有快乐的时候吗?

孩子:有

父母:那是因为什么快乐呢?

孩子:妈妈给我买了好多好多好吃的

父母:你快乐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孩子:全班幼儿笑

父母:那你悲伤的时候和小兔子是一样的吗?”

这一步骤主要使幼儿将人物情绪转移到自我身上。

由他人的情绪表现转向对自我情绪的思考,使孩子对故事人物中的情绪与真实的情绪产生联结。

通过这三个步骤,幼儿学会将绘本中有关的情绪调节策略进行自我应用。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情绪事件各不相同,有时对于情绪策略的应用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引导幼儿说出不同的情绪事件,在一问一答中,针对绘本中所呈现的各种情绪调节方式与和与幼儿进行互动。

父母发脾气,孩子笑嘻嘻!情绪调节能力有欠缺,幼儿越大越不听话

音乐治疗体验情绪变化,孩子更易表达感受

很早以前,心理学家就曾用音乐进行心理治疗。

因为音乐可以通过声波的震动、不同的音色、节奏、演奏方式等进入人耳进而传导到大脑皮层,引发幼儿不同的情绪体验

如《兔子舞》可以表现高兴的情绪,《冬冬是个胆小鬼》可以凸显害怕的感受。

在情绪音乐活动中,父母要以“感受-讨论-体验”的步骤,有序引导孩子感受音乐中的情绪。

下面就以《二泉映月》为例,介绍如何通过情绪音乐帮助孩子建立情绪调节能力。

父母发脾气,孩子笑嘻嘻!情绪调节能力有欠缺,幼儿越大越不听话

悲伤主题音乐《二泉映月》

这首音乐的旋律的强弱变化很大,忽强忽弱的演奏手法转换自然,突出了表现了乐曲中悲痛与愤怒的心情。

1、活动目标

初步感受音乐中悲伤的情绪,唤醒同理心。

2、活动准备

音乐《二泉映月》、二胡图片

3、活动过程

父母:宝宝,我们一起来听一首音乐,看看它和以前的儿歌有什么不同?

父母:刚刚听的这首音乐,小朋友们听起来心理感觉怎么样?

孩子:听起来很开心。

父母:这个音乐听起来很高兴吗?咱们再听一遍这个和《兔子舞》,比较一下两个音乐在速度和情绪上有什么不一样。

孩子:第二个感觉慢一些。第二个听起来不想跳舞,第一个想跳舞。

父母:在这个音乐中,二胡的声音是不是听起来很悲伤啊,这首音乐的作者叫阿炳,他的眼睛看不到了,不得不在街头卖艺。

孩子:所以他很难受。

父母:那有没有什么事情发生让你很悲伤那?

孩子:妈妈不喜欢我的时候,我会悲伤。

对于孩子的情绪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父母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同时坚持与孩子进行情绪化互动,在游戏中感受情绪,发现情绪,管理情绪。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