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ofo一样烧钱“入局”,瑞幸咖啡能否不被“出局”

同ofo一样烧钱“入局”,瑞幸咖啡能否不被“出局”

看准机会、低价布局收获用户、融资吸金占领市场,这已经是现如今很多创业公司的惯用伎俩,其中死的往往要比活下来的要多的多。

不管是线上打车、外卖,还是共享单车等,这些在近几年成功挤进大众视野的互联网衍生物,没有一个参与者不是靠着“烧钱”来杀出血路的,而最后能在格局中稳固住地位的,要么一家独大,要么平分秋色、要么三足鼎立。

小黄车ofo看准最后一公里距离的市场机会,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不计成本式的填充共享单车市场空白,当然,ofo确实以这种解决用户痛点的创新手法俘获了很多大众的心,而且价格更低。

同ofo一样烧钱“入局”,瑞幸咖啡能否不被“出局”

而成立于2017年10月的瑞幸咖啡,仅仅两年时间完成B轮融资就已达到22亿美元的估值,成长速度让人瞠目结舌。并且瑞幸咖啡也计划在2019年再开设2500家咖啡店,以达成全面超过全球最大咖啡连锁品牌——星巴克。

而瑞幸咖啡这一闪耀数据的背后,却是用连日连月连年亏损的代价换来的。根据瑞幸咖啡发布的第二季度财报显示,瑞幸咖啡第二季度营收为9.09亿元,同比增长648.2%;净亏损为6.813亿元,去年同期的净亏损为3.33亿元。

同ofo一样烧钱“入局”,瑞幸咖啡能否不被“出局”

瑞幸咖啡这种高额补贴、严重亏损、快速扩张的商业模式,无法不让“下一个ofo”的质疑如影随形。

其实咖啡在中国市场的历史并不长,而且行业市场体量也很小,就2017年来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仅为1024亿美元远不及美国的3万亿美元规模。但就增速而言,中国年增长率为10%左右远远高于全球市场的2%,就这一表现来看,中国在未来的咖啡行业市场还是有很大市场发展潜能的。

好比当年小米进入手机市场的方式一样,瑞幸也利用互联网“进军”方式,携巨额补贴这一大杀器高调“入局”,打破了中国咖啡行业的宁静。截止到现在,瑞幸咖啡直营门店已经超过2000家成为行业第二,而星巴克在中国达到2000门店规模时足足用了17年。

同ofo一样烧钱“入局”,瑞幸咖啡能否不被“出局”

瑞幸作为一个追赶者的姿态,想进一步蚕食、挤占星巴克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单纯靠营销和补贴的方式获客远远无法保持长期的顾客忠诚度,未来运作的核心还应该是品控和供应链。

但可以肯定的是,瑞幸想要短期内在市场份额上打败星巴克的办法,就是最大程度上提高咖啡性价比和客户的便利性,以解决咖啡“太贵、购买不方便”两大消费痛点。虽然利用高额补贴的营销方式,瑞幸似乎已经尝到了一定的甜头,为其带来了很高的获客量,但在服务的便利性上,瑞幸做的还远远不足。

根据DT财经统计,在外卖这一场景下,瑞幸依靠和顺丰的合作,其服务面积仍只有上海澎客咖啡的0.29,星巴克的0.42。

而以上所有的分析都只不过是短期性的数据呈现,而一个品牌的发展却是长期性的,这种长期性的品牌外延是需要用户对其产生依赖和忠诚度的,对于这样的一种用户粘性,更多是需要产品本身足够能让用户产生认同感。

OFO在共享单车市场的最终出局,可以说大多数人都认同是其单车产品本身就有缺陷,看似小黄车是以更低的成本做到了更快、更大范围的占领市场,而持续性的市场运作也导致低成本单车又以更快的速度淘汰在了市场之外,其实是加重了占领市场的成本代价,也促使这种资源淘汰行为不断消减了行业品牌度。

瑞幸和OFO,都是资本“催肥”的新商业物种,瑞幸会不会是下一个OFO?瑞幸咖啡联合创始人兼CMO杨飞的解释是:“我们的团队不是刚毕业的大学生,都是创业老兵,是一个谨慎的团队,有理性和务实的一面。绝对不会是下一个ofo,希望大家有信心。

同ofo一样烧钱“入局”,瑞幸咖啡能否不被“出局”

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瑞幸咖啡日前发生了工商变更,新增经营范围包括图书、报刊零售、音像制品零售、电子出版物零售。而在今年7月,瑞幸咖啡已进行过一次经营范围变更,并将纺织品针织品零售、服装零售、鞋帽零售、钟表、眼镜零售等纳入经营范围。

瑞幸能否在中国咖啡行业与星巴克平分秋色,抑或是成为行业翘楚,都还只是个未知数,当然,其也有可能真将成为下一个OFO,在“烧钱”的路上一去不复还,这些都没有一个人可以预测的到。

但编者认为,想要压倒性超远星巴克,这基本是不太可能的,这更需要瑞幸付出更多的努力,全方面改善的努力,而那也将是一个几十年的“持续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