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茶葉在國內算的上什麼水平?

己莫V


首先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先給出明確的答案:安徽的茶葉在全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歷朝歷代都是如此。

如果你上網搜索中國十大名茶,你會發現,無論是哪個版本,幾乎都少不了六安瓜片、黃山毛峰、祁門紅茶或者太平猴魁等等。

見微知著,可以說安徽茶的發展也是我國茶葉發展的縮影,是中國近代茶葉生產技術的起點。1915年農商部在安徽祁門創立了安徽模仿種茶場,開創了現代茶葉生產技術試驗研究。1949年後,在祁門茶業改良場基礎上組建了祁門試驗茶場,現為安徽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也因此淵源,安徽農業大學的茶學專業,從吳覺農先生創立至今,依然在全國名列前茅。

我們先來看看安徽有哪些名茶:

休寧松蘿山松蘿茶作為炒青型名茶的鼻祖,創制於明初,到明代中後期已遠近聞名,明末清初松蘿製法已傳播到安徽南北和贛、鄂、閩諸省,成為一大宗茶品。

松蘿茶出口始於清康照年間,至嘉道年間,出口興盛,發明了松蘿茶精製技術,逐漸演化為屯綠,分珠茶、雨茶、熙春三類,共10多個花色、品級。

1896年又創屯綠極品名茶—抽貢(抽蕊珍眉)、特貢。太平猴魁、太平魁尖即是清代中後期太平龍門山翠雲茶的演化創新茶品。明中葉湧溪山茶已美名遠揚,後借整松蘿茶烘乾技術創制湧溪火青。

江南茶區明清年間有記載的名茶還有宣城敬亭綠雪和翠雲茶、休寧金臺毛峰和白嶽黃芽、拿縣紫霞茶、影縣石墨和羊棧嶺雲霧、廣德五花巖山茶、涇縣白雲茶和洋尖茶、祁門安茶、東至萬溪山茶、石臺石尿茶、貴池仙寓雀舌、族德堯山茶、績溪金山時雨和大郭山茶、寧國高峰茶、宣城坦泉雲霧等。

享有“茶中英豪”、“群芳最”等美名的祁紅工夫,為世界三大高香紅茶之一,創制於1875年,是名副其實的後起之秀。

江北茶區,明清年間由於六安霍山芽茶(雨前極品一槍一旗)質量優異,逐漸成為貢茶中之儀校者,專供皇室內用。從此,以浣河上游山區為中心產區的六安茶(又稱六安州茶)名滿天下。


六安茶產品有貢茶、官茶、商茶之分。貢茶有芽茶、細茶。商茶有銀針、雀舌、毛尖、梅花片、蘭花頭、松蘿春。毛尖又有貢尖、蕊尖、雨前尖、雨後尖、東山尖、西山尖之分。還有小艦春、白茅貢尖、皇尖、客尖、旗槍、龍井等茶名。清末罷貢,民國時芽茶有米茶之稱,其他統稱小茶。六安瓜片、舒城蘭花、桐城小花都是六安茶逐漸演化形成的近現代名茶。

明清時江淮間有記載的名茶還有:和州蒼山茶、宿松羅漢尖雲霧、桐城椒園毛尖、潛山閔山

茶、太湖南陽穀尖、全椒南瞧茶、滁州雲桑茶等。


1949年前,安徽名茶主要有:祁紅、屯綠、黃山毛峰、休寧松蘿、老竹大方、太平猴魁、湧溪火青、九華毛峰、徽州烘青、太平魁尖、六安瓜片、舒城蘭花、桐城小花等。


舉例說明,祁門紅茶作為世界三大高香型紅茶之一,自1875年創制以來,就以其獨樹一幟的風格,成為當代紅茶的後起之秀,風靡世界,享譽全球。


據《祁紅復興計劃》稱:“吾國出口紅茶聲譽最大,價格獨高,除印度大吉嶺所產,無與相頜頑者,舉世紅茶,惟此兩種。”

《安徽省志·農業志》載:“祁門紅茶是中國工夫茶中的珍品,外形條索緊細,鋒苗挺秀,色澤烏潤,湯色紅豔透明,滋味鮮醇爽口,尤以香氣高超,獨具一格,還有蜜糖香,又似蘊藏蘋果香,非其他紅茶所能比,國外贊為'祁門香',被列為與印度的大吉嶺和斯里蘭卡的烏伐齊名的世界三大高香名茶之首;尤其是在英國,人們把它譽為'茶中英豪'、'群芳最'、'王子茶'而讚不絕口。


1949年前,英國是祁紅的主要銷售市場。”《祁門縣誌·茶業志》載:“民國二十一至二十四年(1933-1945年),祁紅輸出國家和地區有英、美、法、德、蘇聯、荷蘭、加拿大、非洲、印度、香港地區、澳洲等。”“門紅茶質味之優,世罕其匹,歐、美、非各國嗜茶者,莫不視為無上珍品。”

祁紅之所以這樣著名,是由於它的外形內質兼美,特別是色香味三者俱臻上乘。如用品茶的評語來描寫它,則:條索緊細秀長,有鋒苗,香氣酸鬱,滋味醇和而甘濃,湯色紅豔鮮亮;尤其是具有清高而持久的甜花香氣,為世界上一切紅茶所不及。”


安徽茶如此優秀,筆者認為是以下幾種因素共同照成的:

茶樹品種資源豐富

安徽省土地總面積達13.94萬平方公里,所轄70個縣(市),除淮河以北20個縣(市)外,縣縣產茶。茶樹品種在悠長的栽培歷史中,經過自然變異和人工選擇,形成了豐富的種質資源,有著22個主要的茶樹良種。其中有性系便有10個,如祁門櫧葉種、黃山種等;


我們知道影響茶葉風味品質特徵的重要因素有品種,地域以及工藝造成的。安徽茶之所以能夠在全國獨具特色,與它品種的獨特特徵有著重大關係。


<strong>加工技藝精湛

安徽之所以名茶眾多,除了是因為安徽具有極其適合茶樹生長的天然氣候,地形地貌以外,還和他精湛的加工工藝有關。如:黃山毛峰的殺青技術、烘焙技術;太平猴魁的採摘揀尖技術、殺青技術、烘焙技術;六安瓜片的扳片技術、殺青技術、拉老火技術等等。因此,從某種角度來看,安徽茶的成功,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


徽商的推動

述說徽茶事,繫念徽商幫。徽州人經商,史長事遠,早在東晉就有新安商人活動的記載。其後,代有發展。到了明成化、弘治年間,徽州府轄款縣、休寧、黎源、影縣、祁門、績溪六縣的商人聚集成幫,稱徽州商幫。

大幫中還分小幫,日黎源幫、績溪幫、條縣幫等。明嘉靖後直到清乾嘉期,徽州商幫達到鼎盛,清末走向衰落。徽商稱雄與徽茶崛起,同功一體。

徽州多山,氣候宜茶,徽商經營,除鹽、木絲、布、糧食外,徽州和太平、涇縣、石墩等縣的茶貨,也是商品之大宗。徽州植茶始於南朝,唐代時已成為全國著名的茶區。


唐條州司馬張途《祁門縣新修閣門溪記》(862年)雲:祁門“山多田少,山且植茗,千里之內,業於茶者七八矣。由是給衣食,供賦役,悉特此。祁之茗,色芳而香,賈客鹹儀,逾於諸方。”白居易《琵琶行》中述說的“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所買的茶顯然多產於徽州。

徽商足跡幾乎遍及全國,不僅北京、南京,各省都會及大小城鎮是徽商活躍之處,連窮鄉僻壤、深山老林、沙漠海島等人跡罕至的地方,也閃爍著微商活動的身影。從某種角度說,徽商把安徽茶帶向世界,也正如當年安溪人把鐵觀音帶向全國。


隨著近年來國內茶葉市場的蓬勃發展,六大茶類競相開花,安徽茶所受到的挑戰也越來越大。就我個人的感覺來說,在沿海城市比較少見安徽茶,偶有嚐到,也都不是什麼高品質的。如何立足於本地豐富的茶樹資源,傳統工藝,是當代製作徽茶的茶人不得不思考的問題。安徽茶葉的發展任重而道遠。


山石言茶


這個不好說,茶有茶道,只有懂茶的人心裡明白,就好比涇縣提魁,曾經也是中國名茶之列,國家專供(小平爺爺去涇縣也曾感悟過)可惜當地領導不知道如何營銷,一個小地方茶搞了十幾個品牌,再看看浙江安吉,那裡曾經以礦產出名,國家退耕還林,才有了安吉白茶,以前根本就沒有這個品牌,還不是領導會營銷,其實安徽好茶多,懂茶的人少


深山孤鷹2


在全國來說當然算第一陣營!黃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祁門紅茶這些是早就聞名遐邇的大品牌,近年來屯溪綠茶、霍山黃芽、嶽西翠蘭、涇縣特尖、天柱劍豪、桐城小花等後起之秀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