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時報】徐文秀:在鬥爭中走向勝利

在鬥爭中走向勝利

隨著各種錯綜複雜、波譎雲詭的矛盾和鬥爭越來越現實地擺在面前,不管願不願意、喜不喜歡,都將逼著我們去面對、去應對,做到“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當問題和矛盾、風險和挑戰來了時,鬥爭就成了一種別無選擇的責任擔當,一種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天塹通途。

要鬥爭,就要始終保持鬥爭的姿態。打仗講究個戰鬥姿態,鬥爭講究個鬥爭姿態。好的姿態在於隨時待命、隨時出擊;在於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好的鬥爭不是說出來的、喊出來的,更不是裝出來的、“秀”出來的,它“養”於平常,“出”於非常。什麼是鬥爭?“工作就是鬥爭”。我們的所有工作都是為了去處理和解決一切矛盾與問題,去面對和應對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與挑戰。什麼是好的鬥爭姿態?一句話,就是要有鬥爭準備。這種準備體現在思想和心理上,繃緊鬥爭的弦,保持清醒的鬥爭意識和鬥爭自覺,切不可老虎來了還以為是貓、狼來了還以為是兔;這種準備體現在行動和措施上,積極開展“練兵”,制定具體的應對預案。俗話說:有備無患。我們不打無準備之戰,也不打有準備無把握之戰。準備足了,才能昂首挺胸走上鬥爭的舞臺。

要鬥爭,就得始終有敢勝必勝的信心。“狹路相逢勇者勝”。艱苦卓絕的鬥爭考驗的是人的意志和信心、定力和韌勁。當年的抗日戰爭,面對氣勢洶洶的日本侵略者,一些人悲觀情緒籠罩,亡國論甚囂塵上。鬥爭實踐表明,我們不要自卑,也不要自負,要的是自信;我們不要悲觀論,也不要速勝論,要的是必勝論。再看現實中的少數人,面對矛盾和問題、風險和挑戰以及各種各樣的不正之風,表現得不敢鬥爭、不敢勝利。究其原因在於,這些人政治素質不過硬,搞明哲保身、愛惜羽毛那一套,只當紳士不當戰士。更重要的原因還在於,缺乏敢勝必勝的信心。信心是鬥出來的,不是喊出來的;信心又給鬥爭增添新的動力。鬥爭,失敗,再失敗,再鬥爭,直至勝利……這就是人民的邏輯。

要鬥爭,就得學會掌握鬥爭的特點和規律。鬥爭不可以盲目莽撞進行,不可以心血來潮、圖一時痛快,而是要按它的特點和規律來辦。我們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這種鬥爭與以往的鬥爭有共性又有個性,有它的階段性特徵,打上時代的烙印。要想牢牢把握鬥爭的主動權,就得學會了解和掌握鬥爭的特點和規律。比如,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鬥爭藝術;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策略;以理服人、以情動人、以行示人的鬥爭方法,等等。有些事和有些人、有些場合和有些時候,得紅臉不翻臉、對話不對抗,堅持鬥而不破;得示弱不軟弱、示強不好強、示好不討好;得鬥志不鬥氣、爭氣不賭氣;得不惜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在乎更長更遠更大的佈局。

世界正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種“變”不會也不可能會在風平浪靜中進行,有時會是暗流湧動,有時會碰上驚濤駭浪,任何一味地“溫良恭儉讓”都是一廂情願,也是一種妥協和退讓。丟掉幻想,準備鬥爭,我們才能從勝利走向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