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有哪些名人明星?對郴州有什麼貢獻?

彬哥湘郴


郴州市有哪些名人明星?對郴州有什麼貢獻?

郴州有哪些明星不清楚,但郴州卻有一些大名鼎鼎的人,從郴州走出了一位開國大將、4位開國上將和3位開國中將,他們是郴州的驕傲和自豪,更重要的是他們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成立做出了貢獻,人民永遠緬懷他們的功績。

黃克誠(1902—1986),郴州永興人,開國大將。

革命戰爭時期,曾任中國工農紅軍師政委,八路軍第344旅政委,第二、四縱隊政委,第五縱隊司令員兼政委,新四軍第三師師長兼政委,西滿軍區司令員,東北野戰軍第二兵團政委等職。

參加過北伐戰爭、湘南起義,參加過長沙戰役和蘇區歷次反“圍剿”作戰與長征,參加過東征、西征和山城堡戰役,參加過晉察冀邊區反“八路圍攻”、晉東南反圍攻等戰役戰鬥。1945年9月,他以個人名義建議,立即派部隊赴東北,以創建戰略根據地。隨後奉命率新四軍第3師主力3萬餘人進軍東北,完成挺進東北的戰略任務。

新中國成立後,曾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總後勤部部長、政委,國防部副部長,解放軍總參謀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

李濤(1905—1970),郴州汝城人,開國上將。

革命戰爭時期,曾任紅3軍第1縱隊、第7師政委,紅13軍39師政委,軍委秘書長,軍委作戰部部長兼第1局局長等職。參加過秋收起義,參加過蘇區第一、二、三、四次反“圍剿”、南雄水口戰役、長征和東征等戰役戰鬥。

新中國成立後,曾任軍委作戰部部長兼第1局局長,軍委技術部部長,總參謀部第三部部長、政委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朱良才(1900—1989),郴州汝城縣人,開國上將。

革命戰爭時期,曾任紅一方面軍師政委、軍政委,晉察冀軍政幹校副校長、政委等職。參加過湘南起義、黃洋界保衛戰、長征、西征等戰役戰鬥。

新中國成立後,朱良才先後擔任華北軍區副政委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蕭克(1907—2008),郴州嘉禾人,開國上將。

革命戰爭時期,曾任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八路軍120師副師長,冀熱察挺進軍司令,晉察冀軍區副司令,華北軍區副司令員,第四野戰軍第一參謀長等職。參加北伐戰爭、南昌起義,參與創建湘鄂川黔根據地,參與領導根據地歷次反“圍剿”作戰,長征時帶領部隊爬雪山過草地,為保存紅軍力量和實現一、二、四方面軍會師作出重大貢獻。抗戰時期,參與冀熱察遼邊根據地的開闢,多次粉碎日偽軍的“掃蕩”,為東北解放創造條件。解放戰爭時期,率部南下,橫渡長江,殲敵43萬人,解放湘、鄂、贛、粵、桂等省和海南島。

新中國成立後曾任軍委軍訓部部長,國防部副部長,軍政大學校長,軍事學院院長兼政委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鄧華(1910—1980),郴州市北湖區人,開國上將。

革命戰爭時期,曾任紅12軍第36師政委,紅1軍團第1師第3團、第2團政委,晉察冀軍區第1分區政委,平西支隊司令員兼政委,遼吉軍區司令員,東北野戰軍第7縱隊司令員,第44軍軍長、第四野戰軍第15兵團司令員等職。參加過蘇區歷次反“圍剿”和長征,參加過平型關戰鬥、百團大戰、遼瀋戰役、平津戰役、湘贛戰役、廣東戰役等,組織指揮海南島戰役。

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志願軍第一副司令員兼第一副政委、司令員兼政委、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瀋陽軍區司令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郴州還有曹裡懷、歐陽毅、肖新槐、唐天際四位開國中將,限於篇幅不展開介紹。

郴州還有哪些名人請補充。


趣話歷史那些事


郴州地處湖南,自古便是名人輩出之地,說到對郴州貢獻最大的人,我第一想起來的就是這裡的革命黨人。

因為湖南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出了太多的偉大的將領和統帥了。其中郴州就是革命黨人最為活躍的地區,這裡的將軍為新中國的成立,做出過巨大的貢獻。

今天我們就說一下郴州的開國將軍們。

黃克誠(1902-1986年)開國大將

黃克誠湖南省永興縣人,早在1925年,他就加入到了中國共產黨,並且參加了北伐戰爭。1928年湘南起義之後,黃克誠跟隨朱德和陳毅上了井岡山,和毛澤東一起開闢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土地革命時期,黃克誠參加了反圍剿戰爭,紅軍長征,東征、西征和山城堡戰役。為中國早起的革命戰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抗日戰爭時期,黃克誠被任命為八路軍第115師344旅政治委員,開始到晉察冀邊去,參加抗日救國運動,參加的戰役有“八路圍攻”,晉東南“九路圍攻”等戰役,指揮了溫塘、張店、阜寧和兩淮戰役,為中國的抗日戰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黃克誠參加了奪取四平,長春等戰役,為遼瀋戰役的勝利以及東北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新中國成立之後,黃克誠被授予開國大將。

朱良才(1900-1989年)開國上將

朱良才湖南汝城縣人,1927年開始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革命,湘南起義打響之後,朱良才踴躍參加,為中國早期革命的起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井岡山的時候,朱良才參加了中央蘇區組織的歷次反圍剿戰爭,為鞏固和擴大工農紅軍的力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抗日戰爭時期,朱良才參與組織領導了部隊生產運動,為鞏固發展晉察冀抗日革命地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朱良才協助聶榮臻組建了晉察冀軍政幹部學校,為適應部隊發展,培養了大量的軍政幹部。

新中國成立之後,朱良才被授予開國上將。

肖克(1907-2008年)開國上將

蕭克黃埔軍校四期畢業生,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優秀的中國共產黨員,忠實的馬克思主義擁護者。

其一生的革命生涯,為新中國的成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肖克早年參加過北伐戰爭、南昌起義、井岡山斗爭和紅軍兩萬五千裡的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肖克率部參加了忻口戰役,組織了收復河曲、保德、偏關等七座縣城的戰役。並且協助聶榮臻指揮了晉察冀地區的反“掃蕩”和“合圍”的戰役,為中國的抗日戰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肖克參與指揮了第四野戰軍千里追殲,席捲中南,西南地區的大規模的作戰,為解放湖北,湖北,江西,廣東和桂林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新中國成立之後,被授予上將軍銜。

對郴州貢獻大的將軍還有:鄧華上將、李濤上將、曹裡懷中將、宋裕和中將、唐天際中將......,郴州的將軍您還知道哪些?


不才講史


郴州被稱為第十八福地,九仙二佛的起源地。徐霞客也曾在這裡遊覽寫過遊記,有橘井泉香之稱。

近代的有,黃克誠(1902-1986)  中共中央-書記,中央紀委第二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  湖南省永興縣人,1902年10月1日出生於永興縣下青村一貧苦農民家庭。1922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師範。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春由中共湖南區委選派赴廣州政治講習班、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訓練班學習。結業後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營、團指揮員。蔣介石叛變革命後,由湖南省委介紹,潛回家鄉恢復革命工作。1928年1月,率農民武裝響應湘南起義,跟隨朱德、陳毅部隊上井岡山。紅軍時期,歷任紅四軍團長、紅五軍政治部主任、紅三軍團代理政治部主任、總政治部組織部長等職,參加了中央革0據地的歷次反“圍剿”鬥爭和長征。  抗日戰爭期間,歷任八路軍三四四旅政委、縱隊政委、司令員,新四軍三師師長兼政委、蘇北軍區司令員、政委,領導創建冀魯豫、蘇北根據地,是八路軍、新四軍名將。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  解放戰爭之初,他向中央建議多派部隊去東北以創造大的戰略根據地,並率部3萬人挺進東北,創建西滿根據地。歷任軍區司令員、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員、東北野戰軍二兵團政委。入關後,任中共天津市委書記、湖南省委書記。參加了遼瀋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等,為全國解放和接管大城市作出了傑出貢獻。  湖南和平解放以後,他奉黨中央之命,出任中共湖南省委-,兼任湖南軍區政委和湖南人民軍政委員會副主席,按照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精神和毛澤東主席對湖南工作指示,創造性地開展既是革命老區又是新解放區的湖南省工作,很快打開了新局面。在三湘初定、百廢待興的情況下,他特別強調工作重心的轉移,樹立“為生產而鬥爭”的意識,大力爭取城鄉財政經濟狀況的好轉,發展工農業生產和各項事業。他注重調查研究,善於從實際出發制定決策和方針,強調“理論要與實踐一致,思想要與行動一致”。他堅持黨要管黨的原則,重視抓黨風、抓幹部作風,嚴肅黨的紀律,維護黨的團結統一,並模範開展統一戰線工作。任湖南省委書記3年,成績斐然。葉劍英曾評價說:“無論黨的工作、政權工作、財經工作、軍事工作都具有很大的成績。”1952年11月,他奉中央命令進京任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總後勤部部長、政委。離湘之際,他以“由衷地戀舊,奮起以迎新”兩句話表達對湖南的熱愛和對黨的事業的忠誠。  1954年以後,任-秘書長、-副部長,兼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成員。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1956年在中共八大和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委員、中央-書記。1958年10月任總參謀長。他參加制定國防戰略和軍隊建設方針,為實現人民解放軍由單一兵種到諸軍兵種合成的戰略轉變,建設現代化的人民軍隊和鞏固國防,作出了貢獻。1959年廬山會議上,由於對黨內“左”傾錯誤提出批評意見,向毛澤東直言諍諫,和彭德懷等同志一道被錯定為“反黨集團”,受專案審查。“文革”中更遭受嚴重破孩。在逆境中,他始終以馬克思主義者的寬闊胸懷,對黨、對共產主義保持著堅定的信念。1977年12月,任-顧問。1978年12月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補選為中央委員,並當選為中紀委常務書記。1982年任中紀委第二書記。他衷心擁護和堅決貫徹三中全會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決撥亂反正,平反冤案,端正黨風,為重建和健全黨的紀律工作,為黨的建設和國家的振興,單精竭慮,鞠躬盡瘁。1980年11月,他發表講話,實事求是地評價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產生了極大的政治影響。他身受近20年的磨難,不言個人得失,卻大聲疾呼:“要從十億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來評價毛主席”,斷言“丟掉毛澤東思想這面旗幟,是要吃虧的。”這種見識和品德是多麼的難能可貴啊!他對客觀評價林彪的歷史功過也發表了深刻而獨到的見解。1981年3月27日,鄧小平在一次談話中指出:“對‘左'的錯誤思想不能忽視,它的根子很深。重點是糾正指導思想上‘左'的傾向,但只是這樣還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同時也要糾正右的傾向。黃克誠同志講,有‘左'就反‘左',有右就反右。我贊成他的意見。對‘左'對右,都要做具體分析。”他的堅強黨性、優秀品德和剛直人格贏得了黨內外的廣泛尊重。  1985年9月,因健康原因主動辭去中紀委領導職務,徹底退下來。1986年12月8日在北京病逝,終年84歲。黨和人民給予很高的評價,稱他是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黨和軍隊的卓越領導人,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


 曾中生(1900-1935),原名曾鍾聖,中國工農紅軍傑出指揮員,軍事家。1900年6月生,湖南興寧縣(今資興)人。1925年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在校期間,參加中共黨組織領導的“青年軍人聯合會”,是《青年軍人》撰稿人之一。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軍校畢業後,任國民革命軍第8軍前敵總指揮部政治部組織科長,參加北伐。1926年10月,北伐軍佔領武漢後,任《漢口民國日報》主筆。1927年“四一二”蔣介石叛變革命後,他積極聯合國民黨左派,參加討蔣鬥爭。同年9月,赴蘇聯莫斯科,入中山大學學習。1928年參加在莫斯科召開的中共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同年冬回國,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9月赴蘇聯,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8年冬回國,先後任中共中央軍事部參謀科科長、中共南京市委書記、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武裝工農部部長。   1930年9月以中共中央特派員身份被派到鄂豫皖蘇區,任中共鄂豫皖特委書記兼軍委主席。11月28日到達湖北黃安,此時正值國民黨軍鄂豫皖根據地發動第一次“圍剿”。面對國民黨軍的進攻,紅軍第1軍主力已東出皖西,在此危急之際,他沉著、果斷地組成中共臨時特委和臨時軍委,統一指揮反“圍剿”鬥爭,在曾中生的指揮下,以鄂豫邊的6個特務隊和6個教導隊等地方武裝共300餘人及廣大紅色補充師為基礎,組成3路指揮部,與第15軍、第1軍相配合,廣泛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迫使“圍剿”軍不敢冒進和分散“清剿”。在東線皖西地區,紅1軍攻克金家寨,殲國民黨軍1000人,又在麻埠東西香火嶺地區,殲國民黨軍3個團,擊潰3個團。俘虜團長以下3000餘人,取得了連續作戰的勝利。對入侵鄂豫邊中心區的國民黨軍,曾中生指揮3路指揮部開展游擊戰,進行襲擾和圍困,搞得“圍剿”軍提心吊膽,進展異常緩慢。紅15軍隨即由商南趕來,重點打擊“圍剿”軍的弱點,使其窮於應付,處處碰壁,最後不得不退守各城鎮據點,轉入守勢。1931年1月3日,紅1軍由皖西地區西返,在商城的四顧墩地區又殲滅“圍剿”軍1個團。至此,國民黨軍發動的第一次“圍剿”被打破,紅軍取得了反“圍剿”的勝利。隨後曾中生主持制定建設根據地的各項政策,創辦軍政學校,整編紅軍主力,將紅1軍與紅15軍合編為紅4軍。鑑於“圍剿”軍已取守勢,決定發動進攻作戰,與地方武裝相配合拔掉根據地內的國民黨軍孤立據點,使紅軍和根據地得到迅速發展。   同年4月,國民黨糾集了11個師的兵力,鄧鄂豫皖根據地發動了第二次“圍剿”。曾中生繼續領導根據地的軍民,開展反“圍剿”鬥爭,獨山一戰殲國民黨軍2000餘人,滸灣一役,殲國民黨軍近千,桃花一仗,殲國民黨軍近兩個營。至5月底,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鄂豫皖根據地的第二次“圍剿”。與此同時,張國燾到達鄂豫皖根據地,撤銷原中共鄂豫皖特委,成立中共鄂豫皖分局,張任書記。曾中生被調任紅4軍政治委員。他堅決反對張國燾錯誤的軍事行動方針,為此,屢遭打擊,張國燾撤銷了他紅4軍政治委員職務,曾被降為獨立第1師師長。12月,國民黨軍第69師乘紅軍主力圍攻麻城之機,侵入黃安高橋地區。曾中生指揮獨立第1師奮起迎戰,配合紅軍主力,打得69師狼狽逃竄,潰不成軍。   1932年,由於張國燾作戰指揮方針的錯誤,鄂豫皖根據地第四次反“圍剿”遭到失敗,曾中生在七里坪戰鬥中負傷。紅軍主力退出鄂豫皖根據地,曾中生以書面形式向張國燾陳述大家對他錯誤領導的意見。張國燾被迫在小河口召開師以上幹部會,成立了前敵委員會,以示加強集體領導。接著又委任曾中生為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參謀長。1932年底,紅四方面軍進軍川北,開闢川陝革命根據地。曾中生因負過重傷,行動極不方便。但他仍以頑強的毅力,越過蜀道天險,到達川北。在此期間,他雖處境艱難,仍致力於加強部隊軍事訓練,注重軍事理論研究,系統地總結紅四方面軍反“圍剿”作戰經驗,寫了《與川軍作戰要點》、《游擊戰爭要訣》和《與“剿赤軍”作戰要訣》等。這些軍事理論著作,作為廣大指戰員的學習教材發到部隊。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後,毛澤東看過這些對這些著作後對之大加讚賞,並以此為基礎形成了我黨我軍系統的游擊戰、運動戰理論,在我軍歷史甚至世界軍事史上影響深遠。   1933年9月,張國燾以“右派首領”等罪名逮捕了曾中生,對他長期-。但曾中生堅貞不屈,據理駁斥,繼續堅持同張國燾進行鬥爭。1935年6月,紅四方面軍與中央紅軍會師。曾中生喜出望外,認為紅四方面軍得救了,革命大有希望了。他給中央寫信,要求工作,願接受中共中央審查。結果他寫給中央的信被張國燾扣留,張不許他同黨中央領導同志見面。1935年8月中旬的一個夜晚,張國燾派人將曾中生秘密殺害於四川西北部的卓克基。時年35歲。1945年,黨中央為曾中生徹底平反昭雪。1988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確定為33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後增至36位)。


曾希聖(1904~1968),字騰光,出身於湖南省資興縣東鄉牽牛坳。曾希聖於民國10年(1921 年)考入衡陽湖南省立第三師範學校。次年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不久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北伐時,在國民革命軍第八軍,任團教導員、教導團軍事隊長等職。“四·一二”政變後,曾希聖加入了共產黨。民國18 年在漢口中共-長江局辦事處任參謀、長江局軍委秘書長,協助軍委書記劉伯承工作。民國19 年到上海-,從事偵察工作。不久,至江西瑞金中央蘇區紅軍司令部任偵察科長,參加了第一次反圍剿、後任中共軍委二局局長,創建紅軍無線電通訊事業。長征中,曾希聖一直和毛澤東、周恩來一起行軍,及時通過電臺向-提供準確情報。毛澤東後來評價:“沒有二局,長征是難以想象的。”  抗日戰爭時期,曾希聖任新四軍七師政委和中共皖江區-,為開闢皖江抗日根據地和創建新四軍七師做出巨大的貢獻。民國32 年、七師發展到6000 多人。皖江根據地形成了和含、皖南、沿江3 個地委及巢合廬縣委和巢無縣委,七師兼皖江軍區,將主力和地方武裝改編為和含支隊、皖南支隊、沿江支隊、巢合廬支隊和獨立團。  民國32 年3 月,日軍6000 多人分8 路對巢無中心區進行進攻,曾希聖當機立斷,指揮分路突圍,抗日武裝全部衝出包圍圈,粉碎了日偽“掃蕩”。11 月,國民黨桂系第八遊擊縱隊進攻巢無中心區,曾希聖指揮主力部隊在磨盤山一帶與頑軍激戰,殲滅頑軍900 多人,取得反頑自衛戰的勝利。七師及皖江根據地軍民在曾希聖的指揮下,粉碎了日偽的經濟-,從上海、南京、蕪湖購進武器彈藥和器材,保證了根據地的軍工生產。七師和皖江根據地不僅實現了自給,還向新四軍軍部上交大量的現鈔和物資,得到軍部多次嘉獎。  曾希聖領導的新四軍七師在與敵偽頑夾擊的鬥爭中不斷髮展壯大,部隊由2000 人到抗戰勝利前夕發展到近3 萬人,面積達3 萬平方公里,人口約300 萬,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國19 塊抗日根據地之一。  解放戰爭中,曾希聖任華東野戰軍第四縱隊政委、中共中央華東局國統區工作部部長、二野副參謀長、豫西軍區司令員等職務,轉戰山東、河南等地,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建國後,曾希聖長期在安徽工作,先後擔任皖北區-,安徽省委書記、-。  根據安徽的實際情況,曾希聖確定從抓農業入手。建國之初,安徽遇到連續兩年的淮河水災,他深入實際調查研究,並調閱省志和全省各縣的縣誌,研究了安徽800 年的歷史,瞭解安徽的的天文、地理、水情和農業生產的特點,掌握了大量的資料。經過研究分析,認識到要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首先必須興修水利,而安徽治水的關鍵又在於治淮。當時,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知道了淮河流域嚴-災給人民帶來沉重苦難的情況,打電話給周恩來總理,把“根治淮河”列入政務院議事日程。1950 年11 月,在蚌埠成立了由曾山為主任、曾希聖等為副主任的治淮委員會。在毛澤東“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偉大號召下,曾希聖和沿淮各級幹部,廣泛動員沿淮人民,很快形成了治淮熱潮,先後有千餘萬人民投入了當時舉國矚目的治淮工程。  從1951 年開始,安徽境內先後在淠河上游修建了佛子嶺、響洪甸、磨子潭等3 座大型水庫,在史河上游修建了梅山水庫,以後又興建了龍河口水庫。5 座大型水庫總蓄水庫容60 億立方米,鎖住了雨季咆哮的山洪。1958 年,曾希聖決定興建淠史杭灌區,利用淠河、史河、杭埠河的水資源,發展安徽省中、西部江淮丘陵地區的灌溉事業。同時,利用渠水落差建設中小型發電站,並利用溝通的河道發展航運事業。  1953 年9 月,曾希聖在省委擴大會議上提出對安徽農業進行“三改”(即改變夏秋的收成比重,擴大夏季作物面積;改種耐水作物和高產作物;改變廣種薄收的耕作習慣,實行精耕細作的主張)。還向毛澤東彙報了推行“三改”的內容和情況,得到毛澤東的贊同。實踐證明,那些從實際出發按“三改”精神從事改革的地方,確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然而“三改”在推行過程中也產生過一些失誤:一是未能因地制宜,造成瞎指揮;二是要求過急,造成強迫命令;三是以“三改”劃線,反對“三改”的人受到不應有的打擊。  曾希聖在重視抓農業的同時,也十分重視抓安徽的工業發展。建國初期,鑑於安徽沒有什麼像樣的工業,曾希聖決定從興辦一批農副產品加工等支農工業起步。同時,大力開發本省資源,重點發展沿江黑色、有色金屬工礦區及淮南煤、電工礦區。曾希聖抓住沿海城市工廠疏散內遷的機遇,決定爭取上海內遷廠遷入安徽。他先派出幹部到上海進行了解調查,取得第一手材料。然後即向中共中央、華東局、上海市委正式請求內遷工廠到安徽。他還親自給華東局、上海市委負責人柯慶施、譚震林、陳丕顯等寫信,請求支持。上海市儘量滿足了安徽的需求,允許安徽採取“對號入座”的方式,缺什麼工業,遷什麼工廠,設備和人員都給。從1955 年開始,用兩年時間,先後3 批從上海等地遷進工廠企業106 家,分佈在合肥、蚌埠、安慶、蕪湖4 市。  曾希聖對科技、教育、文化事業十分重視,解放初期,知識分子開展思想改造運動時,他兩次到蕪湖向安徽大學教師作動員報告。1958 年,他積極支持新建了安徽大學等一批高等院校,並親自兼任安徽大學校長,並請求北京、上海等地支援了一批教授專家和行政管理幹部。曾希聖為改變安徽人才缺乏的狀況,廣泛從省外引進各類專業技術人才。當時上海遷來的小廠多,設備也較簡陋,有人不大理解。曾希聖對這些人說:“我不是看中這些機器,我看重的是隨廠遷皖的技術人才!”後來這些技術人才大多都成了發展安徽工業的技術骨幹。安徽各界許多著名的老專家、老學者,都是50 年代從北京、上海、江蘇、武漢等地支援來安徽的。曾希聖還以革命家的膽識,不拘一格地從-人員中起用技術人員。從1952 年起,全省單工業方面,從-犯中調出的技術員、工程師約100人,技工約2000 人,這些人後來都根據表現被依法予以免刑,成為工業技術骨幹。1954年春,他親自寫信派專人請求上海市委允許安徽從上海在押犯人中挑選高級工業技術人才,上海市委大力支持,列出部分名單供安徽挑選。挑選來的技術人員到安徽後大都運用一技之長,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曾希聖重視文藝工作,他注意抓安徽的地方戲—— 黃梅戲。1953 年2 月,毛澤東在安慶問到黃梅戲,毛澤東說:“要把這些人民喜愛的地方戲搶救過來,把它搞好。”根據毛澤東的指示,曾希聖和-幾個同志碰了頭,決定立即成立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劇團成立後的第二年,參加華東區會演得了一等獎;第三年,拍了電影《天仙配》,得了金牌獎;第六年,為中共中央武昌會議代表演出《打金枝》,曾希聖陪同毛澤東等看了演出,受到毛澤東的讚揚。在曾希聖和中共安徽省委重視與關懷下,廬劇、泗州戲、梆子戲、徽劇、京劇等劇種也都得到發展,深受廣大群眾歡迎。1956 年,曹鵬飛領導的民營北京青年雜技團巡迴演出到了合肥,當時不少地方想挽留他們,曹已答應留在西安市。但當曹鵬飛在江淮大戲院首場演出結束後,曾希聖親自上臺感謝,並立即指示在場的省文化局負責人錢丹輝、餘耘:“儘快辦手續,把這個團留下!”1956 年12 月31 日《安徽日報》刊登一則消息,以曹鵬飛為團長的安徽省雜技團成立了。1959 年5 月曾希聖向曹鵬飛當面吩咐任務:“老曹啊,你去體委給他們擺弄擺弄,參加全運會技巧比賽。只准成功,不準失敗,拿不到名次,不要回來見我。”離比賽只有4 個月了,曹以特邀教練身份來到體委,領著自己的四弟、五弟和另外兩個運動員摸爬滾打,連天加夜地苦幹了4 個月。在第一屆全運會上,安徽技巧隊的男子4 人終於不負眾望奪得桂冠。  曾希聖重視抓城市建設,表現了他的遠見與魄力。1952 年確定合肥市為省會以後,他對省城的規劃和建設都提出一些指導性的意見。合肥從改造舊城區入手,初步展開了新城建設。開闢了貫穿合肥東西向主幹道長江路,形成城市的“動脈”;興建了江淮大戲院、安徽省博物館等重要文化設施,建造了庫容量達1.7 億立方米的董鋪水庫,不僅為城市防洪起了關鍵作用,還為合肥提供了豐富的水源;新建了三里街機場,同年10 月試航成功,結束了合肥沒有民航的歷史。當時的一些建設成就,至今仍傳為佳話。  60 年代初期以曾希聖為首的安徽省委在全省農村積極倡導實行以包產到戶為核心的“責任田”,收效顯著,受到群眾歡迎。但是,從1962 年初開始,“責任田”卻遭到錯誤的批判和否定,曾希聖也受到了不公正的批判和處理。70 年代末,“責任田”又以家庭承包責任制的形式在江淮大地再度興起,蓬勃發展,進而在全國範圍內推開,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歷史已為“責任田”的是非曲直作出了公正的評價。  曾希聖能在當時研究提出和率先倡導推廣“責任田”,表現了他具有一個改革先行者的膽識。50 年代後期,在“左”的思想指導下,過急變革生產關係後,又颳起了一平二調的“共產風”,全國如此,安徽更甚,導致全省農業生產大幅度下降,人民生活十分困難。為了迅速扭轉這種嚴峻局面,曾希聖在聽取各種意見後,1961 年2 月親自帶工作組到合肥市蜀山公社井崗大隊南新莊生產隊進行“責任田”辦法的試點。不久,決定擴大試點,得到了毛澤東的同意。7 月毛澤東經過蚌埠,在火車上聽取曾希聖彙報“責任田”推行的情況後表示:你們認為沒有毛病就可以普遍推廣。到1961 年底,全省實行“責任田”的生產隊增加到90.1%。“責任田”很快恢復和發展了農業生產,穩定了農村形勢,農民譽之為“救命田”。  當年安徽全面實行“責任田”,實際上是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村經濟改革的重要嘗試,在“左”傾思想的壓制下,這一新事物剛剛興起就受到批判。1962 年1 月,中共中央召開擴大的工作會議。會議期間,安徽代表批評了安徽省委及曾希聖工作中的錯誤,曾希聖在會上作了檢查。但是對於這次會上定下的搞“責任田”是犯了方向路線性錯誤的調子,曾希聖委婉地表示,到底錯在哪裡,還要進一步考慮。並表示:“責任田”是我提出推行的,責任由我個人承擔,不要涉及其他幹部。  建國以後,全省人民為振興安徽艱苦奮鬥,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又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毋庸諱言,曾希聖在主持安徽省委工作的十幾年中,也有過嚴重的失誤。一是在“左”的思想指導下,一個接一個政治運動,尤其是反右派、反右傾鬥爭擴大化,大批知識分子和幹部受到錯誤的批判和處理,知識分子隊伍元氣大傷。二是在領導工農業生產和經濟建設過程中,要求過急過高,人民群眾的利益一再受到損害。對於1960 年出現的“餓、病、逃、荒、死”的現象, 他是負有一定責任的。另外,他民主作風不夠, 好“熊”人,使下級望而生畏,也曾造成過不好的影響。  1956 年9 月,在黨的“八大”上,曾希聖被選為中共中央委員。1960 年10 月,奉命兼任山東省委-、濟南軍區政治委員。1962 年2 月,他調上海任中共中央華東局第二書記。1965 年夏,調四川任中共中央西南局-書記。“0”期間,他受到林彪、“-”的殘酷-,直到他重病在身,生命垂危,仍然忘我地工作。1968年7 月15 日,他在北京因病逝世,終年64 歲。  1978 年7 月18 日,在北京召開了曾希聖同志追悼會,黨和國家領導人鄧小平、-等400 多人參加。-在悼詞中指出:曾希聖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是中國人民的忠誠戰士。同時指出,曾希聖同志生前是受到林彪、--集團-的,他們強加給曾希聖同志的誣衊不實之詞應予推倒,為曾希聖恢復名譽。


 蕭克  (1907- 2008 )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軍事學院院長兼第一政委。  湖南省嘉禾縣人,1907年7月14日生於嘉禾縣泮頭鄉一個書香門第家庭。自幼受到古文訓練,打下語言文學功底,養成心正、身正、紙正、筆正的書寫習慣。7歲入私塾。1920年入高小。1923年考入縣甲種師範。受到共產黨員教師的教育,加入中國國民黨,投身國民革命。1926年2月到廣州,考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憲兵教練所,畢業後任總部憲兵團中士班長。參加北伐戰爭,在蔣先雲任團長的補充第五團當兵器員。1927年2月到葉挺部七十一團當連政治指導員。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南昌起義,任連長。起義軍南征失敗後,他歷經艱難,在臨武縣找到黨組織,任游擊隊長。1928年春參加湘南起義。率獨立營與毛澤東率領的部隊會合,上了井岡山。歷任紅四軍連長、營長、縱隊參謀長、司令員、師長等職。參加開闢井岡山、中央革0據地的鬥爭,參加攻打長沙和第一、二、三次反“圍剿”的戰鬥。1932年10月任湘贛蘇區紅八軍軍長,按照井岡山紅軍的樣板進行紅八軍整軍建設和“鐵軍化”訓練,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在策應中央蘇區反“圍剿”戰鬥中英勇作戰,屢立戰功,獲得二等紅星獎章,任紅六軍團軍團長。  1934年8月7日,他和任弼時、王震率紅六軍團突圍西征,策應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征戰80多天,1934年10月24日與賀龍率領的紅三軍會合,奉令組成紅二六軍團,投入創建湘鄂川黔革0據地的戰略行動。紅軍在湘西廣大區域建立了省軍區、省政府、省委等黨政軍機關,樹起蘇維埃革命的紅旗,有力地支持了紅一方面軍的長征。1935年11月19日參與領導紅二六軍團從桑植出發長征。1936年7月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後,任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與總指揮賀龍並稱“蕭賀”。後聽從朱德的命令,任紅四方面軍三十一軍軍長。參加了紅軍三大主力(即三個方面軍)在陝甘寧大會師。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一二O師副師長,參與創建晉西北抗日根據地,一二O師迅速由8000人發展到20000人。1939年1月,奉命建立冀熱察挺進軍,任司令員兼軍政委員會書記,率部進逼平、津,開闢平西、平北、冀東、熱南等抗日根據地,把北平包圍起來,振奮了抗日軍民的信心。1942年2月任晉察冀軍區副司令員,參與領導反“蠶食”、反“掃蕩”、“向敵後之敵後”挺進的鬥爭。1943年8月代理晉察冀軍區司令員。1944年赴延安治病、學習,出席了中共七大。  解放哉爭時期,任晉察冀中央局常委、軍區副司令員、華北中央局常委、華北軍區副司令員,協助聶榮臻指揮華北解放戰爭。1948年5月兼任華北軍政大學副校長,創辦了一所正規化的軍校,為發展解放軍幹部教育事業做了大量工作。1949年4月任第四野戰軍參謀長,參與領導向中南、華南進軍。  1950年4月任軍委軍訓部部長,負責組建了軍訓部機關,組織起草中自人民解放軍共同條令,在全軍試行,制訂全軍訓練大綱,籌建軍事院校,開展正規化院校教育,普遍開展學技術、學文化,提高部隊的軍事政治文化素質。1954年11月以後,任訓練總監部副部長兼戰鬥訓練部部長,負責訓練總監部常務工作。1957年底任部長、黨委書記。1958年在“反教條主義”運動中受到錯誤批判。1959年10月任農墾部副部長,主管農業機械化工作。“文革”中受到衝擊和批鬥。他堅持黨性原則,抵制林彪-集團的倒行逆施。1969年12月下放江西五七幹校。1972年1月恢復黨組織生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政大學校長,在困難的條件下開展教育訓練工作。粉碎“-”以後,任軍事學院院長兼第一政委、-副部長,致力於撥亂反正,重建高等軍事教育,培養高級指揮人才。1985年國防大學成立後,他從軍事學院院長崗位上退下來。  他是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第十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一屆中央委員。1982年、1987年分別在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是十二、十三屆中顧委常委。1980年9月在全國政協五屆三次會議上增補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  他是參加過八一南昌起義仍健在的人民軍隊高級將領,也是唯一健在的紅軍軍團長。在晚年致力於軍事學、黨史、軍史、戰史的研究和著述。主編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朱毛紅軍側記》等書,發表了許多文章。1988年出版了歷時半個世紀創作的長篇小說《浴血羅霄》,榮獲1984-1988年茅盾文學獎榮譽獎。他發起組織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任會長,主編百卷鉅著《中華文化通志》,完成了一系列文化項目。《蕭克回憶錄》和《蕭克詩》也已出版發行。他常告誡同志:“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列寧語),“豪華盡出成功後,逸樂安知與禍雙”(王安石詩句),並以“君不教君之過,將不教將之過,父不教父之過”為戒。


我是誰影視


快播王欣呀,資興市人,他為全國男性同胞做了巨大貢獻,夠不夠?


怪伯伯c


只聽過劉同,他是光線傳媒副總裁,作家。


知否知否應是飛豬一頭


遠大集團的創始人張躍


郴州發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