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記否:“風華”正茂“萬山”紅遍

1983年初冬,貴州綏陽被幾絲寒意籠罩著。6月初新上任的國營風華機器廠廠長吳民展剛提出開發生產電冰箱的議題,

會議室就“沸騰”了:“我們沒有這方面的任何技術和經驗,太難了!”“這是一項大工程,技術、資金哪裡來?”“別冒進,容易犯錯誤。”

吳民展知道,大家的擔心、顧慮以及提到的困難,都是客觀存在的。但他心裡想得更多的是,大家當初拖家帶口來這窮山溝圖個啥?不就是建工廠嗎?廠子垮了,這些人就等於沒了家。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工作重心轉向經濟建設的決策,國家對三線基地的投資和軍品訂貨都在大幅度減少,位於偏遠山區的三線基地普遍遭遇了發展瓶頸,甚至陷入生存困境。為了生存和發展,沒了“鐵飯碗”的三線基地只能在艱難困苦中摸索前進。

基地建設 步履維艱

“1978年前後,幾個廠建完了,人才隊伍齊整,北京和瀋陽的單位都準備搬過來,國家突然宣佈三線停緩建。”時任068基地7804廠廠長的呂學明回憶。

當年春節,呂學明的家裡擠滿了人。沒有任務了,很多人要求離開。大年初三,呂學明到北京開會,很多人知道後說他借開會之名跑了。呂學明趕回來對大家說:“我不會走的,要走我也是最後一個走,畢竟我是個黨員。”

人心是穩住了,但國家劃撥的基建費停了,吃飯的錢沒了。“當時號召以軍為本、以民養軍。沒有了軍,那我們就以民養軍吧。”呂學明說。

那時相較於大力發展經濟建設的東南沿海地區,遠在深山裡的三線基地已經失去了魅力。基地出現了嚴重的人才流失,大量技術人才紛紛跳進了市場經濟的洪流中。

面對軍品任務銳減、經費停撥、人才流失等現狀,三線基地唯一的出路就是生產民品。

“那會兒思路就是市場需要什麼我們就做什麼,先吃上飯再說。”原5042廠的蔣士傑說。當年他所在的“雲南三廠”(雲南航天工業有限公司前身)開發過的民用產品包括米線機、壓餅機、唱片機、遠紅外食品烤爐等等;位於湖南的068基地開發了計算器、電機、電子琴、電褥子等產品;遠在廣西的801廠辦過農場、種過蘑菇、做過醬油、燒過紅磚……初涉市場的三線基地開發的民品可謂五花八門。

在各式各樣的民用產品中,曾湧現出一批頗具影響力的“明星軍二品”。其中,有些可謂名聲大噪,代表性的產品有061基地風華機器廠生產的風華牌電冰箱以及066基地萬山廠生產的萬山牌面包車。

“搞導彈的”幹起了電冰箱

改革開放促進了經濟建設,同時也釋放出壓抑已久的消費需求。

吳民展敏銳地意識到,隨著市場的發展,70年代家庭中的“三大件”在80年代必將發生巨大變化,而電冰箱或將成為其中重要的“一大件”。061基地當時的主業是研製生產防空導彈,而現在,這家搞導彈的軍工廠決定要在電冰箱上“練兵”。

副總師徐漢才一直清楚地記得吳民展邀請他時的情景:“老徐,搞搞冰箱怎麼樣?”徐漢才沒答應。第二天吳民展又來了,徐漢才有些不耐煩:“七仙女下凡是看上了董永,你怎麼盯住我這老頭子不放?”說完轉身走了。

沒想到第三天吳民展又來了,他給徐漢才點上煙、沉默了一會兒說:“老徐,如果真沒了軍品任務,這3000人總不可能全跑回上海去吧?先不說我們,那我們的下一代呢?不能不給他們找一條路呀!”

“衝你為了咱全廠人著想。幹!”這個搞導彈出身的中年知識分子當時還沒有料到,他將走的這條道路是何其艱難,之後又將何其輝煌。

出任冰箱開發部主任後,徐漢才做的第一件事是“走出去”。1983年12月9日,他領著10名技術人員組成的考察隊南下廣州,他們聽說那有家叫“萬寶”的冰箱廠,便決定先去向人家求教。誰知卻吃了閉門羹——人家技術保密。

徐漢才心想,既然來了就非辦成不可。他去開了介紹信,走馬燈一樣地到貴、粵兩省的經委、計委等部門去跑章子。最後,一張巴掌大的紙竟然蓋了7個大紅印章,這才進了“萬寶”的門。

徐漢才是急性子,剛參觀回來便佈置人畫工藝流程圖和買樣機。1984年大年初二,剛從廣州回來沒幾天的徐漢才又開始組織一幫人對樣機進行剖析、測繪。他覺得胃有些不對勁,後來甚至吐了幾口血。但他卻說:“不就吐幾口血嗎?不還是沒倒下去?”

22名技術人員只用了一個月,就把他們從來沒有接觸過的冰箱的測繪、設計圖紙拿了出來。從圖紙到產品,風華人又用了5個月的時間。

1984年國慶節是風華廠大喜的日子,12臺150升樣機完成了,他們終於看到了自己生產的冰箱。12臺不是個大數字,但它是一個光輝的起點。順著這良好的開端,風華廠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了下去,而且走得很瀟灑。

曾记否:“风华”正茂“万山”红遍

風華冰箱的生產線

曾记否:“风华”正茂“万山”红遍

風華牌電冰箱系列產品

用麵疙瘩捏車模型

在風華廠決定搞電冰箱之前,遠在鄂西遠安的066基地萬山廠已經在醞釀一個能打開市場的新產品。

1978年前後,萬山廠也做過民用沙發、工業縫紉機、梅花扳手等,但最終都沒能形成氣候。被軍轉民大潮捲入低谷的萬山廠踏上了調研考察新項目的征途。

經過論證,萬山廠最終選擇了民用中型客車。為了加快產品的開發,1979年萬山廠專門組建了一個設計研發小組,當時39歲的楚建義就是其中一員。

“雖然大家都是大學生,但沒有一個是學汽車專業的。只知道汽車是由車殼、車輪和發動機組成的,至於制動蹄、轉向機這些,一概不懂。”楚建義說,“為了能儘快熟悉,小組成員就到廠裡的汽車隊向師傅請教,從一個個零部件學起。”

能開發新產品,職工們打心底高興,那段時間大家腦子裡琢磨的都是麵包車。湖北省勞模、全國人大代表張春林,當時是萬山廠102車間的鈑金工,每回家裡包餃子做饅頭,他總是把面和得硬硬的。愛人問他:“面和得那麼硬怎麼吃呀?”他答:“不吃,做車的模型。”那時候生活困難,北方人在南方能吃到一頓面十分不容易,但這個東北漢子寧願把麵粉拿來做模型。

為了能儘快生產出自己的汽車產品,楚建義和同事們走出大山,去河北、北京、江蘇等地的汽車廠學習,但經常是連別人的廠門都進不了。有次他們實在沒辦法,就混在上班職工的人群裡進了廠區,遠遠地看了看廠房裡的生產線。

在邢臺的車廠參觀時,楚建義一行人第一次看到了汽車的生產簡圖,這張圖讓調研組垂涎三尺。“我們通過熟人找到了對方廠裡的技術負責人,才拿到了一些不成熟的資料。”楚建義回憶。後來,他們又在北京的一家吉普車廠買到了一份用於維修的圖紙。

通過一次次地調研學習,楚建義和同事們將圖紙一點點完善明晰。從對汽車一無所知到生產出第一輛麵包車,他們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

1980年4月,第一臺由萬山自主研發的麵包車披紅戴綠,緩緩駛到廠門口的廣場上。那天從廠區到家屬區,從山上到山下,個個歡欣鼓舞、喜上眉梢,大家把這些天的苦與累全部釋放在歡慶的鑼鼓聲中。

上世紀80年代末,萬山車的產量已經達到了4000多輛。從“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萬山車”這句廣告詞,便不難想象當時萬山麵包車的熱銷程度。

過上了“好日子”

“講理不?俺的車排在前面,恁憑啥‘加塞’?”“兇啷個兇?輪到你娃子,哪個叫你娃子人不在!”兩名分別操著山東口音和四川口音的司機,相互揪住對方的衣領大聲爭吵著。

他倆爭扯的原因不是因為別的,而是排隊購買風華牌電冰箱的先後順序。這是上世紀80年代末各地消費者搶購風華冰箱的場景。

命運沒有辜負吳民展以及3000多名風華職工,風華廠得到了他們應有的回報。1987年風華廠的產值突破2億元,佔去061基地總產值的一半以上;1989年,風華廠的年產量實現25萬臺。

“當時供不應求,拿著現金來買電冰箱的客戶車隊,足足有1公里長!”這是許多風華廠人值得驕傲的記憶。

那段時間,廠裡贊助了全國足球聯賽,贊助電影《春桃》60萬元,出手相當闊綽。隨著新產品的陸續上市,風華電冰箱維修部遍佈北京、上海、青島、廣州等20多個主要城市。“風華,風華,風行中華!”這句簡單、上口的電冰箱廣告詞,一時間響遍全國。

在幾百公里外的066基地,也上演著相同的情景。當時,買車的人要用麻袋裝滿10元紙幣,拿著批條到萬山廠裡提貨,基地的招待所被全國各地前來買車的人擠滿了,萬山廠因麵包車的暢銷而迅速致富。

曾记否:“风华”正茂“万山”红遍

排隊出山的萬山麵包車

在大山裡,文化休閒娛樂的貧瘠一直難以改變。早先只有遠安當地的花鼓戲團進廠演出,後來是露天電影和籃球場。萬山麵包車暢銷後,廠裡建起了游泳池和公園。

那時,萬山廠後勤部門開著大卡車去全國各地拉回

新疆的哈密瓜、山東的蘋果、河南的黃牛肉、黑河的大馬哈魚……可謂風光一時。在遠安長大的魏興武從小便聽聞066基地生活條件好,他的姑姑嫁給基地職工後,他終於有機會進入工廠大院。在山裡,他第一次吃到了海鮮。

曾记否:“风华”正茂“万山”红遍

萬山廠老廠下班時大院門口的景象

遠去的苦樂時光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外面的世界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山溝裡的變化卻非常緩慢。當年在戰爭態勢下采取的佈局方式到了和平年代顯露出了很多問題和缺陷,三線基地沒能跟上時代變革的腳步。

漸漸地,人們發現山裡的長隊消失了。

“到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已經有上百家汽車廠,行業競爭十分激烈。萬山廠地處山區,交通不便、物流成本高,再加上市場意識不足、營銷策略不活,沒有新產品推出,之前的產品開始出現積壓,汽車產量逐年減少。”楚建義後來分析道。

隨著軍品任務的逐漸加大以及對市場經濟的不適應,三線基地的民品生產先後走起了下坡路。不過,若干年後,雖然市場上已難覓風華牌電冰箱,但航天風華的生產線一直在為包括海爾和海信在內的知名企業提供配套生產。

其實,不光是三線基地,地處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航天科研院所,由於軍品任務下滑,都曾面臨類似的問題。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中,航天人自力更生開發民品,硬是闖出了一片新天地,在史冊上留下精彩篇章。

回首往事,那些在艱難困苦中謀出的“好日子”,如毛主席詩詞所寫,“風華”正茂、“萬山”紅遍,在拓展航天人生存空間的同時,也為航天事業的後續發展守住了隊伍、留住了人才、積蓄了力量。

曾记否:“风华”正茂“万山”红遍

上世紀80年代,068基地7804廠生產的電力助動自行車

曾记否:“风华”正茂“万山”红遍

1982年061地基生產的啤酒灌裝機

曾记否:“风华”正茂“万山”红遍

1991年801廠生產的藥品膠囊充填機

本版圖片來自中國航天科工航天江南、航天風華公司、湖南航天、航天三江萬山公司、二院801廠

監製/許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