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23為什麼譭譽參半?

琅琊利劍


米格-23是米格設計局的第一款可變後掠翼超音速戰鬥機,在1967年7月的航空節中首次露面,還收放了幾次後掠翼。

對於米格設計局來說,變後掠翼對於設計和製造帶來很大挑戰,在尺寸、重量和複雜性上大大超過以往,並不符合以往米格飛機簡單、輕巧的傳統。

當然為了降低技術風險,米格-23後掠翼角只有3個固定位置:16、45度和72度,而且這個不是按照速度、高度和機動性由計算機飛行控制系統自動設定,而是飛行員手動設定。

在不同的飛行條件需要不同的後掠角,起飛著陸和低速飛行需要小後掠角,高速巡航和空戰需要中等後掠角,全速衝刺或者低空突防需要最大後掠角。同一時期的美軍F-111飛機採用自動控制系統,不過系統可靠性較低、開發成本高、技術風險大。手動控制雖然可以達到自動控制大部分效果,不過增加了飛行員操作負擔,這使得米格-23 的飛行極具挑戰性。

還有一個突出問題就是飛機在大迎角側滑容易進入尾旋,而且很難改出,這使得最初的米格-23過載極限只有4,毫無機動性可言,極大限制了空中格鬥能力,直到米格-23MLD的出現。

1974年1月,米格-23開始服役,最初型號米格-23S,之後為米格-23SM。米格-23SM可以發射P-25(北約代號AA-7)空空導彈,成為了第一架具有超視距空戰能力的米格戰機。1982年,米格-23MLD服役。

冷戰時代,米格-23擊落敵機和被敵機擊落的聲稱很多,不過相對圖片證據很少。證實的有1989年1月4日美國海軍錫德拉灣擊落2架米格-23,1982年貝卡谷地空戰以色列擊落2架米格-23,,80年代安哥拉戰爭中1架古巴米格-23擊落1架南非幻影F1。相對而言,未經證實的太多,最突出的就是1982年貝卡谷地以色列聲稱擊落30架以上米格-23,不過大多數是米格-23BN戰鬥轟炸機;同樣,敘利亞也聲稱此次空戰擊落6架F-16/1架E-2C、4架F-4E和1架F-15。

總體而言,這款飛機成本較高、系統複雜,可靠性和操縱性不如米格-21,再加上在冷戰中總體表現不盡如人意,因此出口並不多,受歡迎程度遠不如米格-21。


榮華之武器堂


毛子航電技術太差,米格-23全毀在三檔手調可變後掠翼模式上

首先米格-23其實並沒有說的不堪,他是前蘇聯空軍由守勢空軍向攻勢空軍轉變的標誌。該飛機也是米高揚一生最後一個項目,於1967年首飛,1970年服役。該機(取米格-23ML型)長16.7米,翼展7.78米(最小)至13.9米(最大),空重10.5噸,最大起飛重量20.1噸。最高飛行速度2.35馬赫,最大過載8.5G。

前蘇聯空軍之前戰鬥機都是走輕巧靈活線路,米格-17(殲-5)、米格-19(殲-6)、米格-21(殲-7)都是此類。這些戰鬥機主要是解決空軍的基本需求—防空任務,靈活性很強而且易於操作,非常適合弱勢空軍進行打了就跑的掠襲戰術。但是這些飛機是以犧牲航程、作戰半徑、對地武器掛載等性能為代價來實現輕巧的體型和高推重比。

米格-23則是前蘇聯第一款注重航程的戰鬥機,其空重10.5噸,內部油箱容量為4300升。對比米格-21的5.9噸空重,內部油箱容量2750升有了較大提升。並且掛點多可以掛3個800升副油箱,而米格-21一般只掛一個800升的中線副油箱,所以米格-23航程可以達到2360公里,作戰半徑可以達到1160公里,而米格-21只有1470公里航程。

但對於其他國家已經習慣米格機輕巧思路的飛行員來說,這種風格上陡然變化讓其難以適應。而最大的坑點則是,米格-23設計較早,毛子自身航電自動化水平較差。其可變後掠翼的後掠角度並非自動調節,其設置了三個不同檔位(起降和低速狀態用的72°;亞音速空戰用45°;超音速狀態用16°),需要飛行員在不同速度、高度情況下,根據實際需要進行手動調整。而不同後掠角下,飛機操控性能截然不同,需要有足夠的經驗和技術才能做好,飛行員需要適應三個後掠角不同飛行模式才能熟練操控。米格-23三個檔位示意

這就導致米格-23對新手來說極不友好,跟米格-21的傻逼也可以開好完全不同。特別是主要實戰使用者,一票中東阿拉伯飛行員,本身水平差、智商不足、接近戰五渣水平,又碰上這玩意自然頭大。

但在優秀王牌飛行員手裡,米格-23是非常危險的武器,包括蘇聯駐東歐部隊、東德空軍、巴基斯坦(給中東國家當教官和僱傭兵)都給予相當高評價。不過前提是這些優秀飛行員能活到最後,因為米格-23屬於單發戰鬥機,本身碰到發動機故障就要墜機,複雜可變後掠翼系統機械故障率居高不下,更坑的是45度後掠角情況下,升力重心後移,配平力不足,低空低速極容易陷入危險的失速尾旋,所以平時訓練墜機率一直相當高。米格-23玩的好是可以很可怕,比如最大後掠角模式超低空性能可以非常突出,可以這麼玩……

相比較下在60-70年代可變後掠翼流行潮中,大部分機型是作為對地攻擊機使用,例如美國的FB-111、歐洲狂風、蘇聯的蘇-7等。這些飛機對於機動性能要求低,固定檔位調節沒有太多問題。唯一以戰鬥機姿態為主且取得巨大成功的則是F-14 雄貓,不過雄貓的成功則是歸功於美國優秀的航電水平。

F-14的航電水平在70年代完全是領先一個時代水平,其使用了早期飛控技術,機翼後掠角由機載計算機自動控制,飛行員只需要想怎麼飛,計算機自動進行調整,從而擁有當時可以說是為所欲為的超強機動性能。再加上當時牛逼的一塌糊塗的AN/AWG-9雷達系統和AIM-54不死鳥超遠程空空導彈,F-14屬於遠戰肉搏都很強力水平。


F-14雄貓飛控系統,甚至可以讓其做出兩邊機翼不同後掠角進行飛行。

而蘇聯一直到80年代初,才在米格-23MLD上實現機翼後掠角交由計算機自動控制,不再需要讓飛行員進行頭大的手動調節。但時間太晚了,前蘇聯自己的米格-29,蘇-27都馬上要服役了。如果米格-23MLD早十年登場,那麼可以有較好表現機會,但是走電子管死衚衕路線的前蘇聯航電水平,只能說臣妾做不到啊。
米格-23MLD性能不錯,但生不逢時,遲到太久了。


五嶽掩赤城


米格-23“鞭笞者”算差嗎?走輕型戰鬥機路線的米高揚公司,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終於推出出此款中型機,最大起重達到了20噸,在“冷戰”時代裡,使用F-4和幻影飛機為主的北約,面對它,心裡還是蠻忌憚的。貝卡谷地遇襲後,蘇聯人痛定思痛,在電子技術相對滯後的情況下,精心對其改造後,發佈了長達幾百頁的使用說明,只是用者自好,不善使用者,猶在為它頭痛的變掠翼發愁。弄不好就要摔呀,直摔得肝疼心顫,不得已退回到米格-21時代,以為至少有簡單皮實耐用的特點,作戰半徑和雷達性能也差,好在一學就會。國際市場遇冷後,甚至影響對蘇聯飛機的技術信心,外銷開始下滑,為此,米高揚人經過數年辛苦努力,終得把米格-23重大升級,記作:米格-23MLD,只是時間已來到八十年代,大多都沒有興趣再玩下去,升過級的印度米格-23,威風一時,在九十年代再也無法忍受,只得退役了事,剩下不多的米格-23升級版米格-27,到今天一直說退役,退了沒有用的,正在連連摔機。知道米格-23好的朝鮮,今天正在國際上四處淘換。如此一說,該怎樣評價米格-23呢?

一款性能不錯的飛機

米格-23在今天,技術上當然嫌得沉舊落伍。在彼時自有截擊和對地攻擊雙重作戰效能,不過,同樣做為截擊和攻擊之能的美國F-14,自奉為三代,很快便認知到變後掠翼技術的過時。不少人猶自念念不忘,特別是那些使用此型號的艦載機飛行員們。他們覺得性能非常之棒,沒有什麼不好。只是定義為三代機,還是覺得過份了,再者使用剛剛駕輕就熟就退役,不捨不忍也不覺得技術過時。美國海軍是對的,因為憑著技術先進性,他們儘早入手,研製出F/A-18這般優秀的艦載機,才是三代艦載機真正王者,正可以以自家電子優勢,走得更遠,它是信息的,也是未來的。

當年殲-9

米格-23飛得歡實日,我們也沒少琢磨了這事,於是上馬一款殲-9,參照第三方得來的米格-23,深度做了研究分析,把變後掠技術掌握得十分徹底,就在印度奉為神器大為得意的時候,我們的思考相當明白。如果戰鬥機只沿續平臺本身優秀的思路一路飛奔,信息技術下的前沿空戰,又將體現在何處?戰鬥機飛行再出色,只不過做為一個小小的節點平臺在使用,無助於取得空戰優勢,何況制空有問題,對地攻擊也大有毛病。因而在洞悉了前沿科技發展後,果斷將即將研製成功的殲-9下馬了,這是對的。不知魂舞大漠這樣說,是不是能帶給網友們有益的思考?期待大家批評。


魂舞大漠


米高揚公司

2006年,米高揚、蘇霍伊、伊柳辛、伊爾庫特、圖波列夫合併成立新的“聯合航空製造公司”,曾經主導蘇聯戰鬥機設計的米高揚公司成為歷史。米高揚公司風風雨雨數十年,既有輝煌強盛,也有失敗落寞,設計的米格系列戰鬥機威震全球,其中的米格23戰鬥機是極富爭議的一款飛機,特別是它糟糕的實戰表現讓其收穫不少差評。

米格23戰鬥機

米格23是米高揚公司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研製的戰鬥機,是為了滿足蘇聯由戰略防禦轉向戰略進攻需求而研發的。米格23在設計要求上是一款兼顧防空、對地轟炸的多用途戰鬥機,但實際效果並不盡如人意。米格23高空性能不突出,中低空機動性較差;作為賣點的可變後掠翼設計也因為手動裝置操作的複雜性成了雞肋;最要命的是在高速飛行時容易失控,出現嚴重的左右搖擺、側滑現象,用蘇聯試飛員自己的話說:“我們能做的事情就是儘量多造這種飛機,然後送給我們的敵人,這樣他們在飛行的時候就死光光了。”

作為蘇聯空軍的主力戰機之一,米格23也被大量出口到國外,主要是東歐、非洲及中東地區,但是實戰表現不佳。比如敘利亞有大約146架米格23,但歷次中東戰爭中對戰以色列空軍一直落於下風,甚至在以色列的宣傳中出現了12:0的戰績;利比亞有130架米格23,1989年利比亞的兩架米格-23被兩架F-14擊落;1991年海灣戰爭,伊拉克空軍被擊落6架米格23MF,而只擊落了一架美國F-16。

毀於二戰戰火的蘇聯城市

米格23戰鬥機有很多缺點,但是依然成為了超級大國蘇聯大規模裝備的主力戰機之一,必定有其過人之處,符合蘇聯的軍事需要,畢竟蘇聯軍方不是傻子。

二戰時期,蘇聯作為對抗納粹德國的絕對主力,損失慘重,傷亡2700萬人(佔蘇聯總人口的九分之一),1710座城市、7萬多個村鎮幾乎打成一片廢墟,全國四分之一的財富毀於一旦,因此二戰後的第一個十年,蘇聯處於全力恢復戰爭創傷階段;等到1953年赫魯曉夫上臺之後,為了追趕美國,集中全力發展核武器以及火箭、衛星等太空領域,又開始消減常規武裝經費,總之在1960年之前,蘇聯空軍處於經費短缺狀態,只能將有限的錢用在刀刃上。

米格23戰鬥機

冷戰初期,蘇聯空軍的任務不是進攻,而是防守,和平時期防備美國偵察機對蘇聯國土的偵查騷擾,一旦爆發戰爭防備美國轟炸機攜帶原子彈轟炸蘇聯,因此咱們看米格系列戰機的早期型號米格9、米格15、米格21等等,都是追求高空高速截擊、空中格鬥的輕型截擊機,不追求對地攻擊能力,可以說米格23是二戰後蘇聯研製的第一款多用途重型戰鬥機。

按照一般的武器發展思路都是先進行技術積累,再進行大規模生產,但20世紀60年代正是美蘇冷戰對抗最激烈的時候,蘇聯需要一款立馬投入實戰的飛機去抗衡美軍,以實現全球爭霸戰略。二戰中美國獲取了大量利益,本土沒受到影響,新武器的研發工作一直沒斷過,蘇聯從零開始要跨越近20年的技術差距,只能使用大量沒經過檢驗的新技術,比如全新的氣動結構、不成熟的新發動機等等,最終弄出了米格23這款紙面數據強大的二代機,某些性能甚至能媲美三代機。但悲劇的是米格23大量新技術帶來了高故障率,再加上美國技術積累雄厚,很快推出了三代機F-15戰鬥機,造成了其難看的戰史。

美國空軍中將羅伯特·邦德

另外蘇聯是1932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才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依靠人力和資源優勢,在工業總量上迅速成為世界第二強國,但在高新技術、精密加工等領域與歐美還是有差距,表現在飛機制造就是發動機技術、航電系統的落後。因此蘇聯設計飛機更多的考慮飛行高度、航程、速度等硬指標,對於飛機的易操作性、舒適性、安全性是忽略的,出現問題靠經過嚴格訓練的飛行員去克服。

米格23操作上有多不人性化呢?曾經將一位幾十年實戰經驗的美國空軍中將嚇到崩潰,操作失誤致其死亡。美國對於蘇聯戰機的發展一直非常關注,通過第三國獲得了十幾架米格23用於研究以及飛行員訓練用。1984年的時候,美國空軍中將羅伯特·邦德去基地視察,看到米格23之後一時技癢就想飛一下,按照正常程序飛米格23是有一套訓練課程、資格考核的,邦德中將仗著自己300多次作戰任務的豐富經驗直接就駕駛飛機上天了。

邦德中將駕駛米格23升空後,要表現一下技術,飛行高度12000米,飛行速度2馬赫,持續高速下飛機機身開始左右搖擺、劇烈震動,邦德沒見過這陣仗,還以為飛機失控、要解體了,錯誤的選擇了高空彈射跳傘,被2倍音速的氣流直接打折頸椎骨死亡。但當飛機墜毀後,美國技術人員進行檢測,米格23並沒有失控、沒有系統故障、沒有解體,靠飛行員的正確操作完全可以解決。你想想美國的老牌飛行員駕駛米格23都能出問題,那些小國的菜鳥飛行員能不出事麼,這也是米格23大量出口後,戰績不佳的重要原因。

米格23戰鬥機

任何一個強國都是自主研發武器,就是因為武器的發展要符合本國的軍事戰略。蘇聯一切都是為了大戰做準備,武器就是消耗品,要求製造簡單、成本低廉,至於使用壽命是無所謂的事,米格23完全符合蘇聯要求。在蘇聯空軍手中,米格23在與美國F-15等更先進戰機的對抗中,成功保衛了蘇聯領空十幾年,還有啥可強求的。


當狗容易做人難


米格-23航電系統過於落後,操作過於原始直接,在自動檔時代用手動檔操作。如果是地面跑的車子還好辦,可這是一架在天上可以超音速飛行的戰鬥機,純手動調整三種後掠翼檔位,不知道在實戰中還有哪位飛行員能淡定換檔。

正是這種飛控方式,再加上為實現可變後掠翼造成的死重,嚴重影響了米格-23的飛行品質。來一段總結:學會飛米格-23,等同於學會三種機型,包括起降、巡航、衝刺,簡單而又暴力。


米格-23“鞭撻者”戰鬥機是蘇聯時代一款超音速噴氣式二代機,1970年服役。採用那個時代最流行的可變後掠翼設計,高空時最大飛行速度可達2.35馬赫,用於低空突防、高速攔截以及攻擊後快速脫離。

米格-23高空性能並不突出,中低空機動性更差,轉彎半徑過大。好的一面就是對地攻擊型號武器載量大、航程遠,低空突防速度大,在地攻擊方面實力較強。性能和美製F-4水平差不多,造成米格-23名聲不好的原因,除了上述飛控航電性能外,更重要的是生不逢時。

米格-23誕生時,世界主流戰機已經在向三代機過渡,造成一款二代機必須面對三代機的事實,壓力不點。再加上米格-23大量出口中東各國,戰績實在不理想(跟蘇聯一貫出口猴版裝備也有點關係)。兩者一疊加,米格-23絕對是最悲劇的戰鬥機之一。

上世紀70-80年代,敘以交戰中雙方各有勝負,敘方米格-23被以色列擊落12架。再往後米格-23在實戰中呈現一邊倒的結果,1989年,利比亞兩架米格-23被F-14擊落。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伊拉克米格-23MF被F-15C擊落6架。2014年3月23日,土耳其F-16戰鬥機擊落一架敘利亞米格-23戰鬥機。

一款研製時還算先進,服役後開始落伍的機型,沒辦法只能和領先一代的三代機對決,結果就是時不時往下掉。最悲慘的結局莫過於埋骨黃沙,可憐的鞭撻者。



河東三叔


這個完全是從俄羅斯米格31的戰績的角度說話吧,其實呢,米格三23歲真正的問題就在於生不逢時,出生的時候太晚。

一個23為米格設計局,在米格21之後研發了一款前線殲擊機,雖然它的設計風格比米格20有很大的區別,採用了上世紀60年代非常流行的可變後掠翼設計,這確實給他帶來了性能上的很多提高。

但是這款型號的研發並不是很快,上世紀60年代末才首飛,地上在上世紀70年代才真正大量服役,這就造成一個問題,那就是以西方的三代機相比,沒有提前多少。當時美國現在你已經在60年代末完成首飛,上世紀70年代幾首錄音,所以這實際上,僅僅別看相差幾年,實際上形成了一個代差,這對米格23非常不利的。

米格23入役之後,實際上他面對的是西方三代以內的挑戰,這個有點不利,而且,他在早期輸出的指示一些經過簡化的信號,實際性能並不是很理想。所以早期的空戰表現並不好,而且,他在服役沒多久,更先進的第4代戰機就已經開始入役,米格29, 蘇27等也開始出現,這就造成了米格23處於一種生不逢時的狀態。


雷神之錘


米格23不是譭譽參半,就是毀!

米格23是蘇聯根據越南戰爭經驗,針對米格21的缺點改進,增加雷達提高超視距和全天候作戰能力,採用變後掠翼增加航程。

但是變後掠機翼佈局不適合空中格鬥。而蘇聯的技術落後,不能像F14那樣用計算機控制變後掠機構。加上變後掠機構重量很大,降低了機動性。

變後掠機翼適合遠程對地攻擊機和轟炸機,以及遠程截擊機。這幾種作戰剖面簡單的機型。變後掠有助於縮短起降滑跑距離,降低巡航期間油耗,進行高速作戰。

比較成功的變後掠翼飛機都是轟炸機、攻擊機和截擊機。圖160、逆火和B-1。狂風、蘇-24、蘇-17-20/22、蘇-27、F-111。米格23適合做截擊機。F-14也是美國海軍艦隊防空用的遠程截擊戰鬥機。其作戰戰果除了和機動性更差的蘇-22.進行格鬥,其餘都是用導彈攔截命中。

米格23作為前線戰鬥機是不合適的。它的主要敗績——貝卡谷地之戰,面對的是新一代制空戰鬥機F-15。別說米格-23,英法瑞典的戰鬥機綁在一起也幹不過鷹。與米格23同級的是F-4。但是米格-23服役以後,基本上沒有機會和F-4交手。而且在互射導彈方面,蘇聯的R-27確實不如美國的麻雀。


一葉楓流靈似舞妖


米格-23是蘇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國土防空部隊的主要裝備,華約組織各成員國曾經列裝過,是蘇聯著名射擊時米高揚最後一個親自設計的項目,所以還是很厲害的。

每一代戰機的標準都不一樣,同代戰機還包括英國的閃電,美國的F-8,F-404等,二代戰機能力要比一代戰機更加優質,米格-23採用了變後掠翼設計,他的外翼是可以活動的,飛行員可以使外翼通過轉軸帶動內翼的方法來調節後掠翼的角度,解決了戰機低速和高速飛行之間的矛盾。



一般戰機在高速飛行時為了讓飛機的阻力更小,通常會使用大後掠角,而在低速飛行時,因為飛機的機翼展弦很大,因此要使用小後掠角來保證飛機在起落時的安全,當然,變後掠翼也不是完美的,這種結構會讓戰機的結構更加複雜,而且因為蘇聯對這方面瞭解不是太多,沒有達到西方無級後掠角調節的能力,所以造出來的東西不利於飛機的安全,不過航程倒是增加了不少,作戰半徑增大。

除了結構上的變化,戰機的戰鬥能力也大幅度提高,開始使用Aim7麻雀等制導導彈進行視距外的攻擊,擁有五個外掛架,可以攜帶空對空導彈,火箭等武器,導彈可以單發發射,也可以進行連發。



不過在操作的時候太複雜,當西方國家在戰鬥機武器技術中有了下視下射之後,米格-23系統就有點落伍了。

不管怎麼說米格的性能,還是需要實戰才能說明問題,在敘利亞和以色列的戰爭中,從1974年4月到十月,敘利亞使用米格-23擊落了17架以色列戰機,而以色列從六月到十月擊落了敘利亞12架戰機,咋安哥拉戰役中,米格-23更是擊落了多架幻影,取得了制空權,看起來米格-23存在很多問題,但是打起仗來好像很有能力。不過這些都是個案,大部分時候米格23在中東戰場上的表現並不盡如人意,可以說是血淚和輝煌並存。

米格-23的銷量可以說是乏善可陳,多數時候都是打折促銷賣出去的,在向敘利亞出售時,蘇聯把米格-23誇的天花亂墜,結果到貨後發現蘇聯有點吹過頭了,可是也沒辦法,只能接受,不過在使用初期就出現了很多問題,米格-23也墜毀了不少,比被擊落的還多。

由於敘利亞和以色列之間的衝突不斷,敘利亞決定對以色列進行最後的“超級攻勢”,雙方之間的衝突更加嚴重,雙方損失了大量的戰鬥機。上面談到敘利亞擊落的以色列戰機,其中有部分是靠飛行員的機智和能力,所以米格雖然也有戰績,但也讓人流了不少血,所以米格23是讓人又愛又恨啊。


琅琊利劍


米格23是前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研製的單座單發變後掠翼截擊機,是米格21的後繼機。當時研發背景是為了加強前線航空兵戰術攻擊力量的指導思想下發展的機型。63年設計,70年入役。北約稱它為鞭撻者(Flogger)。隨後該機大量生產,共約4000架,86年停產。米格23裝一臺P-29-300雙轉子渦噴發動機,最大推力為81千牛,加力為123千牛,起落架後機身兩側可裝助飛火箭實現短距起飛。裝23口徑雙聯機炮,可攜帶AA-7,AA-8空空導彈。最大速度M2.35,作戰半徑1160公里。從上述性能來看,米格23不失為一款優秀的截擊機。但五十年代末,蘇聯軍事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將核大戰提到了首位,強調先發制人。所以優先發展中遠程核導彈,反導系統。戰役縱深也由常規戰爭時的400公里延至1600公里,因此對前線殲擊機的作戰半徑要求極高,米格23航程近3000公里,很明顯是核大戰思維下的產物。為順利完成截擊低空高速突防的美核攻擊飛機的任務,米格23的近地速度達到1350千米/小時。但米格23生不逢時,在前蘇聯要導彈不要飛機的戰術思想下,米格23較同時代的F-4要晚上十年。為了滿足各方面性能要求,鞭撻者採用變後掠冀,兩側進氣,較大的推重比(0.80)使米格23中低空機動性優於F-4。近距格鬥也強於後者,但冷戰思維和核戰爭的陰影讓鞭撻者英雄無用武之地,一代名機,譭譽參半,不能不說是蘇聯航空界痛心疾首的憾事。



教導隊炊事員


作為蘇俄戰鬥機史上的二代機的代表之作,米格-23戰鬥機自誕生之日起,就一直生活在譭譽參半之中。雖然說它是作為米格設計局的第一種重型戰鬥機出現的,但是由於在中東戰爭和海灣戰爭中表現不佳,不但比不上F-15戰鬥機,也遠遠低於F-16戰鬥機。所以一度聲名狼藉。不過由於蘇俄新式戰鬥機的面世往往落後於美國同一水平的戰鬥機,所以在蘇-27和米格-29戰鬥機服役之前,米格-23戰鬥機依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不但裝備蘇俄空軍、防空軍,也大量出口國外。只是米格-23戰鬥機有著難於維護、使用等缺點,所以在1991年冷戰結束後各國家進行的含淚大甩賣中,米格-23戰鬥機的銷量簡直不值得一提,遠遠不如比它落後的米格-21戰鬥機。

儘管不值一提,畢竟說明還是賣出了一些出去。那麼,面對當時質優價低的戰鬥機大甩賣,都有哪些國家堅持自己的選擇,購買了米格-23戰鬥機呢?首先,作為繼承自東德的遺產,德國將大量的蘇式武器出售、轉贈。這其中就包括米格-23戰鬥機。例如美國就在1991-1993年間得到了9架米格-23BN和5架米格-23ML戰鬥機用於技術評估和假想敵部隊。而作為米格設計局的新主人的俄羅斯,儘管在米格-23戰鬥機上推出了多種改造套餐,但是銷售業績一直善乏可陳,能夠得到證明的只有在1996年向安哥拉出售的6架米格-23ML戰鬥機。至於說安哥拉購買這批戰鬥機的初衷,明顯還是因為的俄羅斯的清倉大促銷。

當然,作為冷戰結束後米格-23最忠實的客戶,安哥拉並沒有把訂單全交給俄羅斯。在1999年,他們還從白俄羅斯購買了7架米格-23ML/UB戰鬥機作為自己原有米格機隊的補充。而白俄羅斯也是所有銷售米格-23戰鬥機的國家中銷售業績中最好的。因為在2008年,它曾經向敘利亞提供了33架米格-23MS戰鬥機。不過後來有消息指出,這批飛機如果不是全部,那麼起碼大部分是敘利亞原有的米格-23MS交給白俄羅斯進行現代化升級的,而不是單純的購買。相對於白俄羅斯,另一個賣家利比亞則要鮮為人知的多,它手裡的這批米格-23戰鬥機是上世紀70年代進口的。在2002年前後分別向烏干達和津巴布韋出售了2架。

如果單單從銷售數量,而不考慮金額的情況下,冷戰結束後米格-23的銷售冠軍其實要數烏克蘭。在那個瘋狂促銷打折的年代,烏克蘭在2000年到2006年間,先後向斯里蘭卡以極低的價格出售了12架米格-23的變形機——米格27攻擊機。具體包括8架米格-27M和4架米格-27K。另外還有1架教練型號的米格-23UB。不過在經過多年的戰爭使用之後,斯里蘭卡的這批米格飛機大部分已經退出了現役。現在在斯里蘭卡的空軍博物館分別有一架米格-23UB和一架米格-27K展出。目前,我們知道的米格-23的後一筆交易發生在2003年,是保加利亞向科特迪瓦出售了2架米格-23MLD戰鬥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