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9天前,我开始用这个方法更新头条,轻松写了1290篇文章

第一次接触头条,纯属偶然:2017年公司的健身内容准备在多个平台分发,当时网上有十来个大小不一、个性不一的“新媒体平台”。入驻头条后,发现这边的推荐机制非常棒,相对来说比较适合新手和非公众人物写作。在经历过职业调整和搬家后,我开始把头条写作当做一份兴趣和兼职。然后,陆陆续续坚持到现在,更新了大约1290篇文章,中间很长时间没更新,把黄V弄丢了,后来又找回来的。

759天前,我开始用这个方法更新头条,轻松写了1290篇文章

下面进入正题吧。新媒体写作。

靠的是速度——不仅仅是对媒体信息的感知度,也需要写作速度。假如你是业余时间写作,就更需要写作速度了。

我使用VI技术,来提高写作技术。

语音输入(Voice Input,简称VI),也许是我原创的一种写作概念,也许全网没几个人在用(职业写作),但一定是一个不错的写作方法。

这篇文章,原本打算投稿给朋友作为付费课程,碰巧头条有个 ,于是抢先一步放在头条了。有想进一步了解的,可以私信我哈~

解放双手,让文案跟上脑子,本文有两个小节

  • 语音输入已经成为可行方案
  • 怎么训练“语音输入”
759天前,我开始用这个方法更新头条,轻松写了1290篇文章

一:语音输入已经成为可行方案

基本上每个输入法都有相应的“语音输入”选项,微信上也有语音转文字的功能。识别率高到离谱(尤其是讯飞)。所以是可行的。

本小结完。

本小结另外的几个碎碎念:

按键盘手疼

一口气打个5000字试试?

为什么写作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手写我心”,但心里想的总是在变化,脑子处理事情的速度,手,远远跟不上。

所以,有必要让脑子跟上脑子。

AI写作VS语音输入

看起来人工智能是未来的“写作方式”,但这种情况依然值得怀疑。如果AI写作娴熟且受到欢迎,等于是说,人类几千年来累计的书籍作品,都不值一提。小一点说,这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无聊;大一点说,这关乎我们人类的尊严。

VI写作就不一样了。如果莎士比亚和普鲁斯特可以使用VI,那不乐疯辽。

如果有一种装置……

如果有一种能够链接人类大脑,把我们所想的通过机器输出(变成文字和语音),我们会很期待这种科技。但在没有成熟之前,我们有一个过渡阶段。这个过渡阶段的实现形式,语音输入算是一种。

二:怎么训练语音输入?

从日常,到正式场合——

日常生活的对话、聊天、写个小便条上手,记点流水账。

在一个比较舒服的环境下,尝试着念一段百字独白。

念大段的文字,通常是500字左右。

写一篇比较正式的文字,1500字左右。

如何做到?

让口,跟上思维

说起来很容易,但一下倾泻千字以上,我们的脑袋会疯掉。

怎么办?训练大脑的写作能力。

我们在对某件事感兴趣时,通常会问“然后呢,然后”;我们会看到一些视频中,被采访的人(通常是明星)一直不停的“然后…然后…”。确实这很让人厌烦,我最近感兴趣的VLOG中,几乎百分之九十九的vlogger都会“然后,然后”、“我们现在……”。。。

以上的例子说明什么呢,因为思维到转变成文字,需要连缀、缓冲、梳理。

改掉这个习惯的几率是零,但在使用VI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到最有效的避免。

避免废话

日常说话时候可以讲一大堆废话,但在进行写作时,无论如何不能出现各种奇怪的连缀词。

为了在语音写作中,尽量做到输入简洁、输出有逻辑,有必要先列出几点关键点。比如我们在围绕”诺基亚兴衰“这个主题,可以在小本本(或者便签app)上列出:1创始,2壮大,3改变命运的产品,4科技树,5冲击和挑战,6衰落,7雄心再起。当然,这是一篇”大“文,很需要时间去找素材。

但如果是写普通的流水账,或者散文之类,就简单多了。列好必要的时间、人物、情绪,就可以开始”读“下去了。比如”我打卡了一家很好喝的咖啡店“,1在哪里,2怎么去,3店主人是谁,4喝了什么,5聊了什么,6评价。

远离“自动化”

语言的自动化,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

在”作者“这一面,自动化可以理解为”脑海里一系列相关的词语和句子,竟然组成了一篇文章“。在”读者“这里可以理解为”虽然你讲的很乱,但基本道理我都清楚了“

先让自己变成读者,再倒卖文字信息成为作者。

将模糊的信息组织起来,然后让它变成自己的东西。

文字变得有趣,是从打破自动化开始的。

我们必须清楚读者想要什么,才能让写作者更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不妨在练习中找到答案。

在高中作文、普通话考试中,都会遇到一些”给出几个词,写一篇xx字文章(故事)“的要求。不同的是,作文里面是用文字,普通话考试是纯粹的口语。

几乎不会有雷同的文章出现,这是个人创造的魅力。

但我们再也不会用几个词连缀起来讲一个故事这样的刻意训练了,因为这会让我们的写作动机变弱。这里我推荐一种比较实用的方法:翻译。

(别的方法比如大段朗诵、标准普通话说话、念诗、刻意碎碎念这里不详细展开了)

让翻译帮帮忙

论翻译,人永远也干不过机器,因为词语的意思已经明确了,机器了解一点语义知识就能快速翻译出一大本名著。

论写作,机器永远也干不过人,人是在变动中的,机器由程序设定好的、固定的套路。写爱情,机器会说”亲爱的,你真美,我爱你,好吗“,人会说”哇,今晚月亮好圆“、“不要问我星星有几颗,我会告诉你很多”。

当然,这个道理不是绝对的。人机结合,才能加快效率。

语音写作,让翻译帮忙。

一段国外的素材,放在谷歌或者百度翻译上,会变得十分诡异。但其中的关键词,让人一看就懂。几乎是普通话测试中数十倍的关键词提醒,会让你变得异常清醒:我了解这篇文章的主要意思。

这个时候,循着关键词的提醒,把诡异的部分补缀完整,一篇文章的雏形就出来了。

必要的润色

使用翻译—读—文字模式,有一个缺点是,依然会不完美。

所以有必要进行润色,让一个段落,变成文章;让一篇文章,成为有观点的可读之物。

如何润色?

加背景。比如新闻事件、书籍摘抄、名人语录等等。

加注释。一些比较生僻的词汇,可以摘抄公认比较详细的百科文献。

加祝福。大概是文章写到最后,你需要祝福读者,也能拥有某项技能、让自己开心、做自己、去运动之类的语句。

加系列。如果你写了很多相关文章,把这些链接放进去,变得更加完整,让读者看出你在真情实意的写文章。

持久输出

和所有你熟悉的技能一样,语音输入也需要持久。

由于VI不需要背诵和深刻记忆,就像是脑袋内置了”超链接“,可以让我们在各种不同行列之中来回跳跃,所以可以大大加快我们的输入、写作效率。

频繁使用脑内超链接,需要不停的往我们脑袋塞东西。怎么办?去接触更多你所不知道的、感兴趣的、已经熟悉的知识,把他们丢进去,不要管它会消失,因为基本上你所记住的都会消失,时效和提取程度不同而已。

这是一个很好的循环:多学——输出——多学——输出。

更快的输入,解放双手,让时间更值钱。

759天前,我开始用这个方法更新头条,轻松写了1290篇文章

最后,祝你轻松驾驭文字,十分钟写出千字精品文案,躺着就能挣八千块零花钱……不要像我这样废话一大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