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悍也最孤独的那个人,是在一段关系中先说放弃的那个人

每个人,都在”关系“中存在。一个人如何处理关系,尤其是如果处理分歧,往往能够影射出他的人格和行为处事的模式~

最强悍也最孤独的那个人,是在一段关系中先说放弃的那个人

A:其实马云是国外资本选择的在中国的代言人,跟民国时期的买办一样的角色。 与其说他厉害,还不如说恰逢其时,他被选中了。 他当然有他厉害的地方,但是崇拜就不必了,他不值得。他为什么要退休,因为我们,要把tb收回来,把阿里收回来,真正成为我们的阿里

我:我崇拜马云,是因为我觉得马云是一个真正有情怀,有理想,有英雄主义的人,他的成功只是一个副产品,也有很大程度上的偶然和幸运因素

A:英雄主义?在看了我的解释后你仍然这么想吗?你对英雄主义有什么误解吧!

我:你可以保留你的观点,但是你也没有必要把你的观点强加给我。

A:你的说法理论上很对,很正确。 但是,我有一个疑问,难道我眼看着一个人吃屎,也不应该告诉他,让他继续吃吗?

我:你看见一个人在吃屎,那是在你的世界里看到的事实,但是你怎么知道你看到的一定是真实的呢?也许你眼花了呢。好,即便你看到的是事实,那个确实是屎,那么那个人有没有选择吃屎的权利呢?你可以选择告诉他,但是你没有办法强迫他停止吃屎,因为吃屎是他的选择。

A:好的,那让她自由地继续吃吧。

以上,是我和读者A关于马云卸任后讨论的部分谈话,在昨天的文章里,我以这段谈话,从沟通中容易诱发冲突的"情绪"为切入点,谈了关于沟通的话题。今天,我会继续这个素材,从"面对冲突时如何突破自己行为固有模式,尤其是断裂关系这种破坏性的方式"的角度继续谈一下关于沟通和个人成长的话题。

先简单介绍一下背景:这位读者算是我比较熟悉的读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她频繁的出现在评论区或者点赞区。从她以往的发言来看,我对她的印象是:曾经在原生家庭受过较大的创伤,思维略偏激。除此之外,我们并没有过多的交流。

昨天早晨,因为马云退休的事,我一连转发了几条关于马云的微头条或者新闻,并且附上了我对马云一贯的敬仰。她先是在评论区回复了我,然后又在后台的私信区给我留言。

刚才的聊天记录,是其中的一部分,下面继续另外一部分。内容较多,我用贴图的方式。

最强悍也最孤独的那个人,是在一段关系中先说放弃的那个人

我与A的聊天

之所以拿我和这位读者的对话当成素材,是因为我们的对话非常典型。从我或A的角度,都有非常多值得自省的部分,而这些部分,正是促使我们成长的养料。

在生活中,因为观点不合而引发断裂(像我这样被拉黑)是很常见的事情,表面上看,这是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尤其是主动断裂的人,常会使用这样一种"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机制。但背后深层的原因,却远非这么简单。

由沟通走向断裂,这算不算违背初心呢?如果在关系中,经常使用断裂的方式处理分歧,那可能最终就永远无法实现在关系中的疗愈与成长。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动辄说分手、离婚的人,多数都有共同的特质。

所以,今天我想讨论一下如何在关系中既保持自我,同时又能尊重别人,最终达成和谐的问题。

最强悍也最孤独的那个人,是在一段关系中先说放弃的那个人

1. 关系中的边界

人际边界是"关系"当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生活中侵犯别人边界或者被人侵犯边界的情形实在是太多了。从父母对孩子的包办替代,到夫妻之间的边界交锋,越是在亲密关系里,侵犯边界的情况越普遍,越难以自我觉察。

① 尊重的意思,就是给予对方自由。

不管在任何形式的关系中,都离不开尊重二字。但是到底何为尊重?怎么做才算尊重对方?其实很多人并未深究。在我看来,尊重的最根本的含义,是给对方自由——这个自由的意思是,他可以选择吃或者不吃;可以选择做或者不做;可以选择听你的建议,也可以选择不听…..——即尊重对方的选择权。

很多人都有类似的体会,我给你一个建议,但是如果你不听,我就很生气,于是,本来说好是建议,但最终可能会变成强迫。

有一种著名的冷,叫做"妈妈觉得你冷"。妈妈觉得天气降温了,你应该穿上秋裤了,会叮嘱你,如果你不听,妈妈就会不听的唠叨,或者很生气,最终,你可能就穿上了这条"妈妈认为你应该穿的秋裤"。

我们家也发生很多类似的事。即使我人已经30多岁,我的父母还是这样对我。去年也是这个时间,接近秋天,我去父母家时依旧穿着短裤,我爸见到我脸就沉了下来,说:你看看路上还有谁穿成这个样子?!我妈见到我第一句话是:你怎么还穿短裤?!这都什么温度了。接下来,是滔滔不绝的关于"如果你现在不注意保暖,将来你就会得病受罪"之类的话。父母的初心是关心我,但是却在这个过程中不由自主使用了"控制"的手段,其实他们为什么会那么生气?本质上,是因为我没有按照他们的标准穿衣服。

在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专家蒙梭利特的教育理念中,精神胚胎理论非常有价值。它的核心,是说每个孩子一出生,就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就像一粒种子,而成长,就是这粒种子发育的过程。在精神胚胎的发育过程中,ta自会知道自己要什么,它会驱动孩子做各种各样的事,所以,

"自发选择"对孩子来说,意义重大

蒙氏教育虽然说的是育儿经,但其实本质上,是一种哲学观,适用于每个人和每一种人际关系在人际关系中,如果想获得高质量的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那么尊重——赋予对方选择权,是最容易实现这个目标的路径

最强悍也最孤独的那个人,是在一段关系中先说放弃的那个人

② 自由的终极,是自我负责

也许很多人会想,什么都让孩子自己选择,那孩子做错了选择怎么办?就像读者A跟我说的那样:如果我明明看见她在吃屎,难道我不告诉她吗?

在生命的最初,孩子还没有建立完整的世界观的时候,父母有时是需要帮孩子做出选择的,而事实上,孩子的成长也确实是按照父母的刻画塑形的——无论父母多么民主,都不可避免的会在孩子身上留下自己的烙印。但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这个局面就会发生改变,变成了"你选择,你负责"

正如在上一篇文章里提到的"我负责"技术一样,当一个孩子(一个人)充分意识到他要为自己的选择负上全部的责任,他们就会真正的走向成熟,换言之,一个真正成熟的人格胚胎,就会得以发育。

说回我穿短裤的事,其实这是我习惯。昨天下大雨,外面降温很多,很多人都穿上了长衣长裤和马甲,但是我和我朋友出门时,还都不约而同的穿着短裤。我们在雨中多少也有点寒冷,而且我们的装扮确实很"异类",我说,我穿短裤是因为我怕雨水溅到我的裤子上,回来还得洗。我的朋友哈哈大笑,说:咱们是一类人。然后我又自我解嘲说:看来我们都是把"裤子"看的比人重要的吝啬鬼。

而事实上,回到家里,我们不约而同的说:明天要穿长裤。

我选择了穿短裤,就意味着我需要为穿短裤承担"冷"的责任,而这个选择是我自己选的,所以我不会埋怨别人,而且会根据实际的反馈,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调整(明天改穿长裤)。也许我的选择是错的,但是我能够为自己负责。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写到:自由不仅仅是释放,同时也是重担只有一个人能够自主选择,并且为自己的选择负上责任,他的精神内核才得以充分发育,最终活成自己。

最强悍也最孤独的那个人,是在一段关系中先说放弃的那个人

③ 既要捍卫自己的边界,也要尊重别人的边界

在人际关系中,很多人习惯"双标"——你不能侵犯我的边界,但是我可以侵犯你的边界。

在我和A的谈话过程中,我对自己的边界把握的非常清晰,但是一定让A感觉我也越过了她的边界。我的很多话,听上去不是针对她的,而是陈述一些道理,但是A一定感觉到我在"教导"她,作为一个同样敏感的人,她对此感觉很不舒服。

这种不舒服,一部分源于她自我修复没有完成,容易对别人的话有过度的解读和反应,另一部分,也源于我,我的确有"说教"的习惯。

说教本身,其实就意味着放弃了尊重,说教不同于提醒,真正的提醒是:我告知,但是我对于你是否接受不抱期望。而说教,意味着希望别人听自己的,而且不仅如此,说教本身,还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傲慢。

我的确有这种特质。我常不自觉的以自己思想更为深刻,看问题更易看透本质的能力为傲,这种低级的自恋在我的自我成长过程中并未得到彻底的根治,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去除自恋,去除傲慢,将是我毕生修行的功课。

尊重自己的边界,同时尊重别人的边界,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却非常难。知行合一,需要的是不断的自省和调试。

最强悍也最孤独的那个人,是在一段关系中先说放弃的那个人

2. 关系杀手:面对分歧时会选择断裂

一言不合,一拍两散——很多人都会采用这样的方式,而更多不能自省的人,一辈子都会以"道不同不相为谋"自我安慰。实际上,这真的是自我安慰。

一个人的人格成长的越充分,接纳"差异"的能力越强,待人越宽容温和。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虽然是选择的一种,但本质上却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有很多种链接的方式,可以是深层的灵魂相通,可以是浅层的点头之交,在这么丰富的选择中,唯独选择陌路或仇人(虽然它也是可选项之一,但很可能不是最好的),实际上很可能是对无力驾驭一段关系的逃避。

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小孩子,他们上一分钟玩得很好,下一分钟可能就会因为一件小事说"我不跟你玩了",甚至可能会恶狠狠的发誓:"我再也不理你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关系,是一种轮回,我们会无意识的把原生家庭中和父母的关系带到外部世界中去。

而遇到分歧选择断裂,其实就像一个小孩说"不跟你玩了"一样,是一种比较不成熟的处理人际冲突的方式。

昨天我在一个情侣许愿牌下看到一木牌,上面写着:"不吵架,不分手,相爱一辈子",看完这个木牌我就笑了,显然,他们的实际情况恰恰相反,这只是他们不吵架状态下的美好愿景。

吵架说分手,闹矛盾老死不相往来,甚至只是因为某一个观点不同就选择断裂——所有这些都指向一个真相:他们的精神胚胎没有良好发育,还活在一元关系的世界中。

简单的说:一元关系,发生在婴儿6个月之前,在这个阶段,婴儿处于共生期,分不清自己和世界,认为自己和外界(比如妈妈)是一体的,而这个阶段的人格特质就是自恋,而且是全能自恋。6个月到3岁,进入二元关系阶段,婴儿逐渐分清自己和世界的区别,有了字体和客体的概念。3岁到---6岁,进入三元关系,孩子逐渐构建出自己、父亲、母亲三维关系,逐渐明白"关系"的复杂性,明白每个人都不是绝对的好,或者绝对的坏,当一个人能够顺利发展到三元关系,也就为日后适应更为复杂的关系构建了基础。

这样,就可以很容易理解那些动辄选择断裂关系的人,是怎么样的人格了。他们的人格有一部分滞留在了一元关系的阶段,虽然年龄增长,但是心智却没有发育,还活在一元体系中,保留着全能自恋的影子。

在他们潜意识的世界里,只有控制与反控制,一旦控制成功,自恋就会提升,而一旦控制失败,自恋就遭到严重挫伤,从而滋生出无力感以及恐惧关系断裂的深层恐惧感(愤怒,只是表现出来的二级情绪),于是他们会抢先选择断裂,以维护自己脆弱的自恋。

这种自恋,是一种不够健康的自恋,我们常说有些人玻璃心,其实就是ta身上不健康的自恋有点太多了。

可以想象,如果一对情侣每次吵架其中一方都说分手,那么天长日久,会不会真的分手?答案基本是肯定的,因为没有人能长久的接受威胁和折磨。其他人际关系亦如此,选择断裂是选项之一,但是,我们还可以选择成长,拥有更多的选择。

最强悍也最孤独的那个人,是在一段关系中先说放弃的那个人

3. 在关系中疗愈,整合、成长

从来没有脱离关系而独立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关系,意味着存在。也就是说,我的存在,要透过我和世界的关系才能被看见。就好像我需要照镜子才能看到自己的脸一样。

归根到底,所有的一切最后都要落实到个人成长和人格完善的体系上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心的困扰。而人格,在关系中形成,同时,在关系中呈现,最后,也会在关系中改变。

① 感觉和自察——觉察即疗愈

觉察是一切改变的开始。就像一个人脸上有一块黑,只有照镜子看到自己这块污渍,他才有去掉的可能。所以,觉察比什么都重要。

觉察,首先是感觉。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说:感觉就是"我"与其他事物建立关系的一刹那的产物。

我们每个人都带着感觉来到这个世界,但是很多人的感觉,却在不恰当的养育方式中被剥夺了。

所以,完成自我疗愈,要从重视自己的感觉开始。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养成觉察自己感觉的习惯,我心痛了,我难受了,我悲伤了,我绝望了,我愤怒了,我焦虑了,我失落了,我无力了………对感觉觉察的越多,越清晰,改变自己的可能性就越大。

你只有先知道自己"怎么了",然后才可能去找方法。

觉察的第二步,是自察。有了感觉,知道自己的内心发生了什么——比如说,A的心中很可能会有一种绝望和愤怒的感觉: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作者,竟然是这样的人!然后,才能去看看自己的内心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声音?

这个时候,可以清晰的体察一下自己这里发生了什么?我在愤怒什么?恐惧什么?绝望的,又是什么?以及,在过去,这种体验,是否似曾相识?

她竟然不识好歹——她不听我的,我很愤怒——她好坏不分——她有保持自己观点的权力吗?——她和我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不同,是否意味着她这个人无可救药?——我曾经为什么是她的忠实读者?——我一直被她欺骗吗?——她什么吸引了我?——我除了断裂关系,还有其他选择吗?——如果选择不断裂,我将以何种方式和她相处呢?

自己可以问自己很多类似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别人给出答案或者指导我们,我们自己是自己最好的老师,最了解自己的朋友,当愿意问自己一些为什么的时候,答案就清晰了。

最强悍也最孤独的那个人,是在一段关系中先说放弃的那个人

② 意识的扳机效应

很多下意识的决定,往往是情绪化的产物,而情绪化,本质上就是一种潜意识的支配。所以,想要逃离潜意识对自己的影响,从意识层面停止扣动扳机的手指,是一个方法。

扳机效应,即人的身心疾病很多是由社会的和心理因素引起,外在刺激等社会因素一旦扣动了人们个性特征的"扳机",于是疾病就显现出来了。我们的自动化反应,其实就是扳机效应的具体体现——我觉得受伤害(失控、无力、恐惧等),于是我选择断裂关系(扣动扳机)

扳机本身,是一种来自过去经验的旧模式。而我们最大的悲哀之处是:我们明明活在此时此刻,但却总是沿用过去的旧经验来处理当下的问题。

但是当我们识破这个幻象之后,就应该清楚的提醒自己:我又想扣动情绪的扳机了,但是这个决定不是来源于此时此刻,而是来源于过去。

当我们明确自己的这个潜意识之后,就多了一份自我觉知的主动性。这就离改变不远了。

最强悍也最孤独的那个人,是在一段关系中先说放弃的那个人

③ 人格的整合

关系从一元升级到三元,是一个升维过程,而人格的升维,就是一个不断整合的过程。整合,意义重大。

昨天文章里引用的一段话,今天依然可以拿出来: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俩交换,我们还是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俩交换,我们就有了两个思想。

我们每个人的观点都是一个新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如果整合了这些思想,就是成长,会让自己视野更开心,自己更通透

这个世界上,他人与我们的不同,并不是让我们来否定自己和否定对方的,而是为了整合成为一个更宽广更高级的观点,让我们成为一个宽容、大度、坦然的人。

所以,整合,就是一个接纳、吸收、内化的过程。接纳越多的不同,我们的纬度就越丰富,内心就越有力量。而如何做到整合?归根到底,还是要回到"关系"中来。只有在真正的、切切实实的关系中,我们才能不断的碰壁,不断的总结、不断的成长

所以,自我成长越不够的人,其人格越封闭,越难接纳和改变。然而,我们的人生之路实在是太短暂了,我们如果在这一生中没有活出自己,那实在是一件可惜的事。

小A把我拉黑了,于是她失去了通过我这条通道成长的机会,但是只要她还有成长自己的意愿,她一定会找到其他的通道完成自我成长。事实上,从她一直关注我这件事,我就自恋的认为,她应该是一个关注自己内心和个人成长的人,也就是我常说的同质相吸。祝福小A。

最强悍也最孤独的那个人,是在一段关系中先说放弃的那个人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天蝎女,感性与理性并存,厌恶伪、毒鸡汤,热衷深度剖析,专注个人成长。享受直面真实的“痛”与“乐”。热爱心理学,望以个人微小之力为火种,燃心理学之大火。欢迎互动,欢迎点赞,欢迎打赏,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