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看似無用的知識,卻隱藏著最大的價值,能強化孩子的思維能力

今天分享一下我家兩個孩子最近非常喜歡的一套書《身邊的科學——萬物由來》。其實這套書裡面所講的內容並不深奧,乍一看也很平常,主題都是關於我們身邊的一些日常事物是怎麼來的,但孩子們卻對此很欣喜,每次讀都是一臉的滿足和開心。

比如在講《紙》的這本書裡,弟弟Eric明白了自己每天用來畫畫的紙、擦東西的紙巾、收快遞的紙箱原來都是用木材製成的,不過它們的製作流程卻有所不同,而且想要把紙生產出來是需要涉及很多方面知識的。

這些看似無用的知識,卻隱藏著最大的價值,能強化孩子的思維能力

而《水》這本書裡告訴了他為什麼擰開水龍頭就會有自來水出來,自來水又是怎麼製造出來的,如何來到自己家裡的等等,這些都讓孩子的求知慾得到了很大的滿足。

所以翻看這套書時,他們最常說的話是:啊,原來是這樣子的!我終於知道了!

為什麼孩子們會有這樣的反應?稍微探究一下便會發現,這是源於“渴望瞭解身邊事物的由來”是孩子從一出生就在做的事情,這是孩子認識世界的一個重要窗口,也是為什麼孩子們會對這套講身邊事物紙、筆、鞋、玉米、小麥等《萬物由來》的書特別感興趣的原因。

而關於我們生活中的萬事萬物所蘊含的知識,是屬於常識(general knowledge)這個領域的,但因為我們經常接觸到(就像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呼吸著空氣),反而很多人都忽略了它的重要性。

尤其是這些知識並不作為孩子日後讀書中,像語數英那樣的重要考核內容出現,可為什麼我還會一直給孩子們引入這類知識呢?無論是《孩子愛問》中的知識點,還是我日常給孩子們閱讀的書目,這類知識都佔了很大一部分。其實這就是我今天想要給大家聊的話題。

01

常識為什麼很重要?

什麼是常識呢?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廣泛性的知識主題,用簡單的話來說,就是適用於所有人和所有事物的知識。最典型的可能就是平時我們吃喝與使用的生活必需品所蘊含的知識。

那麼瞭解這些知識對孩子們來講,都有哪些作用呢?

1)常識是孩子瞭解世界的第一步

對於孩子們來說,學會從周圍環境中獲取知識是最初、也是最重要的途徑

孩子從一出生,便開始了學習。他首先通過“看”身邊的事物,“聽”各種聲音,“觸摸”不同物質,甚至用嘴巴去“品嚐”,來建立自己初步的世界觀。

這些看似無用的知識,卻隱藏著最大的價值,能強化孩子的思維能力

其實這就是孩子開始探究世界萬物的第一步。所以很多早教專家都提倡,孩子小的時候,一定要教他多認識一些生活中的常見事物,積累基礎認知,這些知識可以給孩子帶來安全感,以及身份認同感。同時它也是孩子早期智力發展的重要基石

2)常識作為課堂之外的學習是補充也是昇華

美國哈佛大學校長德魯·福斯特曾在哈佛大學的演講時表示:一個人生活的廣度決定他的優秀程度。世界上有太多的東西需要我們去熟悉和探索,並不僅僅侷限於學校和課堂上的基礎知識。

打個比方,如果把從學校基礎教育中學到的知識比喻成構成孩子身體的樹幹,那麼課堂之外通過現實生活而獲得的常識則是孩子書上的果實和葉子,它可以讓孩子的生命變得更飽滿,人生寬度和廣度都可以得到延伸。

這些看似無用的知識,卻隱藏著最大的價值,能強化孩子的思維能力

所以很多時候,最終拉開人與人之間距離的,都是課堂之外的知識。

比如美國加州大學的一個研究表明:每週參加音樂活動三次的學生,在數學、閱讀、歷史、地理測試中的成績要比那些不參加活動的學生成績平均高出40%。

而很多研究也表明,我們這個時代真正的創新是發生在跨領域方面的,很多靈感就來源於我們身邊的小事物,尤其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生活中離不開的事物。

所以很多時候,最終拉開人與人之間距離的,都是課堂之外的知識。

比如美國加州大學的一個研究表明:每週參加音樂活動三次的學生,在數學、閱讀、歷史、地理測試中的成績要比那些不參加活動的學生成績平均高出40%。

而很多研究也表明,我們這個時代真正的創新是發生在跨領域方面的,很多靈感就來源於我們身邊的小事物,尤其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生活中離不開的事物。

3) 常識可以提升孩子的思維能力

我之前一直強調過,對於學齡前的孩子,最大限度地去接觸多種知識,積累豐富的生活認知體驗,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因為這可以讓孩子的大腦得到刺激發展。

孩子受到越多基礎知識的刺激,就會具備更高的思維能力。比如當孩子第一次吃到玉米,他會知道它是可以食用的,繼而去觀察生玉米和熟玉米之間的區別,得出結論:玉米要煮熟了才可以吃。而後孩子會開始想要知道,玉米是怎麼來的?生長過程是怎樣的?地球上最開始就有玉米嗎?玉米除了做成食物還能做其他的嗎?

這些看似無用的知識,卻隱藏著最大的價值,能強化孩子的思維能力

當孩子對“玉米”這一基本事物產生興趣,他就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想要去了解更多,思考更多。

02

生活中如何教孩子學習常識?

那麼對於學齡前孩子,我們可以通過什麼方式讓孩子真正掌握這些常識,而不是隻停留在死記硬背上呢?下面這幾點是我們可以做的。

1)從生活中出現高頻率的事物入手

學齡前的孩子,對周圍的事物是非常好奇的,而這個階段,讓孩子學會從周圍環境中吸收知識是他們最需要發展的能力。

我們可以從孩子們在生活中接觸非常頻繁事物入手。比如孩子每天都要用的筆,接觸到的紙,穿的鞋子,衣服,還有一日三餐所吃的食物,用“問”去探究。

這些看似無用的知識,卻隱藏著最大的價值,能強化孩子的思維能力

如果孩子能夠自己對這些東西提出疑問,比如:媽媽,牛奶是怎麼來的?那我們就可以根據孩子的問題進行詳細解答。

如果孩子忽略這些事物,我們可以引導孩子發問:

寶寶,你知道你喝的牛奶是從哪裡來的嗎?牛奶被擠出來後是怎麼裝進牛奶盒裡的呢?牛奶為什麼可以保存一年呢?人們最開始是怎麼食用牛奶的呢?

這些問題都會引發孩子進一步的思考,拓展孩子的思維角度。而孩子也會發現,原來我並不真正瞭解我天天在接觸的東西。繼而很多孩子會“觸類旁通”,開始換一種角度看待身邊事物

2)幫助孩子拆分常識的構成部分

在給孩子進行常識的講解時,我們可以採用拆分事物的方式來進行,這樣孩子對這一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才能進行系統性地梳理。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每個人和每件事物都有組成部分、獨特性、聯繫、影響、穩定性、用途和替代物,這是常識的共通之處。我們可以根據這幾點幫助孩子去進行事物拆分。

比如“小麥粒”的組成部分:麥皮、胚乳、胚芽;它的獨特性是可以做成各種麵食,用途是可以食用;但它又可以被另外的食物代替,比如大米。

這些看似無用的知識,卻隱藏著最大的價值,能強化孩子的思維能力

讓孩子多多嘗試用這樣的模式去了解每種事物的特定屬性,可以幫助孩子觀察這個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同時思維也會更靈活。

3)幫助孩子進行主題式學習

我們可以通過給孩子購買主題式、講解常識的書籍,它可以幫助孩子去檢驗自己的知識瞭解程度。

比如在孩子們閱讀《萬物由來》中的《茶》之前,他們已經通過家裡人的影響和講解,瞭解過茶葉的生長過程,以及茶葉是怎麼被加工製作的,還參觀過茶葉車間。

但通過閱讀《茶》這一主題的書,他們還了解到了茶的故鄉是中國,茶是如何被傳播到世界各地的,飲茶歷史、飲茶的學問、茶道文化等等。

這些看似無用的知識,卻隱藏著最大的價值,能強化孩子的思維能力

所以我家哥哥讀完這本書,會跑過來問我,還有沒有其他關於茶的知識,這本書是沒有講到的。因為孩子已經發現:他所掌握的知識可能並不全面,他知道的可能並不是全部。

而這不正是我們希望孩子在學習之路上需要時刻保持的態度嗎?所以常識性的學習,它能給孩子帶來的啟發是非常顯而易見又容易操作的。



其實教孩子掌握常識類的知識並不難,因為它就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難就難於我們很容易忽略這些知識,意識不到它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所以當時翻開這套《萬物由來》,我就深深地為這種“一物一世界”、“以小見大”的內容所吸引。這些平凡又普通的事物,包含了如此多領域的綜合性知識,它值得我們帶著孩子去一一探究。

我一直堅信,常識不是一種此時獲得便此時就能看到它價值的“實用性知識”,但它在未來的日子裡,會成為無時無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和思維的知識。

希望這種知識,我們都可以看得見,並能把它“遞”給孩子。


【END】

作者萌芽,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創始人,全球婚姻療法和情緒訓練權威機構約翰戈爾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 公眾號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專注於早教啟蒙和親子溝通,是百萬媽媽信賴的育兒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