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變糧倉!中國最大沙漠邊緣長出“海水稻”,畝產超千斤

向鹽鹼地要糧,在鹽分高達15‰的土地裡種糧,這聽上去像是天方夜譚。但在重度鹽鹼地、被視為“農業的荒漠”的新疆嶽普湖縣,這一神話已經變為現實——10月24日,由袁隆平海水稻科研團隊研發的耐鹽鹼水稻(海水稻)在新疆嶽普湖縣公開測產。經測產專家組評定,最終理論畝產結果為546.74公斤/畝。

荒漠变粮仓!中国最大沙漠边缘长出“海水稻”,亩产超千斤
荒漠变粮仓!中国最大沙漠边缘长出“海水稻”,亩产超千斤

全國首批耐鹽鹼水稻試種試驗點

“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能吃上我們自己種出的大米。”嶽普湖縣巴依阿瓦提鄉阿熱蓋買村村民巴拉提·依迪熱斯看到豐收的水稻很激動。

“該海水稻試驗田試種面積300畝,試種地塊含鹽度高達17‰左右,pH酸鹼度超過8.0,屬重度鹽鹼土地。”10月26日,袁隆平海水稻研發團隊成員王琦告訴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試點田使用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的四維改良法,包括要素物聯網、土壤定向調理劑、植物生長調節素及抗逆性水稻(耐鹽鹼水稻)。

嶽普湖地處喀什地區最低處、鹽鹼化比較高,試驗地耕種前土壤表層鹽鹼層厚度達5cm,農作物很難存活。整個縣90%的耕地受到鹽鹼化的侵害,很多土地無法開墾和耕種,有的已經棄耕。長期以來,土壤沙化、鹽鹼化制約著嶽普湖農村經濟的發展。

2018年,山東省援疆指揮部、泰安市援疆指揮部、嶽普湖縣政府與青島海水稻研發團隊對接,引入了耐鹽鹼水稻試種項目,嶽普湖縣巴依阿瓦提鄉阿熱蓋買村成為全國首批耐鹽鹼水稻試種試驗點之一。

據悉, “海水稻”是指在鹽鹼地上也能生長、能夠耐鹽鹼地的水稻。2018年5月,袁隆平團隊在新疆、黑龍江、山東、浙江和陝西的六大試驗基地同時插秧海水稻,開展試種試驗,為中國大面積鹽鹼地篩選優勢海水稻品種。

“當年新疆嶽普湖縣試驗田畝產達549.63公斤,排名第一,超出袁隆平院士最初設定的畝產300公斤的目標。今年擴大了試種規模。”王琦驕傲地說,這也標誌著首次在西北地區乾旱、半乾旱鹽鹼地上試種“海水稻”取得歷史性突破。

荒漠变粮仓!中国最大沙漠边缘长出“海水稻”,亩产超千斤

萬畝戈壁鹽鹼地變身“良田”

今年8月23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曾在嶽普湖縣現場看到,試驗田裡200多個品系的海水稻長勢良好,放眼望去,高產攻關試驗田、品系對比試驗田、肥料試驗田、土壤調節劑四片試驗田,一片綠油油。

王琦說,袁隆平海水稻科研團隊選取在新疆試種的海水稻品種,不僅可以耐高鹽鹼環境,持續耕種三到五年後還能有效降低土地鹽鹼度。

“海水稻有吸收鹽分改良土壤的作用,預計嶽普湖縣鹽鹼地在種植海水稻3年以後,鹽分會降到3‰左右,就能把鹽鹼地變成沃土可植的高產田,將為全縣的農業生產注入新的活力。”王琦介紹,耐鹽鹼水稻的種植不僅可以養活更多人,對土地改良也有很大的作用。海水稻種植過程中運用四維改良法,並結合多種灌溉方式進行試驗,已將土壤中的含鹽量由15‰以上降到7‰左右。

“全鄉有1.5萬多畝的鹽鹼地,希望海水稻能夠大面積推廣。”嶽普湖縣巴依阿瓦提鄉黨委副書記、鄉長阿里木江介紹說,參與海水稻試驗田管護的巴依阿瓦提鄉村民也期待這種神奇的水稻,可以將全鄉1.5萬畝戈壁鹽鹼地改造成良田。

荒漠变粮仓!中国最大沙漠边缘长出“海水稻”,亩产超千斤

當地農民脫貧致富新途徑

海水稻的種植,也點燃了巴拉提內心的致富夢想。自從海水稻試驗基地在這裡建起來以後,巴拉提就成了基地的第一批試驗員,每天有150元的工資,還學到了種植技術。一個月後,他又把女兒叫來一起學習育秧、插秧、管理等技術。

“海水稻在家門口種成功了,我特別高興,以後可以在自家的田裡種植水稻,為脫貧致富打開了一個門路。”巴拉提的女兒熱汗姑·巴拉提說。

嶽普湖縣還引導當地農民成立農業合作社,農民以土地入股,由基地統一提供農資和植保技術,種植出的水稻統一回購,為當地的農民脫貧增收和農業種植結構調整開闢新渠道。

2019年6月3日,嶽普湖縣在鹽鹼地稻作改良示範基地舉行海水稻插秧暨現代化農業技術培訓班開班儀式。“海水稻種植過程中,當地少數民族困難群眾全程參與育苗、插秧、管理,掌握了海水稻種植技術。海水稻的推廣,必將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增加一條新途徑。”王琦說。

他還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畝產600公斤計算每畝可出產大米約420公斤,鹽鹼地水稻因品質優良可以高出一般大米價格售賣,每公斤按10元計算,畝產值可達到4200元。

泰安援疆指揮部民生組組長丁大偉介紹,“海水稻”的不斷推廣,將對嶽普湖縣甚至南疆地區的農業種植結構調整、農民實現增收、脫貧致富產生深遠的影響。把昔日的鹽鹼地變成高產田,將為全疆的農業生產注入新的活力。

“新疆目前有近億畝鹽鹼地,受不同程度鹽漬化危害的耕地佔全區總耕地的30%,通過海水稻推廣改造鹽鹼地,前景廣闊。”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崔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