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当“救世主”,却总是惹人厌,哪里出了问题?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经在《论语•为政》

中总结了自己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在我读《论语》时,尤其对孔子在他七十岁的时所总结的"不逾矩"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他所讲"不逾矩"的意思是不越过规矩。可见,他把规矩看的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把这一条当做是生命最后阶段的能够做到的事情。

经过上千年的积淀,"不逾矩"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的被深化为一种个体关系上的规矩,那就是"界限感"。

孩子爱当“救世主”,却总是惹人厌,哪里出了问题?

"界限感"通常是指在人际交往的过程当中,理解自己同其他的人或物一样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保持着一定的界限,不然就会让人感到非常的不舒服。

(1) 在公司上班的时候,你刚一进来就看到别人坐在你的位置上,你的内心里当然会非常的不舒服。

(2) 坐在地铁上的时候,因为人多,对方硬生生的将你挤出原来的位置,你当然也会心存不满。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认为:"这个世界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这三件事已经清晰划分了我们自己的界限。当一个人缺乏界限感,常常会把自己的事情托付给他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强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然而,我们在教育孩子方面,却往往会忽视对于孩子"界限感"方面的培养,让孩子在做事情时,容易跨入他人的界限中,导致孩子缺乏"界限感"。

孩子爱当“救世主”,却总是惹人厌,哪里出了问题?

孩子缺乏"界限感"的2种表现

1. 孩子通常会做出"救世主"的行为

很多孩子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喜欢担任"救世主"的角色,自己的事情往往不是很上心,他人的事情却异常的操心。不管是别人有没有困难,需不需要帮助,他都会横插一脚,以显示自己能够做好,来当别人的"救世主"。

深圳的晨晨今年十岁,就经常对别人的事情特别上心。上周,在美术课上,由于晨晨画的快,早早的就完成了作品,递交了上去。他看见自己的同桌丽丽依然还在忙着去完成自己的作品,晨晨内心的"救世"情怀就萌发了出来。在没有征得她同意的情况下,趁着丽丽去上厕所的功夫,他就开始去帮着同桌,给丽丽的作品开始去上色。

结果,等到丽丽回来后,发现自己的作品正在被晨晨"创作着",顿时勃然大怒的对他喊道:"谁让你随便动我的画的。"

晨晨一脸诧异的回答:"我看你半天都没完成,就想帮帮你。"

丽丽指了指画上刚上色的地方,难过的说:"你知不知道,因为你的错误上色,害的我这幅画需要重画。"

孩子爱当“救世主”,却总是惹人厌,哪里出了问题?

像晨晨这样的"救世主"就时常会干预到他人的行为,往往好心会办成坏事,让别人最后疏远他。

2. 做事情丝毫不考虑后果

缺乏"界限感"的孩子,通常在做事情的时候,只会考虑到自己获得了多少既定的好处,并不会考虑到这件事情,会给他人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甚至有可能会酿成惨剧。

曾经长沙2岁女童乘坐电梯的坠亡事件就和此拖不开干系。之所以会发生这样一件事情,是因为当事的三个孩子中,有一个较大的孩子没有"界限感"所导致的。

他们当时在一起玩一个游戏,这位较大的孩子为了能够好玩就将那名2岁的女童独自的放在了电梯上面,结果任由电梯直接升上了18层。结果18层的护栏出现了损坏,也没有安装相应的防护措施,就导致了小女孩直接失足摔了下去。

在发生了这样的悲剧后,很多网友就评论,为什么那名较大的孩子会敢这样去做,难道他就不担心女孩的安危吗?

孩子爱当“救世主”,却总是惹人厌,哪里出了问题?

其实,这并不是由于他敢去做,而是在他的脑海之中并不存在有"界限感",所以才会导致他做事情丝毫不考虑后果。

"界限感"对于孩子会产生什么有利影响?

1. 会让孩子形成独立的人格

很多父母在培育孩子的时候,经常性的纵容和娇惯孩子,这样的话就特别容易让孩子形成人格上的依赖,凡事都要依靠父母才行。而孩子拥有了"界限感"后,就会变得特别的不一样,知道自己与父母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界限的,不能任何事情都要父母来帮忙完成。

(1) 他们会自己的作业来自己完成,不依靠父母来帮着自己完成。

(2) 穿衣,叠被等基本日常行为也会自己来做。

孩子爱当“救世主”,却总是惹人厌,哪里出了问题?

这样的话,在生活中慢慢的孩子就会逐渐的形成独立的人格,做自己的事情,会更加容易成功。

美国心理学家推孟就曾经对1500名孩子做过长达30年的跟踪调查,他发现这其中有20%的人没有什么成就另外20%的人则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通过对这两组数据的对比发现,成功者的优势不在于智力上的差异,而在于个性品质上的不一样;拥有聪明的头脑不能决定一切,只有拥有独立的人格和坚韧不拔的性格才是成功的关键。

2. 会让孩子在与人相处上更加的愉快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活着,其实是一门专业,每个人的专业。更加专业地活着,其实很简单,就是能够让自己愉快,并且能够给他人带来愉快。"

拥有"界限感"的孩子通常会在与人相处的关系上,显得更加愉快。因为他们在与人相处时,会保持一定的界限,而这一界限既没有让他们在距离上相距较近,也没有拉开他们的距离,这种距离感最适合来维持友好关系。

(1) 他们会在别人求助的时候,给予对方帮助。

(2) 在见到对方时,也会主动的同他们打招呼。

这一般会给对方带来一种精神层面上的自我感觉,从而形成优良的社交关系。

孩子爱当“救世主”,却总是惹人厌,哪里出了问题?

家长该如何培养孩子的"界限感"

1. 给孩子做一个良好的榜样

孩子从小就在父母的陪伴下长大,家长的一言一行可以说都在影响着孩子,孩子会在模仿中逐渐的形成自己的习惯。所以,我们在平常就需要给孩子做一个良好的"界限感"榜样,让孩子在学习中,逐渐的形成自己的界限。

(1) 在与人相处过程中,不轻易干预和制止他人的行为。

(2) 在做事情的时候,要保持理性,考虑后果。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就会逐渐的从我们身上学到"界限感"。

孩子爱当“救世主”,却总是惹人厌,哪里出了问题?

2. 让孩子懂得尊重别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而在与人相处之中,保持"界限感"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先懂得尊重别人。因为"界限感"最基本的原则通常是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干预他人的事情。

(1) 对方在没有需要帮助的时候,不要轻易给对方施以援手。

(2) 也不要仅仅考虑自己,而做出伤害他人的失格行为。

我们需要让孩子学会与他人保持距离,懂得尊重对方,形成"界限感"也就不难了。

"界限感"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家长要帮助孩子及时性的进行培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