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當“救世主”,卻總是惹人厭,哪裡出了問題?

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經在《論語•為政》

中總結了自己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在我讀《論語》時,尤其對孔子在他七十歲的時所總結的"不逾矩"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他所講"不逾矩"的意思是不越過規矩。可見,他把規矩看的是如此的重要,以至於把這一條當做是生命最後階段的能夠做到的事情。

經過上千年的積澱,"不逾矩"在發展的過程中,也逐漸的被深化為一種個體關係上的規矩,那就是"界限感"。

孩子愛當“救世主”,卻總是惹人厭,哪裡出了問題?

"界限感"通常是指在人際交往的過程當中,理解自己同其他的人或物一樣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保持著一定的界限,不然就會讓人感到非常的不舒服。

(1) 在公司上班的時候,你剛一進來就看到別人坐在你的位置上,你的內心裡當然會非常的不舒服。

(2) 坐在地鐵上的時候,因為人多,對方硬生生的將你擠出原來的位置,你當然也會心存不滿。

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認為:"這個世界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和老天的事。這三件事已經清晰劃分了我們自己的界限。當一個人缺乏界限感,常常會把自己的事情託付給他人,邀請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別人,強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然而,我們在教育孩子方面,卻往往會忽視對於孩子"界限感"方面的培養,讓孩子在做事情時,容易跨入他人的界限中,導致孩子缺乏"界限感"。

孩子愛當“救世主”,卻總是惹人厭,哪裡出了問題?

孩子缺乏"界限感"的2種表現

1. 孩子通常會做出"救世主"的行為

很多孩子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喜歡擔任"救世主"的角色,自己的事情往往不是很上心,他人的事情卻異常的操心。不管是別人有沒有困難,需不需要幫助,他都會橫插一腳,以顯示自己能夠做好,來當別人的"救世主"。

深圳的晨晨今年十歲,就經常對別人的事情特別上心。上週,在美術課上,由於晨晨畫的快,早早的就完成了作品,遞交了上去。他看見自己的同桌麗麗依然還在忙著去完成自己的作品,晨晨內心的"救世"情懷就萌發了出來。在沒有徵得她同意的情況下,趁著麗麗去上廁所的功夫,他就開始去幫著同桌,給麗麗的作品開始去上色。

結果,等到麗麗回來後,發現自己的作品正在被晨晨"創作著",頓時勃然大怒的對他喊道:"誰讓你隨便動我的畫的。"

晨晨一臉詫異的回答:"我看你半天都沒完成,就想幫幫你。"

麗麗指了指畫上剛上色的地方,難過的說:"你知不知道,因為你的錯誤上色,害的我這幅畫需要重畫。"

孩子愛當“救世主”,卻總是惹人厭,哪裡出了問題?

像晨晨這樣的"救世主"就時常會干預到他人的行為,往往好心會辦成壞事,讓別人最後疏遠他。

2. 做事情絲毫不考慮後果

缺乏"界限感"的孩子,通常在做事情的時候,只會考慮到自己獲得了多少既定的好處,並不會考慮到這件事情,會給他人帶來什麼樣的嚴重後果,甚至有可能會釀成慘劇。

曾經長沙2歲女童乘坐電梯的墜亡事件就和此拖不開干係。之所以會發生這樣一件事情,是因為當事的三個孩子中,有一個較大的孩子沒有"界限感"所導致的。

他們當時在一起玩一個遊戲,這位較大的孩子為了能夠好玩就將那名2歲的女童獨自的放在了電梯上面,結果任由電梯直接升上了18層。結果18層的護欄出現了損壞,也沒有安裝相應的防護措施,就導致了小女孩直接失足摔了下去。

在發生了這樣的悲劇後,很多網友就評論,為什麼那名較大的孩子會敢這樣去做,難道他就不擔心女孩的安危嗎?

孩子愛當“救世主”,卻總是惹人厭,哪裡出了問題?

其實,這並不是由於他敢去做,而是在他的腦海之中並不存在有"界限感",所以才會導致他做事情絲毫不考慮後果。

"界限感"對於孩子會產生什麼有利影響?

1. 會讓孩子形成獨立的人格

很多父母在培育孩子的時候,經常性的縱容和嬌慣孩子,這樣的話就特別容易讓孩子形成人格上的依賴,凡事都要依靠父母才行。而孩子擁有了"界限感"後,就會變得特別的不一樣,知道自己與父母之間是存在著一定的界限的,不能任何事情都要父母來幫忙完成。

(1) 他們會自己的作業來自己完成,不依靠父母來幫著自己完成。

(2) 穿衣,疊被等基本日常行為也會自己來做。

孩子愛當“救世主”,卻總是惹人厭,哪裡出了問題?

這樣的話,在生活中慢慢的孩子就會逐漸的形成獨立的人格,做自己的事情,會更加容易成功。

美國心理學家推孟就曾經對1500名孩子做過長達30年的跟蹤調查,他發現這其中有20%的人沒有什麼成就另外20%的人則取得了事業上的成功,通過對這兩組數據的對比發現,成功者的優勢不在於智力上的差異,而在於個性品質上的不一樣;擁有聰明的頭腦不能決定一切,只有擁有獨立的人格和堅韌不拔的性格才是成功的關鍵。

2. 會讓孩子在與人相處上更加的愉快

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曾經說過:"活著,其實是一門專業,每個人的專業。更加專業地活著,其實很簡單,就是能夠讓自己愉快,並且能夠給他人帶來愉快。"

擁有"界限感"的孩子通常會在與人相處的關係上,顯得更加愉快。因為他們在與人相處時,會保持一定的界限,而這一界限既沒有讓他們在距離上相距較近,也沒有拉開他們的距離,這種距離感最適合來維持友好關係。

(1) 他們會在別人求助的時候,給予對方幫助。

(2) 在見到對方時,也會主動的同他們打招呼。

這一般會給對方帶來一種精神層面上的自我感覺,從而形成優良的社交關係。

孩子愛當“救世主”,卻總是惹人厭,哪裡出了問題?

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的"界限感"

1. 給孩子做一個良好的榜樣

孩子從小就在父母的陪伴下長大,家長的一言一行可以說都在影響著孩子,孩子會在模仿中逐漸的形成自己的習慣。所以,我們在平常就需要給孩子做一個良好的"界限感"榜樣,讓孩子在學習中,逐漸的形成自己的界限。

(1) 在與人相處過程中,不輕易干預和制止他人的行為。

(2) 在做事情的時候,要保持理性,考慮後果。

通過這種方式,孩子就會逐漸的從我們身上學到"界限感"。

孩子愛當“救世主”,卻總是惹人厭,哪裡出了問題?

2. 讓孩子懂得尊重別人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和價值。"

而在與人相處之中,保持"界限感"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先懂得尊重別人。因為"界限感"最基本的原則通常是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干預他人的事情。

(1) 對方在沒有需要幫助的時候,不要輕易給對方施以援手。

(2) 也不要僅僅考慮自己,而做出傷害他人的失格行為。

我們需要讓孩子學會與他人保持距離,懂得尊重對方,形成"界限感"也就不難了。

"界限感"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家長要幫助孩子及時性的進行培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