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幼时为了汤和杀地主的牛,做皇帝后杀尽功臣也不杀他,汤和有何过人之处?

湘西木鱼


朱元璋是历史上一位十分杰出的君王,平定了中原,大兴举措惩治贪官,对政事也是十分的勤勉,重用人才,对百姓生活也很重视。但是对待臣下却并不是那么好的,尤其是早年随他南征北战的有功之臣,在他建立起基业之后通过一些手段解除了将领们的兵权,曾经为他出谋划策的一些大臣还被他杀死,让人十分的不解。曾经的开国功臣得了善终的也只有汤和,他南征北战为大明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而朱元璋后来在大杀功臣的时候却单单遗漏了他,这是为什么呢?

汤和早时的人生经历很少有人知道,大部分人的了解也就是他是出生在钟离的人士,细心的人就会发现了他与太祖的出生地是一样的,只是他要年长两岁。他们两个人在小的时候就认识了,是一起长起来的好朋友,汤和大两岁所以平时对这个朱元璋非常的照顾。

但是当时汉人的生活状况十分的不好,汤和得到什么好吃的也是先给朱元璋,自己饿着肚子。直到有一天实在是饿的不行晕倒了,朱元璋才知道他的身体状况,他偷偷的把地主家的牛偷了出来,杀了炖肉给汤和吃,当然结果还是被地主抓到狠狠地打了一顿。这也就可以看出他们二人之间的感情有多么深厚。

汤和自小就十分擅长骑马和射箭,后来投靠了反元的大军,把朱元璋也召入部队之中。他们两个人很快受到了部队将领的认可,派遣他们一同带领着大军南征北战。朱元璋对于军事谋略非常的有研究,在汤和的冲锋陷阵之下攻破了一座座城池。

但是朱元璋当时的年龄做将领还有些小,他的许多手下都比他大,所以十分的不服气,但唯有与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哥哥对自己还是言听计从,让他觉得十分的安心,也在一次次的战争中树立了威信。他们曾经跟随的首领去世后,他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职位成为了元帅,朱元璋担任了副元帅,但是实际的指挥权还是在他的手上,元帅不过是个空有虚职的将领而已。

汤和在朱元璋的授意之下攻下了集庆和常州等许多重要的城镇,这让大军十分的振奋,又继续进攻平江,虽然元朝的势力已不如从前,但还是拥有着许多比起义军要先进的武器,他不慎被炮弹击中左臂受了十分严重的伤,也就不得不带着大军先返回修养。在他养伤的时候没有忘记朱元璋的命令,伤好之后又聚集起自己的兵马一举打下了平江,不仅为自己洗雪了耻辱,也是起义军反元的重要的一步,这让朱元璋很高兴也对他大加封赏,后来他又随着朱元璋南征北战直至将蒙古人赶了出去建立了大明王朝。

明朝建立之后国内许多势力渐渐开始萌生异心,在外许多少数民族部落也对大名虎视眈眈,他带兵征战四方为大明平定了一次又一次的叛乱,几乎每次都是得胜归来,他的官位俸禄也在一点点的攀升。在朱元璋快六十岁的时候,他深深的觉得自己年事已高,想要在死之后传位给自己的孙子,担心拥兵自重的将领们会反明,所以开始了生了大杀功臣的想法。

汤和从小与他一起长大,对这个弟弟的心思十分的了解,所以他辞去了官职想要回到家乡,这个举动正合了皇上的心思,朱元璋欣然同意。虽然中间还被任命去监督修建城池,但工程完成之后他又辞去了官职回到了凤阳,在这之后不久大杀功臣的时期就来了,许多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的忠心之臣也都成为了刀下之鬼。正是因为汤和做了这一一件明智的事情,开国功臣之中也独独只有他得了善终。

朱元璋如此重的疑心想必不是单单会因为小时候的情谊就能放一个人生路的,汤和审时度势在合适的时机选择了辞官的举动正中他的心思,汤和也因此才保住了性命。据说在他去世的时候虽然不能说话但还是一直不停的向来看他的朱元璋磕头,可见他一直以来对皇上的尊重,也没有因为自己从小与皇上的情谊和军功自傲,这也是皇上没有下令杀他的原因之一吧。

御史馆


汤和最后得以善终,有老朱晚年对童年美好的怀念,更多的是汤和这个人下面几个原因:

  1. 两人知根知底,关系从小就好。和朱元璋是发小,汤和是个朱元璋一个村的,比朱大了三岁,小时候一起给地主家放牛,还偷过一头牛,一起杀了吃了。可见两个人小时候是有过患难经历的,感情基础比较好。
  2. 汤和对朱元璋忠心耿耿、尊敬有加。汤和先在郭子仪军中干上了千户,然后邀请朱元璋参军,在他手下干的时候,汤和就对朱元璋很好。很快,朱元璋干到了汤和的上司,汤和仍然一心为朱元璋唯亲,听从他的安排,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到郭子仪去世,朱元璋接任,此时有很多人并不服从朱元璋的首领位置,而汤和是第一个支持朱元璋的人,帮其顺利渡过了困难的时期。

  3. 汤和懂得审时度势,及时放弃兵权。大明建国之后,汤和又带兵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战功,从候被封为国公,此时,汤和知道朱元璋已经对开国功臣痛下杀手了,就及时交出了兵权,告老还乡。
  4. 汤和懂得低调做人,做事不逾规。回到老家以后,汤和深知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到自己的性命,所以他非常低调,像闲云野鹤一般,不敛财,也不与乡绅和官员过多交往。终于得以善终。

汤和可以善终,一是自己的豁达,二是与朱元璋的感情,也可是说自己把自己变得没有威胁了。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xiaoZ弹史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汤和这可是个明白人,军事能力咱就不说了,虽然比不过徐达,常遇春这些个名将,一般的大胳膊小腿的,也掰扯不过人家的。

但让俺来说他这揣摩人心的能力比军事能力更胜一筹,刘伯温刘基这都欠点火候。咱就不说揣摩别人,尤其是揣摩朱元璋,一摸一个准,不然跟着朱元璋一起起事闹腾的小伙伴,这地盘开大了,都能容下一个帝国的时候,独独他落了个善终,其他人都不得好死。

话说,读史可以明智,那么今个咱就把汤和的事掰扯掰扯和大家伙聊聊。

小时候的汤和

话说汤和和朱元璋,这不仅仅是同乡,而且还是一条街面上,光屁股溜达大的发小,一起吹鼻涕泡,一起玩鸟泥,就这情义一般人还真比不了。

当年一帮子小屁孩聚集起来给东家打工放牛,两人还是一起的。

还一起饿了,一起扒了牛的皮,一起抽了牛的骨头,不管不顾的一起烤了一头小牛犊子吃了。

为了这事,朱元璋不仅丢了差事,还遭到一顿毒打。

您就说吧,俩人都掰扯到这份上了,情义当然深厚了。

也因为如此,汤和深深的知道,朱元璋这人要么不做,要么就一定会把事做绝了。留后路,这三字压根就不在朱元璋的字典里。

但这三字在有着相同情义,也一起吃过牛犊子的周德兴不明白,落了全家被杀的死局。

所以打小汤和都很尊重朱元璋,朱元璋杵到前边,他总是落后半步,甚至更多,他明白自己的位子在哪?

说道这里,您千万可别不信。

再大一点的事

想当年朱元璋全家挨饿,父亲饿死,母亲饿死,大哥一家子全饿死,顺带三哥当了人家的上门女婿的时候,汤和已经带着十几个人参加了起义军。

当汤和都熬成了千户的时候,朱元璋还蹲在皇觉寺做和尚呢,过着吃一天饭,撞一天钟的日子。

这不汤和知道了朱元璋的地址,一家伙就写信给老朱,让他和自己个一起带兵。

咱说造化弄人,其实老朱开头的时候,就一个想法,有口饭吃,有个疼自己的老婆给自己缝缝补补,弄几个大小子,随便起个名字,啥朱九六,朱三四啥的,这就得了,也没啥大的想法,一辈子糊弄糊弄也就过去了。

搁皇觉寺当和尚,那也是为了那小肚皮能吃饱了而已。但架不住老天爷他就不答应,非要找个人,要举报他(汤和的信),这要是举报成功了,这小命可就没了。

那会大元已经是强弩之末,就等着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他了。大家伙也知道,这老朱就是这最后一根稻草,没得说了,老朱直接就奔着汤和去了。

话说,老朱这人长的不地道,瞅见过月牙吗?他那张脸就这样,脑门突突着,下巴突突着,到了地,想要投军。

郭子兴(汤和的顶头上司)好悬没把他给剁了,以为是大元派来的间谍。

等把这事掰扯清楚了,郭子兴也就赏了他一个九夫长的职务,搁现在也就是个班长。

但汤和可不这么看,他可是千户,搁现在少说也是个团长。

但凡汤和和朱元璋凑一块,还是向小时候那样,老朱杵前头,他蹲在后边跟着。您要知道这俩人开头的地位不仅悬殊,而且汤和还比老朱大三岁,您要搁在红巾军里头,汤和算是领路人。

但汤和可不这么认为,他一直就把自己个当朱元璋的小弟看待,这也是汤和能得善终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打仗的事

话说汤和把朱元璋给坑到了当皇帝的路上,但这一路走过来,这汤和可真是至死不渝。

后来朱元璋在红巾军中一路可就崛起了,毕竟是块金子,您搁那他都发光不是。

就在这红巾军的队伍里,别人都不听朱元璋的话,毕竟他出道晚,论资排辈也轮不到他朱元璋。独独这汤和竖着俩耳朵听着,您老朱说吧,这事咋干,一条道俺就跟着你干到底了,就算是黑的俺也认了,大不了咱再重新来一把。

所以小时候玩鸟泥和一起啃牛犊子的情义,加上出道之后听指挥的情义,汤和在老朱的心里不可谓不重。

朱元璋表示很喜欢汤和,但当朱元璋这个平台容纳了徐达,常遇春这些个名将之后,汤和的地位就开始靠后了,毕竟论军事能力汤和差这两位可有一截。

当然汤和也没啥怨言,该干嘛干嘛。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那么汤和和朱元璋就没有啥冲突吗?”

瞧你说的,这小两口日子过久了,还有一个七年之痒的,锅台做饭做久了,还有一个锅勺碰锅檐的时候,俩人起矛盾哪能没有呢?但也仅有一次。

唯一一次的冲突

其实这也不算啥冲突,当年汤和奉命蹲在常州这地防守,结果好死不死的周围全都是敌人,张士诚那私盐贩子,瞪着俩大眼珠子玩命的盯着他,还时不时的搞个间谍啥的,往汤和的地盘上溜达。

大家伙也知道,开头的时候,朱元璋是在张士诚和陈友谅两人之间生存的小萝卜,两人要是掉起膀子弄他,一家伙就能挤掉老朱。

汤和那叫个小心谨慎的防守,话说这事还真不好弄,期间张士诚还时不时的搞点小动作弄他一下,这让汤和不好受。

“咋弄呀?”汤和想问问老朱。

可老朱就没功夫搭理他,连一句回话都没有。

这一下子,汤和就闹点小脾气,蹲在家里的屋脊上喝酒,吹风。他就感觉自己的处境,就和屋脊差不离,不能偏左也不能偏右,不然都得掉下去,可问题是他的屋脊在哪,没人告诉他,哎!

“骑虎难下啊!”汤和自己个蹲在屋脊上发了一通牢骚。

得咧,这事后来让老朱知道了,老朱心里有了个小疙瘩。

所以有人就说了,开国六公爵里头塞了个文臣李善长,也没把汤和塞进去,原因就在这里。

可让俺看,老朱确实是个小心眼,但也不至于这么小心眼,咱看事情,不能单独拿出来瞅,这要搁到大局上瞅。

汤和没有进入六公爵里头,何尝不是老朱拿这事敲打一帮子老哥们,老家伙。

“瞅见没,俺这领路人,光屁股长大的发小都没当公爵,把公爵给了别人了,其他人消停消停,吵吵啥?做啥事,咱得论功劳来,谁让他汤和舟山作战被人偷袭,丢了咱大明两指挥使,不办你就不错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汤和这就让朱元璋给做了个样子,毕竟论功行赏这种事,弄不好就要出乱子不是,所以汤和在开国的时候,就捞了一个侯爵。

这不八年后,汤和还是捞了一个信国公回去。

后来的事

后来没有战事,汤和蹲在朝堂上干脆就做起了哑巴,毕竟他就是个武官,您没事跑到文官堆里搞事,这搞不好就要进入朱元璋的眼珠子里。

所以这个时候的汤和是谨小慎微,不该问的不问,就算是该问的,你老朱没问俺,俺也不搭话。

因为汤和知道,朱元璋这人可是有个有主见的人,一旦他拿话来问你,基本上他的肚子里已经形成了计划,所以操哪闲心干嘛?

当年李善长的淮西集团和刘伯温的浙东集团,搁朝堂上斗的你死我活的,最后刘伯温败了一层,结果就是浙东集团败了稀里哗啦。

其实明眼人瞅到这里,都知道朝堂上就剩下个淮西集团,老朱能让淮西集团一家独大吗?显然不能,这不后来就收拾了淮西集团。

而李善长作为淮西集团的灵魂人物,老朱老早就想弄他了,但因为李善长毕竟是有功的,不能随随便便的弄了,他就差最后一根稻草了。

赶巧了,李善长想要修房子,最后就找到了汤和,让他找三百人来修一修。

得咧,汤和那就是朱元璋的肚子里的蛔虫,回头就把李善长给卖了,最后一根稻草落到老朱的手里,李善长也就玩完了。

其实,这事有人说是汤和出卖了李善长,但照俺看,汤和何尝不是自保。

那会老朱的眼线遍布天下,这三百人的事是瞒不住老朱的,与其最后被挑开,还不如自己挑开了了事。

这不后来,老朱不想老人们把持着兵权,汤和又是第一个找机会:“俺老了,这打仗的事干不了了,这就想着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的退休了。”

你说老朱这是瞌睡了,汤和又给送来了枕头,榜样的力量又给树立了起来,立马就解除了汤和兵权,还在凤阳这地给汤和修了个大宅子。

赏赐的黄金布匹啊,那都是双份的,一份是汤和的,一份是他老婆的。

这马骨头有了,就等着其他人效仿了。

您就说吧,汤和都做到这份上了,老朱还能干嘛呢?

后来汤和得病,已经不能说话了,其实搁现在也就是脑血栓,朱元璋专门去瞅了瞅汤和。

老哥俩还能说啥,用手摸着这汤和,啥也不用说了,老朱自己慢慢的说,说他们的家乡,说他们的战斗,说他们的艰难。

因为只有这个老蛔虫,才能知道老朱想啥,但这个老家伙也快死了。

死后,老朱追封汤和为东瓯王。

好了,今天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朱元璋在历史上杀尽功臣是很出名的。但是却没有取汤和的命,我想有两个原因:

首先他和朱元璋是发小,而且这个发小关系是特殊中的特殊,人都是念旧情的,朱元璋在当皇帝以后虽然杀尽众臣,但是念及汤和的发小关系,内心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的怜悯的。但是发小关系并不是汤和幸免的主要原因,只是一个基础性原因。

我想汤和之所以未被杀,还主要是因为汤和的小心谨慎和功成隐退。在长期的征战中,汤和也逐步看清了朱元璋的为人,因为屁股决定脑袋,自己到了皇帝这个位置就要在这个位置上考虑事情。大人物是站在他的位置上权衡利弊的,他所在的位置决定了他首先考虑的就是巩固住自己的皇权和大明王朝的江山。

这样他就不得不清除掉身边的文臣武将,但是汤和是一个聪明人,在长期的征战中早就把朱元璋这个人看透了。人家在征战中认真服从朱元璋指挥,做到绝对服从,这一点老朱很高兴。其实,人家汤和不争功,淡泊名利,和他同等的将领都封公了,他即使被侯,也没抱怨。

最主要的还是他的审时度势,主动隐退。还未等朱元璋开口,主动便主动返乡隐居起来,回家后游山玩水,不问世事;不结交权贵,慎独谨慎;不议论政事,免去猜疑,这些都让朱元璋很放心。在这一点上汤和做的很出色,这是主要的,又加之发小关系和引路人的角色起了一定的影响和作用,才使得汤和保住了自己。


听月谈史


朱元璋杀功臣,但是独独没有杀小时候的朋友,也就是家乡的朋友。不单单是没有杀汤和,基本上从凤阳走出来的,朱元璋都厚待了他们。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朱元璋念及旧情,虽说朱元璋残暴,可是不是冷血之人,他也有重情义的一面。

且说当时朱元璋杀功臣,又有哪一个不是自己作死呢?若是他们安分守己,不居功自傲,估计朱元璋也不会动他们。

就从蓝玉案来说,一开始朱元璋算是容忍了蓝玉,毕竟蓝玉是个功臣,可是蓝玉却是越做越过分。


首先蓝玉在封侯的时候有怨言,说了朱元璋的坏话。此后又领着哪些骄兵悍将没事惹事,还故意同刘伯温作对。

更有捕鱼海之战之后,蓝玉不顾朱元璋的命令,硬是侮辱了北元王后,使得北元王后自尽,影响了朱元璋怀柔的大政策。

所以朱元璋不得不杀蓝玉,谁也不会放任一个如此狂妄的武将留下来,毕竟当时朱标死了,朱允炆又尚且年幼。

而汤和作为功臣之一,却是和蓝玉截然不同,汤和享受着荣华富贵,却是从来不骄纵,一直都是兢兢业业,谨慎做人。

汤和这个人懂得随遇而安,知道一切都是朱元璋给的,所以不敢有过多的怨言,更多的时候是摆出一副功成身退的姿态。

对于汤和的心迹,朱元璋自是明白,只有你懂得做人,懂得离皇权远远的,朱元璋也就会念及旧情宽恕一二。


可以说纵观朱元璋在位期间,其残暴却是为国为民,其对待贪官污吏手段狠毒,可是没有这般狠毒,怎能快速恢复生产,恢复被蒙古破坏的中原?

无论怎么说朱元璋的历史功绩都是不可磨灭,特殊的历史时期必须用特殊的手段,从未觉得朱元璋有什么过错,至少他杀的每个功臣,都是其自作自受!


小司马迁论史


简单来说,是因为汤和是朱元璋真正的心腹,且为人谨慎低调。

明太祖朱元璋杀戮功臣,一是因为某些功臣居功自傲、横行不法,二是因为他要巩固他朱家的江山,巩固皇帝的权力。巩固权力是这类型皇帝都会做的是,所不同的是一些皇帝做的比较温和,比如唐太宗和宋太祖;一些皇帝做的比较血腥,比如汉高祖和明太祖。

朱元璋身为一个底层贫民,通过一场接一场的战争建立了一统天下的大明王朝,外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民族属性,他的政权具备极强的执政合法性。可另一方面,朱元璋本人对手下将领并不具备绝对的权威。

跟李世民这种一出场就是大帅的人不同,朱元璋是从小兵做起来的,在他地位逐渐上升、势力不断扩张过程中,集团的壮大依靠于招降纳叛,谁先来,谁后来,谁跟谁是同乡,谁跟谁是兄弟,导致朱元璋集团严重的派系问题。

朱元璋手下不少将领前期其实是跟朱元璋同步晋升的,在朱元璋取得鄱阳湖大战之前,他和手下众将之间的地位差距都不是很悬殊。朱元璋本人,名义上也是龙凤政权的臣子,而不是另一个政权的缔造者,他跟手下只是衙门里的上下级而非君臣关系。

直到韩林儿死后,朱元璋才跟手下确立君臣关系,并且他起点太低,早期聚集的原班人马太少,但这些人才是他真正的心腹,嫡系中的嫡系。这些人包括徐达、李文忠、朱文正、郭英、沐英、汤和、耿炳文、常遇春等等,也就是朱元璋的发小、子侄和坚定支持者。剩下的有些是郭子兴的旧部,有些是其他势力的降将,有些是拥有私兵的豪强,他们得不到朱元璋完全的信任,可他们的力量加起来反而超过朱元璋的嫡系,如此一来,政治清洗几乎不可避免。

在明朝建国初期,政治形势不稳定,北元威胁还很大,朱元璋只能采取隐忍的态度,没有大杀功臣。但他也没闲着,一方面鼓动文臣相争,另一方面对威胁性最大的几股势力进行清洗,如廖永忠、胡美、朱亮祖等都被处理。

1380年胡惟庸案爆发后,朱元璋没有大砍功臣集团,主要杀的还是新贵文臣,如汪广洋、涂节等。随着1387年辽东战役和1388年的捕鱼儿海战役明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北元彻底废了,明朝的统治彻底巩固,朱元璋也该卸磨杀驴了。

1390年起,朱元璋借助胡惟庸案,把最初二十八个侯爵中的非嫡系势力几乎一扫而光,开始给儿子铺路。可1392年太子朱标去世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朱元璋抹干眼泪,立孙子为继承人,并进一步大开杀戒,利用蓝玉案把蓝玉、傅友德、王弼等人一并消灭。

而上面的心腹人马中,只有常遇春家族因为跟蓝玉关系太近(常遇春是蓝玉的姐夫)受到牵连,朱文正自己作死,但家族未受牵连,徐达跟汤和等人更是善终(徐达吃蒸鹅死这种事可信度很低)。

这也衍生出汤和善终的另一个原因——低调,他要是跟朱文正那样作死,也早就挂了。

算起来,朱元璋造反还是汤和领进门的。1352年,25岁的朱元璋还在皇觉寺敲钟,有一天收到发小汤和的来信,邀请他加入郭子兴的起义军。

朱元璋跟汤和是从小玩到大的,他相信汤和,但对于造反这件事,他实在是犹豫不决,可不久有人告诉他:有人知道了这封信的内容,要去告密,吓得朱元璋连夜郭子兴的红巾军。

朱元璋入伍后,很快因功被提升为镇抚,级别在汤和之上,汤和从此就跟着发小干了。

谨慎在这里就体现出来了,当时朱元璋年轻,手下多是资历比他老的将领,很难指挥,只有汤和恭敬地听从指挥,朱元璋非常高兴。

这样一路南征北战,到1388年捕鱼儿海之战后,汤和已经看出了朱元璋对功臣的猜忌之心,主动请求回乡养老。朱元璋听后大为高兴,解除了汤和的兵权,为他在中都凤阳修建府第。

告老还乡后,汤和居住在凤阳,每年一次上京朝见,直到1395年汤和病逝,朱元璋下诏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谥号襄武。


平沙趣说历史


其实不仅是汤和,实际上来讲,徐达他因为吃了烧鹅,然后病发身亡,这个事也不能够相信!总体来讲,朱元璋对自己这批老弟兄还不错,只要你们不去参加淮西勋贵集团,你就有可能善终。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朱元璋刚刚创立了明朝,大家都是从战壕里面滚出来的生死弟兄,不至于说因为权力争斗的问题,朱元璋对自己曾经的生死弟兄下手,所以对于李善长为了防止出现类似于刘邦一样的悲剧,把自己的淮西勋贵抱成一个团,朱元璋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是在这个时候,汤和就展现出了自己非同寻常的政治眼光,朱元璋起义那会儿,他指挥手底下的将领根本就指挥不动,谁也不听他的,当时只有汤和老老实实的在朱元璋手底下听他的指挥,为朱元璋对这个老兄弟也是抱有一种感激之情的,朱元璋后来开国工臣里面封侯,汤和更是表现的既不鞠躬,也不自傲,而且不去争抢,朱元璋对这个兄弟表示十分满意。

在李善长,这能够更加把控朝局,组建了淮西勋贵集团以后,汤和跟这个集团的利益往来相当少,他不像胡惟庸,李善长那样,甚至于希望利用这个集团来完成自己的某些事情,他更多的对朝堂之上的各大集团表示敬谢不敏,我既不参加,谁也不反对谁,我就作为一个孤立的臣子,但是又不同于刘伯温那样的,手里没有权力,像乱世浮萍一般,(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汤和手里面有兵权,而且是整个朱元璋集团里面的老大哥,谁也不敢招惹他,因此汤和可以稳稳当当的一直度过洪武前20个年头。

他自己不用像胡惟庸那一样受到朱元璋的猜忌,又不用像刘伯温一样被别人给害死,自己还无处申冤。

一直到洪武21年,胡惟庸案爆发以后,朱元璋开始清洗一些新权贵,就是借助胡惟庸,爬起来的那些朝堂之上的文臣武将,但是在这个时候,他并没有去处理曾经的淮西勋贵,因为这个时候朱彪还在,兰玉还在,两个人之间的友谊还在,所以这也是淮西勋贵的一道保命符。

但是,汤和却在这件事情里面嗅到了危机。胡惟庸何许人也?胡惟庸是当朝宰相,跟淮西勋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于有的淮西勋贵将领就在他手底下听用,这样的人你都敢杀了,更何况是那些淮西勋贵曾经干的那些荒唐事,迟早会被你给清算,所以在朱元璋还没有动手对付怀胥勋贵的时候,汤和自己站出来,主动选择放手,他把兵权给交出去了。

朝堂之上都是自己的老弟兄,又没有人能够威胁他生死,冰泉现在在手里面简直就是一块烫手山芋,我以干脆就把这个军队直接交还给了朱元璋,自己选择告老还乡,朱元璋当然是不答应,他也不明白自己这个老弟兄究竟看到了什么,但是汤和想要离开的心思,没有人能够阻止。

也顾及到这位老兄弟戎马一生为自己付出了这么多,年纪大了,想要回家享福都不行,所以朱元璋你就同意了他的奏请,让汤河远离了是非之地,从此汤和和朝宗的太子和淮西勋贵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才是他真正的保命手段,两边不靠我,谁都不去沾光,如果出了事情算到我头上,算我倒霉!

汤和最后活了下来,就好像当初有人劝商鞅一样,你如果能够做到激流勇退,善莫大焉,但是有多少人能够做到的权利摆在手里面,总不想把它给放手。


漩涡鸣人yy


汤和在激流中能全身而退,在血雨腥风中能寿终正寝,他的确有高明的为人之道和为官之道。洪武年间许多功臣被杀,其中李善长、刘基、胡惟庸、蓝玉、叶升、冯胜、宋濂、傅友德等无一幸免,只有信国公汤和平安活了下来。



一、汤和和朱元璋有不同寻常的关系。

史载,汤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他和朱元璋同是凤阳人,二人还在同一条街上长大,汤和比朱元璋大三岁。也就是说汤和和朱元璋二人是一块光屁股长大的玩伴,他们一块给地主放牛、捣鸟窝、一同忍饥挨饿,偷地里的东西吃,还一起偷杀了地主家的牛吃肉。汤和童年时就有壮志,在和朱元璋一块嬉戏玩耍时,喜欢听朱元璋指挥,他坐镇指挥带领众儿童练习骑马射箭。

朱元璋和汤和两个壮志小儿从小关系就很铁。朱元璋有老乡情节,他当了皇帝后不忘父老乡亲,经常请家乡父老来皇宫做客,朱元璋亲自作陪,好酒好菜金银礼品相赠,朱元璋对老乡、玩伴汤和自然有一种无人替代的老乡情。

二、汤和是朱元璋的引路人

1352年,26岁的汤和参加郭子兴的起义军,升官为千户,而此时朱元璋还在皇觉寺念经干杂活。汤和发达不忘好哥们,写信邀请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集团,并一直帮助朱元璋,为老朱在郭子兴面前美言。朱元璋的长相异于常人,又因表现出色,郭子兴就把心爱的养女马秀英嫁给了朱元璋,从此朱元璋在事业上平步青云,爱情事业双丰收。




三、汤和的眼界与众不同

朱元璋初到郭子兴这个公司时,汤和的资格比朱元璋老、年龄比朱元璋大、官位比朱元璋高,但对朱元璋这个刚入职的新人,不但不摆任何架子,而且对朱元璋还屈尊相待。他用一双超凡的眼睛,看到朱元璋定会有龙腾虎跃的那一天。这个公司里的众多高层根本不拿朱元璋当回事,只有汤和对朱元璋至始至终都毕恭毕敬,关键时刻为朱元璋树立不少威信,这让朱元璋心存感激,把他的恩情牢记心中。


“从取和州。时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 之。”《明太祖实录》

四、汤和尽忠职守且是朱元璋不可多得的人才

朱元璋这只鸿鹄有更远大的志向,他不愿受制于人,想另辟门户,拥有自己的一片江山。尽管朱元璋被提拔为镇抚,他宁愿放弃手下700多人的队伍,汤和选择陪他一起沉浮。


汤和有勇有谋打起仗来像一头勇猛的狮子,多次击败张士诚部,接着继续出生入死,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汤和为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汤和、廖永忠等进攻延平。围城十日,城破,陈友定自杀未果,执送应天处死。又平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

五、汤和在功名利禄面前,懂得进退,让朱元璋感到他对大明江山无任何威胁。

朱元璋登上皇位后大封功臣,只给了汤和一顶中山候的帽子,按功劳封赏汤和的官职不该比其他人还低,但汤和的这个官职却低人一等,也可能是老朱有意为之。此时的汤和明处暗处都没有表现出任何怨言和不满的情绪,仍然不减对战斗的热情。这也正是考验他为官、为人之道的重要时期。



洪武三年(1370年),明军北伐,汤和受命在明州造船运粮。接着汤和被授以偏将军,跟随徐达西征。同年五月,汤和随徐达攻占兴元(今陕西汉中)。

洪武四年(1371年)拜征西将军,率廖永忠、杨璟等部由瞿塘趋重庆,大军进至重庆,明玉珍病逝,其子明升降明。跟随徐达北伐,伯颜帖木儿降……

在打仗过程中,汤和有做的令朱元璋不满的地方,他都会诚恳接受批评。例如洪武四年,他和傅友德、廖永忠等分路进军重庆。凯旋而归后,其他人都受到朱元璋的表扬和嘉奖,只有他受到了批评,而且当众批,说他进军不迅速、态度不给力,吓得汤和磕头如捣蒜,连声认罪。

后来朱元璋在封他为信国公时,仍然列举他在常州时的过失,还命人刻在世袭凭证之上,汤和一再谢罪,反省自己的过失。

朱元璋立的太子朱标,还有太孙朱允炆,性格都太温柔仁厚。朱元璋很担心将来的储君玩不转这些战功赫赫的老臣。历朝历代,大臣谋朝篡位历历在目,朱元璋真怕自己死后会出现类似刘裕、曹操、司马懿、赵匡胤等这样的危险人物。因此他不得不在自己驾崩前帮子孙后代扫清障碍。

据《名山藏》记载,

一日太祖又大开杀戒,太子劝谏说:“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朱元璋不作声。第二天故意把一条棘杖放在地下,叫太子拿起,太子面有难色,朱元璋说:“你怕有刺不敢拿,我把这些刺都给去掉了,再交给你,岂不是好。我所杀的都是天下的坏人,内部整理清楚了,你才能当这个家。”

(后来朱元璋大开杀戒,历经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被杀官员多达三万余人,功臣几乎被他杀绝。)

汤和本来也属于这个棍子上的“刺”,但他选择主动退去,不贪恋权势,所以保全了自己和家人。

1378年(明洪武十一年)汤和被封为信国公,聪慧机敏的他看出来朱元璋想要“除刺”,于是就找了个合适的机会主动上书给朱元璋,说自己年来体衰,请允许自己告老还乡。并彻底、干净利索地交出兵权。朱元璋看到汤和做出来的正是自己心中所想,十分高兴。立刻批了他的辞职信,还拿出大量的银子让汤和在老家购置房产。

《明史汤和传》记“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也就是说老朱对兵权在握的老臣不放心)汤和第一个自请解除军权:“和以间从容曰:‘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悦。”

六、做人做事认真负责独受恩宠

归乡期间朱元璋有需要他的地方仍然义不容辞。当时明朝边境倭寇侵扰,朱元璋对他说:“你虽已年迈,再请你替朕一行吧!”汤和欣然应允。他到实地巡视后,决定在江浙沿海一带筑城59座。

他在修工程的过程中,严格排查豆腐渣工程,绝不允许偷工减料,所以这些城池异常坚固,经久不腐,直至嘉靖年间还在使用,使江浙一带百姓在倭寇侵扰下能得以自保,老百姓感激他为他立庙祭祀。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汤和带领家眷向朱元璋告辞还乡。

朱元璋十分高兴,赐他黄金三百两、白金二千两、纸纱三千锭、彩币四十多套,赐给其夫人胡氏的物品也一样多,并且下诏褒奖,诸功臣无人能与他相比。从此以后,汤和每年一次上京朝见。

史载,“汤和为人谨慎,沉敏多智”。

汤和至死都在保持低调做人,他返乡后还严格要求家人:坚决不能违法,要善待乡邻,凭良心做人做事。他闲来就游山玩水、喝茶下棋、育儿抱孙,不结交各地官吏乡绅,回避国家大事。他让朱元璋看到,他只是个贪图享受、与世无争的小老头。朱元璋对他自然放心。他的子孙爵位也一直传至明朝灭亡。


《明史·汤和列传》:汤和晚年为人更加恭敬谨慎,入朝所听到关于国事的议论,不敢向外泄露一句。他有妾百余人,生病之后便全部用钱将她们打发走。他在朝廷上所得的赏赐,大多分给了家乡的乡亲们,每当见到布衣时的故交遗老时,汤和总是显得非常高兴。

洪武二十三年的大年初一,汤和在南京病重失语。朱元璋亲自看望,流泪不止。朱元璋让他回凤阳养病。到了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生怕汤和来日不多,派人接他来南京,直接特批让他坐车进宫,朱拉着他的手,和他回忆儿时的人和事,回忆当初起兵时的艰难。

“手拊摩之,与叙里闬故旧及兵兴艰难事甚悉。”

洪武二十八年八月,汤和死去,时年七十岁,朱元璋追封他为东瓯王。

综上,汤和低调做人认真做事、忠于职守、不贪官位、把自己位置摆到恰到好处,他淡泊功名利禄,对上司极为忠心,知进退,懂规矩这的确是汤和的高明之处。在乱世立功,在和平年代能寿终正寝这是人生最大的成功,正是由于汤和的高明才使他成为当时是最幸运的人。


小姐姐讲史


在大明朝,跟随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武将功臣里面,汤和才真正算得上是大人物大智慧的人。随着大明的建立,朱元璋大开杀戒,文臣武将,能够幸免者不多,汤和是极少数善终者之一。为什么汤和能够做到善终呢?他到底有何过人之处或者大智慧?我们一起来看看。

生逢乱世,一条街的玩伴不相忘。

汤和与朱元璋同出生在今安徽凤阳一个贫困的村庄,在同一条街上长大,汤和小的时候很喜欢骑射,经常带着街上的小孩子一起玩打仗的游戏,有将来做大将军的理想壮志。长大后的汤和身材魁梧,机智敏捷,且善于谋略。

元末农民军起义如火如荼,公元1352年,汤和带领十几个老乡参加了郭子仪的红巾军,不久即因作战勇敢被封为千户,这时候,汤和就给还在皇觉寺当和尚的朱元璋写信,邀约他参加起义军。当时天下不平,老百姓如在水深火热之中,皇觉寺的供应也难以为继,朱元璋在寺内也混不下去了,只好参加了义军。

汤和之所以写信给朱元璋参加义军,主要还是因为两人曾是儿时的穷困玩伴儿,希望给朱元璋一口饭吃,另外朱元璋少时也有壮志,汤和希望增添人手,能够在元末的乱世之中分的“一杯羹”。

南征北战,朱元璋大显身手不焦躁。

朱元璋跟随汤和参加义军之后,大显身手,比汤和更加厉害,战功赫赫,逐渐展现出一个军事家和政治家的水准。后被郭子兴提拔为镇抚使,级别高于汤和,当时很多将领都和朱元璋同辈,不愿屈于朱元璋之下,朱元璋从大局着想,自己重新组建了一支几百人的队伍,重新创业,其中就包括汤和。

在这样的情况下,汤和没有显露出焦躁和不平的情绪,他认为朱元璋的确比自己的能力要强,所以甘愿和朱元璋一起创业。随着朱元璋逐步消灭元政府及地主反抗军,与张士诚和陈友谅决战,汤和因为战功卓著,深得朱元璋信任。

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汤和与徐达等高级将领继续平定周边,直到1385,即洪武十八年,汤和还在征讨思州蛮族叛乱,时年汤和已经59岁。汤和于洪武十一年被晋封为信国公。

洞察天威,交兵权不串联保平安。

洪武二十一年,即公元1388年,朱元璋60岁,汤和62岁,朱明王朝的江山外患皆除,内部环境已经趋于稳定。朱元璋担心朱家的江山落入手握重兵的武将之手,便有了剿杀功臣的计划。

汤和洞察到朱元璋的天威,于是对朱元璋说自己身老多病,请求告老还乡,交出自己的兵权。朱元璋虽然假意挽留,实则心中十分高兴,便准允汤和辞职,并给他在凤阳老家修建府邸以安享晚年。

1389年,倭寇在江浙沿海纵患,朱元璋请汤和再次出征,汤和没有拒绝,他在江浙等地筑造了59座城池以防倭患,再次得到朱元璋的肯定。汤和完成任务后,依然交还兵权,毫不留念,朱元璋对他及全家妻儿赐金赐银,重重奖赏。

据说,即便如此,朱元璋对汤和也并不十分放心,常派人监视汤和,但是汤和一不和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串联,二不乱评妄议朝政,只和凤阳老家的一些普通士绅或者百姓来往,所得赏赐也经常分与周边的百姓。

据说他还养了上百名小妾以消除朱元璋的怀疑,恐是传说,不足为证。总之汤和不像李善长贪权,不像蓝玉骄霸,时刻避免与朱元璋发生冲突,从而获得朱元璋的好感和信任。

以上三点易说不易做,大明的很多功臣之所以被朱元璋诛杀,有的是贪慕权力,有的是贪墨钱财,有的是骄横霸道,像汤和这样低调沉稳的人不多,故而能够得以善终。

至于说到朱元璋小时候为汤和杀牛的事,没有正史记载,估计来源于野史传说故事,不足为信。汤和之所以得以善终,还是在于他不贪念权力,不干预权力,不影响权力,在朱元璋皇权高度集中的条件下,只有远离权力才可能安身立命,汤和做到了。


青灯问史


汤和能够活下来,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识时务,看清形势。

当时朱元璋还是个放牛娃的时候,和汤和是玩伴,等到朱元璋去当和尚,汤和已经投身义军成为了千户,朱元璋是他拉上造反起义的贼船的。

主角到哪里都会自带光环,朱元璋投身义军后很快就显示出军事才华,被授予治军主管,当时很多人年纪都比朱元璋大,大家都不听朱元璋招呼,只有汤和认认真真的听从朱元璋的指挥,朱元璋很高兴,而汤和最终能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平安终老,还很被朱元璋怀念,就和他始终全心全意听指挥有关。

明初有很多杰出的将领,包括徐达,常遇春,傅友德,胡大海,等等众人,汤和和他们一样,南征北战,东讨西征,为推翻元朝,扫平陈友谅张士诚立下了汗马功劳,受封信国公,俸禄三千担。

接下来就是我们都很熟悉的故事了,朱元璋开始屠戮功臣,明初获得免死铁券的那帮人基本上都被杀害,只有汤和得到善终,这里就体现出汤和的智慧了。

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已经上年纪了,不愿意手下这帮武将继续领兵,这个心思被汤和看出来了,于是找机会辞官,要求回老家凤阳,一句话正好说到朱元璋心坎上了,立刻答应,并且在凤阳给汤和修建了豪华的宅子,正赶上倭寇不断骚扰东南边境,朱元璋让汤和前往抗倭,汤和实地考察之后修建了59座城,互相协同,抗击倭寇,一年之后,城也修好了,凤阳的豪宅也完工了,汤和向朱元璋辞行,朱元璋赐给他很多金银财宝,让他回老家安享晚年。

此后君臣两人关系相当融洽,汤和每年来朝觐朱元璋一次,有一次,汤和到了南京之后得了重病,朱元璋亲自到汤和的府上探望他,给他寻医问药,汤和病重的时候朱元璋又赏赐他大量的金银财宝做丧葬费,汤和死后朱元璋追封他为东瓯王,在当时功臣朝不保夕的时代,汤和能够善终真是不容易。

这里除了汤和谨慎不招惹朱元璋之外,另一点也很重要,就是汤和特别会做人,抓住一切机会向朱元璋表示我和其他的大臣没有勾结,我的心中只有皇上。曾经李善长盖房子和汤和借三百士兵,汤和答应了,但是私下里马上报告给朱元璋,这件事也成为了李善长谋反的证据之一,这件事汤和做的虽然不地道,但是成功的保全了自己,要知道后来李善长的罪名之一就是胡维庸找他谈谋反的事情他没有报告。

但是我觉得朱元璋放过汤和可能还和汤和的年龄有关,汤和比朱元璋年长,后期又体弱多病,肯定会死在朱元璋前头,不会危及到幼主,那么朱元璋就放过这个老伙伴,也可以和他叙叙旧。而蓝玉、傅友德,冯胜等人太年轻,正值壮年,朱元璋担心孙子驾驭不了他们。

当年汤和给和尚朱元璋写的这封信催生了一个新的王朝,当后来朱元璋磨刀霍霍的时候,不知道汤和有没有后悔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