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的徒弟:孫臏龐涓為什麼要自相殘殺?終於懂了

根據《史記》記載,孫臏是《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的後人,因為三件事,使他名垂青史。

鬼谷子的徒弟:孫臏龐涓為什麼要自相殘殺?終於懂了

第一,田忌賽馬。田忌是齊國的大將,經常與王公貴族賽馬,但是,由於他的馬匹質量不好,經常輸給對方。

孫臏給弛出招:“今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

意思是讓田忌用最慢的馬與別人最好的馬比,用自己最好的馬與別人的中馬比,用自己的中馬與別人的下馬比,結果,三局下來,田忌總能勝二,最終贏得千金。於是田忌便將孫臏推薦給齊威王,被封為軍師。

第二,圍魏求趙。魏國進攻趙國,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救援趙國。

孫臏出謀:“今梁趙相搏,輕兵銳卒必竭於外,老弱必罷於內。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據其街路,衝其方虛,其必釋趙而自救。”

意思是魏兵進攻趙國,國內必然空虛,如果齊軍繞道直逼魏國的首都大梁,魏軍必須回援,在路上襲擊,必然獲勝。果不出孫臏所料,魏軍聽到首都遭受攻擊,緊急回兵救援,結果被埋伏在半路的齊軍殺得大敗,史稱桂陵之戰。

第三,減灶誘兵。魏軍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援,孫臏和田忌再次出戰。

這次孫臏同樣採取圍魏救趙的辦法,但是,孫臏料到龐涓必然有所準備,追擊齊軍。

於是,他讓田忌一邊後撤,一邊減少三軍造飯時所用的火灶,結果,自認為聰明的龐涓一邊追擊一邊通過灶的數量來計算齊軍的實力。經過幾番追擊,龐涓斷定齊軍已經喪失過半,於是,更加肆無忌憚的率領少數輕銳孤軍深入。結果,孫臏在馬陵道設下埋伏,龐涓自知中計,無力迴天,於是自刎而亡,孫臏終於報仇,史稱馬陵之戰。

鬼谷子的徒弟:孫臏龐涓為什麼要自相殘殺?終於懂了

我們後人欣賞孫臏的聰明才智,津津樂道於他的用兵如神,然而,我們卻忽略了司馬遷對孫臏的一個最終的評價:“孫子籌策龐涓明矣,然則不能蚤救患於被刑。”

意思是講,你孫臏既然那麼有本事,如此精準地消滅的龐涓,為什麼就不能預料到龐涓的險惡用心,避免自己成為一個殘疾人呢?如果從這點來講,孫臏並不算一個成功之人。

道家認為,一個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夠看清人和事物,明白時代潮流,得其時則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不得其時,則能夠暢遊於江湖之間而自得其樂,免受刑戮之苦。

孫臏為什麼會落到這個結果呢?很重要的一點是職孫臏沒有做到防患於未然,對龐涓抱有僥倖心理。更準確地講,是利益加僥倖。什麼樣的人一旦落入慾望的海洋,智商都會歸零。

在戰國時代,一個人獲得社會認同,實現人生的抱負,一個最重要的路徑就是到處遊說,以獲得君王和王公大臣的認同,就是我們常講的“毛遂自薦”。一旦得到機會,可以是朝為布衣,夕為卿相。

龐涓比孫臏早出道,並且比較成功,在魏國做了大將,可以說是威風不可一世。他突然意識到,能力在自己之上的一個是老師鬼谷子,另一個是大師兄孫臏。

鬼谷子的徒弟:孫臏龐涓為什麼要自相殘殺?終於懂了

鬼谷子是世外高人,不可能介入這些紅塵中的是非。那麼,龐涓心中唯一敵人只有大師兄孫臏,除去孫臏便成為龐涓人生規劃中至關重要的環節。人性之惡由此可見一斑。

正是帶著這樣的陰謀,龐涓請孫臏下山到魏國。其實,憑孫臏的才能,何須龐涓的推薦,到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謀到前途,何況他也知道龐涓的人品。

但是,在龐涓的花言巧語,和巨大的利益方誘惑面前,孫臏總覺得龐涓是自己的師弟,又有師傅鬼谷子在中間,龐涓不可能做出離譜的事情來。然而,孫臏認為不可能的事情卻發生了。

《史記》中講:“龐涓既事魏,得為惠王將軍,而自以為能不及孫臏,乃陰招孫臏。臏至,龐涓恐其賢於己,疾之,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欲隱勿見。”無須翻譯,讀來讓人心有餘悸。正所謂“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在急。”

這段歷史已經走得很遙遠,無論成敗,都成為我們後人的談資。但是,我們必須明白,幾千年過去了,人性這個東西並沒有本質的改變。我們看歷史學文化,就是要增加生命的定力,明白人世間的是非曲直。

“兵者,詭道也。”孫臏是學兵法的,這是他的祖輩孫武對戰爭的判斷,怎麼可能不清楚?然而,孫臏的問題是隻知其兵而不知其人。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只是一個軍事方面的專家,只在術的層面造詣極深,但是,在道的層面卻知這甚少。

鬼谷子的徒弟:孫臏龐涓為什麼要自相殘殺?終於懂了

記得讀書的時候,我的師兄宮玉振先生就講,兵家有兩種,一是道兵家,二是儒兵家,當時不解其意。而今天再讀《史記》,重溫孫臏的人生,他應該是地地道道的儒兵家,他只能為人所用,而不知其人何如?不亦悲哉!

而張良、劉伯溫,包括近代以來的曾國藩,就要比孫臏高明得多。他們既立功於當代,又讓生命的價值獲得最大程度的釋放,與此同時又能夠在權力和利益的漩渦得以保全,才是真正的道兵家。

鬼谷子的徒弟:孫臏龐涓為什麼要自相殘殺?終於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