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让良知依托“信仰”,让心有所依

《周易》:让良知依托“信仰”,让心有所依。

《周易》:让良知依托“信仰”,让心有所依

在这个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东西叫做“信仰”。

很多人都在问“信仰”到底是什么,其实信仰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物体,它是一个存在于内心中的一种力量。

因为有信仰,所以我们才有良知。

当很多人在生活中被利欲熏心,一味的为了自己追逐的名利去奔波劳碌,甚至丧失自我底线的时候,正是忽略了信仰。

甚至有很多人单纯的把利益当做自己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唯利是图”,这样的人生其实是一种可悲,因为他丧失了人生该有的底线。

《周易》:让良知依托“信仰”,让心有所依

所以对于我们每一个平凡的人来说,重塑自己的信仰,让良知依托在信仰之中,会有一种内心的归属感,可以给自己的人生造就不一样的意义。

在《中庸》之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中庸》之中,很多人听到“鬼神”这一个词,都以为是一个可怕的存在,也都认为这是不吉利的东西,是可恨的。

但是在古代的时候,并不这么认为,古代的人认为,这是祖先离去之后的存在形式,是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神灵。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孔子说,鬼神显示的功德是特别大的,虽然说看也看不到,听也听不到,但是他的作用却体现在万物上,毫无疏漏。

《周易》:让良知依托“信仰”,让心有所依

其实在儒释道之中,有诸多的思想,虽然说表达方式不同,但是存在的内涵和智慧确实相通的。孔子所说的体现在万物上,毫无疏漏的一个道理,正是道家中所提倡的大道的智慧,存在于万物之中,毫无疏漏。

所以道家就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诸多思想所表达共同的一个意思就是:万物之中都有独有的一个规律,一个人需要遵循着规律去做事,才会有好的结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一个规律也叫做“善良”。

信仰自己的良知,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关系。

《周易》之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洗心,退藏于密。

君子内心无意识无杂念,不会被私欲所沾染,自然能够无所顾忌。

《周易》:让良知依托“信仰”,让心有所依

在古代,有一个人,名字叫做汤霖。

有一天汤霖的母亲突然身患疾病,浑身发热,汤霖就跑去请了远近闻名的一个大夫,为自己的母亲诊治。但是谁知道一点疗效都没有,病情一直没有好转。

后来他的母亲拒绝服药,大夫对汤霖说:“只有找到冰块内服才能治好。”

这个时候正赶上是夏天,在古代又没有冰箱,天气热的像火炉一样,到哪里去寻找冰块呢。

汤霖特别着急,愁苦无助的时候哭倒在水池边,并且泪流不止。这个时候,他突然听到池中有动静,他用衣服把眼泪擦干一看,发现有冰块的飘动,急忙捞出来献给自己的母亲。

或许正是汤霖的一片孝心,感动了天地,也感动了神明,帮助汤霖找到冰块为母亲医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正是“举头三尺有神明”这句话。

《周易》:让良知依托“信仰”,让心有所依

对于那些丧失了信仰和良知的人来说,正是缺乏了一种畏惧之心,所以才有信仰的缺失。即便是心无所依,让内心毫无归属感,也不自知。

本文由国学书舍原创,看了这一篇文章,您对于“信仰”是怎么理解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