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毕流派幕后功臣”之傅骏

合作静安(1950-2017),是戚雅仙、毕春芳领衔的合作越剧团与静安越剧团的统称。合作越剧团成立于1950年2月,1972年解散;静安越剧团成立于1980年1月。合作静安是戚毕流派的诞生地,两个流派的辉煌除戚毕二位老师自身努力外,还有功于幕后的一群功臣。

著名编剧傅骏即使幕后的功臣之一。

越剧人 |“戚毕流派幕后功臣”之傅骏

傅骏与戚雅仙

傅骏:浙江宁波人,1931年8月生于上海,2006年9月18日晚因病去世。原名傅金堂,曾用笔名萧虹、金虹、梅和老等。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戏剧家协会理事。1984年至1986年,调任静安区文化局副局长。1951年2月,考入上海市文化局主办的第一届戏曲编导学习班,结业后分配到高剑琳、筱水招为主演的更新越艺社。编写了新戏《英雄与才子》(又名《桃源梦》)。

1951年中央颁布了婚姻法,当时傅骏创作编写了一个越剧开篇《婚姻曲》,这是傅骏进入合作越剧团后的第一个创作作品。这段开篇采用了四工腔老调来作为开头结尾的合唱,节奏明快流畅;中间由戚雅仙独唱的一大段则用清板、慢板、连扳等多种板式来演唱,使之多姿多彩。结果这段唱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一时间唱遍了大江南北,几乎家喻户晓,工厂、学校、里弄到处都在播放,基本上人人都会哼上几句这段唱词,后来还灌制了唱片,这也是他们两位合作的第一个作品。此后又创作《卓文君》、《玉堂春》、《还我台湾》(《郑成功》)、《血手印》。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开始创作现代戏,作品有《母与女》、《火凤凰》、《女共产党员》、《一个平凡的母亲》等。较有影响的有历史剧《文姬归汉》和现代剧《红色医生》。

文化大革命后,参加静安越剧团,除修改加工了《血手印》、《玉堂春》,又新编(或与他人合作)《玉蜻蜓》、《卖油郎》、《古宫冤》、《教师日记》、《白兔记》、《杜秋娘》等戏。其中《玉蜻蜓》和《杜秋娘》(易名《金缕曲》)被摄制成越剧电视片。

1958年与著名越剧演员戚雅仙结为伉俪。1986年春调往上海市文联,任《上海戏剧》杂志副主编,从事戏剧编辑和戏剧评论。编写出版了《戚雅仙表演艺术》、《尹桂芳舞台生活写照》。2001年、2002年香港语丝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两部文集《迈步越剧大观园》、《浦江谈戏五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