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畢流派幕後功臣”之傅駿

合作靜安(1950-2017),是戚雅仙、畢春芳領銜的合作越劇團與靜安越劇團的統稱。合作越劇團成立於1950年2月,1972年解散;靜安越劇團成立於1980年1月。合作靜安是戚畢流派的誕生地,兩個流派的輝煌除戚畢二位老師自身努力外,還有功於幕後的一群功臣。

著名編劇傅駿即使幕後的功臣之一。

越劇人 |“戚畢流派幕後功臣”之傅駿

傅駿與戚雅仙

傅駿:浙江寧波人,1931年8月生於上海,2006年9月18日晚因病去世。原名傅金堂,曾用筆名蕭虹、金虹、梅和老等。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上海戲劇家協會理事。1984年至1986年,調任靜安區文化局副局長。1951年2月,考入上海市文化局主辦的第一屆戲曲編導學習班,結業後分配到高劍琳、筱水招為主演的更新越藝社。編寫了新戲《英雄與才子》(又名《桃源夢》)。

1951年中央頒佈了婚姻法,當時傅駿創作編寫了一個越劇開篇《婚姻曲》,這是傅駿進入合作越劇團後的第一個創作作品。這段開篇採用了四工腔老調來作為開頭結尾的合唱,節奏明快流暢;中間由戚雅仙獨唱的一大段則用清板、慢板、連扳等多種板式來演唱,使之多姿多彩。結果這段唱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一時間唱遍了大江南北,幾乎家喻戶曉,工廠、學校、里弄到處都在播放,基本上人人都會哼上幾句這段唱詞,後來還灌製了唱片,這也是他們兩位合作的第一個作品。此後又創作《卓文君》、《玉堂春》、《還我臺灣》(《鄭成功》)、《血手印》。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開始創作現代戲,作品有《母與女》、《火鳳凰》、《女共產黨員》、《一個平凡的母親》等。較有影響的有歷史劇《文姬歸漢》和現代劇《紅色醫生》。

文化大革命後,參加靜安越劇團,除修改加工了《血手印》、《玉堂春》,又新編(或與他人合作)《玉蜻蜓》、《賣油郎》、《古宮冤》、《教師日記》、《白兔記》、《杜秋娘》等戲。其中《玉蜻蜓》和《杜秋娘》(易名《金縷曲》)被攝製成越劇電視片。

1958年與著名越劇演員戚雅仙結為伉儷。1986年春調往上海市文聯,任《上海戲劇》雜誌副主編,從事戲劇編輯和戲劇評論。編寫出版了《戚雅仙表演藝術》、《尹桂芳舞臺生活寫照》。2001年、2002年香港語絲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兩部文集《邁步越劇大觀園》、《浦江談戲五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