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為是評委,誰曾想是“考生”

​10月26日,《巔峰對決》正式播出,因為有第一季與第二季的打底,以及第三季嘉賓海報的提前放出,早在第三季播出之前,許多觀眾就已經對《巔峰對決》有了一定的設想,不少人都認為張國立依舊擔任節目主持人,李冰冰則是代替章子怡擔任節目評委。

原以為是評委,誰曾想是“考生”


誰曾想,節目一經播出便打破了所有人的想當然,《巔峰對決》大改賽制,整個節目的競賽更像是演員版《我是歌手》,每一期有八位演員,兩兩分組演繹一個影視作品選段,兩期節目票數相加最末的演員則被淘汰。

而此前部分觀眾預想的“主持人”張國立、“節目評委”李冰冰皆是作為競賽選手參加這檔節目。選手咖位有目共睹,一時間,所有人都深感難以置信。


原以為是評委,誰曾想是“考生”


演員扎堆演技類綜藝,真的已經沒戲了嗎?

此前,我們在《演技類真人秀扎推來襲,到底誰能代表觀眾選出演技派?》一文中曾提及過,今年可謂是演技類綜藝節目扎堆的一年,已經播出的《演員請就位》、《巔峰對決》,即將播出的《演技派》、《演員的品格》、《閃耀的路人甲》,雖說在選手咖位與節目形式方面有所不同,但歸根結底都是在探討“究竟什麼是好演員”這一終極問題。

原以為是評委,誰曾想是“考生”


在觀眾點評與欣賞演員在綜藝舞臺上的不一樣時,時至今日,演員的困境也屢屢被放到了明面上來。

《演員請就位》第一期開播之後,陳凱歌組的演員明道便佔據了熱搜。節目中主持人沙溢問明道:“明道為什麼來參加我們這個節目呢?”明道回應道:“剛才我演的是我今年演的第一場戲。”

原以為是評委,誰曾想是“考生”


而在最新一期《演員請就位》中,演員于小彤被問及,“小彤,當初怎麼想來這個節目呢?”時,于小彤十分直白地回答:“最近不是挺難的嗎,就工作少了,然後就想過來就是‘學習’。”

原以為是評委,誰曾想是“考生”


就這樣,“演員沒有工作,無奈參與演技類綜藝節目”的問題就被拋了出來,再看《巔峰對決》的選手陣容:張國立、李冰冰、馬思純、李宇春、佟大為、梁靜、郭濤、秦昊。更是加深了無數觀眾以及業內人士的疑惑:“難道真的已經沒戲拍到如此地步了嗎?資深大咖都來參加節目了。”

的確,愈加冷靜的製作方與投資方令這個行業更加的規範,現在的影視行業相較於之前的如火如荼,稍顯冷清。僧多粥少的現狀於剛剛起步的新生代演員而言著實是一個不小的考驗,但這樣的困惑於《巔峰對決》的選手而言顯然站不住腳。

《巔峰對決》的首發選手中,無論是哪一位選手單拎出來都是斬獲了諸多榮譽,收穫了眾多認可的資深演員,單就年輕一輩的演員馬思純來說,主演的電影《大約在冬季》即將上映,主演的《第一爐香》正在拍攝,所以說他們無戲可拍顯然是不可能的。

原以為是評委,誰曾想是“考生”


相反,這個節目更多的意義應該如同張國立老師在節目中所說的那樣,“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這檔節目中的許多選手並不像是選手,反而像是許多新生代的演員的引領者。

原以為是評委,誰曾想是“考生”


《巔峰對決》不僅邀請了八位資深演員,與此同時,也邀請了八位新生代演員與跨界演員:文琪、孟美岐、曾舜晞、楊迪、周奇、劉家褘、王子異、範湉湉分別擔任八位選手的學徒。

原以為是評委,誰曾想是“考生”


八位學徒近距離觀摩資深演員的創作,這無疑是一個最好的學習機會,若是能夠共演,所見、所聽與所學自然比單槍匹馬地“莽撞”嘗試要來的好得多。這樣的做法也正映襯了張國立老師所說的那句話。


原以為是評委,誰曾想是“考生”


演技類比賽場地變身“誇誇群”


相較於《我就是演員》第一季、第二季,《巔峰對決》沒有了演員擔任評委的賽制,而是請來了許鞍華、陸川、李少紅、田羽生四位導演擔任不同組的導演,共同合作,讓現場三百位觀眾擔任評委對作品打分、對參演作品的演員打分。

節目的最開始,秦昊回應為什麼沒有參加第一季、第二季時表示:“同學在上面當評委,我怎麼去?”這個回答讓人不得不稱讚秦昊耿直的同時,也點出《我就是演員》第一季、第二季的短板:絕對大咖是不會以選手身份現身這個賽場的。

原以為是評委,誰曾想是“考生”


而《巔峰對決》中這個限制沒有了,選手的咖位也不再成為一個問題。但這個時候又衍生出了一個新的問題:批評似乎變得遙不可及了。

第一期《巔峰對決》中,八位演員兩兩分組,佟大為、梁靜合作《夏洛特煩惱》選段、李冰冰、張國立合作電影《南京!南京!》的改編選段《閣樓》;李宇春、郭濤合作《無名之輩》選段、馬思純、秦昊合作《半生緣》選段。

原以為是評委,誰曾想是“考生”


四個選段,李冰冰與張國立合作的《閣樓》成為當場第一當之無愧,但是佟大為、梁靜合作的《夏洛特煩惱》與馬思純、秦昊合作的《半生緣》則被許多觀眾認為不盡如人意,不少觀眾直言:“演員的職業素養我是承認的,但是他們沒有帶來驚喜,而且有的人物並不適合演員,總之感官很奇怪。”

原以為是評委,誰曾想是“考生”


然而當觀眾希望能夠從嘉賓點評中尋找一絲共鳴的時候,卻發現很難有共鳴,整場節目下來,四組選手幾乎沒有負面評價,最差的一句也頂多是:“值得鼓勵。”

其中,姜思達想要發表一些個人看法的時候卻被旁人四兩撥千斤的搪塞過去,一場節目下來,單就這個部分而言,不少觀眾直呼不得勁兒,“不知道是不是咖位變大了的問題,感覺這不像是一個比賽,反而像是身處一個‘誇誇群’,表現得好的自然應該被誇,但是不盡如人意的也不用還是一股腦的誇讚吧。當批評不再自由,那讚美也就不再具有任何意義了。”


原以為是評委,誰曾想是“考生”


演員必須是“萬金油”嗎?


節目中,佟大為與梁靜合作演繹《夏洛特煩惱》的選段。《夏洛特煩惱》作為一部喜劇電影,沈騰與馬麗的演出可謂是深入人心,直至如今,電影中的經典片段與臺詞依舊令人印象深刻。

直觀來講,佟大為與梁靜的外在形象以及氣質與喜劇其實是不太搭的,而節目中他們所選的《夏洛特煩惱》選段,雖說已經是喜劇元素較少,溫情脈絡較多的部分,然而,呈現出來的效果依舊有些彆扭。

這個彆扭不是說演員的能力不到位,也不是說演員不用心,而是因為演員的個人特質並不適合這個類型。也是因為這一組,“演員應不應該走出舒適區”的論題被提了出來,佟大為認為:“因為來這本身就是想去觸碰一些自己之前沒演過的角色,要都演一個樣的話,那可能就還不如我好好的再去演我的電視劇、演我的電影。”

原以為是評委,誰曾想是“考生”


這個答案的確值得鼓勵,其實無論是在哪一個行業,所有人都會有千篇一律之後的尋求突破,這本應該是一個相當向上並且值得嘉獎的狀態,但這個“走出舒適圈”並不代表一味的嘗試自己極度不擅長的部分。

的確,每當觀眾誇獎演員能夠勝任多種角色的時候,都會賦予他“變色龍演員”的標籤,而這也是許多演員夢寐以求的目標,但是正如秦昊在節目中所說的那樣,“舒適區是說,那好,那如果你跳了以後,觀眾還是喜歡你另外一種,那你幹嘛要跳出舒適區,演觀眾不喜歡的東西呢,你演不好。就像趙本山,那你幹嘛非讓他演陳道明的角色呢?那他是跳出舒適圈了,那為什麼要這樣,有什麼意義呢?”

原以為是評委,誰曾想是“考生”


演員有短板不是一件難以啟齒的事情,每個人都有短板,但只要你把你的長處鑽研併發揮到極致,你依舊可以成為別人難以望其項背的人物。有的時候為了掙脫刻板印象,反而容易令自己不舒適,也令觀眾不舒適。

當然這個想法並不是說演員不應該突破自己,而是應該在符合自己特徵的情況下去最大化的突破自己,這樣做才能夠令自己有目標的前進。就像李冰冰在節目所說的那樣,“其實演員都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在進行著各種挑戰,但是總不能挑戰自己能力範圍之外的事情,完全不可能打破自己的事情。我認為也沒有必要去這樣做。”

原以為是評委,誰曾想是“考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