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传奇、另类英雄,新一届茅盾文学奖作品《牵风记》有哪些突破?

距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选结果揭晓已经过去两个多月啦,先问一个问题,获奖作品你开始看了吗?如果没有,不如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今年8月新一届茅盾文学奖评选结果揭晓,《牵风记》《主角》《应物兄》《人世间》《北上》5部作品最终获奖。

说起茅盾文学奖,可能有人会疑问:为何此奖项在中国文学界如此备受关注?我们先来科普下此奖项的由来。

夜读荐书 | 战地传奇、另类英雄,新一届茅盾文学奖作品《牵风记》有哪些突破?

1981年,根据茅盾先生遗愿,将其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了茅盾文学奖,当时决定由巴金担任评委会主任。此奖项的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当时规定每三年评选一次,现四年评选一次,首届评选在1982年确定。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之一。自2011年起,因李嘉诚先生捐助茅奖奖金由5万元提高到50万元。

正如每年备受世界关注的诺贝尔文学奖,四年一次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也是在众多优秀作品中杀出重围,历届获奖作品中就有我们熟知的《平凡的世界》《白鹿原》。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就是此次的获奖作品之一,徐怀中的《牵风记》。

夜读荐书 | 战地传奇、另类英雄,新一届茅盾文学奖作品《牵风记》有哪些突破?

《牵风记》

徐怀中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投奔延安的青年学生汪可逾,路经“夜老虎团”驻地,因一曲古琴《高山流水》,与团长齐竞相识,成为他部下的一名文化教员。汪可逾聪明灵动、冰清玉洁,齐竞文武双全、儒雅健谈,在浪漫激越的战地恋歌即将奏响之际,却发生了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

骑兵通信员曹水儿高大威猛、勇敢果决,为齐竞所看重,也颇受女性青睐。但他时常自我失控,在漫天烽火中上演着一出出 “行军艳遇”,终于酿成了悲剧……

在晋冀鲁豫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战火中,汪可逾、齐竞、曹水儿等人的命运有着怎样的演变?那匹灵性神奇、善解人意的老军马又该如何功德圆满,死而无憾?

小说血色唯美,空灵奇崛。既有对战争、人性的深刻思考,也有人与大自然神奇关系的表现,亦真亦幻,拓展了战争文学的创作空间。

那么,《牵风记》的文学突破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跟随下面的一篇书评,相信你会有更多收获。

夜读荐书 | 战地传奇、另类英雄,新一届茅盾文学奖作品《牵风记》有哪些突破?

书评

夜读荐书 | 战地传奇、另类英雄,新一届茅盾文学奖作品《牵风记》有哪些突破?

《牵风记》的文学史意义

文 | 张烈鹏

著名作家徐怀中的长篇小说《牵风记》,我认认真真读过两遍。第一遍,读的是《人民文学》杂志重磅推出的头条作品;第二遍,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点出版的热销图书。每次阅读,都让我感受到了强烈的思想震撼和独特的审美体验。我觉得,这是中国当代军旅文学的又一座高峰,是一部具有文学史意义的优秀作品。

《牵风记》的文学史意义,主要表现在其故事情节的构思、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表现手法的创新上。

故事情节

不同寻常的战地传奇

《牵风记》的故事情节很新奇:投奔延安的青年女学生汪可逾,路经“夜老虎团”驻地,因一曲《高山流水》,与团长齐竞相识,成为他部下的一名文化教员,经常骑乘他的军马“滩枣”行军。

两人情投意合,两心相悦。然而在赴地方担任工作队期间,面对敌人的追赶,汪可逾跳下悬崖,身负重伤,不幸被俘。双方交换俘虏后,齐竞怀疑汪可逾被敌人夺去贞操,两人感情破裂。

此时战事紧急,为了不拖累部队,经再三要求,汪可逾在齐竞的通信员曹水儿护送下,单独行动,历经艰险,绝处逢生,最终进入大别山主峰下的天然溶洞。

初春时节,汪可逾身体渐弱,多日不吃不喝,脱去所有衣服,抚弄无弦之琴后,又取掉骨折处的夹板,擦净全身上上下下的尘埃,赤身裸体悄然长逝。汪可逾死后,毛发再生,体液排尽,肉身不腐,后被循着琴声而来的“滩枣”拖进银杏树洞,尸体面带微笑,站立不倒,与银杏老树融为一体。

曹水儿也在外出购买白布、准备装殓汪可逾的过程中被部队抓获,并因别人告发他当年睡了保长女儿而被枪决。战争结束后,极度抑郁的齐竞服药自杀。

夜读荐书 | 战地传奇、另类英雄,新一届茅盾文学奖作品《牵风记》有哪些突破?

作为一部军旅文学作品,《牵风记》不是将镜头聚焦烽烟滚滚的战争场面,而是以战争为背景,浓墨重彩描写一连串发生在三个人、一匹马、一张琴之间的曲折故事,写爱情,写友情,写人性,写唯美而灵动的生命气象,写人与自然的神奇关系。

这种故事情节,这种战地传奇,在当代军旅文学中是一种开拓和突破,有人称之为“现象级写作”,实则一语道破了这部小说的文学史地位、影响和意义。

《牵风记》在故事情节上的不同寻常,也缘于作家笔下的古琴和军马。

那张宋代古琴,是汪可逾知识分子身份的象征,是她在奔赴延安途中改变行程进而改变人生轨迹的缘起,也是架设在她与齐竞心灵之间的桥梁。不仅如此,琴声吸引军马“滩枣”闻声而来,凸显了文化的力量;古琴被迫埋藏山中,渲染了形势的紧张和战事的激烈。尤其是古琴偶然寻回,失而复得,暗示了一种奇特的际遇。

夜读荐书 | 战地传奇、另类英雄,新一届茅盾文学奖作品《牵风记》有哪些突破?

汪可逾弥留之际,弹奏无弦之琴,仍能引得“滩枣”前来,更是叫人拍案惊奇。汪可逾死后,古琴陪伴老将军齐竞,则寄托了他的思念和愧疚。毫无疑问,古琴在作品中穿针引线,贯通前后,起到了揭示人物身份、推进故事情节、深化主题思想、彰显传奇色彩的重要作用。

那匹叫作“滩枣”的军马,是夜盲症和平板脚患者汪可逾在行军途中的伙伴,也是她人生命运的见证。“滩枣”能够听懂汪可逾的琴声,乐意与她亲热、为她服务,帮助她一次次摆脱险境,——这是以马为喻,表达对美、对文化的热爱和追随。

“滩枣”逃过枪林弹雨,沦为一匹山中野马后,能循着“琴声”找到汪可逾尸体,冥冥之中感受到她的托付,拼死将她的尸体拖到银杏树洞,成就了一种人间奇迹。虽说“滩枣”最终被鹰群抢食,但这种庄严的天葬仪式,恰恰塑造了它的神性形象,提升了它的生命价值,也给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响遏行云的萧萧马鸣。

人物形象

突破性

的艺术典型

汪可逾是漫天烽火中一名知识女性的典型。她出身书香门第,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擅长弹琴,写得一手好字;长相美丽端庄,白白净净,丰满匀称,“脸上挂着一丝天然的微笑”,还生就一双灵巧而好看的手;政治上追求进步、向往光明,十四岁就随二哥奔赴延安,因途中发生变故,按照北平地下党安排,进入太行第二中学学习,几年后毕业入伍。

她纯洁善良,毫无心计,对于自己“汪纸团儿”的乳名,不加掩饰;对于问候别人“你好”所招到的冷遇,从不介意;对于“身上七八个洞,只能给人家牵马;身上只一个洞,不愁没有马骑”的流言蜚语,也是一笑了之。

她追求完美,上床休息了也要起身把地上两只放反了的鞋子摆整齐;住在房东家里却执意坚持要更换贴在大门上的倒装对联;写标语写到半半拉拉,遇到部队紧急集合、准备开拔,她也要坚持写完最后一个字;不吃饭不喝水可以,但不洗澡不行,在艰苦的环境中仍然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因晾晒淋湿的衣服,仅穿一条短裤在门洞里夜宿时,恰巧被齐竞作为人体艺术偷拍,她也只要求对方赠送照片,以便保存镜头里的美。

特别是临死前夕,她将滚滚红尘中所有外在的东西全部卸除,留下了最纯洁的肉体和最完美的形象。作为战争年代女性革命青年的艺术典型,汪可逾仙姿绰约,聪明灵动,冰清玉洁,近乎完美。作者通过塑造这个在文学史上见所未见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对文化的推崇、对文明的礼赞以及对先进知识分子的讴歌。

夜读荐书 | 战地传奇、另类英雄,新一届茅盾文学奖作品《牵风记》有哪些突破?

与汪可逾的完美相比,曹水儿堪称毁誉参半的另类英雄典型。他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在不够当兵年龄、不解男女风情时,就早早地参加了革命队伍。他高大威猛、办事果决,为齐竞所看重,成为首长身边威风凛凛的骑兵通信员。

他智勇双全,巧辨风向识破敌人阴谋,挖地洞藏身躲过烧山搜查,而且以一把铁锹为武器击杀四名对手。他对年轻美丽的文化教员汪可逾真心敬重,言听计从,从不以任何言行冒犯,关键时刻还能够挺身而出,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一路护送,而这些,恰是文化的影响,教化的作用。

但曹水儿并不是高大全式的人物,在他身上有许多毛病,尤其是风流成性,偷腥好色,在军营中广受非议,最终遭人告发,公审后送了性命。

曹水儿是刚烈的,自尊的,刑场上“接受枪决但不接受五花大绑”;曹水儿又是可悲的,可叹的,一世英雄却因女色而身首异处、声名狼藉。凡此种种,无不生动地表明,曹水儿是文学艺术长廊中有血有肉的另类形象,是不可替代的“这一个”。

齐竞也是一个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他博学多闻,满腹诗书,精于音乐,善于演讲,工于摄影,长于带兵,是个典型的军中儒将。

齐竞更是矛盾的统一体。裸照事件本是他一人所为,事情发生后,汪可逾被单方问责,受到组织处理,调到邯郸干部子弟学校任教,而齐竞虽说参加了研究此项议程的党委会,却因为职务由“五号”提任“一号”,并未站出来切实担当责任,眼睁睁看到心爱的女人受了委屈。

汪可逾被俘后,齐竞误认为她和其他女人一样遭受奸污,在她严重脑震荡尚未痊愈的情况下再三追问,要求她做一个负责任的交代。这种往别人伤口撒盐的做法,说到底是“初夜落红”的陈旧观念在作祟,是一种自私自利之心在作祟。

曹水儿单独护送汪可逾,长时间朝夕相处却秋毫无犯,齐竞对此也是半信半疑。正是因为这种狭隘自私的性格,他才背负着沉重的精神十字架,终日郁郁寡欢,最终选择了自杀身亡。齐竞的形象塑造,是立体的、真实可信的,也是崭新的、神形兼备的。

还是《人民文学》杂志2018年第12期《卷首语》评价《牵风记》时说得好:“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大都是此前的文学作品中未被充分塑造过的,他们的原型来自作家当年的亲历,于是这些人物又那么真切可感。”我想,这也是这部作品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文学史意义吧。

表现手法

推陈出新的大胆探索

“《牵风记》是一部具有深沉的现实主义质地和清朗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小说”,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就是作品在表现手法上的引人之处、高明之处、成功之处。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运用这两种表现手法的时候,能够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很好地拓展了战争文学的创作空间。

作品的现实主义质地,最能引人入胜的便是环境设置和细节描写。作品把一个血色唯美的故事,放置在战火纷飞的时代背景下,放置在雄奇神秘的大别山区里,时空纵横,别开生面。

创造性地采用大背景、小叙事,注重细节,文笔讲究,一枝一叶,刻画入微。比如第十一章,写汪可逾带“后政”慰问团路经小河渡口,坚决不让马车从国民党士兵尸体上轧过去的细节,让读者清晰地看到了她人性和灵魂深处的内容。

又如写汪可逾作为第四俘虏收容所主任,动员俘虏们进行贵重物品登记,发现一些俘虏暗自将金银首饰踩进泥土私藏后,先下达“向前十步走”口令,然后要求俘虏们寻找丢失物件,从而做到真相大白。这个细节将女主人公过人的智慧描绘得生动传神,令人读后难以忘怀。

作品的的浪漫主义气息,来自于神奇的想象和诗化的语言。比如第十二章、第十三章《黄河七月桃花汛》,写百名女性只穿内衣内裤挤满渡船,构成一道女性人体风景,就是将写实与想象融合在一起,近乎夸张的情节,让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成功联袂,既有视觉冲击力,又有艺术感染力。

夜读荐书 | 战地传奇、另类英雄,新一届茅盾文学奖作品《牵风记》有哪些突破?

再如作品最后几章,写汪可逾肉身不腐、老军马独自移尸、榕树洞鸟虫难入等,更是放飞想象的翅膀尽情翱翔,赋予作品以神话的成分。作品结尾处,写齐竞将军死去后,布偶猫纵身桌面拨响古琴空弦音,贴近死者倒卧不动,也应该是想象出来的情节,写实中满是浪漫,凄美的意境令人扼腕、深思和反复品味。

与其他战争小说不同,《牵风记》通篇运用诗一般的语言,文笔优美,抒情真切,空灵奇崛,不仅增添了作品的浪漫主义气息,而且与作品主人公的美协调一致,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此等创举,算得上《牵风记》对当代文学史的又一个贡献吧。

在我们的生命中,会遇到很多好书,这些书或曾给过您生命的启示,或曾让您感受到美好,又或者让您获取知识、增长阅历,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您和那本书的故事。

《企业家夜读》

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的一档

专注于企业家群体的阅读朗读节目

每周日晚九点准时播出

优酷、咪咕阅读、喜马拉雅FM、

阿基米德FM、蜻蜓FM等同时呈现

往期精彩

袁雨来《原则》

于扬《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卫鑫《茶诗四首》

丁晓宇《堂吉诃德》

朱叶青《瓦尔登湖》

钱倩《丽娃河》

王建宙《第四次工业革命》

何伟《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王奇《体育颂》

毛大庆《鞋狗》

王树彤《未选择的路》

任汇川《青春》

管清友《早晨从中午开始》

励行根《科学的价值》

徐和谊《相信未来》

陈忠伟《热爱生命》

谢伟山《孙子兵法》

刘自鸿《必然》

胡葆森《循道追光 感恩时代》

程虹《我感到了阳光》

夏华《生如夏花》

张跃《九三年》

刘棠枝《平凡的世界》

谭文清《财富的福音》

曾强《雨巷》

艾路明《阿拉善之歌》

刘昕《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梁建章《给我未来的孩子》

苗鸿冰《她走在美的光彩中》

余钢《门前》

俞敏洪《给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信》

尹烨《大医精诚》

陈荣华《只有一个人生》

刘积仁《远方》

宋志平《再别康桥》

阅读的价值

读书,获得更多的生命经验

慢下脚步,感受宁静和自由

诗歌就像给灵魂洗澡

心灵深处有风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