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傳奇、另類英雄,新一屆茅盾文學獎作品《牽風記》有哪些突破?

距第十屆茅盾文學獎評選結果揭曉已經過去兩個多月啦,先問一個問題,獲獎作品你開始看了嗎?如果沒有,不如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今年8月新一屆茅盾文學獎評選結果揭曉,《牽風記》《主角》《應物兄》《人世間》《北上》5部作品最終獲獎。

說起茅盾文學獎,可能有人會疑問:為何此獎項在中國文學界如此備受關注?我們先來科普下此獎項的由來。

夜读荐书 | 战地传奇、另类英雄,新一届茅盾文学奖作品《牵风记》有哪些突破?

1981年,根據茅盾先生遺願,將其25萬元稿費捐獻出來,設立了茅盾文學獎,當時決定由巴金擔任評委會主任。此獎項的設立旨在推出和褒獎長篇小說作家和作品。當時規定每三年評選一次,現四年評選一次,首屆評選在1982年確定。

“茅盾文學獎”是中國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文學獎,是中國長篇小說的最高獎項之一。自2011年起,因李嘉誠先生捐助茅獎獎金由5萬元提高到50萬元。

正如每年備受世界關注的諾貝爾文學獎,四年一次的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也是在眾多優秀作品中殺出重圍,歷屆獲獎作品中就有我們熟知的《平凡的世界》《白鹿原》。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就是此次的獲獎作品之一,徐懷中的《牽風記》。

夜读荐书 | 战地传奇、另类英雄,新一届茅盾文学奖作品《牵风记》有哪些突破?

《牽風記》

徐懷中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投奔延安的青年學生汪可逾,路經“夜老虎團”駐地,因一曲古琴《高山流水》,與團長齊競相識,成為他部下的一名文化教員。汪可逾聰明靈動、冰清玉潔,齊競文武雙全、儒雅健談,在浪漫激越的戰地戀歌即將奏響之際,卻發生了難以預料的突發事件……

騎兵通信員曹水兒高大威猛、勇敢果決,為齊競所看重,也頗受女性青睞。但他時常自我失控,在漫天烽火中上演著一出出 “行軍豔遇”,終於釀成了悲劇……

在晉冀魯豫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的戰火中,汪可逾、齊競、曹水兒等人的命運有著怎樣的演變?那匹靈性神奇、善解人意的老軍馬又該如何功德圓滿,死而無憾?

小說血色唯美,空靈奇崛。既有對戰爭、人性的深刻思考,也有人與大自然神奇關係的表現,亦真亦幻,拓展了戰爭文學的創作空間。

那麼,《牽風記》的文學突破性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跟隨下面的一篇書評,相信你會有更多收穫。

夜读荐书 | 战地传奇、另类英雄,新一届茅盾文学奖作品《牵风记》有哪些突破?

書評

夜读荐书 | 战地传奇、另类英雄,新一届茅盾文学奖作品《牵风记》有哪些突破?

《牽風記》的文學史意義

文 | 張烈鵬

著名作家徐懷中的長篇小說《牽風記》,我認認真真讀過兩遍。第一遍,讀的是《人民文學》雜誌重磅推出的頭條作品;第二遍,則是人民文學出版社重點出版的熱銷圖書。每次閱讀,都讓我感受到了強烈的思想震撼和獨特的審美體驗。我覺得,這是中國當代軍旅文學的又一座高峰,是一部具有文學史意義的優秀作品。

《牽風記》的文學史意義,主要表現在其故事情節的構思、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表現手法的創新上。

故事情節

不同尋常的戰地傳奇

《牽風記》的故事情節很新奇:投奔延安的青年女學生汪可逾,路經“夜老虎團”駐地,因一曲《高山流水》,與團長齊競相識,成為他部下的一名文化教員,經常騎乘他的軍馬“灘棗”行軍。

兩人情投意合,兩心相悅。然而在赴地方擔任工作隊期間,面對敵人的追趕,汪可逾跳下懸崖,身負重傷,不幸被俘。雙方交換俘虜後,齊競懷疑汪可逾被敵人奪去貞操,兩人感情破裂。

此時戰事緊急,為了不拖累部隊,經再三要求,汪可逾在齊競的通信員曹水兒護送下,單獨行動,歷經艱險,絕處逢生,最終進入大別山主峰下的天然溶洞。

初春時節,汪可逾身體漸弱,多日不吃不喝,脫去所有衣服,撫弄無弦之琴後,又取掉骨折處的夾板,擦淨全身上上下下的塵埃,赤身裸體悄然長逝。汪可逾死後,毛髮再生,體液排盡,肉身不腐,後被循著琴聲而來的“灘棗”拖進銀杏樹洞,屍體面帶微笑,站立不倒,與銀杏老樹融為一體。

曹水兒也在外出購買白布、準備裝殮汪可逾的過程中被部隊抓獲,並因別人告發他當年睡了保長女兒而被槍決。戰爭結束後,極度抑鬱的齊競服藥自殺。

夜读荐书 | 战地传奇、另类英雄,新一届茅盾文学奖作品《牵风记》有哪些突破?

作為一部軍旅文學作品,《牽風記》不是將鏡頭聚焦烽煙滾滾的戰爭場面,而是以戰爭為背景,濃墨重彩描寫一連串發生在三個人、一匹馬、一張琴之間的曲折故事,寫愛情,寫友情,寫人性,寫唯美而靈動的生命氣象,寫人與自然的神奇關係。

這種故事情節,這種戰地傳奇,在當代軍旅文學中是一種開拓和突破,有人稱之為“現象級寫作”,實則一語道破了這部小說的文學史地位、影響和意義。

《牽風記》在故事情節上的不同尋常,也緣於作家筆下的古琴和軍馬。

那張宋代古琴,是汪可逾知識分子身份的象徵,是她在奔赴延安途中改變行程進而改變人生軌跡的緣起,也是架設在她與齊競心靈之間的橋樑。不僅如此,琴聲吸引軍馬“灘棗”聞聲而來,凸顯了文化的力量;古琴被迫埋藏山中,渲染了形勢的緊張和戰事的激烈。尤其是古琴偶然尋回,失而復得,暗示了一種奇特的際遇。

夜读荐书 | 战地传奇、另类英雄,新一届茅盾文学奖作品《牵风记》有哪些突破?

汪可逾彌留之際,彈奏無弦之琴,仍能引得“灘棗”前來,更是叫人拍案驚奇。汪可逾死後,古琴陪伴老將軍齊競,則寄託了他的思念和愧疚。毫無疑問,古琴在作品中穿針引線,貫通前後,起到了揭示人物身份、推進故事情節、深化主題思想、彰顯傳奇色彩的重要作用。

那匹叫作“灘棗”的軍馬,是夜盲症和平板腳患者汪可逾在行軍途中的夥伴,也是她人生命運的見證。“灘棗”能夠聽懂汪可逾的琴聲,樂意與她親熱、為她服務,幫助她一次次擺脫險境,——這是以馬為喻,表達對美、對文化的熱愛和追隨。

“灘棗”逃過槍林彈雨,淪為一匹山中野馬後,能循著“琴聲”找到汪可逾屍體,冥冥之中感受到她的託付,拼死將她的屍體拖到銀杏樹洞,成就了一種人間奇蹟。雖說“灘棗”最終被鷹群搶食,但這種莊嚴的天葬儀式,恰恰塑造了它的神性形象,提升了它的生命價值,也給中國文學史留下了響遏行雲的蕭蕭馬鳴。

人物形象

突破性

的藝術典型

汪可逾是漫天烽火中一名知識女性的典型。她出身書香門第,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擅長彈琴,寫得一手好字;長相美麗端莊,白白淨淨,豐滿勻稱,“臉上掛著一絲天然的微笑”,還生就一雙靈巧而好看的手;政治上追求進步、嚮往光明,十四歲就隨二哥奔赴延安,因途中發生變故,按照北平地下黨安排,進入太行第二中學學習,幾年後畢業入伍。

她純潔善良,毫無心計,對於自己“汪紙團兒”的乳名,不加掩飾;對於問候別人“你好”所招到的冷遇,從不介意;對於“身上七八個洞,只能給人家牽馬;身上只一個洞,不愁沒有馬騎”的流言蜚語,也是一笑了之。

她追求完美,上床休息了也要起身把地上兩隻放反了的鞋子擺整齊;住在房東家裡卻執意堅持要更換貼在大門上的倒裝對聯;寫標語寫到半半拉拉,遇到部隊緊急集合、準備開拔,她也要堅持寫完最後一個字;不吃飯不喝水可以,但不洗澡不行,在艱苦的環境中仍然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因晾曬淋溼的衣服,僅穿一條短褲在門洞裡夜宿時,恰巧被齊競作為人體藝術偷拍,她也只要求對方贈送照片,以便保存鏡頭裡的美。

特別是臨死前夕,她將滾滾紅塵中所有外在的東西全部卸除,留下了最純潔的肉體和最完美的形象。作為戰爭年代女性革命青年的藝術典型,汪可逾仙姿綽約,聰明靈動,冰清玉潔,近乎完美。作者通過塑造這個在文學史上見所未見的人物形象,表達了對文化的推崇、對文明的禮讚以及對先進知識分子的謳歌。

夜读荐书 | 战地传奇、另类英雄,新一届茅盾文学奖作品《牵风记》有哪些突破?

與汪可逾的完美相比,曹水兒堪稱譭譽參半的另類英雄典型。他出身貧苦農民家庭,在不夠當兵年齡、不解男女風情時,就早早地參加了革命隊伍。他高大威猛、辦事果決,為齊競所看重,成為首長身邊威風凜凜的騎兵通信員。

他智勇雙全,巧辨風向識破敵人陰謀,挖地洞藏身躲過燒山搜查,而且以一把鐵鍬為武器擊殺四名對手。他對年輕美麗的文化教員汪可逾真心敬重,言聽計從,從不以任何言行冒犯,關鍵時刻還能夠挺身而出,不惜冒著生命危險一路護送,而這些,恰是文化的影響,教化的作用。

但曹水兒並不是高大全式的人物,在他身上有許多毛病,尤其是風流成性,偷腥好色,在軍營中廣受非議,最終遭人告發,公審後送了性命。

曹水兒是剛烈的,自尊的,刑場上“接受槍決但不接受五花大綁”;曹水兒又是可悲的,可嘆的,一世英雄卻因女色而身首異處、聲名狼藉。凡此種種,無不生動地表明,曹水兒是文學藝術長廊中有血有肉的另類形象,是不可替代的“這一個”。

齊競也是一個個性鮮明的藝術形象。他博學多聞,滿腹詩書,精於音樂,善於演講,工於攝影,長於帶兵,是個典型的軍中儒將。

齊競更是矛盾的統一體。裸照事件本是他一人所為,事情發生後,汪可逾被單方問責,受到組織處理,調到邯鄲幹部子弟學校任教,而齊競雖說參加了研究此項議程的黨委會,卻因為職務由“五號”提任“一號”,並未站出來切實擔當責任,眼睜睜看到心愛的女人受了委屈。

汪可逾被俘後,齊競誤認為她和其他女人一樣遭受姦汙,在她嚴重腦震盪尚未痊癒的情況下再三追問,要求她做一個負責任的交代。這種往別人傷口撒鹽的做法,說到底是“初夜落紅”的陳舊觀念在作祟,是一種自私自利之心在作祟。

曹水兒單獨護送汪可逾,長時間朝夕相處卻秋毫無犯,齊競對此也是半信半疑。正是因為這種狹隘自私的性格,他才揹負著沉重的精神十字架,終日鬱鬱寡歡,最終選擇了自殺身亡。齊競的形象塑造,是立體的、真實可信的,也是嶄新的、神形兼備的。

還是《人民文學》雜誌2018年第12期《卷首語》評價《牽風記》時說得好:“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大都是此前的文學作品中未被充分塑造過的,他們的原型來自作家當年的親歷,於是這些人物又那麼真切可感。”我想,這也是這部作品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文學史意義吧。

表現手法

推陳出新的大膽探索

“《牽風記》是一部具有深沉的現實主義質地和清朗的浪漫主義氣息的長篇小說”,這兩者的有機結合,就是作品在表現手法上的引人之處、高明之處、成功之處。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運用這兩種表現手法的時候,能夠大膽探索,積極創新,很好地拓展了戰爭文學的創作空間。

作品的現實主義質地,最能引人入勝的便是環境設置和細節描寫。作品把一個血色唯美的故事,放置在戰火紛飛的時代背景下,放置在雄奇神秘的大別山區裡,時空縱橫,別開生面。

創造性地採用大背景、小敘事,注重細節,文筆講究,一枝一葉,刻畫入微。比如第十一章,寫汪可逾帶“後政”慰問團路經小河渡口,堅決不讓馬車從國民黨士兵屍體上軋過去的細節,讓讀者清晰地看到了她人性和靈魂深處的內容。

又如寫汪可逾作為第四俘虜收容所主任,動員俘虜們進行貴重物品登記,發現一些俘虜暗自將金銀首飾踩進泥土私藏後,先下達“向前十步走”口令,然後要求俘虜們尋找丟失物件,從而做到真相大白。這個細節將女主人公過人的智慧描繪得生動傳神,令人讀後難以忘懷。

作品的的浪漫主義氣息,來自於神奇的想象和詩化的語言。比如第十二章、第十三章《黃河七月桃花汛》,寫百名女性只穿內衣內褲擠滿渡船,構成一道女性人體風景,就是將寫實與想象融合在一起,近乎誇張的情節,讓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成功聯袂,既有視覺衝擊力,又有藝術感染力。

夜读荐书 | 战地传奇、另类英雄,新一届茅盾文学奖作品《牵风记》有哪些突破?

再如作品最後幾章,寫汪可逾肉身不腐、老軍馬獨自移屍、榕樹洞鳥蟲難入等,更是放飛想象的翅膀盡情翱翔,賦予作品以神話的成分。作品結尾處,寫齊競將軍死去後,布偶貓縱身桌面撥響古琴空絃音,貼近死者倒臥不動,也應該是想象出來的情節,寫實中滿是浪漫,悽美的意境令人扼腕、深思和反覆品味。

與其他戰爭小說不同,《牽風記》通篇運用詩一般的語言,文筆優美,抒情真切,空靈奇崛,不僅增添了作品的浪漫主義氣息,而且與作品主人公的美協調一致,實現了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此等創舉,算得上《牽風記》對當代文學史的又一個貢獻吧。

在我們的生命中,會遇到很多好書,這些書或曾給過您生命的啟示,或曾讓您感受到美好,又或者讓您獲取知識、增長閱歷,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您和那本書的故事。

《企業家夜讀》

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之聲的一檔

專注於企業家群體的閱讀朗讀節目

每週日晚九點準時播出

優酷、咪咕閱讀、喜馬拉雅FM、

阿基米德FM、蜻蜓FM等同時呈現

往期精彩

袁雨來《原則》

於揚《有限與無限的遊戲》

衛鑫《茶詩四首》

丁曉宇《堂吉訶德》

朱葉青《瓦爾登湖》

錢倩《麗娃河》

王建宙《第四次工業革命》

何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王奇《體育頌》

毛大慶《鞋狗》

王樹彤《未選擇的路》

任匯川《青春》

管清友《早晨從中午開始》

勵行根《科學的價值》

徐和誼《相信未來》

陳忠偉《熱愛生命》

謝偉山《孫子兵法》

劉自鴻《必然》

胡葆森《循道追光 感恩時代》

程虹《我感到了陽光》

夏華《生如夏花》

張躍《九三年》

劉棠枝《平凡的世界》

譚文清《財富的福音》

曾強《雨巷》

艾路明《阿拉善之歌》

劉昕《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

梁建章《給我未來的孩子》

苗鴻冰《她走在美的光彩中》

餘鋼《門前》

俞敏洪《給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信》

尹燁《大醫精誠》

陳榮華《只有一個人生》

劉積仁《遠方》

宋志平《再別康橋》

閱讀的價值

讀書,獲得更多的生命經驗

慢下腳步,感受寧靜和自由

詩歌就像給靈魂洗澡

心靈深處有風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