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說-財務造假是什麼?我們從存貨說起

投資者說-財務造假是什麼?我們從存貨說起

對投資者來說,看財務報表進行財務分析是一項基本的技能。但是,事實上,財務報表數據=業務現實+會計處理,是按照一定的規則經專業化處理之後的對業務現實的數據反映。武大的謝教授曾開玩笑地說,會計學就是將“雜亂無章的真實”轉化為“系統的錯誤”的一門學科。

筆者認為,這麼說其實不無道理。對廣大投資者來說,就報表數據分析報表容易帶來的一個問題是——我們分析的往往是經包裝後的財務數據。經過會計處理之後的這個財務數據不一定貼近現實。

而“財務造假式”的會計處理更使財務數據與業務現實背道而馳。因此,對投資者來說,瞭解什麼是財務造假,以及瞭解如何通過一些報表外部特徵來發現財務造假的異常現象,是通過報表分析企業價值之外的又一門必修課。

01財務造假是什麼?

我們每天在A股市場看了太多的公司財務造假的新聞了。紛繁複雜的造假方式充斥我們的眼睛。事實上,太多的因素干擾下我們反而無法清晰地去了解財務造假背後的本質。筆者認為,

瞭解一件事物最好的方式就是剝開一層層表象去看它背後最純粹的原理,就像瞭解一個人最好的時刻就是當ta在你面前卸掉所有面具盔甲的時候(突然文藝了~我們重新嚴肅一點)。

那麼,你不禁要問,財務造假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其實這條等式是一個處於動態平衡的等式,它跟利潤表的聯繫是——投入的資產在生產過程中不斷消耗,轉化為費用,而企業產生費用的同時,往往也會帶來一定的收入,而收入減去費用之後形成的利潤就是資產的增值額;假設這個企業是可持續經營的,隨後這個過程不斷地循環往復,企業的資產不斷實現增值(這是理想狀況下~當然分紅之後資產會減,畢竟價值最終流向股東了)所以這條公式就變成——

“增值後的資產=原本的負債+原本的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費用為原本資產消耗的部分)”

從以上公式你也可以看出,資產的增值部分表現為利潤(收入-費用)。

所以,財務造假的普遍動機是,為了迎合投資者,我要把資產的增值情況誇大,所以要麼誇大收入,要麼把費用處理低。誇大收入,表現為虛增收入,比如提前確認收入,偽造銷售合同等;而把費用處理低,常常表現為延緩資產費用化的進度,把本該進入利潤表的費用繼續躺在資產負債表的資產項目上,比如將研發費用大幅資本化等。

當然財務造假也有另一種動機,就是隱瞞利潤,往往出於避稅的需要,那麼要麼壓低收入,要麼調高費用。把收入壓低,表現為把收入負債化,把收入放到負債裡,比如用來隱匿收入的預收賬款;把費用調高,一般表現為提前資產費用化的進度等。

所以,關於財務造假,馬靖昊老師說過,調高利潤,就是費用資產化,或虛增收入;調低利潤,就是資產費用化,或收入負債化。言簡意賅,八九不離十了。

02從財務造假說開,存貨造假的思路是什麼?

一般情況下,調高利潤,無論是虛增收入,還是費用資產化,對應的都是資產負債表的資產那一端必須增加。更簡化地思考,要誇大資產的增值,那資產負債表的資產端總得增加吧?不然這個報表不平可咋整?在A股市場,由於虛增貨幣資金被發現的概率較大,所以更多地選擇應收賬款和存貨作為虛增的資產。

所以,存貨造假的思路就是,為了虛增利潤,作為資產的存貨對應也要虛增。注意在本文中筆者就只舉例講一下虛增利潤的存貨造假,隱瞞利潤的存貨造假思路也是差不多的。那麼,這個存貨怎麼舞弊呢?大略有——

1. 存貨採購階段

把採購的存貨掛在“預付賬款”或“其他應收款”科目,所以最終可能隨著生產銷售這部分存貨實際已經轉為費用了,但在造假公司的賬上,它卻一直躺在資產端上,這就是我們上面說的費用資產化的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此外,還可以直接無中生有,偽造裝運單、存貨訂購單、驗收單等,為賬上虛增的存貨作證明。

2. 生產階段

核心思路還是費用資產化,就是把最終該流向營業成本的那部分“價值”一直放在存貨裡。具體的做法有:比如原輔材料領用了,但不相應結轉費用或材料假出庫,造成最終的成本費用不實;生產過程中出於生產需要用領的材料製造了一些專用設備,把它們列入資產等等。

3. 產品發出和銷售階段

人為調節結轉到主營業務成本的數量,或者隨意變更存貨的計價方法等。

4. 其它

表現在盤點、債務重組、非貨幣交易、關聯方交易、濫用會計政策及會計估計變更、濫提或少提存貨跌價準備等。

03作為投資者,怎麼從報表發現存貨造假的跡象?

作為投資者,我們沒法像審計師一樣親臨現場,所以不可能深入一線去審查企業存貨在賬上的形成過程。不過,審計師的一項武器——“分析性複核”,倒是每個投資者都可以借鑑的一種挖掘存貨造假跡象的武器。我們可以從報表整體對一些財務比率和趨勢進行分析、比較,通過其中不符合企業經營邏輯的異常之處,從而發現存貨造假的跡象。

首先是存貨增長與總資產增長不成比例。一般來說,存貨佔資產總額的比例應該是相對一致的,如果這種佔比跟行業、歷史相比較出現異常的不同,那就要好好注意一下是否有虛增存貨的可能。

其次是存貨週轉與銷售增長不匹配。如果看到存貨週轉率變低,存貨週轉慢,這個時候銷售卻異常增長。存貨賣得慢,銷售額卻增加了?這個在邏輯上就講不清了。那銷售額增加會不會是單次週轉的價格增加的原因?然而一般情況下銷售的商品以及商品價格是相對較穩定的,所以出現的這種異常值得關注。

再而是存貨與營業成本之間出現異常。存貨造假中,企業往往會將本應該計到營業成本的繼續放到存貨裡。這樣處理的結果可能就會出現存貨與營業成本之間的異常。以2009年的山下湖為例,該公司當年存貨4.7億,而營業成本2.16億,因為存貨銷售之後轉為營業成本,按這邏輯,這意味著這存貨需要兩年左右才能賣完,出現了很明顯的存貨與營業成本之間的異常。

另外,關注毛利率情況。如果企業將本應該計到營業成本的繼續放到存貨裡,那意味著營業成本的少計,毛利率會有變高的傾向,一方面可以關注一下該企業的毛利率與歷史、行業公司的對比,看看是否有異常情況;題外話,關於毛利率,還可以細化去關注該企業面對不同客戶時的毛利率情況——比如筆者見過一個案例,該企業對大客戶的毛利率反而高於對小客戶,這就出現異常了,為什麼你對大客戶反而有更強的議價能力,是否有隱藏的關聯關係?

此外,當我們在投資機構財務盡調中獲得更加一線的數據時,我們還可以利用“企業每年的產量與銷量之間的差額大致等於披露的庫存成本”這條商業邏輯去推敲該企業的庫存是否合乎邏輯。

以上是筆者對財務造假和存貨造假的總結,如有紕漏,還請指正。

歡迎點擊關注【小毛哥財經】,獲取更多優質財經專業知識分享及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