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拥有6万强悍的胡人骑兵,为何仍旧不是秦国的对手?

丿魚丶尕灬羙


赵国拥有6万强悍的胡人骑兵,为何还不是秦国的对手?这个问题本身很好回答。且不论赵国这6万胡人骑兵是否真正的强悍,就算它是当时最顶尖的机动部队,但又怎么样?我们只要翻开地图就知道,秦赵之间交接之地是连绵起伏的吕梁山脉和太行山脉,中间只有零星平地,所谓“表里山河”。这样的地形用骑兵作战,那不是自找苦吃吗?所以,赵国的胡人骑兵对于秦国来说没有任何威胁!我们回到历史,真正的秦赵正面大对决是上党对峙及其衍生的长平之战,这两场战争中赵国的主帅分别是廉颇和赵括,他们都没有用骑兵,而是组建的步兵为主的军队,这是赵国地形决定的。历史上赵国的胡人骑兵真正发挥作用的地方是在北方的雁门郡以外,大草原才是他们的乐园。

其实如果换一个问法:赵国军力强大,为何也不是秦国的对手?那会更有意思。

军事力量是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否则,二战时的法西斯德国也不会再苏联折戟沉沙。当然,我并不是说当时的苏联国力强于德国。但战争胜败的确是以国力为基础的综合因素的结果,而绝非单单军事因素!战国后期,赵国和秦国都是因变法而异军突起的超级强国。这两个大块头的对决直接决定了战国的走向,他们对决的结果当然也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军事。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使赵国拥有了当时数一数二的军事部队,可以正面硬刚匈奴,势力非常强。秦国的改革更早,商鞅变法之后建立了一直以“锐士”为标志的精锐部队,战力超群。两相比较,其纸面实力不分伯仲。

其二是综合国力。赵国的变法不彻底,局限于军事领域,而在经济和政治等其他方面变动很小。而商鞅变法使秦国发生的是脱胎换骨的改变,建立了一个耕战一体的国家,仿佛一战争巨兽,其战争的动员力和持续力高于赵国。长平之战后期,赵括之所以反守为攻,就是赵国国力已经支撑不住,急于结束战争,结果漏出破绽被精明的白起抓个正着。

其三是地形。赵国是四战之国,既东西南北都是强敌,有限兵力不得不分散各处,不利于集中优势。而秦国处于天下的西面,只有东面面对强国,本就强大再加上可以集中精力到一个方向,秦国的最终胜出就不难理解了。





周周说古今


赵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很多人都以为战国时期秦国是战国当中最强的,实际上,当时的赵国也丝毫不比秦国逊色多少。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政策,为赵国培养了一大批骑兵作战的人才,经历过这种军事改革后的赵国军队战斗力非常之强悍,而且赵国拥有大量人口,且周围有游牧民族,可供他练兵,某种意义上还可为其提供大量具有游牧民族血统的骑兵人才。

在当时,除了秦国之外,赵国的力量也是东方六国当中数一数二的强国,这也从侧面可以解释,为何长平之战,其余东方5国全部作壁上观。

因为对他们来讲,不管谁胜谁负,都将成为统一整个天下的候选人,这种情况下还不如看着他们打成狗,说不定自己还能趁他们双方元气大伤之际捡个瓜落,所以就出现了长平之战那种特别的情况——没有谁不清楚,在双方进行长平之战的同时,这个时候的赵国和秦国都非常虚弱,若是其他五国进攻赵国或一同进攻秦国,必然大有所获。然而,他们谁都不敢冒这个险。

赵国胡服骑射后的骑兵军队在长平之战确确实实地给秦军带来了很大的杀伤力,这一点毋庸置疑,赵括虽然纸上谈兵,但他也彰显了燕赵之地男儿的血性,就连他这样的人都英勇的战死沙场,更不要说那些如狼似虎的燕赵男儿了,经历过胡服骑射的赵国军队,打得非常的顽强,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最后取得胜利的白起将赵国战俘在战后全部处死,这一点可以看出,白起对赵国这些经历过胡服骑射军事改革后的赵国军队非常的忌惮。

我们可以看看号称虎狼之师的秦国军队在对阵赵军的时候都采取了哪些战术?一般情况下,像秦国这种虎狼之师,面对东方其他国家,往往都是长驱直入一路平a即可,几乎就跟虐菜一样的,可是对症,赵国军队,秦国上下显得非常的慎重,所有的战术策略应有尽有——赵将廉颇固守不出就使用反间计、秦国临阵换将(白起)就瞒天过海、赵括领兵,就巧使诱敌佯败之计…

凡此种种计谋策略,他们的应用背后就反映的秦国上下对于赵国军队实力的忌惮,除此之外,我们还都很清楚,所谓的战国时期的名将们,大多数都出自赵国。

可就算这样,秦国依旧取得了胜利,究其原因,想必还是因为秦国率先实现了政治改革,商鞅变法使得秦国的军队生产积极性得到大力提高,通过确定封建土地私有制,又使得农夫的生产性大大提高,耕战结合。

在与赵国对峙期间,正是凭借着源源不断的粮食供给,这种综合国力的对峙,再加上反间计的成功运用,这才使得赵国弃用廉颇的坚守策略,赵国当然知道廉颇的策略是正确的,但是,赵国确实支撑不了如此大的国力消耗了,赵括虽然被人骂,说他是纸上谈兵,可实际情况下,赵国已经无法长时间的供应量食了。

赵括,必须要率军出击,在用大量国力把赵国彻底击垮之后,国力虽然也有损失的秦国,但相较之其他东方六国,秦扫灭天下之势已成,统一也确实就是历史大势。


无笔史官


题主你是不是对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有什么误解?

胡服骑射的主要实现途径有如下两条,一是士兵效胡人衣冠,着短打长裤;二是辟原阳为骑邑,讲习骑射。本质上,胡服骑射是赵国在战国中期进行的一次军事改革,主要的改革成果是春秋时代的战场主力——比较笨重的由低级贵族驾驭的携带步卒的战车兵全面退出历史舞台,而代之以战国时代各诸侯国普遍推广的以骑射兵/近战骑兵与重装步兵加上征召步兵组成的新一代合成军体系。

赵武灵王的军事改革显著提升了赵国的军事实力,可谓非常成功。但是,说赵国大量征发乃至直接调用蒙古草原上的胡人骑兵,起码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见于严肃史学的记载,相反在赵孝成王末年赵将李牧还率军北击匈奴而夺取现在山西北部的大片土地以壮大赵国实力,因此说赵国军队里有大批胡人骑兵怕又是题主脑补?

然后……题主对秦、赵之间的战争怕不是只知道一个长平之战?实际上秦、赵之间的拉锯战持续百年且双方各有胜负,长平战前(前283年)燕、赵联军就曾经把白起围困于大梁城下险些交代了;长平战后(前257年)秦将王龁、司马梗攻邯郸,结果在赵、魏联军的打击下出尽了洋相,而后赵国复苏甚至到了“赵几霸”的程度,甚至在前247年还浪了一波“五国击秦”,把秦将蒙鹜打得非常惨;即使是秦王政时代开始以赵国为主要攻击目标的时候,秦军也在宜安、番吾之战被赵将李牧连续击败。因此,说秦军是天下无敌的虎狼之师在某种程度上是肯定有夸大的成分,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个人认为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借助了秦昭襄王后期的战略收缩客观上使得东方六国内耗加剧,而后在秦王政执政的初期,瞅准时机突然出手绝纵亲之腰割断赵、楚联系,才拉开了统一六国的序幕。


军武次位面


1.首先战争打到最后拼的是国家的综合国力,说实话赵军的战斗力经过胡服骑射后已经变的相当强悍,可以说和秦军旗鼓相当,但是打到最后后勤补己跟不上,粮草也没了,战还怎么打,而秦军不一样,秦国还有巴蜀这块粮仓可以供应战争,所以说战国不是输在军事方面而是输在综合实力。

2.其次赵国位于四战之地,周围都有别的国家虎视眈眈,没有稳定的大后方,战略纵深没有秦国大,秦国在灭了义渠,占领巴蜀之后大后方基本稳定,可以集中精力一心东扩。

3.赵国的变法不够彻底,只是单一的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农业,商业,制度方面还是停滞不前,没有什么改变,而秦国的变法比较彻底,更加系统和完善,制度,农业,商业全面提升,整个国家就是一部先进的战争机器,效率高,战斗力强。

4.人的因素,秦国代代有明君,而赵国从赵武灵王之后几乎没有出现过什么有能力的君主。

5.赵国战略上的失误,内部不够团结,误杀能征惯战之将,比如李牧。

6.政局不稳,内讧不断,天灾不断,比如地震,饥荒。


来是无迹去无踪


赵武灵王完成了“胡服骑射”,打造了赵国骑兵,可是战斗力说不上强悍。秦朝之前没有马镫和马鞍,缺乏相关的配套装备,你觉得赵国骑兵能形成多强的战斗力!

其次秦赵之间的战争,战场少有开阔的野战地带,即使赵国骑兵很强,还是施展不开。两国打仗基本上都是秦国进攻赵国,赵国依靠城池、壁垒防御,骑兵毫无用处。

再有就是秦国当时的军功制,把秦国打造成完美的战争机器,赵国这点骑兵根本不够看。秦国士兵的战斗力远在六国之上,这也是秦灭六国的保证。

不过赵国已经表现的足够好了,战国后期基本上是赵国独力抗秦,虽败犹荣!


养鹦鹉的蜜袋鼯


在战国后期,不要说赵国,就是合东方六国之力对秦作战,也未必有必胜之算。成功的例子是魏国信陵君魏无忌率领六国联军将秦军打回了函谷关,堵住函谷关口让其不敢出门。反例则是六国联军在楚国春申君黄歇的率领下,被秦军击败溃不成军。

因此战争获胜的关键不在于兵卒数量的多寡,也不在于兵种的强弱,战争的关键在于领军的统帅,国家的君主和后勤的保障。



骑兵的作用是用来突袭和骚扰,西汉时霍去病所率领的骑兵所采用的是斩首行动,骑兵从来不是决定战场胜负的主力军。战场上真正的攻坚力量在战国时期是步兵和战车,魏武卒就是重装步兵。

赵国除了精锐的骑兵和拥有一大批名将能臣外,无论是国君的贤能还是国力的强盛上,都无法和秦军对垒。这才是赵国不是秦国对手的根本原因,赵之败不是赵军之败而是赵国之败。

秦国之强强在秦孝公后历代君主的励精图治,强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富兵强,强在白起、王翦等人战无不胜,强在广纳人才远交近攻之谋,因此赵国除了纯粹的军事实力可以和秦君一战外,其他方面任何没有击败秦国的本钱。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我们不要忘了,赵国的地缘环境实在太恶劣了。战国时代的赵国,处在一个腹背受敌的位置,再也没有第二个国家那么惨了。根据《史记》的记载,廉颇曾经和齐国之间打过几仗。这意味着,赵国与东边齐国的关系并不很友好,齐国又是一个大国。有这样的强敌在东边虎视眈眈,会让赵国时刻留神,永远不能松懈。

因为赵国的孝文王和他的部下一直有矛盾,所以他部下的两个将军,因为局势所迫,被迫投靠了燕国。正因为此,赵国和燕国的关系也不算很好。两国之间偶尔有零星交战,不过比起其他的威胁,燕国已经算是相对友善的了。

赵国王南边是韩国和魏国,三国之间虽然同属三晋。但是他们只有在共同的外敌到来之前,三晋才会联合起来。但如果没有外来的巨大威胁,这些国家课是你来我往,成天打得不亦乐乎。众所周知的围魏救赵,就是魏国与赵国之间,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才有围魏救赵这么个说法。所以,赵国也必须要花一些精力,与南边的韩国与魏国维护好关系,至少表面上要过得去。

西边强大的秦国自不必说,赵国的北面还有匈奴。为了防御匈奴,赵国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造了一座长城。顺便说一句,我们总说秦始皇修建长城,其实并不是他一个秦朝修建了长城。因为北边经常有匈奴滋扰,所以赵国、燕国和秦国,三个国家都各自修建了一段长城。秦始皇之后做的事情,不过是把这三国的长城连接到了一起而已,并不是靠一国之力,独自修造了长城。

对于强敌环伺,腹背受敌的赵国来说,修建长城花费了无数人力物力。这对它又带来了一轮新的暴击。

有着如此恶劣的地缘环境,赵国又怎么可能崛起呢?又怎么可能对抗地缘环境极优,几乎没有任何后顾之忧的秦国呢?它的灭亡,几乎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结局。


渭水徐公


东胡、匈奴骑兵很厉害吗?厉害还至于让李牧给打败了?

赵国带胡人骑兵算是补充的二线部队,赵兵自己都让秦兵给揍了,二线部队又有什么作用?

况且,当时的骑兵就是轻装机动步兵,骑马就是速度快一点,能在马上射箭用弩,没有冲击力。远古骑兵中的重骑兵也就马其顿的伙友骑兵比较有名,但他们也是靠武器科技代差压制对手,自己装备青铜装甲和长矛,而他们的很多对手(除了波斯)跟石器时代差不多。匈奴和东胡骑兵的装备就是石器时代的水平,一直到班超经营西域的时候,史书还说匈奴兵有的还在用骨制箭头,何况战国时?赵国也不可能给胡人装备,一是自己也没有那么多青铜和铁质武器,二是不信任这些草原雇佣兵。

综上所述,胡人骑兵就是噱头,还不如赵人自己厉害,用他们来对抗秦国,无异于驱羊饲虎。

关注厕读大历史,每天分享历史知识,品味历史智慧。


厕读大历史




首先,我要说的是,这个问答,其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难道强大的兵力,就是取胜的唯一之道吗?这,根本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嘛。

恐怕没那么“粑和”。


春秋战国,其实,是不能分开看的,这里面有历史遗留问题。说穿了,一如三国中所说,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大趋势的一种现实返照而已。楚,齐,晋,燕,在春秋时期,其实都是大国,秦在春秋,不过是周天下手下的一个附属国而已。春秋时期,根本没这群西北蛋子的事。春秋和战国,有点像一战和二战,二战是一战的继续,战国又是春秋的继续。


好了,为什么赵人不是秦人的对手,是老天在开玩笑吗?战国七雄中,唯一一个敢于跟秦国叫板的,其实,就是赵国。为什么没其它国家的份呢?齐国,经济实力强,不过,人一富,就不思进取,又是老牌大国,说穿了,齐国就一群玩文化的种,他们,没血性。楚国,大而不强,连一个屈原都放不下,还放得下天下吗?韩,魏,四战之地,要想中原突围,难于上青天。吴起来动了一下,再无起色。燕,天生的根子不足,它想逆天,你以为是打策略游戏?按司马迁的说法,其实,秦赵是一个祖先,都是养马出身,都是天生的战士,所以,这两个国家一撞,必然慧星撞地球,这是两个国家的宿命,只能一呼之:既有秦国,何必还来赵国?


很喜有些人,一篇篇地将三国的武将,比了又比,真累得我,一见欲吐,无趣之极。神人般的关二爷,只吃了吕蒙一计,就灰飞烟灭了,武将,说穿的,只是战略的执行者而已,一人定胜负,你在开国际玩笑吧,呵呵。真正厉害的,是谋划策划的人。比如说前期刘备,刘关张已得三,按一些人的想法,就得嗨天了,还真不是,惶惶如丧家之犬,只有孔明先生一到,才算有了根据地,三国的局面,才算成了一局,所以,武力真不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


秦赵之战,其实是两种改革之后的一次大对决。秦至商鞅之后,进行了一场全民性的深入改革,这,才是决定秦国崛起的根本原因。而赵,只进行“胡服骑射”,说穿了,不过是一场军改而已,深入度与全面性,根本无法与秦相提并论。六万骑兵,就能决定一国的命运,是不是喜感过于强烈了吧?我有时甚至还怀疑,以赵那点经济实力,真能养得起这么多骑兵吗?毕竟,汉最强时,武帝时期,骑兵也不过二三十万吧。养骑兵,要真金白银,一如后世养门客,你得有钱呢。


秦赵的确是对手,不过,战争的背后,打的是钱,是经济,是政治,6万骑兵,真不抵事耳。


穿越中的书生


关于战国军队,历来有齐技击,魏武卒,秦锐士,赵边骑这样的说法。



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赵国得以强大,拥有战国时期最精锐的骑兵部队,其中包括许多的胡人骑兵。

可是为何赵国仍然不是秦国的对手呢?长平一战,四十多万军队全军覆没!



据我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国力上的差距!

从整体国力来说,赵国的国力远远不如秦国。秦国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以及数代君王的努力,在战国后期,已经是七雄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其拥有关中,江汉,四川三大粮食产区!而赵国多山地,产粮的也就晋阳,邯郸这两块地方!其从人口、耕地数量、经济实力方面都远不如秦国。



这就是为何长平之战中赵国会在劣势的情况下,转守为攻,主动出击,实在是耗不起了!

再强大的部队,也需要国力支撑,吃不饱,干啥都没力气。

第二,地形的限制

前面说道,赵国多山地!这种地形非常不利于骑兵的活动。骑兵的威力是要在平原中才能发挥出来。



所以,在同样多山地的上党地区,赵国由于骑兵发挥不出优势,败多胜少,最终长平一战,全军覆没。

而在地形相对平坦的代地,赵国在都城邯郸被破,国土大部沦陷的境地下,面对秦国的攻击,还依然坚持了数年。



第三,骑兵并不是主力!

虽然赵国拥有当时最为庞大的骑兵部队,但是在那个时代,骑兵还不是主要兵种。重装步兵与战车的配合才是战场主流。

赵国的骑兵主要是针对草原上的匈奴骑兵们,因为战车始终是跑不过战马的,经常搞得很被动。所以赵武灵王才选择用胡人的方法,以夷制夷!



然而在中原,大家更多的还是步兵与战车的正面冲锋,即使是在骑兵数量众多的赵军中,骑兵也只是起到一个辅助作用!其依然无法摆脱对于战车部队的依赖,成为真正独当一面的重要力量。

第四,作战思想的落后

虽然在面对匈奴时,赵国骑兵打得有声有色。但赵军并没有对骑兵的作战思想有一个系统性的提升。比如在长平之战中,强大的赵国骑兵居然没有进行过成建制的侧翼作战,要知道那是一场消耗战,后勤至关重要。



而拥有者更强大骑兵部队的赵军,明显可以利用骑兵的机动优势去骚扰秦军的补给。袭击秦军后方,截断对手粮道。但历史上的赵军不但没有这么做,反而被秦国的数只机动部队玩的死去活来。



实在是有些讽刺!

您好,我是白话历史君,请多指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