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被忽视的伟大电影中,波兰导演向观众展现了带“血”的青春

对大多数人而言,人生都是一条崎岖坎坷的成长之路,从出生时的呱呱坠地,到年老后的步履瞒珊,我们都因为环境的不断变化,自我心智的不断成长,而完成一次次或大或小的蜕变。

而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里,青春期绝对是人的一生当中成长最快,也是最危险的时期。所以很多人将其形容为“带血”的青春。在人生的前十几年中,无论是肉体还是心智,一个个体都完成了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原始积累,而在完成这些原始积累之后,成长的过程开始进入激烈的青春期。

在进入青春期之后,个体依然夹带着少年时对人生最纯洁的憧憬,但是他们又必须以一个成年人的身份走向社会。而社会反馈给青年的作用力,也不再像对待少年那样温和并充满保护措施,因为在社会大众看来,一个青年应该像一个成年人一样,不加掩盖,毫不避讳地去接纳一个完整、真实、甚至对青年们有些残酷的现实世界。而作为青年的个体呢?他们曾经在少年时期,总是隔着一层保护玻璃对这个世界进行窥探、观望,在他们的内心其实早就已经跃跃欲试了,他们也早就看不惯这个社会中的种种“怪现象”了,无论是爱情,无论是职场,无论是另外种种的社会行为,他们早又了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就这样青年个体的见解和认识,社会的真实和残忍,在一个个体的青春期中,狭路相逢。

而这段青涩青春和成熟社会的“狭路相逢”便构成了一个个体在青春期的主要成长过程,而在这个激烈的过程中,他们之间碰撞出的有烟花绚烂般的美好,也有头破血流,支离破碎的残忍,这种残忍有时候是肉体的,有时候是梦想的,有时候甚至是灵魂的。

这部被忽视的伟大电影中,波兰导演向观众展现了带“血”的青春

在1970年的时候,波兰导演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执导了一部名为《早春》的关于青春期成长的影片,这部新浪潮影片用一个名叫麦克的15岁青年男孩和名叫苏珊的25岁青年女孩的畸恋故事,解构了青春期的美好和残忍。影片随着一首摇滚乐开始,而出现在银幕上的,则是一位文雅、腼腆、羞涩的金发男孩。他名叫麦克,刚刚步入社会,他在一所公共澡堂里找到了一个做服务生的工作。这是麦克步入社会后的第一份工作,他在最初对待工作时有些兴奋,又有些不知所措。

而在澡堂中已经工作多时的苏珊在不经意间成了麦克步入社会,进入工作的领路人,而又因为这个机缘巧合的机会,麦克疯狂的爱上了成熟、美丽的苏珊。然而一个15岁,刚刚步入社会的青涩少年,与一个25岁,即将进入婚姻殿堂的微熟青春女孩,对于爱情的诉求是有很大的区别的。麦克对苏珊的感情,是在荷尔蒙的作用下,一种单纯的,没有任何功利参杂的情感,而苏珊诉求的爱情呢?或者说她已经不再是诉求爱情了,她是在通过爱的方式,去实现生活条件上的进化,去满足自己内心对这个世界的虚荣。

这部被忽视的伟大电影中,波兰导演向观众展现了带“血”的青春

苏珊和麦克,在社会上,他们的地位都是卑微的,底层的。他们在澡堂工作,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以外,他们还想方设法的从客人那里得到一些小费,而这些小费是要有代价和付出的,这些付出,在麦克看来,是一种肮脏的交易。但是苏珊却习以为常,有时候为了得到小费,苏珊还会刻意和麦克换工作区域,她让麦克去女浴室,而她自己则去男浴室,以便他们获得更多的小费。

但是这种行为,并不是青春和这个世界达成的协议。刚刚进入青春期的麦克,对这个世界依然抱有着最纯真,最美好的幻想,这其中也包括苏珊,他不能接受苏珊为他安排的“机会”,同时他也不能接受苏珊在他眼里的“自甘堕落”。麦克在疯狂迷恋上苏珊的同时,他也深深的恨上了她,在他对苏珊疯狂的爱,和对苏珊深深的恨之间,便是残忍的青春。

这部被忽视的伟大电影中,波兰导演向观众展现了带“血”的青春

青年和少年最大的变化在于,个体对这个世界的诉求不再仅仅的停留在虚无的幻想和梦想之上,在青年的时候,人们开始学会像成年人一样,对这个世界发出最真实的诉求。人们在青年时期,开始渴望着去践行自己少年时期就已经为人生准备好的的梦想和理想,所以当青春期的时候,人们开始昂首阔步,又略带羞涩地走在人生大道之上,就好像麦克跟踪苏珊时,在俱乐部的门口徘徊游弋。这个时候的麦克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敲开属于成年人世界的大门,他无法进入俱乐部,因为他没有足够的钱买票,他无法带给苏珊安全感,因为他没有足够的钱买钻戒,但是他却有着自己最固执的,对人生的假设和诉求。

在现实社会用金钱衡量麦克的同时,麦克也在用自己理想的标准去衡量这个世界,去衡量苏珊,他热爱苏珊因为深入社会的原因,身上所具有的成熟迷人的气质,但是他又不能接受苏珊因为深入社会之后,被异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金钱观。麦克成长过程中的自我矛盾,是青春期最具标志性的特征,一方面他们渴望于成年人社会里的诱惑,一方面他们迷恋于少年时的理想和梦想,而两者之间的严重不匹配,造成了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由内而外的矛盾和挣扎。

而如何去平衡这种矛盾和挣扎,则是青春期成长的永恒命题。

这部被忽视的伟大电影中,波兰导演向观众展现了带“血”的青春

但是这种挣扎对每个人的青春而言又是残酷的,经历过青春的人都明白,青春就仿佛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这个过程是炙热的,是强烈的,是矛盾的,是残忍的,是痛苦的,也是危险的。而正是这种力量,也造就了青春期是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蜕变,这种由肉体到灵魂上的撕裂感,让人们在青春期无时不刻的都能感受到自我的进化和成长。在这个过程中,灵魂和肉体都充满了关于成长的烦恼和痛苦。如影片中的麦克,他在成年人的世界中,因为对苏珊的感情而横冲直撞,他敢于用自己的自行车去阻挡教练的汽车,他敢于把苏珊的人体画像抢走,他不顾后果,他也不计代价,但是他又是羞涩的,胆怯的。麦克的羞涩和胆怯是一种青春期自我的不自信,而麦克的横冲直撞,则是青春对于现实社会法则的蔑视和不屑。

这部被忽视的伟大电影中,波兰导演向观众展现了带“血”的青春

而就是在这样剧烈的成长过程中,青春期又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一个充满自尊,又不具有足够力量的青年,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是没有太多的话语权的,就如同和苏珊约会的已婚体育老师,他其实也是麦克的老师,但是他对麦克的态度是不屑的,这种不屑不是蔑视,而是轻视,因为他们知道这个少年的分量,以及他掀不起什么风浪。但是这个体育老师也会对麦克嫉妒,因为他也懂得那份关于青春的情怀,而麦克对这个体育老师呢,可不比仅仅是嫉妒,更多的是一种蔑视。

而苏珊对麦克呢?苏珊纵然能够凭借自己的美丽魅惑众生,但是她依然明白,她没有得到爱情中最珍贵的元素纯洁和真诚,所以当苏珊遇到麦克的时候,她也被他身上青春的味道所吸引,但是她知道,这种味道稍纵即逝。所以她对麦克,仅仅是一种戏虐性的占有欲和控制欲。苏珊不明白的是,青春的力量是迷人,炙热的,但是又是极难控制的,无论是这个社会,还是青春本身的个体,当我们面对青春的力量和谜题时,我们总显得是那样的无可适从。一方面我们没有理由,也不忍心去毁灭,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去毁灭。

这部被忽视的伟大电影中,波兰导演向观众展现了带“血”的青春

大部分青春力量的消逝,是随着青春期个体对社会的深度参与后,在一次次和现实社会的碰撞后,一点点,循序渐进地被自我的成长所消解掉。而另有极少部分的青春,就如影片中的麦克一样,他们在无法得到完全控制的力量的左右下,在不经意间毁掉了别人的,也是自己的青春。

这部被忽视的伟大电影中,波兰导演向观众展现了带“血”的青春

影片的结局看似是残酷的,而这不过是导演将青春的逝去,浓缩在了那残酷的一瞬间。而在这份畸恋中,青春被导演用新浪潮电影标志性的纪实镜头,描绘的残忍而又充满了魅力,在清晰的电影语言中,银幕前的观众仿佛能够看到青春的纹理,而影片中的摇滚乐,则是青春期成长过程中,灵魂被成长力量所撕裂的声音,这种声音清晰而残忍。

最后苏珊染红了泳池的鲜血,则是用来形容青春最恰当的颜色,这种颜色不是红色的,而是“血色”的。

《早春》这部影片在上映之初并未得到太过关注,但是随着时光流转,人们越发认识到这部48年前新浪潮时期影片的魅力,英国的《视与听》杂志,将这部影片誉为被忽视的佳作之一,可见这部影片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