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出征的北伐軍為何只打吳佩孚、孫傳芳和張作霖,而不打其他軍閥?

程路峰


這個問題問得好,非常有利於我們瞭解一下北伐戰爭,以及當時全國的勢力劃分。我們先來看一下1926年全國軍閥的割據圖:


1911年辛亥革命之際,袁世凱通過逼迫清帝退位,從而當上了代理民國大總統,此後又通過一系列的行為,成功把“代理”二字拿掉。緊接著還不滿足,竟然大開歷史倒車,違背全國人民的意願稱帝。

在袁世凱逐漸暴露他的野心之時,當初發動辛亥革命的革命領袖們,已經逐漸感覺到不對勁,於是集結有生力量,以兩廣為基地,團結各地地方軍閥,組建國民革命軍,相繼發動了二次革命、兩次護法運動、護國運動、北伐戰爭等。


在這些革命中,北洋政府與國民政府各有勝負,而角逐出最終贏家的,就是北伐戰爭。

從1912年起,到1928年止,長達16年的鬥爭,北洋政府與國民政府二者只能存其一。而張作霖、吳佩孚、孫傳芳皆是北洋嫡系軍閥,只要他們一天不敗,北洋政府就一天存在著,所以北伐軍的首選目標自然是這三位軍閥。

那麼北伐軍為什麼只打張作霖、吳佩孚、孫傳芳,而不打其他軍閥呢?其實當時北伐軍武北洋軍是不死不休的狀態,但其他地方軍閥,都可以是北伐軍可以團結的力量。


1926年,當北伐軍正式誓師,決心傾盡全力北伐,與北洋軍閥殊死一搏後,吳佩孚、張作霖、孫傳芳、張宗昌等軍閥,也不得不對北伐軍的勢頭刮目相看,重新部署力量。至於那些地方軍閥就更不用說了,少不了與北伐軍暗通款曲,以求在混戰中得以自保。

比如有“銀面金須將軍”之稱的貴州省長袁祖銘,就是第一位歸順北伐軍的地方軍閥,自願將黔軍加入國民革命軍。再比如原任北洋政府鄂軍司令、駐守在長沙的夏鬥寅,在北伐戰爭開始後,他經過一番權衡利弊,決定接受廣東方面任命,編為國民革命軍鄂軍第一師師長。


其實不止地方軍閥,就是張作霖、吳佩孚、孫傳芳的部下,在北伐戰爭節節敗退之際,也都紛紛與北伐軍暗中聯繫。

比如1926年9月5日,北伐軍何鍵、夏鬥寅兩個師部與北洋軍高汝桐部激戰,吳佩孚接到戰報後立即調當時的湖北都督劉佐龍增援。結果9月7日,劉佐龍就歸順國民政府,被委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五軍軍長一職。

根據劉秉榮所著的《北伐大戰》記載:1926年9月7日,吳佩孚在查家墩司令部召集高級將官商議軍情,突然一發炮彈破空而來,落入荷花池中,未曾爆炸,從炮彈的方向來看來自漢陽,吳即下令追問,當電話問劉佐龍時,劉稱誤發。然話音沒落,又一顆炮彈落下,再問劉,劉已不接電話……吳急召靳雲鵬,然靳遲遲不歸,又聞靳已倒戈於北伐軍,將派兵截斷查家墩總部四周通路,吳大恐,遂連夜逃離漢口。


劉佐龍臨陣倒戈不算,還直接把炮彈對準吳佩孚的戰時根據地。再聯想到之前的夏鬥寅和之後的靳雲鵬(有意於北伐軍合作,但吳佩孚退至他所在的信陽,靳終究沒有投奔北伐軍),當時北洋軍早已軍心渙散,無心抵抗了。

北洋政府必打,地方軍閥有機會就爭取,不戰而屈人之兵,這可以說是北伐軍的策略,也是北伐戰爭勝利的關鍵。就算是有些地方軍閥爭取不來,只要最大的勢力北洋政府垮臺後,那些地方軍閥就不得不歸順國民政府。只要結果是一樣的,那為什麼去打地方軍閥,徒增傷亡呢?


進而讀史


做事情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打仗更是,講究的是戰略戰術。經過連年的你爭我奪,當時的國內局勢大體如下。先說說提到的那些軍閥們的狀況。

馬步芳(1903~1975),1926年的馬步芳剛剛23歲,羽翼未豐,剛剛投入馮玉祥麾下不久,北伐時他還稱不上軍閥。

龍雲(1884~1962),那時是滇軍唐繼堯手下的軍長,1927年才發動政變推翻唐繼堯,此後他接受南京政府委任,任國民革命軍第38軍軍長,後被任命為雲南省政府主席,主政雲南18年。北伐時第5軍大部留守廣州,李濟深坐鎮指揮,防備滇軍唐繼堯的入侵。


劉湘(1888~1938),楊森(1884~1975),這兩位川軍大佬,一直忙著和滇軍鬥法,相互之間也時有傾軋。1926年6月,劉湘派代表會晤唐生智,表示要參加北伐。11月,劉湘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21軍軍長。楊森屬於騎牆派,一面響應北伐,一面和吳佩孚暗通款曲。1928年,因為庇護兵敗入川的吳佩孚被南京政府免職。

閻錫山(1883~1960),1905年加入同盟會,1913年脫離改組後的國民黨。支持袁世凱,支持段祺瑞,相繼失敗後,奉行“保境安民”政策,拒絕參加軍閥混戰。為保護自己地盤不被馮玉祥的西北軍侵佔,1926年初聯合吳佩孚、張作霖共同對馮作戰。屬於國民黨和北洋軍閥共同拉攏的對象。1927年,閻錫山宣佈服從三民主義,改稱國民革命軍晉綏聯軍總司令。


李宗仁(1891~1969),1926年之所以能以恰當的時機誓師北伐,就是李宗仁力主策動的。經過多年混戰,李宗仁、沈紹竑、白崇禧後起之秀率部打跑了盤踞廣西多年的陸榮廷、沈鴻英等舊軍閥。1923年,白崇禧作為代表去粵面見孫中山,表示不要糧、不要餉、不要槍,只要三民主義。1926年1月26日,桂系第一次和汪精衛會面。後來雙方正式提出統一兩廣的方案,以圖問鼎中原。而觸發北伐的源頭,是當時湖南省長趙恆惕(1880~1971)和唐生智(1890~1970)

爭權,吳佩孚藉機征討趕走趙恆惕的唐生智,李宗仁派第7軍派1旅入湘協助,才守住衡陽一線。成騎虎難下之勢,李宗仁認為此時是北伐最好時機,在廣州到處遊說,終得第4軍軍長李濟深大力支持,北伐計劃自此展開。所以北伐伊始老蔣是總司令,唐生智是前敵總指揮。

馮玉祥(1882~1948),幾次倒戈後通電下野出國,1926年8月從莫斯科回國,1926年9月率部在五原誓師,聲援國民政府的北伐,決定“固甘援陝,聯晉圖豫。”

分析下來,需要打的北洋軍閥就是佔據湖北、河南、直隸的保定、大名一帶,掌控京漢線的吳佩孚;以閩、浙、贛、蘇、皖五省聯軍總司令的名義統治長江中下游的孫傳芳;以及勢力範圍主要集中在東北,華北的熱河、直隸和山東的張作霖。他們有野心、有實力,對革命是堅決反對,一旦停止內部爭鬥,必會揮師南下,以湘鄂為基地威脅兩廣。

“遠交近攻”的戰略自春秋戰國以來,常用不衰。國民革命軍制定的也是各個擊破、分化瓦解的策略。第一進攻目標是吳佩孚,不僅因為他佔據聯通南北的交通要道上,更是因為孫傳芳因吳佩孚和張作霖不計前嫌的合流憤然不已,如果攻打吳佩孚,孫傳芳不會援手。吳佩孚的兵力在第二次直奉戰爭受到重創,還沒有完全恢復。當時還分兵在北京的南口和馮玉祥部交手,首尾難顧,回師南下後被北伐軍連連打敗。可是又忌憚張作霖會藉著出兵的機會吞地盤,不敢讓奉軍跨界幫忙。直至慘敗才入川躲避。第二進攻目標是孫傳芳,張作霖擔心孫傳芳倒戈遂前去拉攏,不敵北伐軍時,孫傳芳轉而投靠張作霖。

張作霖本來是打算與老蔣和談的,可惜雙方的後臺利益不同,只好在武力上見真章。奉軍不敵,意圖退守東北。未成想張作霖返奉途中在皇姑屯遭日本人暗算身亡,張學良不久後通電易幟,全國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


文史今安在


這個問題有意思。提問者本身是想中國有那麼多軍閥,比如還有四川二劉、青寧兩馬、山西的閻老西、雲南的龍雲等,那麼為什麼非要對著這三位?

北伐一開始,確實把目標對著這三位,但也不是一棍子打死。當時,廣東政府內部對這三位有不同看法,提出的口號是“消滅吳佩孚,團結孫傳芳,妥協張作霖”。很明顯,對這三位的態度是不同的。

先來看,北伐為什麼把吳佩孚定為首要目標?

吳佩孚必須消滅,這是國民革命的底線。原因有三:第一,吳佩孚控制的湖南擋在廣東政府門口,幾次北伐都被擋在湖南。所以,你吳秀才佔領湖南,便是原罪,這就是我要打你的理由。第二,吳佩孚在北方攻擊馮玉祥,在湖南進攻唐生智,而馮、唐都是廣東政府的盟友,唐還直接派人到廣東求援。為了南北這兩個盟友,廣東政府也要消滅吳秀才。第三,早在二次直奉大戰開始前,孫總理就和張作霖,盧永詳組成反直三角聯盟,目標直指吳佩孚(當時正躊躇滿志準備武力一統天下),現在可以說是新仇舊恨一起算。所以,首選打擊目標是吳秀才,一點都不奇怪。

再來看,北伐為什麼要“團結”孫傳芳?

孫傳芳是直系後起之秀,兵強馬壯,糧彈充足,當時佔領東南五省,是中國最富裕的地區,軍事力量,經濟實力都很不錯,加上他和廣東政府沒什麼仇恨,又剛打了一場驅奉戰役,打敗了不可一世的奉軍。因此,在廣東政府眼裡,這個孫馨帥是屬於可以爭取過來的。

最後,來看北伐為什麼要“妥協”張作霖?

張作霖是當時中國實力最強的軍閥,沒有之一,基本統治了半個中國。對於這麼一個龐然大物,當時還算弱小的廣東政府無力與之正面交鋒。當時,廣東加上廣西全部兵力不到10萬,而奉軍明面上就有將近40萬軍隊。廣東方面已經和吳佩孚撕破臉,同時孫傳芳敵友不明。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貿然得罪奉系,實在不明智。飯要一口一口吃,還不到和奉系翻臉的時候。所以,妥協張作霖在當時是個不錯的選擇。

說完當時的形勢,再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什麼北伐前,會針對這三位提出口號和政策,而不管其他人?原因有兩個:

第一,這三位都是老北洋。吳佩孚曾是老北洋第3師師長,孫傳芳是第2師師長,張作霖是第27師師長。北伐的目標是北洋軍閥,所以,三位首當其衝。

第二,吳、孫、張三位在全國各大軍閥中實力最強,並且有統一中國的實力和野心。從威脅論角度說,打擊他們三個,也是理所當然的事兒。這三位都被拿下,其他軍閥也就不在話下了。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為什麼北伐軍只打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而不打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馬步芳、劉湘、楊森、龍雲等軍閥?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有助於我們更加全面的瞭解民國時期的軍閥!

軍閥其實都是來源於清末新軍,不同的在於中央和地方,中央就是北洋新軍,演變為北洋軍閥,而地方就是地方新軍,形成地方軍閥如桂系軍閥、滇系軍閥。

在袁世凱死前,孫中山就聯合蔡鍔等地方軍閥發起“護國”“護法”等反袁反北洋軍閥的鬥爭,後來袁世凱、蔡鍔他們這一輩的死了,北洋軍閥就分為三個派系,一個是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一個是以馮國璋(後被曹錕、吳佩孚蓋過勢頭)為首的直係軍閥,還有就是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

可以說,誰主導了北洋政府,誰就是中國的老大,在這一時期,段祺瑞,馮國璋,曹錕,張作霖等輪換執政,根本沒有南方革命軍什麼事,而且孫中山的自己的“北伐”(就是孫中山指揮的護國護法什麼的全失敗了)。

在這種情況下孫中山通過國共合作,獲得了蘇聯的支持,趁著北洋軍閥戰亂,努力發展自己,到了1926年北伐前期,也正是奉系打敗直系(皖系之前已經被直系幹掉了)的時候。

如上圖,1926年北伐之前,可以說廣州國民政府是在桂系的地盤上建立的,也就是獲得了桂系的支持,這個桂系軍閥已經不是原來的桂系軍閥,而是以李宗仁、白崇禧為首的“新桂系”,在1927年滇系軍閥也由龍雲取代了唐繼堯,成為“新滇系”。

當時革命軍主要是進取中原,不願染指四川,這就解釋了題中,為什麼北伐不打李宗仁,不打龍雲的原因。


但是北伐軍為什麼不打馮玉祥和閻錫山呢?

因為,他們也是自己人!馮玉祥和閻錫山按理說都應該算是北洋老人,但是他們都處在北洋軍閥的邊緣,閻錫山幾次想進軍北京都被打回來了,而馮玉祥前後幾次倒戈,把北洋中的皖系、直系、奉系得罪了個遍,因此,在北伐之前應李大釗的邀請回陝西策應北伐。

馮玉祥和閻錫山也是北伐的軍隊,只不過他們不是蔣介石直接領導的北伐軍,而是在北洋政府的西部與北伐軍形成南北夾擊之勢。

而北洋軍閥到北伐時期,經過近十年的鬥爭,皖系徹底從被打敗了,北洋政府形成了以奉系軍閥為主導,直系為輔的局面,北伐開始的時候,北洋軍閥內鬥還沒停止,吳佩孚在二次直奉戰爭中大敗,還沒喘過氣;孫傳芳也是通過兩年剛興起,腳跟還沒站穩,就趕上北伐了,所以國民革命軍北伐的時機剛剛好!

北伐並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國民革命打擊北洋北洋,而是一次新軍閥取代老軍閥,地方軍閥取代中央軍閥,是蔣介石、聯合李宗仁、閻錫山、馮玉祥打擊張作霖、吳佩孚、孫傳芳的一次最大規模的軍事對抗。

北伐過後,軍閥割據煥然一新,但只是老人換新人,從本質上並沒有改變派系林立的問題,這也是國民黨後來敗北的主要原因。


史論縱橫


有位偉人說過“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是革命的首要問題”。北伐戰爭自然也是如此。

北伐戰爭的敵人與朋友,大體有三個標準:北洋中央政府執政者與問鼎者、現實危機、歷史淵源。依據這三個標準我們就基本可以梳理出來北伐的敵人是誰了。

1、北洋政府的執政者與問鼎者

自袁世凱死後,北洋內部逐漸風烈;在馮國璋死後,為爭奪中央政權直接開始兵戎相見。先是直系打敗了皖系,再是直系打敗奉系,再者奉系聯盟打敗直系。此時直系內部分化出吳佩孚、孫傳芳、馮玉祥三支,馮部稱為國民軍,與奉系聯合執政,後被排擠出核心(且與奉、吳等鬧僵)。通過這裡可以看出1926年北洋的執政者為張作霖,問鼎者為吳、孫。張吳在對馮上一致。

(北洋軍閥勢力圖,隨著時間勢力範圍有變動)

中山先生在廣東護法等一系列活動都是為了推翻北洋軍閥,實現民國。其北洋政府的問鼎者與執政者都是敵人,必須推倒。

2、現實危機

吳佩孚雖然和張作霖言和,共同對付馮玉祥,大兵集結南口,準備決戰。但在兩湖也在部署南下,先消滅唐生智部,直接平定廣東。

所以出於先發制人與保障盟友就自然北伐了,這種情況下敵人就是吳佩孚。

至於孫傳芳與張作霖屬於第二梯隊。至於其他軍閥我們就要從歷史遺留看了。

(北伐戰爭)

3、歷史淵源

相對而言,閻錫山是同盟會元老,一直建構著中山先生說北伐到河南即騎兵響應的訓話。是北伐潛在的盟友。

國民政府在統一兩廣後,李宗仁、白崇禧部已經被編為第七軍。

龍雲稱率滇軍東征廣東,但被李、白擊敗。

四川軍閥、西北軍閥在混戰中不重要,不列入考慮階段。

(二次北伐的時候就看出來了)

馮玉祥在南口會戰失敗,所部暫居五原,勢力弱,且之前與中山先生有過合作,一起搞“國民運動”,是潛在的盟友。

到這裡,基本就應該明白了。

總結:

北伐戰爭要的是天下,不僅僅是地盤。所以根本上是要“打倒列強除軍閥”,主要就是指佔據北伐政府中央與問鼎中央的軍閥。再者現實危機與歷史淵源影響了該聯合誰,該先打誰的問題。

故而形成了後面的歷史。

參考文獻:

張真真. 蔣介石軍事思想與實踐研究[D].上海師範大學,2017.

羅志田.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轉折(下)[J].近代史研究,2013(06):42-61.

張新志. 北伐戰爭中的安徽戰場[D].安徽大學,2013.

羅志田.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轉折(中)[J].近代史研究,2012(06):11-26.

羅志田.國進民退:清季興起的一個持續傾向[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5):5-19.

羅志田.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轉折(上)[J].近代史研究,2012(03):4-27+160.

羅志田.轉折:1924—1926年間北洋體系的崩潰與南方新勢力的興起[J].近代史研究,2011(04):149-159.

王志. 蘇聯、共產國際與北伐戰爭(1926-1927)[D].天津大學,2011.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因為其他能阻擋北伐軍的北洋軍閥在北洋軍閥們自己的內戰中都被消滅了。

從袁世凱建立北洋軍之後,北洋大致分為兩大派系:直系和皖系。而張作霖的奉系只能算旁支。

所謂皖系還真不是說領軍將領都是安徽人,而是這個派系的首領是安徽人段祺瑞,說實話,段祺瑞和後來的曹錕、吳佩孚、張作霖甚至蔣介石都不一樣,他不單純的依靠軍隊,或者說他還真沒有東北軍之於張作霖、中央軍之於蔣介石、北洋第三師之於吳佩孚那樣的嫡系部隊,他更多是靠他主政北洋政府中央以及多年以來在北洋系統內的威望。

可以說段祺瑞還算是舊中國最後一個政治家色彩比較濃厚的軍閥。

當然,皖系最後被直系打垮原因也在於此:和軍隊關係沒有直系緊密。

說完皖系再說直系,直系第一代大佬是馮國璋,他和段祺瑞很像,他們都是做官而不是做軍閥,所以段祺瑞憑藉政治手腕屢次戰勝馮國璋。

但是等曹錕和吳佩孚上臺就不一樣了,他們和軍隊的關係比段祺瑞可緊密多了,說實話,老說北洋軍閥,北洋軍閥,北洋要到曹錕和吳佩孚、張作霖這個時候才是真正的北洋軍閥。

直皖大戰以直系勝利而告終,在這個過程中一批忠於皖系的北洋軍閥或被消滅,或被架空,或被迫下野,總之北洋軍閥數量在直皖大戰過後已經大大減少了。

而這個時候不被直皖放在眼睛裡的張作霖已經悄然在日本人幫助下完成了東北的“一統”,緊接著就是直奉爭霸。

兩次直奉戰爭的結果就是北洋嫡系被旁支徹底打垮,直系最核心武力,號稱天下第一的北洋第三師完全被打垮。

這個時候孫傳芳都還沒有出現呢。

張作霖打垮曹錕和孫傳芳後志得意滿,還任命楊宇霆做江蘇督軍(直接導致郭松齡反奉),但是奉軍軍紀實在太壞,具體不展開,總而言之,惹惱了孫傳芳,起兵驅逐了奉軍。

也就是說1925年孫傳芳才登上歷史舞臺,別看孫傳芳號稱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其實軍隊勢力很差,畢竟之前才是旅長。軍隊軍服都破破爛爛,被稱為“漁網裝”。

而奉系這邊剛好也經歷了郭松齡反奉事件,奉系新軍元氣大傷。

也就是說等到北伐軍北伐的時候,北洋只剩下聚攏殘兵敗將的吳佩孚,元氣大傷的張作霖和根基淺薄的孫傳芳。

所以不是北伐軍只打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而是隻有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給北伐軍打。


蘭臺


整個民國,幾乎就是軍閥混戰的時代,從1912年民國肇始,到1949年結束,38年的時間內可謂是城頭變換大王旗,大大小小的軍閥難以計數。

籠統地說,民國可以分為兩個時期,一是1912年到1928年的北洋軍閥時期,二是1928年到1949年的國民黨新軍閥時期。

在北洋軍閥時期,中國政府是北洋政府,在國內則是北洋軍閥和地方軍閥並立。北洋軍閥組織上由李鴻章的淮軍孕育而來,但其形成是由北洋大臣袁世凱天津小站編練新軍,而地方軍閥則是由清末編練的地方新軍形成。

北洋政府時期的軍閥混戰最主要的就算北洋軍閥皖系、直系和奉系的爭鬥,地方軍閥除了南北對峙的時候露露臉,其他時候也互掐,但並不能影響到北洋政府。

當時間來到1924年,地方軍閥逐漸開始輪換,各方首領大多換人,即便不換,地方軍閥的站隊也發生了變化,最主要的就是他們都名義上或者實際上跟廣州政府有所關聯。

比如閻錫山,他是從辛亥革命走過來的老油條了,奉行“保境安民”政策,拒絕參加軍閥混戰。屬於國民黨和北洋軍閥共同拉攏的對象,再者他的地盤山西離廣州政府還遠著呢,必須要打敗吳佩孚才能跟山西相接壤。

馮玉祥不用說,倒戈將軍,1926年9月率部在五原誓師,聲援國民政府的北伐,決定“固甘援陝,聯晉圖豫。”是廣州政府的盟友,當時肯定不打。

李宗仁是新桂系首領,新桂系和舊桂系的交替是最典型的地方軍閥換人,李宗仁更是非常擁護三民主義,力主策動北伐,北伐軍的主力就是兩廣軍閥的部隊。

馬步芳是後起之秀,當時還沒起來,還是馮玉祥的馬仔,北伐軍也不會去動他。

劉湘和楊森都是川系軍閥,當時四川軍閥數量不少,都是在互相傾軋或者跟滇軍死磕,龍雲正是滇軍唐繼堯手下的軍長,所以這三人都無暇他顧,再加上他們的地盤在西南,廣州政府志在問鼎中原,在他們不搞事的情況下不會先去搞他們,只是留下第5軍鎮守廣州防備滇軍入侵。

其實一句話說明,廣州政府畢竟實力有限,1926年7月9日誓師北伐時,北伐軍共八個軍,約10萬人,加上廣東的留守部隊和預備隊,也才15萬人左右。

而在對面,北洋軍閥三位大佬,吳佩孚盤踞在兩湖、河南,擁有25萬軍隊;張作霖控制東北、華北的熱河、直隸和山東,左右北京政府,擁有35萬部隊;孫傳芳佔據東南五省,擁兵20萬,每一個實力都遠大於北伐軍。

北伐之初,不僅北洋軍閥不認為北伐軍能夠幹掉他們,北伐軍自己也覺得不能同時搞掉三大軍閥。所以北伐軍初期的口號就是隻打吳佩孚,不理孫傳芳,聯合張作霖。

三大軍閥跟上面那些地方軍閥不同,他們是北洋軍閥的嫡系,手裡握有明面上的中央政府北京政府(北洋政府),而且個個實力雄厚,都有武力統一之心,是廣州政府的大敵。

其中,吳佩孚佔據的湖南是北伐軍跟北洋軍閥首席爆發劇烈衝突的地方,圍繞著湖南的爭奪,北伐戰爭正式開始,而湖南是北上通道,北伐軍是一定要拿下的。

相比之下,孫傳芳態度沒有吳佩孚那麼堅決,而且在等著坐收漁利,態度很是曖昧,北伐軍就將其暫放一邊,等收拾了吳佩孚再回來對付孫傳芳。

而張作霖太遠,能夠利用他與吳佩孚的矛盾聯合進攻吳佩孚更好,就算不能,給張作霖一些許諾讓他坐著看,那對北伐軍也很有利。

當然,當相繼消滅吳佩孚和孫傳芳以後,北伐軍還是跟張作霖槓上了,奉軍戰敗,張作霖退回東北,在路上被日本人炸死。

此後國共兩黨決裂,蔣介石成立南京國民政府,並開始對其他地方軍閥進行收編和消滅。各地方軍閥紛紛表示擁護國民政府,直到東北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東北,國民政府在形式上一統全國,接過北洋政府中央政府的名號。

但軍閥依然存在,新的軍閥混戰一觸即發,不過這事國民黨新軍閥時期的事了。


平沙趣說歷史


北伐的本質是繼續辛亥革命未完成的事業。

軍閥其實都是來源於清末新軍,分為中央和地方,中央就是北洋新軍,後演變為北洋軍閥,而地方新軍形成如桂系軍閥、滇系軍閥等地方軍閥。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就分為三個派系,以北洋之虎段祺瑞為首的皖系,控制著北京政府,有安徽等幾省地盤。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手下有江蘇督軍李純,湖北督軍王佔元,江西督軍陳光遠,還有直隸督軍曹琨。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

馮國璋1919年病逝後,曹琨扛起了直系大旗,並於1920年在直皖戰爭中擊敗皖系,段祺瑞下野,皖系出局,曹琨與張作霖同掌握北京政府。後來又經過直奉大戰,把張作霖趕回了關外,曹琨1923當選為民國大總統。

1924年10月,由於馮玉祥反戈一擊,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直系落敗,曹琨被囚禁,吳佩孚南逃。直系遭受重大打擊,但吳佩孚重整旗鼓後,其在兩湖和河南還有相當的實力。

張作霖擊敗直系後,先是抬出段祺瑞做臨時政府執政,後來段祺瑞因為三一八學生事件下臺,張作霖自己走上前臺,當上了北京安國軍政府大元帥,成為北洋軍閥最後一位掌門人。

1926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在廣東誓師北伐,北伐軍共八個軍,加上廣東的留守部隊和預備隊,國民革命軍當時的總數在15萬人左右。因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當時被稱為北洋三雄,是北洋政府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也是實力在全國各大軍閥中實力最強,並且有統一中國的實力和野心,因此他們就成為了北伐的目標。

北伐一開始當時廣東政府內部提出的口號是“消滅吳佩孚,團結孫傳芳,妥協張作霖”。很明顯,對這三位的態度是不同的。

<strong>吳佩孚必須消滅原因有四:

1、吳佩孚控制的湖南擋在廣東政府門口,是北伐軍的必經之路。

2、吳佩孚佔據了湖南和湖北兩省,當時糧食大省,拿下了吳佩孚就等於解決了糧食問題。

3、吳佩孚在北方攻擊馮玉祥,在湖南進攻唐生智,而馮、唐都是廣東政府的盟友,並早在二次直奉大戰開始前,孫總理就和張作霖,盧永詳組成反直三角聯盟,目標直指吳佩孚,現在可以說是新仇舊恨一起算。

4、吳佩孚在三方勢力中比較弱小,屬軟柿子,同時湖南湖北的地理位置也是非常重要的,北上可以打張作霖,南下可以攻孫傳芳,再加上長江天險,可攻可守,所以湖南和湖北成為北伐軍的主要戰場。

張作霖是當時中國實力最強的軍閥,基本統治了半個中國。對於這麼一個龐然大物,當時還算弱小的廣東政府無力與之正面交鋒。當時,廣東加上廣西全部兵力不到10萬,而奉軍明面上就有將近40萬軍隊。

孫傳芳號稱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其實軍隊勢力很差,畢竟之前才是旅長。軍隊軍服都破破爛爛,被稱為“漁網裝”。

1926年北伐之前,新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二人加入了廣州的國民政府,所屬軍隊被編為國民革命軍第7軍。馮玉祥在1926年9月,所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加入了北伐軍系列。閻錫山在1927年6月加入國民政府,就任國民革命軍北方總司令。劉湘、楊森等四川軍閥,一直在四川混戰。1926年下半年,為了自保,紛紛表示服從國民政府,於是蔣介石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名義,重新給了他們番號和編制。

其他地方上的一些小軍閥在北伐軍北伐的過程中要麼被收編後改編,要麼被消滅,但他們並不構成北伐軍的主要進攻對象。

所以不是不打,而是沒有可打。


美麗青春您真痘


吳佩孚、孫傳芳和張作霖都是民國著名的軍閥大佬,清末以後開始呼風喚雨,但1926年開始的北伐戰爭,成為他們的噩夢。

北伐戰爭是由廣州國民政府發起的,它針對的顯然並不只是吳佩孚、孫傳芳和張作霖三人,悅史君通過對北伐戰爭進度的簡單闡述,給大家看一個明晰的結論。

1926年5月,北伐開始,李宗仁是第7軍軍長,北伐軍首先進入湖南,與湘軍將領唐生智一起攻擊湖南省長趙恆惕,趙恆惕與吳佩孚關係密切。

雖然趙恆惕和吳佩孚都進行了抵抗,而且吳佩孚後來來親自到湖北督戰,但北伐軍還是順利拿下了湖南、湖北。

不久,劉湘主動與北伐軍接觸,被任命為第21軍軍長。

1926年8月,孫傳芳派兵進入江西,北伐軍開始與他們展開激戰,同年11月佔領江西,12月又把福建拿下。

遭遇慘敗的孫傳芳與張作霖合作,企圖阻止北伐軍,但浙江、安徽、江蘇等地還是被北伐軍攻下。

1927年,國民政府經歷了“寧漢分裂”和“寧漢合流”,最後在1928年繼續北伐。

北伐軍很快又攻下河南,並且爭取到馮玉祥、閻錫山等人的支持,馬步芳是馮玉祥的手下,隨後北伐軍攻克山東,打跑了軍閥張宗昌。

1928年6月,張作霖從北京撤回瀋陽途中被日本人殺害,同年12月張學良易幟,北伐成功。

北伐戰爭期間,楊森剛開始配合北伐軍,攻打吳佩孚,暗中卻支持吳佩孚,攻打北伐軍,所以他也遭到北伐軍的攻擊。

龍雲在這一時期忙著反對唐繼堯,坐上雲南的頭把交椅,接著就跟國民政府合作了。

綜上所述,北伐軍並不是只打吳佩孚、孫傳芳和張作霖,趙恆惕、張宗昌、楊森等軍閥也被打得落花流水,其他軍閥只是暫時合作,所以沒有遭到打擊罷了。


作者:悅史君(資深媒體人,文史專家,作家,多平臺簽約作者,觀止讀書會發起人,書評人,文學專欄主編 公眾號:歷史這樣說)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歷史這樣說


為何只打這三個呢?因為這三個是當時最主要的軍閥,都控制著好幾個省的地盤,擁兵幾十萬,影響力大。如劉湘、楊森等,只是小軍閥,地盤才幾個、十幾個縣,實力有限。把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等大軍閥打倒了,小軍閥是很好處理的。

如李宗仁,已經和廣東的國民政府合作了,雙方都是戰友。馮玉祥也早就和孫中山有合作。大家都屬於一個陣營。

至於閻錫山,一向都是一個狡猾的中立角色,在各大勢力之間都有聯繫。各方都會努力拉攏他,為我所用,而不會主動招惹他。閻錫山剛開始時和張作霖等人有合作,後來也倒向了北伐軍一邊。

至於龍雲、馬步芳等,那會子還沒發展起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