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出征的北伐军为何只打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而不打其他军阀?

程路峰


这个问题问得好,非常有利于我们了解一下北伐战争,以及当时全国的势力划分。我们先来看一下1926年全国军阀的割据图:


1911年辛亥革命之际,袁世凯通过逼迫清帝退位,从而当上了代理民国大总统,此后又通过一系列的行为,成功把“代理”二字拿掉。紧接着还不满足,竟然大开历史倒车,违背全国人民的意愿称帝。

在袁世凯逐渐暴露他的野心之时,当初发动辛亥革命的革命领袖们,已经逐渐感觉到不对劲,于是集结有生力量,以两广为基地,团结各地地方军阀,组建国民革命军,相继发动了二次革命、两次护法运动、护国运动、北伐战争等。


在这些革命中,北洋政府与国民政府各有胜负,而角逐出最终赢家的,就是北伐战争。

从1912年起,到1928年止,长达16年的斗争,北洋政府与国民政府二者只能存其一。而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皆是北洋嫡系军阀,只要他们一天不败,北洋政府就一天存在着,所以北伐军的首选目标自然是这三位军阀。

那么北伐军为什么只打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而不打其他军阀呢?其实当时北伐军武北洋军是不死不休的状态,但其他地方军阀,都可以是北伐军可以团结的力量。


1926年,当北伐军正式誓师,决心倾尽全力北伐,与北洋军阀殊死一搏后,吴佩孚、张作霖、孙传芳、张宗昌等军阀,也不得不对北伐军的势头刮目相看,重新部署力量。至于那些地方军阀就更不用说了,少不了与北伐军暗通款曲,以求在混战中得以自保。

比如有“银面金须将军”之称的贵州省长袁祖铭,就是第一位归顺北伐军的地方军阀,自愿将黔军加入国民革命军。再比如原任北洋政府鄂军司令、驻守在长沙的夏斗寅,在北伐战争开始后,他经过一番权衡利弊,决定接受广东方面任命,编为国民革命军鄂军第一师师长。


其实不止地方军阀,就是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的部下,在北伐战争节节败退之际,也都纷纷与北伐军暗中联系。

比如1926年9月5日,北伐军何键、夏斗寅两个师部与北洋军高汝桐部激战,吴佩孚接到战报后立即调当时的湖北都督刘佐龙增援。结果9月7日,刘佐龙就归顺国民政府,被委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军长一职。

根据刘秉荣所著的《北伐大战》记载:1926年9月7日,吴佩孚在查家墩司令部召集高级将官商议军情,突然一发炮弹破空而来,落入荷花池中,未曾爆炸,从炮弹的方向来看来自汉阳,吴即下令追问,当电话问刘佐龙时,刘称误发。然话音没落,又一颗炮弹落下,再问刘,刘已不接电话……吴急召靳云鹏,然靳迟迟不归,又闻靳已倒戈于北伐军,将派兵截断查家墩总部四周通路,吴大恐,遂连夜逃离汉口。


刘佐龙临阵倒戈不算,还直接把炮弹对准吴佩孚的战时根据地。再联想到之前的夏斗寅和之后的靳云鹏(有意于北伐军合作,但吴佩孚退至他所在的信阳,靳终究没有投奔北伐军),当时北洋军早已军心涣散,无心抵抗了。

北洋政府必打,地方军阀有机会就争取,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可以说是北伐军的策略,也是北伐战争胜利的关键。就算是有些地方军阀争取不来,只要最大的势力北洋政府垮台后,那些地方军阀就不得不归顺国民政府。只要结果是一样的,那为什么去打地方军阀,徒增伤亡呢?


进而读史


做事情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打仗更是,讲究的是战略战术。经过连年的你争我夺,当时的国内局势大体如下。先说说提到的那些军阀们的状况。

马步芳(1903~1975),1926年的马步芳刚刚23岁,羽翼未丰,刚刚投入冯玉祥麾下不久,北伐时他还称不上军阀。

龙云(1884~1962),那时是滇军唐继尧手下的军长,1927年才发动政变推翻唐继尧,此后他接受南京政府委任,任国民革命军第38军军长,后被任命为云南省政府主席,主政云南18年。北伐时第5军大部留守广州,李济深坐镇指挥,防备滇军唐继尧的入侵。


刘湘(1888~1938),杨森(1884~1975),这两位川军大佬,一直忙着和滇军斗法,相互之间也时有倾轧。1926年6月,刘湘派代表会晤唐生智,表示要参加北伐。11月,刘湘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21军军长。杨森属于骑墙派,一面响应北伐,一面和吴佩孚暗通款曲。1928年,因为庇护兵败入川的吴佩孚被南京政府免职。

阎锡山(1883~1960),1905年加入同盟会,1913年脱离改组后的国民党。支持袁世凯,支持段祺瑞,相继失败后,奉行“保境安民”政策,拒绝参加军阀混战。为保护自己地盘不被冯玉祥的西北军侵占,1926年初联合吴佩孚、张作霖共同对冯作战。属于国民党和北洋军阀共同拉拢的对象。1927年,阎锡山宣布服从三民主义,改称国民革命军晋绥联军总司令。


李宗仁(1891~1969),1926年之所以能以恰当的时机誓师北伐,就是李宗仁力主策动的。经过多年混战,李宗仁、沈绍竑、白崇禧后起之秀率部打跑了盘踞广西多年的陆荣廷、沈鸿英等旧军阀。1923年,白崇禧作为代表去粤面见孙中山,表示不要粮、不要饷、不要枪,只要三民主义。1926年1月26日,桂系第一次和汪精卫会面。后来双方正式提出统一两广的方案,以图问鼎中原。而触发北伐的源头,是当时湖南省长赵恒惕(1880~1971)和唐生智(1890~1970)

争权,吴佩孚借机征讨赶走赵恒惕的唐生智,李宗仁派第7军派1旅入湘协助,才守住衡阳一线。成骑虎难下之势,李宗仁认为此时是北伐最好时机,在广州到处游说,终得第4军军长李济深大力支持,北伐计划自此展开。所以北伐伊始老蒋是总司令,唐生智是前敌总指挥。

冯玉祥(1882~1948),几次倒戈后通电下野出国,1926年8月从莫斯科回国,1926年9月率部在五原誓师,声援国民政府的北伐,决定“固甘援陕,联晋图豫。”

分析下来,需要打的北洋军阀就是占据湖北、河南、直隶的保定、大名一带,掌控京汉线的吴佩孚;以闽、浙、赣、苏、皖五省联军总司令的名义统治长江中下游的孙传芳;以及势力范围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的热河、直隶和山东的张作霖。他们有野心、有实力,对革命是坚决反对,一旦停止内部争斗,必会挥师南下,以湘鄂为基地威胁两广。

“远交近攻”的战略自春秋战国以来,常用不衰。国民革命军制定的也是各个击破、分化瓦解的策略。第一进攻目标是吴佩孚,不仅因为他占据联通南北的交通要道上,更是因为孙传芳因吴佩孚和张作霖不计前嫌的合流愤然不已,如果攻打吴佩孚,孙传芳不会援手。吴佩孚的兵力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受到重创,还没有完全恢复。当时还分兵在北京的南口和冯玉祥部交手,首尾难顾,回师南下后被北伐军连连打败。可是又忌惮张作霖会借着出兵的机会吞地盘,不敢让奉军跨界帮忙。直至惨败才入川躲避。第二进攻目标是孙传芳,张作霖担心孙传芳倒戈遂前去拉拢,不敌北伐军时,孙传芳转而投靠张作霖。

张作霖本来是打算与老蒋和谈的,可惜双方的后台利益不同,只好在武力上见真章。奉军不敌,意图退守东北。未成想张作霖返奉途中在皇姑屯遭日本人暗算身亡,张学良不久后通电易帜,全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文史今安在


这个问题有意思。提问者本身是想中国有那么多军阀,比如还有四川二刘、青宁两马、山西的阎老西、云南的龙云等,那么为什么非要对着这三位?

北伐一开始,确实把目标对着这三位,但也不是一棍子打死。当时,广东政府内部对这三位有不同看法,提出的口号是“消灭吴佩孚,团结孙传芳,妥协张作霖”。很明显,对这三位的态度是不同的。

先来看,北伐为什么把吴佩孚定为首要目标?

吴佩孚必须消灭,这是国民革命的底线。原因有三:第一,吴佩孚控制的湖南挡在广东政府门口,几次北伐都被挡在湖南。所以,你吴秀才占领湖南,便是原罪,这就是我要打你的理由。第二,吴佩孚在北方攻击冯玉祥,在湖南进攻唐生智,而冯、唐都是广东政府的盟友,唐还直接派人到广东求援。为了南北这两个盟友,广东政府也要消灭吴秀才。第三,早在二次直奉大战开始前,孙总理就和张作霖,卢永详组成反直三角联盟,目标直指吴佩孚(当时正踌躇满志准备武力一统天下),现在可以说是新仇旧恨一起算。所以,首选打击目标是吴秀才,一点都不奇怪。

再来看,北伐为什么要“团结”孙传芳?

孙传芳是直系后起之秀,兵强马壮,粮弹充足,当时占领东南五省,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军事力量,经济实力都很不错,加上他和广东政府没什么仇恨,又刚打了一场驱奉战役,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奉军。因此,在广东政府眼里,这个孙馨帅是属于可以争取过来的。

最后,来看北伐为什么要“妥协”张作霖?

张作霖是当时中国实力最强的军阀,没有之一,基本统治了半个中国。对于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当时还算弱小的广东政府无力与之正面交锋。当时,广东加上广西全部兵力不到10万,而奉军明面上就有将近40万军队。广东方面已经和吴佩孚撕破脸,同时孙传芳敌友不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贸然得罪奉系,实在不明智。饭要一口一口吃,还不到和奉系翻脸的时候。所以,妥协张作霖在当时是个不错的选择。

说完当时的形势,再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北伐前,会针对这三位提出口号和政策,而不管其他人?原因有两个:

第一,这三位都是老北洋。吴佩孚曾是老北洋第3师师长,孙传芳是第2师师长,张作霖是第27师师长。北伐的目标是北洋军阀,所以,三位首当其冲。

第二,吴、孙、张三位在全国各大军阀中实力最强,并且有统一中国的实力和野心。从威胁论角度说,打击他们三个,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儿。这三位都被拿下,其他军阀也就不在话下了。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为什么北伐军只打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而不打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马步芳、刘湘、杨森、龙云等军阀?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民国时期的军阀!

军阀其实都是来源于清末新军,不同的在于中央和地方,中央就是北洋新军,演变为北洋军阀,而地方就是地方新军,形成地方军阀如桂系军阀、滇系军阀。

在袁世凯死前,孙中山就联合蔡锷等地方军阀发起“护国”“护法”等反袁反北洋军阀的斗争,后来袁世凯、蔡锷他们这一辈的死了,北洋军阀就分为三个派系,一个是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一个是以冯国璋(后被曹锟、吴佩孚盖过势头)为首的直系军阀,还有就是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

可以说,谁主导了北洋政府,谁就是中国的老大,在这一时期,段祺瑞,冯国璋,曹锟,张作霖等轮换执政,根本没有南方革命军什么事,而且孙中山的自己的“北伐”(就是孙中山指挥的护国护法什么的全失败了)。

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通过国共合作,获得了苏联的支持,趁着北洋军阀战乱,努力发展自己,到了1926年北伐前期,也正是奉系打败直系(皖系之前已经被直系干掉了)的时候。

如上图,1926年北伐之前,可以说广州国民政府是在桂系的地盘上建立的,也就是获得了桂系的支持,这个桂系军阀已经不是原来的桂系军阀,而是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新桂系”,在1927年滇系军阀也由龙云取代了唐继尧,成为“新滇系”。

当时革命军主要是进取中原,不愿染指四川,这就解释了题中,为什么北伐不打李宗仁,不打龙云的原因。


但是北伐军为什么不打冯玉祥和阎锡山呢?

因为,他们也是自己人!冯玉祥和阎锡山按理说都应该算是北洋老人,但是他们都处在北洋军阀的边缘,阎锡山几次想进军北京都被打回来了,而冯玉祥前后几次倒戈,把北洋中的皖系、直系、奉系得罪了个遍,因此,在北伐之前应李大钊的邀请回陕西策应北伐。

冯玉祥和阎锡山也是北伐的军队,只不过他们不是蒋介石直接领导的北伐军,而是在北洋政府的西部与北伐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而北洋军阀到北伐时期,经过近十年的斗争,皖系彻底从被打败了,北洋政府形成了以奉系军阀为主导,直系为辅的局面,北伐开始的时候,北洋军阀内斗还没停止,吴佩孚在二次直奉战争中大败,还没喘过气;孙传芳也是通过两年刚兴起,脚跟还没站稳,就赶上北伐了,所以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时机刚刚好!

北伐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国民革命打击北洋北洋,而是一次新军阀取代老军阀,地方军阀取代中央军阀,是蒋介石、联合李宗仁、阎锡山、冯玉祥打击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的一次最大规模的军事对抗。

北伐过后,军阀割据焕然一新,但只是老人换新人,从本质上并没有改变派系林立的问题,这也是国民党后来败北的主要原因。


史论纵横


有位伟人说过“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北伐战争自然也是如此。

北伐战争的敌人与朋友,大体有三个标准:北洋中央政府执政者与问鼎者、现实危机、历史渊源。依据这三个标准我们就基本可以梳理出来北伐的敌人是谁了。

1、北洋政府的执政者与问鼎者

自袁世凯死后,北洋内部逐渐风烈;在冯国璋死后,为争夺中央政权直接开始兵戎相见。先是直系打败了皖系,再是直系打败奉系,再者奉系联盟打败直系。此时直系内部分化出吴佩孚、孙传芳、冯玉祥三支,冯部称为国民军,与奉系联合执政,后被排挤出核心(且与奉、吴等闹僵)。通过这里可以看出1926年北洋的执政者为张作霖,问鼎者为吴、孙。张吴在对冯上一致。

(北洋军阀势力图,随着时间势力范围有变动)

中山先生在广东护法等一系列活动都是为了推翻北洋军阀,实现民国。其北洋政府的问鼎者与执政者都是敌人,必须推倒。

2、现实危机

吴佩孚虽然和张作霖言和,共同对付冯玉祥,大兵集结南口,准备决战。但在两湖也在部署南下,先消灭唐生智部,直接平定广东。

所以出于先发制人与保障盟友就自然北伐了,这种情况下敌人就是吴佩孚。

至于孙传芳与张作霖属于第二梯队。至于其他军阀我们就要从历史遗留看了。

(北伐战争)

3、历史渊源

相对而言,阎锡山是同盟会元老,一直建构着中山先生说北伐到河南即骑兵响应的训话。是北伐潜在的盟友。

国民政府在统一两广后,李宗仁、白崇禧部已经被编为第七军。

龙云称率滇军东征广东,但被李、白击败。

四川军阀、西北军阀在混战中不重要,不列入考虑阶段。

(二次北伐的时候就看出来了)

冯玉祥在南口会战失败,所部暂居五原,势力弱,且之前与中山先生有过合作,一起搞“国民运动”,是潜在的盟友。

到这里,基本就应该明白了。

总结:

北伐战争要的是天下,不仅仅是地盘。所以根本上是要“打倒列强除军阀”,主要就是指占据北伐政府中央与问鼎中央的军阀。再者现实危机与历史渊源影响了该联合谁,该先打谁的问题。

故而形成了后面的历史。

参考文献:

张真真. 蒋介石军事思想与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

罗志田.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转折(下)[J].近代史研究,2013(06):42-61.

张新志. 北伐战争中的安徽战场[D].安徽大学,2013.

罗志田.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转折(中)[J].近代史研究,2012(06):11-26.

罗志田.国进民退:清季兴起的一个持续倾向[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5-19.

罗志田.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转折(上)[J].近代史研究,2012(03):4-27+160.

罗志田.转折:1924—1926年间北洋体系的崩溃与南方新势力的兴起[J].近代史研究,2011(04):149-159.

王志. 苏联、共产国际与北伐战争(1926-1927)[D].天津大学,2011.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因为其他能阻挡北伐军的北洋军阀在北洋军阀们自己的内战中都被消灭了。

从袁世凯建立北洋军之后,北洋大致分为两大派系:直系和皖系。而张作霖的奉系只能算旁支。

所谓皖系还真不是说领军将领都是安徽人,而是这个派系的首领是安徽人段祺瑞,说实话,段祺瑞和后来的曹锟、吴佩孚、张作霖甚至蒋介石都不一样,他不单纯的依靠军队,或者说他还真没有东北军之于张作霖、中央军之于蒋介石、北洋第三师之于吴佩孚那样的嫡系部队,他更多是靠他主政北洋政府中央以及多年以来在北洋系统内的威望。

可以说段祺瑞还算是旧中国最后一个政治家色彩比较浓厚的军阀。

当然,皖系最后被直系打垮原因也在于此:和军队关系没有直系紧密。

说完皖系再说直系,直系第一代大佬是冯国璋,他和段祺瑞很像,他们都是做官而不是做军阀,所以段祺瑞凭借政治手腕屡次战胜冯国璋。

但是等曹锟和吴佩孚上台就不一样了,他们和军队的关系比段祺瑞可紧密多了,说实话,老说北洋军阀,北洋军阀,北洋要到曹锟和吴佩孚、张作霖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北洋军阀。

直皖大战以直系胜利而告终,在这个过程中一批忠于皖系的北洋军阀或被消灭,或被架空,或被迫下野,总之北洋军阀数量在直皖大战过后已经大大减少了。

而这个时候不被直皖放在眼睛里的张作霖已经悄然在日本人帮助下完成了东北的“一统”,紧接着就是直奉争霸。

两次直奉战争的结果就是北洋嫡系被旁支彻底打垮,直系最核心武力,号称天下第一的北洋第三师完全被打垮。

这个时候孙传芳都还没有出现呢。

张作霖打垮曹锟和孙传芳后志得意满,还任命杨宇霆做江苏督军(直接导致郭松龄反奉),但是奉军军纪实在太坏,具体不展开,总而言之,惹恼了孙传芳,起兵驱逐了奉军。

也就是说1925年孙传芳才登上历史舞台,别看孙传芳号称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其实军队势力很差,毕竟之前才是旅长。军队军服都破破烂烂,被称为“渔网装”。

而奉系这边刚好也经历了郭松龄反奉事件,奉系新军元气大伤。

也就是说等到北伐军北伐的时候,北洋只剩下聚拢残兵败将的吴佩孚,元气大伤的张作霖和根基浅薄的孙传芳。

所以不是北伐军只打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而是只有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给北伐军打。


兰台


整个民国,几乎就是军阀混战的时代,从1912年民国肇始,到1949年结束,38年的时间内可谓是城头变换大王旗,大大小小的军阀难以计数。

笼统地说,民国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1912年到1928年的北洋军阀时期,二是1928年到1949年的国民党新军阀时期。

在北洋军阀时期,中国政府是北洋政府,在国内则是北洋军阀和地方军阀并立。北洋军阀组织上由李鸿章的淮军孕育而来,但其形成是由北洋大臣袁世凯天津小站编练新军,而地方军阀则是由清末编练的地方新军形成。

北洋政府时期的军阀混战最主要的就算北洋军阀皖系、直系和奉系的争斗,地方军阀除了南北对峙的时候露露脸,其他时候也互掐,但并不能影响到北洋政府。

当时间来到1924年,地方军阀逐渐开始轮换,各方首领大多换人,即便不换,地方军阀的站队也发生了变化,最主要的就是他们都名义上或者实际上跟广州政府有所关联。

比如阎锡山,他是从辛亥革命走过来的老油条了,奉行“保境安民”政策,拒绝参加军阀混战。属于国民党和北洋军阀共同拉拢的对象,再者他的地盘山西离广州政府还远着呢,必须要打败吴佩孚才能跟山西相接壤。

冯玉祥不用说,倒戈将军,1926年9月率部在五原誓师,声援国民政府的北伐,决定“固甘援陕,联晋图豫。”是广州政府的盟友,当时肯定不打。

李宗仁是新桂系首领,新桂系和旧桂系的交替是最典型的地方军阀换人,李宗仁更是非常拥护三民主义,力主策动北伐,北伐军的主力就是两广军阀的部队。

马步芳是后起之秀,当时还没起来,还是冯玉祥的马仔,北伐军也不会去动他。

刘湘和杨森都是川系军阀,当时四川军阀数量不少,都是在互相倾轧或者跟滇军死磕,龙云正是滇军唐继尧手下的军长,所以这三人都无暇他顾,再加上他们的地盘在西南,广州政府志在问鼎中原,在他们不搞事的情况下不会先去搞他们,只是留下第5军镇守广州防备滇军入侵。

其实一句话说明,广州政府毕竟实力有限,1926年7月9日誓师北伐时,北伐军共八个军,约10万人,加上广东的留守部队和预备队,也才15万人左右。

而在对面,北洋军阀三位大佬,吴佩孚盘踞在两湖、河南,拥有25万军队;张作霖控制东北、华北的热河、直隶和山东,左右北京政府,拥有35万部队;孙传芳占据东南五省,拥兵20万,每一个实力都远大于北伐军。

北伐之初,不仅北洋军阀不认为北伐军能够干掉他们,北伐军自己也觉得不能同时搞掉三大军阀。所以北伐军初期的口号就是只打吴佩孚,不理孙传芳,联合张作霖。

三大军阀跟上面那些地方军阀不同,他们是北洋军阀的嫡系,手里握有明面上的中央政府北京政府(北洋政府),而且个个实力雄厚,都有武力统一之心,是广州政府的大敌。

其中,吴佩孚占据的湖南是北伐军跟北洋军阀首席爆发剧烈冲突的地方,围绕着湖南的争夺,北伐战争正式开始,而湖南是北上通道,北伐军是一定要拿下的。

相比之下,孙传芳态度没有吴佩孚那么坚决,而且在等着坐收渔利,态度很是暧昧,北伐军就将其暂放一边,等收拾了吴佩孚再回来对付孙传芳。

而张作霖太远,能够利用他与吴佩孚的矛盾联合进攻吴佩孚更好,就算不能,给张作霖一些许诺让他坐着看,那对北伐军也很有利。

当然,当相继消灭吴佩孚和孙传芳以后,北伐军还是跟张作霖杠上了,奉军战败,张作霖退回东北,在路上被日本人炸死。

此后国共两党决裂,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并开始对其他地方军阀进行收编和消灭。各地方军阀纷纷表示拥护国民政府,直到东北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东北,国民政府在形式上一统全国,接过北洋政府中央政府的名号。

但军阀依然存在,新的军阀混战一触即发,不过这事国民党新军阀时期的事了。


平沙趣说历史


北伐的本质是继续辛亥革命未完成的事业。

军阀其实都是来源于清末新军,分为中央和地方,中央就是北洋新军,后演变为北洋军阀,而地方新军形成如桂系军阀、滇系军阀等地方军阀。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就分为三个派系,以北洋之虎段祺瑞为首的皖系,控制着北京政府,有安徽等几省地盘。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手下有江苏督军李纯,湖北督军王占元,江西督军陈光远,还有直隶督军曹琨。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

冯国璋1919年病逝后,曹琨扛起了直系大旗,并于1920年在直皖战争中击败皖系,段祺瑞下野,皖系出局,曹琨与张作霖同掌握北京政府。后来又经过直奉大战,把张作霖赶回了关外,曹琨1923当选为民国大总统。

1924年10月,由于冯玉祥反戈一击,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直系落败,曹琨被囚禁,吴佩孚南逃。直系遭受重大打击,但吴佩孚重整旗鼓后,其在两湖和河南还有相当的实力。

张作霖击败直系后,先是抬出段祺瑞做临时政府执政,后来段祺瑞因为三一八学生事件下台,张作霖自己走上前台,当上了北京安国军政府大元帅,成为北洋军阀最后一位掌门人。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在广东誓师北伐,北伐军共八个军,加上广东的留守部队和预备队,国民革命军当时的总数在15万人左右。因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当时被称为北洋三雄,是北洋政府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也是实力在全国各大军阀中实力最强,并且有统一中国的实力和野心,因此他们就成为了北伐的目标。

北伐一开始当时广东政府内部提出的口号是“消灭吴佩孚,团结孙传芳,妥协张作霖”。很明显,对这三位的态度是不同的。

<strong>吴佩孚必须消灭原因有四:

1、吴佩孚控制的湖南挡在广东政府门口,是北伐军的必经之路。

2、吴佩孚占据了湖南和湖北两省,当时粮食大省,拿下了吴佩孚就等于解决了粮食问题。

3、吴佩孚在北方攻击冯玉祥,在湖南进攻唐生智,而冯、唐都是广东政府的盟友,并早在二次直奉大战开始前,孙总理就和张作霖,卢永详组成反直三角联盟,目标直指吴佩孚,现在可以说是新仇旧恨一起算。

4、吴佩孚在三方势力中比较弱小,属软柿子,同时湖南湖北的地理位置也是非常重要的,北上可以打张作霖,南下可以攻孙传芳,再加上长江天险,可攻可守,所以湖南和湖北成为北伐军的主要战场。

张作霖是当时中国实力最强的军阀,基本统治了半个中国。对于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当时还算弱小的广东政府无力与之正面交锋。当时,广东加上广西全部兵力不到10万,而奉军明面上就有将近40万军队。

孙传芳号称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其实军队势力很差,毕竟之前才是旅长。军队军服都破破烂烂,被称为“渔网装”。

1926年北伐之前,新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二人加入了广州的国民政府,所属军队被编为国民革命军第7军。冯玉祥在1926年9月,所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加入了北伐军系列。阎锡山在1927年6月加入国民政府,就任国民革命军北方总司令。刘湘、杨森等四川军阀,一直在四川混战。1926年下半年,为了自保,纷纷表示服从国民政府,于是蒋介石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名义,重新给了他们番号和编制。

其他地方上的一些小军阀在北伐军北伐的过程中要么被收编后改编,要么被消灭,但他们并不构成北伐军的主要进攻对象。

所以不是不打,而是没有可打。


美丽青春您真痘


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都是民国著名的军阀大佬,清末以后开始呼风唤雨,但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成为他们的噩梦。

北伐战争是由广州国民政府发起的,它针对的显然并不只是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人,悦史君通过对北伐战争进度的简单阐述,给大家看一个明晰的结论。

1926年5月,北伐开始,李宗仁是第7军军长,北伐军首先进入湖南,与湘军将领唐生智一起攻击湖南省长赵恒惕,赵恒惕与吴佩孚关系密切。

虽然赵恒惕和吴佩孚都进行了抵抗,而且吴佩孚后来来亲自到湖北督战,但北伐军还是顺利拿下了湖南、湖北。

不久,刘湘主动与北伐军接触,被任命为第21军军长。

1926年8月,孙传芳派兵进入江西,北伐军开始与他们展开激战,同年11月占领江西,12月又把福建拿下。

遭遇惨败的孙传芳与张作霖合作,企图阻止北伐军,但浙江、安徽、江苏等地还是被北伐军攻下。

1927年,国民政府经历了“宁汉分裂”和“宁汉合流”,最后在1928年继续北伐。

北伐军很快又攻下河南,并且争取到冯玉祥、阎锡山等人的支持,马步芳是冯玉祥的手下,随后北伐军攻克山东,打跑了军阀张宗昌。

1928年6月,张作霖从北京撤回沈阳途中被日本人杀害,同年12月张学良易帜,北伐成功。

北伐战争期间,杨森刚开始配合北伐军,攻打吴佩孚,暗中却支持吴佩孚,攻打北伐军,所以他也遭到北伐军的攻击。

龙云在这一时期忙着反对唐继尧,坐上云南的头把交椅,接着就跟国民政府合作了。

综上所述,北伐军并不是只打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赵恒惕、张宗昌、杨森等军阀也被打得落花流水,其他军阀只是暂时合作,所以没有遭到打击罢了。


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文史专家,作家,多平台签约作者,观止读书会发起人,书评人,文学专栏主编 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历史这样说


为何只打这三个呢?因为这三个是当时最主要的军阀,都控制着好几个省的地盘,拥兵几十万,影响力大。如刘湘、杨森等,只是小军阀,地盘才几个、十几个县,实力有限。把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大军阀打倒了,小军阀是很好处理的。

如李宗仁,已经和广东的国民政府合作了,双方都是战友。冯玉祥也早就和孙中山有合作。大家都属于一个阵营。

至于阎锡山,一向都是一个狡猾的中立角色,在各大势力之间都有联系。各方都会努力拉拢他,为我所用,而不会主动招惹他。阎锡山刚开始时和张作霖等人有合作,后来也倒向了北伐军一边。

至于龙云、马步芳等,那会子还没发展起来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