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何不先開發月球,而要把精力放在火星上?

遊戲骨灰


美國為什麼不先開發離地球近的月球,而把精力放在離地球更遠的火星上?你以為美國人傻啊,他們當然不傻啦,你能想到的他們怎麼會沒有想到。

美國人去開發月球,月球上有什麼值得他們去開發的,氦3嗎?用於核聚變的燃料來解決地球上的能源危機嗎?這顯然是不可能,核聚變的燃料在大海中就有很多,何必大費周章跑到月球上去開採,這樣顯然沒什麼價值,再說人類也還沒掌握可控核聚變的技術,跑去開發月球有什麼意義呢?真的說實話,在沒有實現可控核聚變談開發月球真的沒什麼意義,資金消耗太大了。

試想一下人類探索地外行星一直都離不開的字眼都是“是否存在生命”“宜不宜居”。火星就不一樣了,首先火星上有大氣層,而且火星處於宜居帶,表面平均溫度只有-55攝氏度,但夏季的時候最高溫有27攝氏度,在這種溫度下還是有可能存在生命,最重要的是在火星上存在水資源,但並不是以液態形式存在。對比這個,再來看一下月球,月球表面是超真空,白天最高溫度可達160攝氏度,晚上最低溫也有-180攝氏度,而且月球上沒有水的存在,以現在的技術來看,月球上還有什麼值得你去開發的。再想一下,金星離地球也很近,為什麼美國人不去離地球近的金星而是去離地球遠的火星,因為美國人早就去探索過金星了,上面的大氣壓太大,著陸器都被壓癟,去金星顯然沒多大意義。

但對火星的探索就不一樣了,至少火星擁有水資源、大氣層和相對適宜溫度是低一點,雖然說火星隔這麼遠,但是一點也不能阻擋人類對於未知探索的熱情,我們知道地球終有一天會變得不宜居,那麼火星或許是我們的一個好去處,也許有人會說現在談這個未免也太早了吧!這樣說吧,有人說火星四十億年前跟地球相似,也有河流湖泊,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變成這樣了,那麼研究火星上的氣候變化原因對於保護地球上的氣候有重大意義。


星空最前線


美國探索火星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尋找地外生命,月球美國已經探索過很多次了,最有名的就是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耗資巨大,沒有實際意義 更何況月球沒有大氣更別談生命的存在了,這和美國尋找地外生命的方向背道而馳!而火星就不一樣了,火星是八大行星之一, 火星表面的土壤中含有大量氧化鐵,由於長期受紫外線的照射,鐵就生成了一層紅色和黃色的氧化物。誇張一點說,火星就像一個生滿了鏽的世界。由於火星距離太陽比較遠,所接收到的太陽輻射能只有地球的43%,因而地面平均溫度大約比地球低30多攝氏度,晝夜溫差可達上百攝氏度。在火星赤道附近,最高溫度可達20℃左右。火星上也存在大氣。其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碳,約佔95%,還有極少量的一氧化碳和水汽。 火星比地球小,赤道半徑為3395公里,是地球的一半, 體積不到地球的1/6,質量僅是地球的1/10。火星的內部和地球一樣,也有核、幔、殼的結構。 火星的自轉和地球十分相似,自轉一週為24小時37分22.6秒。火星上的一晝夜比地球上的一晝夜稍長一點。火星公轉一週約為687天,火星的一年約等於地球的兩年。火星擁有大氣和一年四季氣候的變化這一點和地球的相似度很大。就在最近美國和歐洲的火星探測器發現了火星地下冰的存在,也就是說明火星上有水的存在,這讓美國尋找地外生命更加有信心,所以美國痴迷於探索火星也在情理之中,火星有適宜生存的潛力,更有科學家提出改善火星大氣!當然這條建議目前還是設想,不過隨著人類航天探索科技的進步去火星是必然趨勢!期待那一天的到來吧。






可惡的笑臉


去月球上幹什麼,採氦三,難度太大,沒個五十年幹不了,現在吹噓氦三多麼多麼的好,其實有點過了。既然採不了氦三,研究月球總行了吧,是的,美國也一直在研究月球啊,比如美國發射的月球勘測軌道器(LRO),研究月球並不一定非要派人去,派人去是耗資比較大的,按當時阿波羅登月計劃來看,摺合成現在的美元,差不多花了2000億美元,而建造一艘航母只需要80億美元,一次次登月如果連自己都說服不了了,怎麼再繼續維持呢?

火星距離地球遠,也比較的神秘,它是一顆類地星球,據說在很久以前,火星上也有海洋,這麼神秘的星球,自然想去考察一下,既然月球的資源暫時不用想了,總得找個事情做做,那就只有火星了。

要說對於火星的探測,2000年之前的探測大多以失敗而告終,其中蘇聯失敗的次數最多,堪稱次次都失敗,美國成功了水手4、6、7、9號,拍攝回來了大量的火星照片。

2000年之後,火星奧德賽軌道器、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MRO);勇氣、機遇、好奇號火星車等等,美國開始將重心轉移到了火星上了。

探索太空沒有什麼不合乎邏輯的事情,探索月球與火星,這兩者之間並不矛盾,而在於哪個價值更大一些,哪個在目前的背景下最合適一些。

不過,美國也打算重返月球了,歐洲也打算在月球上建立月球村,我國還有後續的嫦娥五號、六號、七號任務,以及登月、建設基地任務,飯要一口一口的吃,計劃要一個一個的來。

個人淺見,歡迎評論!


科幻船塢


開發月球要比載人登陸月球和探測火星難度和投入更大,美國如今的實力也難以承擔。都知道月球有不少地球稀缺資源,距離地球只有38萬公里,可技術不夠沒法開採。

在題主看來完全不合邏輯的事情,恰恰是最合邏輯的事情,既然目前無法開發月球,發射一些探測器探測就行了,沒必要將全部航天實力耗在月球。結果我們也看到了,美國人搞出了最龐大的太陽系探測計劃,飛船飛入了星際空間,探測了八大行星和它們的一些衛星,搞出了哈勃望遠鏡,牽頭搞了空間站,和別人合作搞了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還沒發射),數次發射無人探測器軟著陸火星。月球他們也沒放棄,至今仍有探測器在月球軌道上探測月球。

而如果美國這個時候開發月球,那將擠掉很多目前的空間探測項目,或許還不一定夠,現代的航天技術送人到月球或許不是很難,但是開採月球資源帶回地球,需要很多次重型火箭的發射,而重型火箭就代表著高昂的成本,不用重型火箭,能從月球帶回的東西又很有限,夠不上成本,還怎麼開發。所以目前美國的太陽系探測計劃才是最合理的,不斷地驗證技術,當人類有能力開發月球的時候,再拐過頭來去開發就好了,沒必要一根繩上吊死。

火星探測是另外一方面了,相對來說目前也只是探索活動,不是開發活動,投資比月球開發小多了,美國的技術也可以承擔,事實上他們也是無人探測器著陸火星次數最多的國家。


來看世界呀


主要原因——成本太高,沒開發的技術。

這話有很多人不信,實際上就是這樣。目前的人類航天技術都停留在探測星球階段,以獲取更多實驗數據,真正的經濟價值還沒大量體現。

而單純的登陸月球,阿波羅計劃前後共投入高達驚人的2000億美元(摺合如今的美元),要知道,今天的一艘最新型美國航母才80多億美元造價,那開發月球的成本估計又是數倍不止。

整個阿波羅計劃先後有過17次任務,其中6次登月成功,送了共計12個人到月球表面。

開發月球或許可能就是經濟價值大量體現的手段,但未知和成本,以及技術讓美國也不敢肆意妄為,只能繼續探測其他星球的,獲取更多有科學價值的信息,甚至找到成本低的開發對象。

如今的美國也不能說把精力都放在火星上,只能說前往更遠的太空,火星是重要的一站,就像當年的月球一樣。等把火星探測的了差不多了,NASA也未必就開發火星,而是像冷落月球那樣,前往更加外面的星球探測——所有的一切行動都會根據成本、技術、回報、民意等等來權衡。


火星地形樣貌,放在地球就是戈壁荒漠,很難開發的。

月球也差不多,月球潛在價值傳的最多的莫過於氦3的開採,但儲量豐富只是說相對於幾乎沒有氦3的地球來說——這些氦3可能大量來源於太陽風,而地球的磁場全都把它屏蔽了,吹向月球的可以直達月面。

但開採依然艱難,不比大浪淘沙困難的多,那些從月壤中分離提取的技術都還沒成熟,成本高的美國百姓都可能上街遊行了,畢竟都是用納稅人的錢。


科學新視野


大家都知道月球是離開地球最近的天體,從直覺上講開發月球是最理想的,因為距離近,所需花費的成本會低很多,而美國NASA和其他民營組織卻恰恰相反,不僅沒把注意力放在月球上,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探索和移民火星上,看起來不合乎邏輯,這是為什麼呢?我想這個有很多原因,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每一天的時間

火星以和地球非常接近,它的一天有24小時多,所以在火星上的一天大約相當於地球上的一天。而月球上的一天可持續長達28個地球日,看起來兩者差距比較大。另外,由於火星的日子相對較短,因此晝夜溫差不太明顯。在月亮上,白天很熱,夜晚很冷。月球的晝夜溫度之間存在將近300攝氏度左右。如此大的晝夜溫差很難設計出合適的生活保障系統,

大氣層

火星有大氣層,雖然很稀薄。雖然不是一個很棒的大氣層,但至少有一個大氣層。它主要是二氧化碳,對植物很有用,但對我們人類確實很糟糕。擁有的大氣層允許吹起風,這有助於平衡晝夜溫差。而月亮幾乎沒有大氣層。在地球的海平面上,我們在每立方厘米包含10萬億億分子的大氣中呼吸,相比之下,月球大氣在相同的體積中只有不到一百萬個分子。由於月亮的大氣如此之少,任何風都無法真正將熱量從炎熱的白天轉移到寒冷的夜晚。火星的稀薄大氣層多多少少可以阻止一堆有害的EUV和來自太陽的高能粒子。而月亮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阻止人類受到衝擊。這樣看來在火星上,有可能可以生活在地表上。但是仍然會獲得相當多的輻射暴露。確實從輻射的角度來看,它們都不是很好,但是如果必須選擇一個的話,火星可能會更好一點。

最新證據表明,火星的地下湖泊和兩極冰蓋都可能存在水,可能性相對較大。隨時獲得水不僅對人類生存和植物生長都很重要,這可以實現火星自我供給,而不需要頻繁需要地球補給。我們將能夠利用它更方便的來製造氧氣以保障呼吸。而月亮似乎基本找不到水。

重力

火星上的引力比月球上的引力更強一切。火星上引力有助於保持星球上的大氣,並且還有助於使物體停留在地面上並使我們的骨骼更堅固。

科學價值

有證據表明,月亮有可能是很久很久以前分裂開來的地球的很大一部分。而火星是一個完全獨立的行星,它是獨立發展的,具有許多很酷的地質學。有很多人深信火星實際上可能有生命。這種可能性令人著迷,因此,從科學上講,火星比月球要好得多。

上面說了那麼多的火星優點,然後我們再來說一下缺點。

首先硬傷是距離

由於月亮靠近地球。這樣可以節省大量的成本。而去火星的話,為了開始為移民提供水和火箭燃料,以及向火星提供的其他補給品,我們必須進行長時間的準備。為了將大型物體送入火星。這個過程將耗費大量成本,並且需要一枚巨大的火箭才能實現這個目標。到達月球只需要三天,而到達火星最少需要六個月。由於火星年比地球年長得多,差不多要2個地球年,因此行星以最近的方式排列,每兩年才輪到一次。在大約兩週的時間內可以最經濟的發射火箭從地球到達火星(稱為“發射窗口”),如果錯過了這幾天,那麼只能兩年後再約了。另一方面,由於距離月球很近,因此很容易到達。實際上,由於月球在繞地球旋轉,所以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去那裡。所以這有一個很大的安全隱患,從月球上救人很可能實現,而在火星上,人們一被困就可能要幾年,這個鞭長莫及。此外,如果地球上和月球上進行對話,那麼只會有幾秒鐘的時間延遲。而火星的延遲時間介於4到24分鐘之間,這具體取決於火星是在太陽的“我們一側”還是相反的一側。這樣長的信號延遲簡直是個很大的難題。

太陽事件

六個月的火星之旅,宇航員將在廣闊的太空中乘著一艘小船。如果發生大的太陽事件,導致輻射顯著增加,這經常發生,那就有很高的風險,除非船上有更先進的輻射屏蔽層,否則船員們很可能超輻射劑量而死亡。登月途中也可能發生太陽事件。但是由於到那裡僅需三天,因此更容易避免可能發生輻射爆發的時間。

所以從這些情況比較來看,火星更好一些。由於生命的可能性和很久以前發生的非常有趣的地質情況,火星為科學探索提供了更好的機會。如果地球上有一天發生了可怕的事情而無法維持生命,那麼火星將是一個更好的移民星球,因為有可能找到水,更高的重力和大氣。適合生存的可能性更高一點。

其實這些可能並不是重點,美國NASA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火星,高頻次的發射了那麼多火星探測器那是因為他們發現了一些重要東西,NASA一直在隱瞞著秘密。許多火星重要發現都不會公佈出來。NASA放出來的圖片信息和新聞都是經過掩飾的信息。當然包括一直在給大家洗腦的火星全貌圖,一直表明火星是荒蕪的、沒有生命跡象、甚至是沒有水的星球。上個月歐洲宇航局發佈的一張高清火星拼接圖給大家展示了一個截然不同的火星,這個圖片是由火星快車探測器拍的圖拼接而成,圖片絕對震撼。原來火星是那麼漂亮,簡直是第二個地球。兩極更大的冰冠,顯示出來的絕對有生命跡象的景象,大家對此怎麼看?


NASA發佈的火星圖


歐洲宇航局ESA發佈的火星圖


環球科幻


美國為什麼不去先開發月球呢?我想一看到這個問題或許很多人就又聯想到了美國登月是一個騙局吧,美國登月其實並不是騙局,而美國放著月球不去開發而去探索火星,也是有原因的。


話說美國可是第一個也是目前為止唯一一個將宇航員送上月球的國家,如果美國願意的話,那麼其完全有能力先去開發月球,雖說月球是屬於全人類的,但是作為第一個登上月球的國家,美國在月球開發方面是有著很大的發言權的。可是美國卻放著這麼近的月球不去開發,反而還想將宇航員先送到火星上再說,這是不是不想開發月球了呢?


月球跟火星比起來,有它的一些優勢,但是也並非全都是優勢,月球的優勢無外乎是距離地球更近點,表面引力加速度小點,而且礦產資源也更加豐富一點,但是月球也並非毫無缺點。首先的一點就是月球沒有大氣層,所以導致了晝夜溫差很大,達到了300攝氏度以上。此外月球上也並沒有水資源,如果真的開發月球,那麼估計成本會很大。

說完了月球就來說說火星吧,我就說火星比月球好在哪裡,其一呢就是火星有一個稀薄的大氣層,這個會讓火星的晝夜溫差不至於過大,況且火星上大部分地區也沒有太極端的溫度;其二呢就是火星上存在水資源,雖然並不是以液態水的形式存在,但是火星的兩極有大量的冰蓋,在南極冰蓋下方,或許還存在液態湖泊;其三,火星上的資源一樣豐富,火星上有大量的乾冰,而以乾冰為基礎可以合成甲烷燃料。此外,火星的引力加速度其實只有地球的38%左右,相比於月球的1/6,或許更適合移民。


但是移民火星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火星距離地球實在是太遠了,最近的時候跟地球的距離也有5500萬公里,而從地球軌道轉移到火星軌道,至少需要大半年的時間,想要把人送上火星,實在是困難重重,但是對於勇於挑戰的人類來說,遲早有一天要登上火星甚至是殖民火星的,按道理來說美國沒有理由放棄距離更近的月球,只能說是希望兩者兼得吧,未來美國也有打算重返月球,而之所以現在將登月計劃擱置一邊那是因為人家早就已經登上過月球,目前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開發火星上去。


鏡像宇宙


這個問題的潛臺詞就是:美國上個世紀的載人登月是造假的,所以現在不具備開發月球的技術,怕露餡所以集中精力去探索火星。相信這樣想的人不在少數。

這個問題其實是經不起推敲的,例如我國預計將在2020年前後進行火星探測,一次性完成繞火星飛行、軟著陸、並攜帶火星樣本返回。而在2020年我國剛完成月球上取樣本返回地球,還並沒有開始開發月球,而開發月球是在建立月球基地之後的事情。你會不會問:為什麼我國不專心探索月球開發月球,半路去探測火星、小行星?

美國上個世紀的載人登月可以說是美蘇太空競賽的畸形產物,那個時候對於人造衛星的研究等還並不完善,就直接奔著月球去了,在數年時間完成驗證技術直到1969年開始密集的載人登月,在三年的時間內進行了七次登月成功了六次。可以說載人登月收穫最多的就是“名聲”,同時也把前蘇聯給擊垮了。

此後美國停止了月球的探測,著重全方面發展,開始對水星、金星的探測。還有外圍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的探測,同時旅行者號姐妹向太陽系外飛行。最後還有對太陽、小行星等的探測,與此同時設計研究太空望遠鏡。探測最多的就是火星了,發射了數十個探測器,最近的就是洞察號火星探測器。



對火星探測到極致想要載人登陸火星,那麼在此之前需要驗證技術,因此美國提出了重返月球登陸火星的計劃。以後月球可能就成了去火星的中轉站了。探索太空是特別燒錢的,納稅人的錢並不是那麼好花的,要注重橫向發展不可能一味的去縱深探測月球。



科學黑洞


什麼叫開發?什麼叫主要精力?美國已經6次登月成功,現在又在準備重返月球,這算不算在月球上用了精力?這符不符合邏輯呢?

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一顆天體,雖然算不上行星吧,但也是一顆地外天體,比最小的行星水星小不了多少,半徑約水星的71%;在整個太陽系約200顆衛星中排行老五,而且質量是最大的一顆。尤其是對於地球來說,地位比較特殊。

所以月亮是從來都是人類最青睞的地外天體。

從上世紀開始,先是美蘇爭霸,爭相勘探月球,派出了幾十個無人探測器到月球上面攪了個透。後來美國又開始進行載人登月計劃,執行阿波羅載人登月任務。

阿波羅飛船一共執行了17次任務。阿波羅1號準備載人在地球軌道飛行,結果出現事故,三名宇航員在沒有起飛時就在飛船中被大火燒死。

後來5次阿波羅任務都是無人飛行試驗。一直到阿波羅7號,才開始載人實驗,先是在地球軌道飛行實驗,後來到月球軌道實驗,再帶登月艙到月球軌道實驗,最後飛到距離月球表面15公里做了最後登月前的實驗。

在這期間,熟悉了路徑,確定了十幾個預選的登陸地點,實驗了往返飛行的安全性和適應性,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從阿波羅11號開始,進行了正式載人登月任務,一直到阿波羅17號結束,載人飛了7次,有6次成功登月。每次登月派出宇航員3人,其中1人留守月球軌道艙(服務艙、指令艙),環月飛行等候接應;2人乘登月艙登上月球。登月艙分成上下兩部分,下面部分是下降艙,上面部分是上升艙。

登月時上下艙連在一起,宇航員靠下降艙動力登陸月球,完成任務後利用下降艙作為發射支架,上下分離,乘上升艙到達月球軌道與軌道艙對接,然後丟掉上升艙,乘指令艙返回地球家園。

老美在載人登月計劃中花費了11年時間,投入資金300億美元,200多所大學和80多個研究機構、幾十萬名工程技術人員參與了這項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事業。

這樣算不算把精力放在月球上呢?如果還說不算不是睜開眼睛說瞎話是什麼?

除了美國載人登月,還有許多國家派了很多探測器到月球探測。中國也發射了若干艘,大家都知道了那是一個什麼樣子的地方,除了有一些氦-3之類的礦產資源,實際上那裡就是一個不毛之地,憑人類現在的能力能夠開發出個什麼毛線呢?

既然如此,難道老美還要天天賴在月球才是正常的嗎?這種思維不覺得有毛病嗎?

月球已經被人類攪得差不多了,金星又是一個地獄般的地方,而火星是太陽系與地球環境最接近的一個類地行星,距離地球除了金星就是最近的行星,人類對那裡感點興趣不是很正常嗎?

隨著太陽溫度亮度的加大和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地球總有一天不宜居,尋找地外殖民地是大勢所趨必由之路。

具有高瞻遠矚眼光的科學家們把目光鎖定在火星這樣一個不遠且最像地球的地方,將他作為人類地外移民的首選之地,完全在情理之中,也符合人類現在的文明檔次,因此實在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

問題是迄今為止,要飛往火星還並不容易,甚至無人探測器也很難到達,只有美國在那裡弄得風生水起,派出了若干探測器和若干火星車都成功登陸,並按部就班的勘探和工作,有幾輛火星車在火星已經工作了十餘年,還在孜孜不倦的忠於職守。

還發射過火星探測器的國家只有印度成功過一次,歐洲航天局部分成功過一次,除此之外就沒有成功的了。前蘇聯和俄羅斯發射了十幾艘探測器都不知所蹤,中國搭載俄羅斯探測器前往的“螢火蟲一號”首艘火星探測器當然也跟著失敗了。

所以對火星探測才剛剛起步,何談開發?不過不少國家已經宣稱有了載人登陸火星計劃,可以預見,在2030年左右,這股航天熱會不斷升溫。

但這一切活動,都離不開月球這個跳板。月球是地球的天然衛星,距離地球才38萬公里,因此是人類所有航天活動都規避不了的地方。

這裡將是所有國家走向更遠深空的訓練基地和補給基地,也可能成為航天基地。任何國家如果沒有經過登月考驗,而奢談載人飛往更遠的深空都是扯蛋蛋。

美國已經宣佈在2020年左右,將實施載人重返月球計劃,這次將在月揹著陸,還要在月球上建立永久基地,在月球軌道建設空間站,主要任務還是在月球軌道和月表進行登陸火星演練,為2033年左右載人登陸火星做準備。

人類對於月球的開發肯定是要進行的,不過現在人類還沒有這個能力。

現在開發那裡的資源要花費資源本身價值千萬倍乃至億倍的成本,得不償失。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月球是個不宜居的地方,也是無法改造成人類宜居的地方,因此只會作為人類走向深空的跳板和基地存在。

因此美國探測火星等這些航天活動在時空通訊看來,都是非常非常正常的航天事業發展,是人類文明和科學進步的必然過程。我就不明白,為什麼一些人就總不願學習和了解,卻從來不拿正眼瞧人,總喜歡用自己卑微的心態度量這個世界呢?

個人觀點,歡迎大家探討。


時空通訊


你說的也有點道理哈!怕玩露餡了,😃

筆者認為!相對於月球,火星更具有研究開發價值!

從太陽的發展週期看宜居帶

太陽系誕生的初期,太陽還不是 那麼熱,金星的軌道可能就在宜居帶!那裡也許跟現在的地球一樣,有液態水生機勃勃!地球還處在宜居帶外,非常很冷!不適合生存!

太陽現在正處在鼎盛的中年,宜居帶的往後推移,現在的金星可謂是火山過海,由於厚厚的大氣覆蓋,金星大氣中,二氧化碳最多,佔97%以上。時常降落巨大的具有腐蝕性的酸雨。由於溫室效應金星表面溫度高達500℃,大氣壓約為地球的90倍(相當於地球900米深海中的壓力)。比靠近太陽的水星溫度還要高!




太陽系到晚期由於燃料的耗盡,體積會膨脹到四百倍!到那時地球就是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或者被吞沒!所以現在的金星就是地球的結局!

探索火星的價值

由於火星跟地球可以說是姊妹行星,體積,質量,自轉軸傾角,所以火星也是有四季變化的,就是公轉速度慢,一年相當於現在的兩年!

最關鍵的是太陽的膨脹。宜居帶會移到火星軌道!到那時人類的子孫肯定有辦法逃往火星!

所以從長遠的看,火星比月球更具有研究價值!還有月球畢竟只是個衛星,檔次有點低!

大家有不同的觀點可以評論,一起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