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沒有什麼人因為不會欣賞而錯失人才的?

鄔晴霜


如果說有誰一開始不被看好,最後卻一鳴驚人。我認為我們的徐向前元帥就是這樣的人!


徐向前是山西五臺縣人,與山西土皇帝閻錫山家只隔著一條小河。後來閻老西在抗戰中對其百般拉攏,徐帥卻不為所動,最終成為開國元帥。



黃埔軍校,是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的簡稱,位於廣州珠江中的黃埔島上。它創建於1924年5月,是孫中山在中國共產黨和前蘇聯的幫助下創辦起來的。



黃埔軍校從1924年創辦到1927年“四一二"政變以前,共招收了六期學生,約一萬五千餘人,他們成了統一廣東革命根據地和進行北伐戰爭的重要力量。湧現了一大批風雲人物,如國民黨方面的胡宗南、賀衷寒、杜聿明、黃維、曾擴情、宋希濂、劉勘、邱清泉、王耀武、戴安瀾、張靈甫、胡璉、邱行湘、戴笠、廖耀湘等人。共產黨方面的徐向前、左權、陳賡、蔣先雲、周士第、許繼慎、蔡申熙、王爾琢、李之龍、周逸群、盧德銘、黃公略、段德昌、曾中生、林彪、劉志丹、張宗遜、宋時輪、許光達、羅瑞卿等人。



徐向前是黃埔一期生,考黃埔時他政治科優異,數學卻交了白卷。當時的黃埔在各省都有名額,位於北方的山西也有名額,因為當時位於北方的山西考生大多都不知道黃埔軍校招生,所以徐帥很幸運地被錄取了,黃埔軍校生身份為其開啟了輝煌的一生。

徐帥考黃埔軍校很幸運,走進黃埔遇到的貴人更幸運。初入黃埔的徐向前對什麼都好奇,也沒有什麼信仰和主義。但其舍友蔣先雲對其一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蔣先雲1902年出生於湖南新田縣,1919年的五四運動爆發,蔣先雲任湘南學生聯合會總幹事,成為湘南學生運動的領袖。1921年冬,經毛澤東、夏曦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2年9月蔣先雲同劉少奇、李立三領導了震驚全國的“安源路礦大罷工",隨即成長為工人運動的領袖。 1924年3月,經時任國民黨中央侯補執行委員毛澤東的推薦赴廣州報考黃埔軍校,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第一期,之後又以各科第一名的成績畢業。蔣介石曾聲稱:“如果革命成功後我解甲歸田,黃埔軍校這些龍虎之士只有蔣先雲才能指揮!"周恩來亦讚揚他"是個將才!"。


蔣先雲在黃埔期間參加了兩次東征陳炯明,平定廣州商團叛亂,平定楊希閔、劉震寰叛亂的戰役,總是身先士卒,立功無數,逐漸成為當時國共兩黨的風雲人物(黃埔期間加入國民黨)。 北伐期間,蔣先雲出任北伐軍司令部秘書,蔣介石侍從秘書,不少宣言和文告都出自於他的手筆。

1927年初國共兩黨的分裂已不可避免,蔣介石以嫡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中將師長的高官厚祿妄想留住他,蔣先雲不為所動,毅然離開蔣介石去武漢任湖北省總工會工人糾察總隊隊長。同年5月武漢國民政府決定堅持北伐,他被認命為國民軍第十一師七七團團長兼黨代表,率部北上河南,5月28日,蔣先雲率全團攻打臨潁城時,壯烈犧牲,年僅25歲。被國民政府追授中將軍銜,一代豪傑就此隕落。



在黃埔期間,舍友蔣先雲經常找徐向前談話,漸漸地徐向前受其影響,逐漸向共產黨靠攏,最終成為我黨的一名高級將領和國家領導人,這一切的功勞離不開蔣先雲的教誨。

蔣介石做為黃埔軍校的校長,在人材的爭奪上佔盡先機。也在不停地為自己尋找人材。為日後的崛起尋找幫手。他經常找學生去談話。

一天,徐向前被叫到蔣介石面前。蔣介石比較喜歡看相,恰好一臉苦相的徐向前來到他跟前,蔣介石一看徐向前的長相,加之徐向前說話攙雜著濃濃的五臺口音,給人一種木訥的感覺,蔣介石跟他面談的心情並不太好,因此下了此人將來不成大器的結論。簡單問了幾句就讓徐向前回去了,以後再也沒有和徐向前交談,因此錯失了一員虎將。



徐向前在其後的歲月中與蔣介石擦肩而過。後來成為紅軍中的一員猛將,1931年成為紅四方面軍總指揮,打的蔣介石毫無還手之力。徐向前善打硬戰惡戰,用兵巧妙,往往以少勝多。黃安、商潢、蘇家埠、潢光四大戰役,共殲滅蔣介石40個正規團6萬多人。反六路圍攻徐向前以8萬對川軍20萬,最後殲敵10萬。

抗日戰爭中,徐向前任八路軍129師副師長,與劉帥一起指揮,打了奇襲陽明堡機場、神頭嶺設伏等諸多戰役,成為殲滅日軍最多的部隊。



解放戰爭時期,徐向前指揮了晉中戰役,用倉促組成的6萬人殲敵10萬。而後又進行了臨汾、太原戰役,解放了山西全境,打的閻錫山叫苦不迭。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加之身體在戰爭中的傷病,徐向前一直沒有長時間指揮一支部隊,因此沒有學弟林彪的戰績。但林彪對徐帥一直很尊重,一方面是學長,另一方面是打的許多他不敢打的戰役。


徐向前元帥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用自已的戰績狠狠地打了許多人的臉。在此謹向徐帥致以崇高的敬意!




行雲流水1437995


讀史明智,蓮子來了

說到眼力勁差,不識人才,就要說到兩位姓劉的君主了,一個是西漢王朝的創立者,一個是蜀漢政權的帝王,大家猜猜是誰?請異口同聲的說出來,對了,就是劉姓先祖-劉備和劉邦!

而這兩位關係也是大著呢,劉備可以說是劉邦的子孫後代,請參見以下具體關係:

劉邦生文帝-文帝生景帝-景帝生武帝-武帝生中山王劉勝-劉勝生劉貞-劉貞生劉雄-劉雄生劉弘-劉弘生劉備

所以說沒有一雙識珠的慧眼是劉家祖傳的毛病,至於毛病在哪,請聽蓮子細細道來

注:這兩位都是差點錯失人才,因為他們最終被自己眼力勁好的屬下給糾正過來了

劉邦不識韓信之才,so 蕭何月下追韓信

韓信是個出身可憐的娃,不好的成長環境導致他成為了一個問題少年,不光性格不好,到別人家蹭飯都不知道說謝謝兩個字,所以他特別不受人待見,還曾受了胯下之辱


可能因為性格原因,後來他在項羽手下當兵,只做了一個執戟郎中,噗噗,可以想象就是拿著個杆子守在門口的普通士兵

哎,蓮子不由的想到,韓信要是出身在富貴家庭,那長大還不是一枚妥妥的高富帥,走哪都是亮瞎人的眼,哪能只做一個小小的郎中

韓信很有才,但人太衰,給項羽多次獻計都不被採納,他一氣之下投靠劉備了,指望著能劉備這裡大放異彩,某個好官職

不過蓮子用腳指頭想也知道韓信還是做不了大官,問為啥?因為沒人認識他啊,他沒什麼名氣,自然不會被人推薦,也不會有人在劉備面前說他如何如何大才,按現在人的話就是沒有粉絲效應

所以他只做了個倉庫管理員,依舊還是個拿著杆子杵在門口。。。

再後來的故事發展,就是劉備帶了有色眼鏡看韓信,壓根看不出韓信之才

韓信是個悟性好的,知道需要結交劉備身邊的重要人物,進而讓自己被推薦,所以因為他的一句話,夏侯嬰覺得他話語不同凡響,於是進言劉備,但劉備仍然覺的韓信只適合管理糧餉。。。

緊接著韓信又用自己的才華征服了蕭何,蕭何是劉備身邊的大人物呀,但劉備還是認為韓信只適合管理糧餉。。。,莫不是劉備對韓信有偏見?

再後來的故事家喻戶曉了,韓信又走了。。。,不過這次沒走成,被蕭何追回來了,劉備也看在蕭何的面子,封他做了個將軍,這才得了重用

這過程曲折的,都能拐十八個彎了

劉備不識龐統之才,so龐統只做了個縣令

龐統大家可能不怎麼認識,但諸葛亮認識吧,龐統當時與諸葛亮齊名,並稱臥龍鳳雛,謀士徐庶有一名言可以很好的概括他倆:“臥龍鳳雛,得一而可安天下也!”

龐統道號鳳雛,就是小鳳凰,意思是總有一天會鳳翔九天,清鳴於雲中,可往往事不如意,他的故事跟韓信達到了驚人的相似!

龐統一開始也不是在劉備手下做事,而是投靠了孫權,但因龐統長的太醜,也以為龐統小看了周瑜,而孫權跟周瑜這麼好的基友,直接導致龐統不被重用

所以蓮子再這裡強調下一個真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於是乎跟韓信一樣,龐統就去了劉備那,當然於是乎因為醜也沒被重用,不過以從事守耒陽令,就是個小小的縣令

後來的故事就跟韓信的有區別了,與韓信的默默無聞不同,龐統一開始就打響了名聲,有了龐大的粉絲體系,其中就包括諸葛亮和魯肅,在他倆的極力推薦下,劉備終於想到了原來還有這麼一個人,於是一番談論後大為器重,不久又與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

蓮子通過這個故事,總結了一個道理:人都會被光鮮華麗的外表吸引,沒有人會主動想看普通外表下的內心,除非有人推薦,哈哈,外加重要一條,除非你真的有才,金子總會發光的

注:蓮子不是歷史學家,喜歡以通俗簡單的語言講故事,所以有不對的地方,請多多指教


蓮子說史


歷史上有太多關於不會欣賞人,而錯失人才流失的事件發生了。我們說一箇中國近現代史上,發生在蔣介石身上的吧。

大家都知道蔣介石是民國時期的風雲人物,同時,他還擔任過黃埔軍校的校長,可以說蔣介石的崛起,正是依靠著黃埔軍校的學生。

在蔣介石擔任校長期間,他就經常和學生在一起聊天,看看誰的才能比較高,然後他就好把這個人收入自己的麾下,為自己效力。

我們都知道的胡宗南、杜聿明等國民黨高級將領,他們都是從這個時期,被蔣介石給拉攏走了。

當然了在黃埔軍校的學生當中,也有不想被蔣介石所用的,這個被蔣介石十分倚重,但是,就是不想跟隨蔣介石,為蔣介石效力的人正是陳賡大將。

還有一個被蔣介石看走眼的一個人才,這個人才就是後來的徐向前元帥。

那時候每到晚上,蔣介石都會叫上幾個同學去聊天。當蔣介石叫到徐向前的時候,他發現徐向前言語不多,覺得兩個人興趣沒有那麼相投。

所以,當時蔣介石沒有和徐向前說幾句話,就讓徐向前提前離開了他校長的辦公室,就這樣蔣介石完美的錯過了一個讓他終身都後悔的人才。

蔣介石不知道的是,在他和徐向前談話之前,其實徐向前早就心有所歸來,他是一心想要加入共產黨的。

因為徐向前之所以能夠進入黃埔軍校,他的引薦人正是毛澤東。也就是說在那個時候,徐向前就已經和毛澤東很熟了,毛澤東是共產黨員,蔣介石是國民黨。徐向前對於蔣介石的拉攏當然是無動於衷了,所以,他的表現也不可能那麼積極了。

總之,蔣介石就此失去了一個人才。

我們都知道,徐向前是一個很全面的將軍,他無論是打運動戰、游擊戰、還是大規模作戰,伏擊戰.......,都是十分的擅長的。

在土地革命的時候,徐向前的軍事才能就已經顯現出來了。

到了抗日戰爭時期,徐向前的大名更是如雷貫耳,尤其是他開闢的太行山抗日根據地,對日軍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因為和日軍作戰的經驗十分的豐富,且每次戰役都能夠取勝,徐向前被國民黨請去,教國民黨軍隊如何和日軍打游擊戰。

當蔣介石看到如今的滿譽而歸,在他的軍營教授他的軍隊如何打仗的徐向前的時候,不知道他會做何感想。

我們都知道在抗日期間,因為徐向前的軍事才能得到了很好的發揮,山西王閻錫山也一直都想拉攏徐向前,他說自己若是能夠得到徐向前,自己保住山西,擴大山西的地盤,肯定是沒有問題的。

可見,徐向前在這些牛人大咖的眼中,地位有多麼的崇高。

我們都知道抗日戰爭勝利之後,也驗證了閻錫山的看法,徐向前確實是不世出的軍事天才,因為閻錫山正是敗在了徐向前的手下。

閻錫山霸佔了長達三十八年的山西,正是被徐向前給解放的。所以說錯過了徐向前絕對是蔣介石的一生當中,最為後悔的一件事。

當然了當時即使蔣介石想拉攏徐向前,徐向前也不可能效力於他。總之,命裡早就已經註定了,他是得不到徐向前的人。

到了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們都知道徐向前因為戰功赫赫,被封為了元帥之職。


史學達人


人才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基礎,人才多了,國家自然興旺。常言道千里馬常有,而伯樂卻很少,有很多人才因為得不到自己君主的賞識,最後遠走他國,大放異彩,在戰國時期這種情況就經常發生。

韓趙魏三家分晉之後,戰國由此開始,魏國在魏文侯和魏武侯的治理下,人才濟濟,迅速發展成為了戰國第一強國。然而到魏武侯後期,人才的使用已經收到了打壓,比如吳起這樣的大才,也只有逃到楚國為臣,但是魏國依舊是戰國時期的人才第一產生大國,只可惜這些人才大多數不為魏國所賞識。

第一個便是衛鞅。衛鞅原本是魏國丞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重時向魏惠王推薦衛鞅,說:“鞅年輕有才,可以擔任國相治理國家” ,又對魏惠王說:“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投奔別國。 ”魏惠王認為公叔痤已經病入膏肓,語無倫次,於是皆不採納。公叔痤轉而讓衛鞅趕緊離開魏國,衛鞅明白魏惠王不採納公叔痤用他之言,也不會採納殺他之言,所以並沒有立即離開魏國。

三年之後秦孝公廣納天下英才,衛鞅此時進入秦國,在三次遊說秦孝公後,取得了秦孝公的信任,開始在秦國展開變法,史稱“商鞅變法”。經過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開始走向了強國之路,逐步成為了當時的西方霸主。

魏國流失的人才遠不止商鞅一個,緊著商鞅在秦國大放異彩的人是張儀,而張儀同樣是魏國人,但是由於張儀的出生低微,並沒有受到魏國的待見,張儀一氣之下跑到了秦國,開始了綜縱橫之策,使秦國外交發展迎來新的機遇。

張儀之後還有范雎,不錯,你又猜對了,他還是魏國人。范雎本是魏國中大夫須賈門客,因被懷疑通齊賣魏,差點被魏國相國魏齊鞭笞致死,後在鄭安平的幫助下,易名張祿,潛隨秦國使者王稽入秦。范雎見秦昭王之後,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被秦王拜為丞相。之後秦國在遠交近攻的戰略指導之下,開始了一步步蠶食魏國的戰爭。

魏國由於魏王和魏國丞相的短視,讓三位原本想為魏國效力的大才,最後都背離魏國到達秦國,最後又幫助秦國攻伐魏國,可謂是魏國最大的失敗。


帝國烽火


常言道 良禽擇木而棲 良臣則主而侍

好的頭領都應該有好的軍事 但是自古很多人都是以貌取人 三國時期 有個軍事特別厲害 天下叫號稱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這個人就是龐統 道號鳳雛 只因為相貌平平 而且難入大雅之堂 導致很多個頭領都不願意接受他或者容納他

然而劉備就是愛才如命 完全不在意其相貌 只在意他的智慧和膽識 決定重用龐統 ,龐統見劉備如此對他尊敬和重用 也決心一心一意輔佐劉備

然後東漢末年鳳雛劉備帳下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與劉備一同入川,於劉備與劉璋決裂之際,獻上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用其中計。進圍雒縣時,龐統率眾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僅三十六歲,追賜統為關內侯,諡曰靖侯。後來龐統所葬之處遂名為落鳳坡。

還有個傳說 說龐統是為了救劉備而死的

劉備騎著的是白馬 敵人沒有見過劉備 只知道騎白馬的就是他 敵人一心想著算計埋伏,殺死騎白馬的 讓龐統給算出來了

然後用自己馬和劉備的白馬換著騎了 而且打頭陣 結果被亂箭射死了 這樣的人又有智慧又有氣魄和膽識 就是相貌平平 導致英雄無用武之地 劉備算是伯樂相馬了 最後龐統還救了他 也算是忠心可鑑 勇氣可嘉 大智慧 大膽識了


相伴Life


這就很多了

戰國時期魏國君主錯失商鞅,商鞅在秦國變法。

戰國末年楚王錯失屈原。

袁紹錯失郭嘉,郭嘉投靠曹操成為重要謀士。

孫權錯失龐統,如果孫權的龐統,那東漢末年有時怎樣的局面。

項羽錯失韓信,不被項羽賞識,後投奔劉邦,直接被任命為大將軍。

還有很多,不是人才,不懂得重用,善用人才最終走向滅亡。


默等卿歸


項羽+1啊,韓信陳平都是從項羽手下跑到劉邦那裡去的。自己手下的范增亦不能用魏惠王。公叔痤向其推薦商鞅,魏惠王不任用,最後商鞅入秦袁紹。荀彧郭嘉都曾在其軍中,後因其難成大業轉而輔佐曹操其實歷史上這種事兒非常非常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