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相魏征,为什么下场那么惨?

国闻杂谈


说起魏征,大家肯定都会想到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废;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个“人”,指的就是魏征。魏征生前颇得唐太宗李世民的器重,但在魏征死后,李世民竟派人掘断了魏征的墓碑,让魏征死后都不得安宁,这又是何缘故呢?

早年经历

魏征,原名为“魏徵”,字玄成,早年时期的魏征在李密帐下为官,因其写得一手好奏疏,颇得李密欣赏,认为他文采非凡。魏征曾为李密献上过能够壮大自身的十条计策,但可惜没有被李密采纳。

后来魏征跟随李密投降了李唐,但这也不能阻挡魏征那颗蠢蠢欲动的心。魏征在投降之后又转去了李神通的麾下,不久李神通被窦建德大败,魏征又改投于窦建德麾下,两年之后,窦建德又败于李唐之手。

不得不说,魏征就像古代版“柯南”,,走到哪,哪就兵败。

按照惯例,像魏征这种身份的人早就被处死了,但是这次魏征依然没有被处死,反而受到李唐太子李建成重用。不得不说,魏征眼光独到,看出李世民不甘于屈居人下。他曾经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建议李建成把李世民调走,但还没来得及实施,就爆发了玄武门之变。在玄武门,李建成、李元吉等被诛杀。李世民成了最终的大赢家。那之后,魏征又遇到了什么样的境遇呢?

效忠李世民

李世民派人将魏征带来,责问他为什么要离间他们兄弟?魏征非常直接回答道:“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做,就没有今日之祸了。”李世民见魏征直言相告,认为这个人可用,便赦免了魏征,并让他担任詹事主簿。

唐贞观元年,李世民称帝,魏征的官职也随之水涨船高,官拜尚书左丞。不得不说,尽管魏征曾效忠过李建成,但李世民还是很信任他的,所谓用人不疑,大抵是这个样子的。李世民心怀大志,想要打造一个空前盛世。便重用魏征,还曾多次在床榻上召见魏征,向他询问国家大事的得失。魏征也尽心尽力的回答,直言相告。

据记载,贞观六年,唐太宗李世民最宠爱的女儿长乐公主要嫁给长孙无忌的孙子长孙冲。李世民十分疼爱这个女儿,想让她风光大嫁,便和大臣们商量说,“长乐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钟爱。今将出嫁,礼数欲有所加。”说白了,就是想给女儿多点嫁妆。这也是人之常情,大臣们都附和,并进言说长乐公主的嫁妆可以双倍于她的姑姑永嘉长公主。但是魏征对此事却表示反对,认为这违反了礼制。李世民不太高兴,回宫之后将这件事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听了之后对魏征赞不绝口,并派人赏赐了他,并传话给魏征,“听说你正直,如今见识到了,希望你保持下去,不要改变。”魏征听闻之后十分感动,而且有了长孙皇后的话,魏征更加敢于进谏。

久而久之,皇帝看见他都十分头疼,害怕魏征说他的错处。但是对魏征的信任,也是与日剧增的,还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魏征以自己患病来推辞,李世民却认为患病的魏征也可以保全太子。可见魏征恩宠之盛。

因病逝世

贞观十七年,魏征因病去世。李世民伤心异常,罢朝五天。这在当时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殊荣。李世民下诏厚葬魏征,但被魏征的妻子裴氏以魏征生平喜好简朴为由拒绝。灵柩就以一辆小车装载,李世民召集文武百官出城相送,痛哭流涕,并且亲自为魏征刻写碑文。还说下了那句流传千古的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废;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同年,李世民将魏征的画像置于凌烟阁,在二十四位功臣中,位列第三。可见李世民对魏征真是非常重视了。

但自古伴君如伴虎,谁能想到李世民竟将魏征的墓碑给掘断了。

死后断碑

这主要是因为魏征曾向李世民举荐过两个人,侯君集和杜正伦,说这两个人有做宰相的能力,应该重用他们。结果侯君集竟然造反了,李世民大怒,将其处死,又罢免了杜正伦。

转念一想,这两个人都是魏征推荐的,魏征生前有可能也参与了谋反,李世民越想越生气,就派人推倒了魏征的墓碑。大概是觉得魏征沽名钓誉,不是个好人,怎么能用皇帝亲手刻写的墓碑呢!不仅如此,还取消了衡山公主与魏征长子的婚礼。

但魏征墓碑也没有一直断着,贞观十九年,李世民亲自率兵征讨高句丽,损失惨重,也没能灭了高句丽。这时的李世民又想起了魏征的好处,说如果魏征在,能够劝谏我,我也不会这样了,于是又派人修好了魏征的墓碑,并且按照少牢之礼祭祀他。

自古君心难测,谁能想到李世民那么信任魏征,居然断了魏征的碑。我猜想,可能不仅仅因为侯君集谋反的案子,也有可能是因为魏征提了太多谏言,惹得李世民不高兴了,生前不好意思处罚他,毕竟李世民想要当明君,怎么能随便处罚臣子呢,所以只好在死后找个由头折腾折腾魏征,这也是有可能的。


史论纵横


在历史上魏征和唐太宗李世民,一个是敢于直谏的忠臣,另一个是善于纳谏的帝王,两人之间的关系传为千古佳话,为历代君臣之典范。在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李世民更是伤心欲绝,为他废5天。然而,不久之后,唐太宗李世民的态度又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变,命人直接把魏征的墓碑都给推倒了。那么,唐太宗李世民到底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竟然将魏征的墓碑都给推到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通过历史的蛛丝马迹来探究历史真相。

历史上的魏征就是一个纯臣,对事不对人,不论他跟着谁他都尽心尽力辅佐。在隋末那个乱世,他先是辅佐瓦岗寨的李密,后又辅佐王世充、窦建德、李建成,他对每一个人都是尽心辅佐,在他眼里乱世没有所谓的正义与否,做点实事才是能道理。特别是他在辅佐太子李建成的时候,早就看出了李世民的野心,劝李建成早做安排。然而,李建成优柔寡断,被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先下手为强,成为刀下亡魂。

玄武门之变后,魏征作为太子党的成员被捕,李世民早已经知道魏征劝李建成收拾自己之事,就质问魏征:“为何要挑拨我们兄弟之间的关系?”魏征毫不畏惧地回答说:“如果李建成早听了他的话,就没有了今天的祸事。”李世民看魏征直言不讳,有远见,是个人才,不仅赦免了魏征,还让魏征辅佐自己。李世民此举除了爱才,显示自己大度之外,他主要还是为了笼络人心,安抚大臣,标榜自己是个好皇帝,极力作秀,以掩盖自己玄武门之变,杀兄弟,逼父亲退位的黑历史。

接下来,出乎李世民的意料,本以为魏征会夹着尾巴做人,谁知道这个二愣子,一天天像一个圣斗士一样,各种劝谏自己,这不要做,那不要做,有哪一个人喜欢有一个人时刻等着自己的呢?但唐太宗李世民没有办法,谁让他自己要给自己设了一个明君的人设,演戏就要演全套,自己酿下的恶果就要自己吞下。后来,李世民也就真的在明君的人设上一发不可收拾,还习惯了魏征这个直言不讳的二愣子,没有他生活就失去了乐趣。于是乎,两人相处融洽,相互成就了各自的名声。

公元643年,陪伴了李世民17年的魏征因病去世,唐太宗李世民伤心欲绝,为此废朝5天。在魏征下葬的时候,李世民下诏让文武百官出城相送,并亲自刻书碑文。李世民还命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烟阁,魏征位列第三。随后,更是要将自己的公主嫁给魏征的儿子。但是,不久之后,李世民却下令将魏征的墓碑推到,甚至还有毁坟。那么,李世民为何有如此大的变化,难道是李世民疯了吗?

实际上,并非是李世民疯了,而是他怀疑魏征一直都在欺骗自己,他自己被魏征愚弄了。事情的起因是侯君集与太子李承乾意图谋反,事情败落,而太子党的一派的核心人物侯君集以及太子李承乾的老师杜正伦都是当年魏征举荐的,魏征说他们有宰相之才。因此,唐太宗李世民认为魏征跟反贼侯君集是一党的,自己一直被他愚弄,感觉自己被欺了。李世民怒不可止,一怒之下,就下令将魏征的墓碑给推到了,还将公主与魏征长子的婚约也取消了。伴君如伴虎,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

后来,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损兵折将,为没有灭掉高句丽而后悔。他这时候,又想起了魏征这个二愣子的好处了,认为如果魏征在的话,就会劝谏自己,不会有今天的损失了。于是乎,他下令以少牢之礼祭祀魏征,并且重现为魏征修了墓碑。就此,继续他们二人君臣之间和谐相处的千古佳话。伴君如伴虎,在朝堂上,人人皆为棋子罢了!


密探零零发


我是雪上长留马行处,见字如同见面。

魏征(580——643)因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魏征以直言敢谏闻名,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征一生谏诤多达数十万言,谏议五十次,奏疏十一件,言辞之激烈,态度之坚定,是其他大臣难以伦比的。


魏征效力唐太宗17年,因病去世后,唐太宗非常伤心,为此废朝五天,追赠他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并下诏厚葬,这恐怕是皇帝对大臣的最高礼遇了,然而魏征对家人的遗言是丧事从俭,其妻裴氏只用小车送魏征的灵柩出城,这更加上让唐太宗敬佩,唐太宗召文武大臣出城相送,并亲自刻书碑文以示表彰。

生前魏征以忠侍君,死后唐太宗以礼待臣,这本是君臣关系的一段佳话,然而不久发生了一起太子李承乾谋反事件,侯君集因协助太子谋反被处死,杜正伦被罢免,而侯君集和杜正伦正是魏征推荐的,魏征还说他们有宰相之才,唐太宗怀疑魏征和他们是一伙的,不死的话,也有可能参与谋杀,所以,一怒之下,命人推倒了魏征的墓碑以发泄心中的愤怒,并取消了衡山公主与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



魏征的下场并不惨,这一切都发生在他入土以后的事了,唐太宗只是推倒墓碑,也没将他挫骨扬灰,只是取消儿女婚约,也没对其家族有所伤害,当然这一切都是因为事情查清后,太子的谋反与魏征无任何关联,二年后,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损失惨重,又想到了魏征,他想,如果魏征在,一定会犯颜直谏,阻止这次远征,于是又重新为魏征立了墓碑。


谢谢阅读


雪上长留马行处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贞观之治就是唐太宗创下的政绩。

唐朝时候,到处是莺歌燕舞的繁荣景象,老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风气非常的好。好到什么程度呢?

你在大路上丢东西都没有人捡,外出了不用关门,生意人累了倒在路边呼呼大睡,不担心人身和财产安全。那时候不但小偷,连强盗都改邪归正了。唐太宗的时候,国泰民安,万国来朝,唐朝是当时世界的经济文化中心。

取得这么骄人的政绩,当然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劳,但也和一个人密切相关,他就是李世民的得力助手魏征。

魏征原来不是李世民身边的人,而是李世民政敌李建成跟前的智囊。


捡来的智囊。

魏征博古通今,才华出众,对当时的局势看得非常透彻,他对太子李建成说,虽然你是太子,但你弟弟李世民处处都比你厉害,你应该早做决断,要不然迟早要吃你这个弟弟的亏。但李建成不以为然,优柔寡断,结果被李世民跑到了前头。李世民先下手为强,玄武门政变发生,李建成命丧黄泉,魏征也做了阶下囚。

玄武门政变后,李世民马上控制了朝中局势。李世民早听说哥哥李建成身边有个魏征,足智多谋,还建议哥哥把自己给做了。于是就专门把魏征带到跟前,奚落他说,你小子行啊,竟然挑拨我们兄弟的关系,事到如今你还有什么高论,说来听听。

魏征不但没有垂头丧气,反而梗着脖子不服地说,要是太子听了我的话,今天站在这里的就是他了。

唐太宗李世民有点好奇,心说你小子都到这地步了还嘴硬,我倒是要看看你有多大能耐。就这样,魏征不但没有杀,反而被唐太宗留在身边。

唐太宗本来是因为好奇,想把魏征留下来羞辱他,想看到这个失败的谋士如何在自己跟前如何战战兢兢的丧家犬的样子。谁知道魏征不仅嘴硬,而且有真才实学,勇气过人。不但没有一点自卑和惶恐,反而挺直腰杆,对唐太宗品头论足,直言不讳。



可唐太宗一点都不生气,反而如获至宝。为什么呢?

因为这魏征每次都能说到点子上,及时指出自己言行或者决策中的失误,说的头头是道,让自己少走许多弯路。而满朝文武没有一个能做到这一点。要么他们的没有敏锐的洞察力,要么他们没有勇气敢当面指出。

就这样魏征不但没有被唐太宗处置,反而得到重用,被提拔为尚书左丞,当了唐太宗的纪检委书记。魏征成了唐太宗的高级智囊和超级纠错机,为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立下了不朽功勋。

魏征给李世民打工,兢兢业业,一干就是17年,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主仆情深。唐太宗对身边这个智囊非常器重,一向宠爱有加。不止一次对外国使节夸赞魏征,说大唐搞得这么好,而是因为朕身边有魏征的缘故。

魏征病重的时候的时候,唐太宗隔三差五到魏征跟前看望,每次去都带来好多礼物,还下令宫中最好的御医用最好的药让魏征早日康复,有时候在魏征家中一待就是半天。还把自己心爱的公主许配给魏征的儿子 ,从精神上给魏征支持。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非常惋惜,也十分怀念,经常到凌烟阁的功臣纪念馆去悼念魏征。还写下了那段“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千古名言。

物是人非。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对魏征的态度就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从爱惜、怀念、到憎恶、仇恨。答应公主嫁给魏征儿子的事再也不提;而且派人推到了魏征的墓碑。这时候,魏征尸骨未寒。

是什么让唐太宗这个英明的皇帝做出如此反常的举动呢?



三事惹得君王怒。

让唐太宗改变对魏征态度发生重大转变的有三件事。向皇上推荐自己的河北老乡杜正伦。两个人一个是河北巨鹿的,一个是河北魏县的,两人私交很好。杜正伦也是唐朝宰相,两个人官级相当,也轮不到魏征推荐。只是当年魏征曾推荐杜正伦当太子的老师,杜正伦怎么努力,太子李承乾都不把他放在眼里,还是走上了谋反的道路。

杜正伦虽然没有和太子同流合污,但对太子的教育是失败的。唐太宗因此怨恨魏征推荐人不当。交友不慎。

侯君集是唐朝军中大佬,手握重兵。魏征跟侯君集关系不错,两人常在一起走动。但侯君集最后带兵参与太子谋反,兵败被杀。唐太宗把魏征给太子推荐老师和跟魏征和侯君集私交很好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让他对自己这个信赖的大臣产生了怀疑。

《旧唐书》中说“太宗始疑征阿党”。对于皇帝来说,手下人结为朋党是最忌讳的事情,哪怕是一点兆头也要及时掐灭。但这两件事对唐太宗来说是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也不至于让唐太宗发那么大的火;这第三件事才是让唐太宗恼恨魏征,失去理智的真正原因。

第三件事就是泄露国家机密。魏征死后没多久,唐太宗李世民到史官那里视察工作,无意中听史官说魏征曾经把上奏的密疏拿给史官看过,李世民听了勃然大怒。心说,好你个乡巴佬,我们君臣的决策过程那可是国家最高机密,只有被我批准才能有选择地送到史官那里。你竟然为了自己显摆,把机密文件都泄露了。原来怎么多年你不是为了大唐江山,而是为你自己青史留名,让我给你当陪衬。你把我这皇上当猴耍呀。

于是李世民一怒之下,“手诏停婚”,还派人推倒了魏征的墓碑,并且特别关照把墓碑上的碑文也磨掉。



平反昭雪。

李世民一气之下推倒魏征的墓碑,心里也有几分后悔。魏征死后第二年,公元645年,李世民征讨高句丽失败,劳师动众、劳民伤财,这才想起魏征的好处。心想如果魏征在,一定会出面阻止我的,我就不会犯这么大的错误了。

回京之后,随即下令给魏征“平反昭雪”,重新给魏征立碑,还举行了隆重的立碑仪式。


历来现实


魏征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著名的谏臣。魏征去世后,李世民慨然叹曰:魏征没了,我也就失去了一面镜子。魏征的一生,始终得到了李世民的器重,在晚年时还被李世民任命为太子李承乾的老师。在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之际,李世民还和太子承乾亲自到魏征府上探望。病危之际的魏征此时还在忧国忧民,感动之余的李世民当即将和长孙皇后所生的幼女衡山公主赐婚给魏征的长子魏叔玉。

魏征死后,李世民罢朝五天,并让九品以上朝廷官员全部参加魏征的葬礼。他还欲为魏征举行豪华的葬礼,只不过由于魏征妻子认为魏征生前力倡俭朴,这样排场的葬礼并不符合魏征的生前遗愿,李世民这才作罢。为了表彰魏征的功绩,李世民将其画像位列凌烟阁,并为其亲书碑文,陪葬昭陵。

魏征死后可以说是倍极哀荣,其下场并不悲惨。但仅仅过了三个月之后,魏征的长子魏叔玉与衡山公主的婚事也黄了,李世民悔婚了。并且更严重的是李世民亲自下令推倒了魏征的墓碑。魏征已逝,到底是何事如此触怒李世民,令其推倒魏征的墓碑以泄心头之恨呢?他是如何得到李世民的器重,又为何招致李世民的忌恨呢?


魏征生于北周末年,成长于隋朝末年,时逢乱世,他的成长轨迹也因此很杂乱。他做过道士,后来又投奔了李密,做了李密的文秘。在李密归顺唐朝时,魏征也随之归唐。

魏征归唐后,又说服徐世勣和元宝藏也归顺了唐朝。但在黎阳时,魏征又被窦建德所俘。窦建德很赏识魏征的才学,任命魏征为其起居舍人。后来李世民击败了窦建德,魏征才又归唐。

魏征归唐后,太子李建成倾慕其学识,招揽魏征成为太子洗马,从此魏征就成了太子建成的心腹人马。

随着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的矛盾不断加深,魏征多次劝说李建成除掉李世民,以免后患。


但在玄武门兵变中,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射杀了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夺取了太子之位。李世民素闻魏征的才干,又将魏征纳入帐中,出任太子詹事府主簿。

李世民称帝后,魏征出任谏议大夫,从此开启了一段魏征敢犯龙颜直谏、李世民从善如流的君臣佳话。

贞观二年,魏征升任秘书监。他又出任此职后不久,就搅黄了李世民的一件好事。原来李世民看上了一位朝廷官员的女儿。当魏征得知此女已订婚别家时,就劝说李世民顾及自己的声誉打消了这个念头。谁知此女的未婚夫家怕因此累及,赶紧撇清和女方并未有婚约,李世民因此又有了想法。魏征洞若观火,上谏说男方是因为祸及自身,因此才谎称未有婚约。李世民这才作罢。


有一次,李世民欲到泰山封禅。魏征认为这样做劳民伤财,有百弊而无一利,从而极力反对。李世民最终还是听取了魏征的建议,取消了这次计划。

魏征多次当众直谏李世民,搞得李世民对他也有些发怵。有一次在玩鹞子,恰巧魏征来汇报工作。李世民怕魏征再斥责一番,就把鹞子藏在怀里,结果闷死了。

李世民对魏征的直谏,虽然有时下不来台,一时心里有些气愤,但他也明白,魏征的直谏是从国家大局出发,是功在国家的。所以李世民对魏征也很器重,贞观七年,魏征升为侍中,进入权力中枢。

贞观十年时,魏征晋光禄大夫、郑国公。直到贞观十六年时,魏征因为身体健康原因,才卸任宰相,出任太子太师。贞观十七年正月,魏征去世。此时李世民对魏征还是给予很高评价的。但在同年四月,侯君集牵涉太子李承乾谋反案,被李世民诛杀。而魏征生前曾向李世民举荐过侯君集。无独有偶,魏征举荐的另一个人杜正伦此时也牵涉此案中。魏征举荐的两个人都与太子案有关,这不禁令李世民心生疑窦。


恰巧此时,又有人反映魏征在进谏时,都要把进谏的内容告知褚遂良。褚遂良时任起居郎,记录李世民的言行。李世民认为魏征这样做,在史书上就抬高了自己。这时,李世民大为光火,认为魏征欺骗了自己。于是就解除了女儿衡山公主和魏叔玉的婚约。并且这还不解恨,李世民又下令推倒了魏征的墓碑。

不过,二年之后,李世民高句丽之战失利。李世民这时幡然醒悟,又念叨起魏征的好。他感叹如果魏征再世,一定会劝阻他这次军事行动。于是他又命人给魏征重新竖立了新碑。


岁月是一条河流


说到魏征,大家都知道他是李世民手下出了名的谏臣,他犯颜直谏得到李世民的赏识,可是很少有人知道魏征一生中跳槽六次,换了六个老板,而且死后被抄家。

魏征生于公元580年,祖籍巨鹿郡下(现晋州市),唐朝著名的贤相,魏征辅佐李世民创立“贞观之治”的大业,有“一代名相”的美誉。

魏征的六个老板

魏征祖上是书香门第,因父母早亡,便出家为道士,隋末,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造反,于是把博学多才的魏征请来为自己出谋划策,元宝藏写给李密的信都是魏征写的,元宝藏投降李密后,魏征于是跟了李密,授任为元师府文学参军,李密降唐后,魏征又跟着唐高宗李渊混,不久浚县被夏王窦建德占领了,魏征被俘,于是便跟着窦建德干,窦建德兵败后,再次回到唐朝,成为李建成太子的洗马,玄武门之变后最终跟着自己的最后一个老板李世民混。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听说魏征以前一直劝大哥把他调到别的地方去,李世民就问魏征,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之间的关系?魏征说:如果太子听我的,就不会有如此下场,李世民见魏征说话直爽,赦免了他。

唐太宗对谏臣魏征很宽容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任魏征为尚书左丞,魏征任职期间,前后上谏两百多事,李世民都全部接纳,唐太宗其实很宽容,做了很多让步。

一次唐太宗的老部下濮州刺史庞相寿贪污,庞相寿被免职,于是便托人找唐太宗诉苦,说他跟着太宗南征北战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于是李世民恋旧将庞相寿官复原职,魏征知道了极力反对,说这样怎么去教育别的官吏?结果李世民把下的令又收回来,搞得满朝皆知,都知道是魏征让他改的。

有次唐太宗到洛阳去,住在显仁宫,一看宫里的茶具都是旧的,而且也没有山珍海味,结果把总管给罢官了,魏征说这可不行,奢糜风气可不好,隋炀帝当年劳民伤财的开凿大运河,结果隋朝二世就灭亡了,唐太宗又把总管给叫回来。

还有次高句丽送来两个美女,魏征说不能接受,太宗觉得也对,高句丽送过来两只乌鸦,李世民天天想回去看乌鸦,若是美女,那更不想上朝了,于是唐太宗把美女退给人家。

魏征有次去找唐太宗商量事,唐太宗把玩了一个多小时的鸟放在手里,魏征说不可玩物丧志。结果一次魏征又来找太宗,唐太宗吓得,把小鸟藏到袖子里,结果鸟被捂死了。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皇太子李承乾不学无术,魏王李泰越来越受宠,朝廷内外有些流言蜚语,李世民很烦这些议论,对他们说:当今忠诚正直的大臣,没有人能与魏征比。于是便派魏征去辅佐太子,但魏征以有病为由推辞了,唐太宗却说有病也可以保全太子。

贞观十七年魏征病故,李世民非常伤心,为此停止朝会五天。

忠诚为何没有好下场,魏征死后凄惨

唐太宗和魏征相处融洽,太宗为魏征送葬时,在宫廷最高处远远望着魏征离去,内心非常伤感,那么魏征到底做了什么让太宗抄他家呢?

第一、 魏征作为一名贤臣,清廉、勤劳、能干这些都做到了,却没有做到不跟皇帝争后世之名,魏征把自己前后写给太宗的那些谏辞给史官褚遂良,这件事被太宗知道后非常生气,这不是想自己留千古佳话吗?太宗想魏征所有的后世之名都是皇帝我赏赐的,还跟我争千古佳话。

第二、 唐太宗知道魏征非山东武人,也不是山东贵族,所以就派他监视山东贵族和关陇集团,以此来操控诸政治集团,结果魏征越权了,犯了大忌。魏征推荐杜正伦为宰相,而杜正伦出自山东望族,后来魏征还举荐侯君集出任武将,侯君集属于关陇集团。

所以魏征有联合东西文武两大势力的嫌疑,魏征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太宗不能容忍,如果这件事暴露在魏征生前,魏征也没有好下场。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侯君集与杜正伦参与李承乾企图谋反一案,唐太宗非常生气,把侯君集处死,杜正伦流放驩州(今越南)。

魏征曾向李世民推荐这两人,说他们有宰相之才,李世民怀疑魏征和他们是一伙的,本来答应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魏征长子的,后来出尔反尔取消婚约了,人都说君无戏言,想想太宗有多气吧。后来还跑去把魏征的碑给推翻了,太宗想亲扑其碑,让你死不瞑目。


小龙谈历史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魏征的下场居然很惨?俺就问题主你一个问题,你那个鼻孔瞅出来?要么您这眼珠子搁那简直就是一摆设,要么就是被那些个不经过脑壳的文章给骗了。

魏征和唐太宗李世民,这就是一对千古绝配。魏征要不是落李世民的手上,搁谁手上早就把他那大脑壳给剁了。也就是李世民能忍魏征那臭脾气,魏征说那话就跟那锥子直接搁你心口上捅,捅不死你他就不是魏征,李世民不被气的火冒三丈瞪着俩眼珠子还得憋着,他就不是李世民。

李世民怕魏征

话说虽然李世民是皇帝,但每回瞅见这魏征心里头就犯怵,怕的不行!当然这个怕不是咱一般人认为的害怕,而是每回魏征都能抓这李世民的小辫子往死里整,气的李世民好几次都想要了魏征的小命。但气过了头,还得捏着鼻子认了。因为每回这老小子都能说道点子上,所以李世民有点怕魏征。

咱举个例子,大家伙体会一下。

话说有一次,李世民手底下人给他整了一只羽毛特好看的小鸟,而且那小样的叫声那叫个水灵,喜欢的紧。回头他正斗那小鸟玩的时候,魏征这老小子不知道打那窜出来,这就要求觐见。

见就见吧,答应完了,李世民瞅了瞅手里的小鸟,一拍脑壳:“完犊子了!这小鸟要是让魏征瞅见了,今天咱就别想过舒坦了!”

可眼瞅这魏征就要进来了,这一家伙也没地搁,这一着急李世民干脆就将这小鸟搁袖筒里了。

魏征那是有名的耳朵眼贼,眼睛珠子毒,瞅了几眼李世民他就知道,李世民刚刚干了啥。这不正事聊完了,这魏征就没下去,就这么罗里吧嗦的整了半天和李世民唠嗑。

李世民心里憋屈啊,心说:“这老货,今个咋这么缺心眼啊,平常也不见这么啰嗦,干哈呢?”

得,这一聊就是老半天。

等到魏征下去了,李世民把那小鸟搁袖筒里掏出来一瞅,气的脸也绿了,咋回事呢?这小鸟已经给憋死了。

“这个糟老头坏的很!俺说咋老是和俺提玩物丧志,玩物丧志!你家皇帝就不能玩会!你个山羊鼻子老驴脸!”

好吧,李世民也就只能图个嘴快骂骂,回头该干啥还干啥,这事也就过去了!

魏征死以后

您说谁家皇帝能这么被当臣子的气,这气要是给整多了,皇帝就会拿刀子捅你来撒气了。可李世民这辈子都没这么干过,人家魏征是病死的。病死的时候,李世民那叫个急,太医可劲的往魏征的家里送,那万年老山参跟那不要钱的大萝卜一样搁魏征家里边丢,最后也没有把魏征的小命给掉回来。

所以这两人的感情就是摆在那的。

这辈子魏征给李世民上谏二百多条,每一条李世民都是全盘接受。有的时候李世民生病了,都会将魏征叫到眼跟前询问自己的得失。

当魏征死了之后,李世民就为这事罢朝五天,历史上有几个皇帝能为大臣这么干,没有几个的,这就是一殊荣。

当李世民想要厚葬魏征。魏征的妻子阻拦:“俺家这糟老头一辈子简洁习惯了,这豪华的墓葬和他不搭!”就这么给拒绝了。

魏征出殡只用小车拉着棺椁,李世民招来文武百官出城相送,并且亲自刻书碑文,成为了昭陵的陪葬墓,而且死后入凌烟阁,成为二十四功臣之一。话说魏征开头的时候一直都是李世民的敌人,太子李建成在的时候辅佐的是他李建成,一开头就想尽办法弄死李世民。最后还是入了凌烟阁成为二十四功臣之一,您就可以知道魏征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分量。

话说了这么多,那么题主的问题呢?这事不能叫惨。

那是因为魏征死了以后,他举荐的俩人一个是杜正伦另一个是侯君集,说这俩人都有宰相的才能。话说这俩人才能是有的,但这俩人都卷入了太子李承乾谋反的漩涡里头。

这一家伙把个李世民气的,干事就不经过大脑了,把这俩人收拾了以后,回头就想起了举荐人魏征。但这个时候李世民还忍着,但这事他已经开始怀疑魏征是不是太子党一系的,魏征是不是也参与了谋反这件事。

但仅仅是怀疑,没有更进一步的动作,比较老搭档的面子还是要给的,人都死了!

后面又发生了一件事,李世民就压不住火了。说有一天李世民跑到记录史料的地溜达,那负责记录的史官就说,魏征把以前他给李世民的谏言给他看过。

得,就这么一句话就捅了篓子了,加上之前的事,李世民彻底的爆发了。咋?你把国家机密给其他人看,这是要干嘛?造反吗?

所以回头李世民就把下嫁自家闺女的事,也就是公主下嫁给魏征家里的事,就给否了,顺手还把魏征的墓碑给推倒了,那叫个怒向胆中生。

就这么个事,话说李世民也就干了这么两件事。这要是一般人,那坟头也得刨了,尸体也得挖出来,搁家里的老婆孩子也得跟着遭罪。但也仅仅就这样,弄了这么两件事,人家老婆孩子也没有被波及,您咋就说惨呢?

而且,在李世民怼高丽之后,这事弄了个失败,回头他就琢磨这事,这弄的劳师动众不说还劳民伤财,结果还没弄个好。他这就想起魏征的好了。

“这老魏啊!这糟老头子要是在的话,这事他一准反对,他一反对,俺一准就停了,这事也就不会出了!”

李世民这心里又嘎嘣嘎嘣的痛,这又把魏征那石碑给竖了起来,还整了个立碑仪式,这就告诉世人他错了。

而且整件事对魏征的家族没有啥影响,人家四个儿子还好好的活着,大小子继承了魏征那郑国公的头衔,最后坐上了和魏征一样的官位光禄大夫,其他的三大小子官也不小,你怎么就说人家魏征惨了,这不是胡说吗?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首先纠正个错误,魏征属于是善终,虽然在他死后发生过一个小插曲,但远远谈不上下场凄惨。事实上,如果不考虑魏征死后的那个小插曲,他的结局,应该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最让人羡慕的,也是所有臣子所向往的结局。

魏征,出生于河北晋州市,早先跟随李密造反,后李密被王世充击败后,他又跟随李密一同投降李渊,并成功劝降李勣,因此受到李渊的信任和重视。

其后,魏征在跟随李神通(李渊堂弟)与窦建德作战时,不幸被俘虏,于是他又归顺窦建德,被任命为起居舍人。两年后,李世民击败窦建德,魏征又再次归顺李渊,被任命为太子李建成的秘书。

当时李建成对魏征非常礼遇,所以等到李建成和李世民争夺皇位时,魏征就积极站在李建成这边,并多次出谋划策,甚至在玄武门之变前,他还建议李建成下下手为强,直接除掉李世民。

也正因为此,后来李世民诛杀李建成后,就特意让人把魏征给抓来,问他:“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徵却义正言辞的回答说:“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去做,就没有今日之祸。” 结果,李世民非但没有怪罪魏征,反而让他成为自己的秘书。



当然,李世民重用魏征,除了佩服他不畏死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魏征是河北地区最有名的豪门大族,当时河北地区还有很多李建成的残余势力,他们因为李建成被杀而人人自危,甚至打算起兵造反。如果李世民不能尽快稳定局势,大唐搞不好会陷入一场内战之中。

在这种背景下,李世民才重用魏征,并让他前往河北进行安抚,路上魏征正好碰见太子千牛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被押往京城,于是魏征让将二人释放,仍旧任命官职。

接着,魏征又让他俩跟随自己一同前往河北安抚,在他们的努力之下,河北太子的旧属势力,很快都归顺李世民。

此后,李世民对魏征愈发信任,常常把魏征带到寝殿里,跟他讨论自己为政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当然竭诚辅佐,唐太宗也欣然采纳他的意见,还夸奖魏征说:“人家都说魏征举止粗鲁,我看这正是他妩媚可爱的地方!”

据统计,魏征前后共劝谏唐太宗200余次,为唐初社会经济繁荣局面的出现,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正因为此,在魏征死后,李世民痛哭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随后,李世民下诏废朝五天,并追赠魏徵为司空、谥“文贞”。在魏征下葬之日,李世民又让文武百官出城相送,并亲自刻书碑文,还让自己的女儿衡山公主与魏征的长子订下婚约。

同年二月,李世民又命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烟阁,魏徵位列第三。自此,魏征的结局,那绝对是圆满的大结局,甚至是君臣相交的典范。但可惜的,仅仅过去不到半年,随着一件事情的发生,这一切都不复存在。



这件事情就是太子李承乾的谋反。

最初,李世民本想让魏征担任李承乾的老师,但魏征却推荐自己的老乡杜正伦,说他才能在自己之上,更适合当太子的老师。结果在杜正伦的细心教育之下,太子李承乾却走上谋反之路。

虽然说,杜正伦没有和太子同流合污,并曾极力劝谏太子,但不管怎么说,他作为太子的老师,显然是没有尽好教育责任,因此事后被李世民罢官。也因为此事,李世民对魏征心有怨恨。

接着,太子谋反之事又牵连出侯君集。因为魏征跟侯君集关系非常好,两人常在一起走动,但现在侯君集却直接带兵参与到太子谋反之中,因此李世民便怀疑魏征生前肯定知道这个事情,甚至可能也亲自参与其中。

在这个时候,又有人站出来告发魏征,说他曾私下把自己写给李世民的谏书拿给史官褚遂良观看,李世民便怀疑魏征之所以屡次劝谏自己,不过是想在历史上留下一个好名声。

这一系列的事情加起来,让李世民越想越生气,觉得魏征完全辜负了自己的信任,于是他下旨解除魏征长子和衡山公主的婚约,并亲自砸掉魏征的墓碑,这一段君臣佳话,也自此终结。

不过在第二年,李世民征讨高句丽失败,又想起魏征的好处。于是他叹息道:“如果魏征还在,一定会出面阻止我的,我就不会犯这么大的错误。” 随后,李世民又重新给魏征立纪念碑,并隆重的祭祀魏征,算是给这段君臣佳话,又画上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我是赵帅锅


魏征是一代名相,虽然他的下场不是很好,但其实还远远达不到“惨”这个程度。魏征在活着的时候一直受到李世民的尊敬,名利都是不缺的。他在死后李世民才发难,将他的墓碑推倒。



如果这都算惨的话,那么李善长的棺材板都要压不住了!说完了魏征的结局,咱们再来看看魏征为何会落到这般田地。

魏征被皇帝追责的直接原因是他有泄露国家机密的嫌疑。在魏征死后,李世民从史官那里得到了一个消息,那就是魏征曾把上奏的密疏给史官看过。

李世民生气的点不是魏征的行为,而是魏征的态度。原来李世民一直以为魏征是为了国家鞠躬尽瘁,直到这时候李世民才发现魏征原来也是一个爱慕虚名的人。只不过他看重的不是当时的名声,而是后世对他的评价。

“太宗始疑征阿党”,虽然魏征的行为的确让李世民非常生气,但是魏征的功劳毕竟在这里摆着,而且他的行为并没有对国家造成什么损失,所以那件事不过是导火索,李世民其实很久之前就对魏征不爽了。

因为魏征和侯君集的关系非常好,所以李世民怀疑他有结党的嫌疑。结党这件事在朝堂当中被君王所忌讳,但是并不罕见,坏就坏在侯君集这位将领可是跟着太子谋反的。

有句话说得好,叫做无巧不成书。魏征不光和侯君集有联系,而且和太子的老师杜正伦还有很深的牵扯。要知道,杜正伦就是经过魏征的介绍这才能担任太子的老师。虽然杜正伦并没有参与谋反,但是他作为太子的老师,还是得承担连带责任的。

同时和两位太子党羽关系密切,也难怪李世民会怀疑魏征。 而且李世民对魏征为人处世的方法又爱又恨。魏征是肱股之臣,如果李世民哪里做的不对,他不会顾忌身份之间的差距,而是会直接点出李世民的问题。

虽然这样可以帮助李世民做正确的决断,但很多时候李世民会感觉非常丢脸。普通人尚且需要颜面,更别说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了。魏征的情商不低,但是他没有做什么改变,因为这就是他为人处世的风格。相信说到这里,大家应该能理解为何李世民如此痛恨魏征了。


既然魏征惹得李世民如此不开心,为何李世民不在他活着的时候和他清算呢?答案非常的简单,因为李世民如果这样做了,会让人觉得他小肚鸡肠,容不下魏征这样敢于劝谏的人。而且李世民只是单纯不爽魏征的态度,对于魏征的为人他还是非常敬佩的。

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虽然推倒了魏征的墓碑,但是在第二年又为他立了起来。这是因为李世民在征讨高句的时候被敌人重创,民间对于这件事有很多的怨言。直到这时候,李世民才想起了魏征的好。可惜斯人已逝,李世民能做的就是在做决断之前争取考虑的更加周全。 的确,有些事,有些人,直到失去了才会懂得珍惜。李世民是这样,你我亦是如此。


夏目历史君


历史上很多事情我们只看到了表面,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就拿唐朝一代名相魏征来说,很多人只看到了他的风光(在历史教科书里面他是李世民的一枚铜镜)。很多人都认为,也许唐太宗李世民这个人是真心对待魏征的,却很少有人知道,大唐的这位千古一帝——文皇帝李世民不止一次对这个喜欢直言劝谏的大臣动过杀心。

很多人都认可这么一点——那就是,魏征能在历史上全须全尾的从容退场,看上去这直接就作证了大唐的这位君王就和历史教科书一样虚怀若谷,可就算动过杀心也最后让魏征体面的退场了不是?

但实际上很多事情都是经不起推敲和分析的,我们如果知道李世民在之后对死去的魏征态度,就会发现,李世民从内心深处是极度厌恶这个一代名相的,很是表里不符的毁三观(毕竟魏征死掉的那个时候,李世民确实很伤心,甚至为此罢朝纪念魏征)。

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要是魏征病死得没那么早,向来杀伐果断的唐太宗李世民不会放过魏征的,一代名相魏征落下一个极为凄惨的结果简直毫无疑问。之所以笔者如此肯定,并不是因为笔者是李世民肚子里面的蛔虫,更不是因为笔者是一个穿越者,完全是因为笔者是通过之后的历史事实进行的合理推测。

一代名相魏征生前多次劝谏过李世民,李世民很忌惮这个直言劝谏的大臣,当然了,被这个喜欢直言劝谏的大臣激怒的时候也不是没有——李世民在长孙皇后面前就流露出要想办法干一下这个很不识抬举的“乡巴佬”。

在长孙皇后还活着的时候,虽然李世民流露出要干“乡巴佬”魏征的态度,但是由于有长孙皇后这个贤能的皇后,几次劝谏之下李世民也就作罢了,等到李世民的这位皇后死后,李世民却态度大转弯,不再有对魏征这种“乡巴佬”的意见了,反而多次去赞美魏征,宣传魏征这个直言劝谏的大臣的妙处,很快就让自己在史书的形象立起来了,几乎与此同时还发生过这种事情——李世民赦免死刑犯一天,让他们到了时间准时归来,结果这些死刑犯全部准时回来了,李世民大喜过望,直接将他们全部赦免了。

由此看之,李世民完全是把魏征当做是一个赚取名利的工具人,这很符合李世民其他沽名钓誉的行为举止,也许看到这里就有读者很有意见了,读者可能要问,难道就不可能是李世民的真心嘛,以人为镜可正衣冠的李世民怎么可能是把魏征当做工具人呢,非要这么邪恶的揣度李世民的内心嘛?

我们直接看魏征死后的一件事情,在魏征死之前,李世民为了“沽名钓誉”,赐下了一桩婚事,这桩婚事就是把自己李唐家的公主嫁给魏征的儿子,看上去是不是很美好?在魏征死后,反转马上出现——李世民悔婚了!

不但如此,李世民在魏征刚刚死后曾经下令为魏征立自己亲手写的石碑,可是一等到魏征生前推荐的两个大臣犯了错,就毫不犹豫的下令将魏征的这个死后哀荣(石碑)推翻在地,这无疑是在魏征死后的尊严上踏上一万只脚。

稍微推测一下就会得到让人毛骨悚然的感受,要是当时魏征没有病死,而是还活在世上,结局会怎么样就很难说了,李世民对待臣子,从来就不是什么圣母:当年,曾经立下过汗马功劳的李靖,得了病,不能随军出征,结果直接——帝抚其背曰“勉之,昔司马仲达非不老病,竟能自强,立勋魏室。”天性凉薄的性格几乎跃然纸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