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相魏徵,為什麼下場那麼慘?

國聞雜談


說起魏徵,大家肯定都會想到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曾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廢;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個“人”,指的就是魏徵。魏徵生前頗得唐太宗李世民的器重,但在魏徵死後,李世民竟派人掘斷了魏徵的墓碑,讓魏徵死後都不得安寧,這又是何緣故呢?

早年經歷

魏徵,原名為“魏徵”,字玄成,早年時期的魏徵在李密帳下為官,因其寫得一手好奏疏,頗得李密欣賞,認為他文采非凡。魏徵曾為李密獻上過能夠壯大自身的十條計策,但可惜沒有被李密採納。

後來魏徵跟隨李密投降了李唐,但這也不能阻擋魏徵那顆蠢蠢欲動的心。魏徵在投降之後又轉去了李神通的麾下,不久李神通被竇建德大敗,魏徵又改投於竇建德麾下,兩年之後,竇建德又敗於李唐之手。

不得不說,魏徵就像古代版“柯南”,,走到哪,哪就兵敗。

按照慣例,像魏徵這種身份的人早就被處死了,但是這次魏徵依然沒有被處死,反而受到李唐太子李建成重用。不得不說,魏徵眼光獨到,看出李世民不甘於屈居人下。他曾經為李建成出謀劃策,建議李建成把李世民調走,但還沒來得及實施,就爆發了玄武門之變。在玄武門,李建成、李元吉等被誅殺。李世民成了最終的大贏家。那之後,魏徵又遇到了什麼樣的境遇呢?

效忠李世民

李世民派人將魏徵帶來,責問他為什麼要離間他們兄弟?魏徵非常直接回答道:“太子要是按照我說的做,就沒有今日之禍了。”李世民見魏徵直言相告,認為這個人可用,便赦免了魏徵,並讓他擔任詹事主簿。

唐貞觀元年,李世民稱帝,魏徵的官職也隨之水漲船高,官拜尚書左丞。不得不說,儘管魏徵曾效忠過李建成,但李世民還是很信任他的,所謂用人不疑,大抵是這個樣子的。李世民心懷大志,想要打造一個空前盛世。便重用魏徵,還曾多次在床榻上召見魏徵,向他詢問國家大事的得失。魏徵也盡心盡力的回答,直言相告。

據記載,貞觀六年,唐太宗李世民最寵愛的女兒長樂公主要嫁給長孫無忌的孫子長孫衝。李世民十分疼愛這個女兒,想讓她風光大嫁,便和大臣們商量說,“長樂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並所鍾愛。今將出嫁,禮數欲有所加。”說白了,就是想給女兒多點嫁妝。這也是人之常情,大臣們都附和,並進言說長樂公主的嫁妝可以雙倍於她的姑姑永嘉長公主。但是魏徵對此事卻表示反對,認為這違反了禮制。李世民不太高興,回宮之後將這件事告訴了長孫皇后。長孫皇后聽了之後對魏徵讚不絕口,並派人賞賜了他,並傳話給魏徵,“聽說你正直,如今見識到了,希望你保持下去,不要改變。”魏徵聽聞之後十分感動,而且有了長孫皇后的話,魏徵更加敢於進諫。

久而久之,皇帝看見他都十分頭疼,害怕魏徵說他的錯處。但是對魏徵的信任,也是與日劇增的,還任命魏徵為太子太師,魏徵以自己患病來推辭,李世民卻認為患病的魏徵也可以保全太子。可見魏徵恩寵之盛。

因病逝世

貞觀十七年,魏徵因病去世。李世民傷心異常,罷朝五天。這在當時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殊榮。李世民下詔厚葬魏徵,但被魏徵的妻子裴氏以魏徵生平喜好簡樸為由拒絕。靈柩就以一輛小車裝載,李世民召集文武百官出城相送,痛哭流涕,並且親自為魏徵刻寫碑文。還說下了那句流傳千古的話“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廢;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同年,李世民將魏徵的畫像置於凌煙閣,在二十四位功臣中,位列第三。可見李世民對魏徵真是非常重視了。

但自古伴君如伴虎,誰能想到李世民竟將魏徵的墓碑給掘斷了。

死後斷碑

這主要是因為魏徵曾向李世民舉薦過兩個人,侯君集和杜正倫,說這兩個人有做宰相的能力,應該重用他們。結果侯君集竟然造反了,李世民大怒,將其處死,又罷免了杜正倫。

轉念一想,這兩個人都是魏徵推薦的,魏徵生前有可能也參與了謀反,李世民越想越生氣,就派人推倒了魏徵的墓碑。大概是覺得魏徵沽名釣譽,不是個好人,怎麼能用皇帝親手刻寫的墓碑呢!不僅如此,還取消了衡山公主與魏徵長子的婚禮。

但魏徵墓碑也沒有一直斷著,貞觀十九年,李世民親自率兵征討高句麗,損失慘重,也沒能滅了高句麗。這時的李世民又想起了魏徵的好處,說如果魏徵在,能夠勸諫我,我也不會這樣了,於是又派人修好了魏徵的墓碑,並且按照少牢之禮祭祀他。

自古君心難測,誰能想到李世民那麼信任魏徵,居然斷了魏徵的碑。我猜想,可能不僅僅因為侯君集謀反的案子,也有可能是因為魏徵提了太多諫言,惹得李世民不高興了,生前不好意思處罰他,畢竟李世民想要當明君,怎麼能隨便處罰臣子呢,所以只好在死後找個由頭折騰折騰魏徵,這也是有可能的。


史論縱橫


在歷史上魏徵和唐太宗李世民,一個是敢於直諫的忠臣,另一個是善於納諫的帝王,兩人之間的關係傳為千古佳話,為歷代君臣之典範。在魏徵去世後,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傷心欲絕,為他廢5天。然而,不久之後,唐太宗李世民的態度又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變,命人直接把魏徵的墓碑都給推倒了。那麼,唐太宗李世民到底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變化,竟然將魏徵的墓碑都給推到了呢?今天,我們就一起通過歷史的蛛絲馬跡來探究歷史真相。

歷史上的魏徵就是一個純臣,對事不對人,不論他跟著誰他都盡心盡力輔佐。在隋末那個亂世,他先是輔佐瓦崗寨的李密,後又輔佐王世充、竇建德、李建成,他對每一個人都是盡心輔佐,在他眼裡亂世沒有所謂的正義與否,做點實事才是能道理。特別是他在輔佐太子李建成的時候,早就看出了李世民的野心,勸李建成早做安排。然而,李建成優柔寡斷,被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先下手為強,成為刀下亡魂。

玄武門之變後,魏徵作為太子黨的成員被捕,李世民早已經知道魏徵勸李建成收拾自己之事,就質問魏徵:“為何要挑撥我們兄弟之間的關係?”魏徵毫不畏懼地回答說:“如果李建成早聽了他的話,就沒有了今天的禍事。”李世民看魏徵直言不諱,有遠見,是個人才,不僅赦免了魏徵,還讓魏徵輔佐自己。李世民此舉除了愛才,顯示自己大度之外,他主要還是為了籠絡人心,安撫大臣,標榜自己是個好皇帝,極力作秀,以掩蓋自己玄武門之變,殺兄弟,逼父親退位的黑歷史。

接下來,出乎李世民的意料,本以為魏徵會夾著尾巴做人,誰知道這個二愣子,一天天像一個聖鬥士一樣,各種勸諫自己,這不要做,那不要做,有哪一個人喜歡有一個人時刻等著自己的呢?但唐太宗李世民沒有辦法,誰讓他自己要給自己設了一個明君的人設,演戲就要演全套,自己釀下的惡果就要自己吞下。後來,李世民也就真的在明君的人設上一發不可收拾,還習慣了魏徵這個直言不諱的二愣子,沒有他生活就失去了樂趣。於是乎,兩人相處融洽,相互成就了各自的名聲。

公元643年,陪伴了李世民17年的魏徵因病去世,唐太宗李世民傷心欲絕,為此廢朝5天。在魏徵下葬的時候,李世民下詔讓文武百官出城相送,並親自刻書碑文。李世民還命閻立本畫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煙閣,魏徵位列第三。隨後,更是要將自己的公主嫁給魏徵的兒子。但是,不久之後,李世民卻下令將魏徵的墓碑推到,甚至還有毀墳。那麼,李世民為何有如此大的變化,難道是李世民瘋了嗎?

實際上,並非是李世民瘋了,而是他懷疑魏徵一直都在欺騙自己,他自己被魏徵愚弄了。事情的起因是侯君集與太子李承乾意圖謀反,事情敗落,而太子黨的一派的核心人物侯君集以及太子李承乾的老師杜正倫都是當年魏徵舉薦的,魏徵說他們有宰相之才。因此,唐太宗李世民認為魏徵跟反賊侯君集是一黨的,自己一直被他愚弄,感覺自己被欺了。李世民怒不可止,一怒之下,就下令將魏徵的墓碑給推到了,還將公主與魏徵長子的婚約也取消了。伴君如伴虎,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了。

後來,唐太宗李世民親征高句麗,損兵折將,為沒有滅掉高句麗而後悔。他這時候,又想起了魏徵這個二愣子的好處了,認為如果魏徵在的話,就會勸諫自己,不會有今天的損失了。於是乎,他下令以少牢之禮祭祀魏徵,並且重現為魏徵修了墓碑。就此,繼續他們二人君臣之間和諧相處的千古佳話。伴君如伴虎,在朝堂上,人人皆為棋子罷了!


密探零零發


我是雪上長留馬行處,見字如同見面。

魏徵(580——643)因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魏徵以直言敢諫聞名,據《貞觀政要》記載統計,魏徵一生諫諍多達數十萬言,諫議五十次,奏疏十一件,言辭之激烈,態度之堅定,是其他大臣難以倫比的。


魏徵效力唐太宗17年,因病去世後,唐太宗非常傷心,為此廢朝五天,追贈他為司空、相州都督、諡“文貞,”並下詔厚葬,這恐怕是皇帝對大臣的最高禮遇了,然而魏徵對家人的遺言是喪事從儉,其妻裴氏只用小車送魏徵的靈柩出城,這更加上讓唐太宗敬佩,唐太宗召文武大臣出城相送,並親自刻書碑文以示表彰。

生前魏徵以忠侍君,死後唐太宗以禮待臣,這本是君臣關係的一段佳話,然而不久發生了一起太子李承乾謀反事件,侯君集因協助太子謀反被處死,杜正倫被罷免,而侯君集和杜正倫正是魏徵推薦的,魏徵還說他們有宰相之才,唐太宗懷疑魏徵和他們是一夥的,不死的話,也有可能參與謀殺,所以,一怒之下,命人推倒了魏徵的墓碑以發洩心中的憤怒,並取消了衡山公主與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



魏徵的下場並不慘,這一切都發生在他入土以後的事了,唐太宗只是推倒墓碑,也沒將他挫骨揚灰,只是取消兒女婚約,也沒對其家族有所傷害,當然這一切都是因為事情查清後,太子的謀反與魏徵無任何關聯,二年後,唐太宗親征高句麗損失慘重,又想到了魏徵,他想,如果魏徵在,一定會犯顏直諫,阻止這次遠征,於是又重新為魏徵立了墓碑。


謝謝閱讀


雪上長留馬行處


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貞觀之治就是唐太宗創下的政績。

唐朝時候,到處是鶯歌燕舞的繁榮景象,老百姓安居樂業,社會風氣非常的好。好到什麼程度呢?

你在大路上丟東西都沒有人撿,外出了不用關門,生意人累了倒在路邊呼呼大睡,不擔心人身和財產安全。那時候不但小偷,連強盜都改邪歸正了。唐太宗的時候,國泰民安,萬國來朝,唐朝是當時世界的經濟文化中心。

取得這麼驕人的政績,當然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勞,但也和一個人密切相關,他就是李世民的得力助手魏徵。

魏徵原來不是李世民身邊的人,而是李世民政敵李建成跟前的智囊。


撿來的智囊。

魏徵博古通今,才華出眾,對當時的局勢看得非常透徹,他對太子李建成說,雖然你是太子,但你弟弟李世民處處都比你厲害,你應該早做決斷,要不然遲早要吃你這個弟弟的虧。但李建成不以為然,優柔寡斷,結果被李世民跑到了前頭。李世民先下手為強,玄武門政變發生,李建成命喪黃泉,魏徵也做了階下囚。

玄武門政變後,李世民馬上控制了朝中局勢。李世民早聽說哥哥李建成身邊有個魏徵,足智多謀,還建議哥哥把自己給做了。於是就專門把魏徵帶到跟前,奚落他說,你小子行啊,竟然挑撥我們兄弟的關係,事到如今你還有什麼高論,說來聽聽。

魏徵不但沒有垂頭喪氣,反而梗著脖子不服地說,要是太子聽了我的話,今天站在這裡的就是他了。

唐太宗李世民有點好奇,心說你小子都到這地步了還嘴硬,我倒是要看看你有多大能耐。就這樣,魏徵不但沒有殺,反而被唐太宗留在身邊。

唐太宗本來是因為好奇,想把魏徵留下來羞辱他,想看到這個失敗的謀士如何在自己跟前如何戰戰兢兢的喪家犬的樣子。誰知道魏徵不僅嘴硬,而且有真才實學,勇氣過人。不但沒有一點自卑和惶恐,反而挺直腰桿,對唐太宗品頭論足,直言不諱。



可唐太宗一點都不生氣,反而如獲至寶。為什麼呢?

因為這魏徵每次都能說到點子上,及時指出自己言行或者決策中的失誤,說的頭頭是道,讓自己少走許多彎路。而滿朝文武沒有一個能做到這一點。要麼他們的沒有敏銳的洞察力,要麼他們沒有勇氣敢當面指出。

就這樣魏徵不但沒有被唐太宗處置,反而得到重用,被提拔為尚書左丞,當了唐太宗的紀檢委書記。魏徵成了唐太宗的高級智囊和超級糾錯機,為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立下了不朽功勳。

魏徵給李世民打工,兢兢業業,一干就是17年,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主僕情深。唐太宗對身邊這個智囊非常器重,一向寵愛有加。不止一次對外國使節誇讚魏徵,說大唐搞得這麼好,而是因為朕身邊有魏徵的緣故。

魏徵病重的時候的時候,唐太宗隔三差五到魏徵跟前看望,每次去都帶來好多禮物,還下令宮中最好的御醫用最好的藥讓魏徵早日康復,有時候在魏徵家中一待就是半天。還把自己心愛的公主許配給魏徵的兒子 ,從精神上給魏徵支持。

魏徵去世後,唐太宗非常惋惜,也十分懷念,經常到凌煙閣的功臣紀念館去悼念魏徵。還寫下了那段“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的千古名言。

物是人非。

魏徵去世後,唐太宗對魏徵的態度就發生了180度的大轉彎,從愛惜、懷念、到憎惡、仇恨。答應公主嫁給魏徵兒子的事再也不提;而且派人推到了魏徵的墓碑。這時候,魏徵屍骨未寒。

是什麼讓唐太宗這個英明的皇帝做出如此反常的舉動呢?



三事惹得君王怒。

讓唐太宗改變對魏徵態度發生重大轉變的有三件事。向皇上推薦自己的河北老鄉杜正倫。兩個人一個是河北鉅鹿的,一個是河北魏縣的,兩人私交很好。杜正倫也是唐朝宰相,兩個人官級相當,也輪不到魏徵推薦。只是當年魏徵曾推薦杜正倫當太子的老師,杜正倫怎麼努力,太子李承乾都不把他放在眼裡,還是走上了謀反的道路。

杜正倫雖然沒有和太子同流合汙,但對太子的教育是失敗的。唐太宗因此怨恨魏徵推薦人不當。交友不慎。

侯君集是唐朝軍中大佬,手握重兵。魏徵跟侯君集關係不錯,兩人常在一起走動。但侯君集最後帶兵參與太子謀反,兵敗被殺。唐太宗把魏徵給太子推薦老師和跟魏徵和侯君集私交很好這兩件事聯繫到一起,讓他對自己這個信賴的大臣產生了懷疑。

《舊唐書》中說“太宗始疑徵阿黨”。對於皇帝來說,手下人結為朋黨是最忌諱的事情,哪怕是一點兆頭也要及時掐滅。但這兩件事對唐太宗來說是陳芝麻爛穀子的事,也不至於讓唐太宗發那麼大的火;這第三件事才是讓唐太宗惱恨魏徵,失去理智的真正原因。

第三件事就是洩露國家機密。魏徵死後沒多久,唐太宗李世民到史官那裡視察工作,無意中聽史官說魏徵曾經把上奏的密疏拿給史官看過,李世民聽了勃然大怒。心說,好你個鄉巴佬,我們君臣的決策過程那可是國家最高機密,只有被我批准才能有選擇地送到史官那裡。你竟然為了自己顯擺,把機密文件都洩露了。原來怎麼多年你不是為了大唐江山,而是為你自己青史留名,讓我給你當陪襯。你把我這皇上當猴耍呀。

於是李世民一怒之下,“手詔停婚”,還派人推倒了魏徵的墓碑,並且特別關照把墓碑上的碑文也磨掉。



平反昭雪。

李世民一氣之下推倒魏徵的墓碑,心裡也有幾分後悔。魏徵死後第二年,公元645年,李世民征討高句麗失敗,勞師動眾、勞民傷財,這才想起魏徵的好處。心想如果魏徵在,一定會出面阻止我的,我就不會犯這麼大的錯誤了。

回京之後,隨即下令給魏徵“平反昭雪”,重新給魏徵立碑,還舉行了隆重的立碑儀式。


歷來現實


魏徵是唐太宗李世民時期著名的諫臣。魏徵去世後,李世民慨然嘆曰:魏徵沒了,我也就失去了一面鏡子。魏徵的一生,始終得到了李世民的器重,在晚年時還被李世民任命為太子李承乾的老師。在貞觀十七年,魏徵病重之際,李世民還和太子承乾親自到魏徵府上探望。病危之際的魏徵此時還在憂國憂民,感動之餘的李世民當即將和長孫皇后所生的幼女衡山公主賜婚給魏徵的長子魏叔玉。

魏徵死後,李世民罷朝五天,並讓九品以上朝廷官員全部參加魏徵的葬禮。他還欲為魏徵舉行豪華的葬禮,只不過由於魏徵妻子認為魏徵生前力倡儉樸,這樣排場的葬禮並不符合魏徵的生前遺願,李世民這才作罷。為了表彰魏徵的功績,李世民將其畫像位列凌煙閣,併為其親書碑文,陪葬昭陵。

魏徵死後可以說是倍極哀榮,其下場並不悲慘。但僅僅過了三個月之後,魏徵的長子魏叔玉與衡山公主的婚事也黃了,李世民悔婚了。並且更嚴重的是李世民親自下令推倒了魏徵的墓碑。魏徵已逝,到底是何事如此觸怒李世民,令其推倒魏徵的墓碑以洩心頭之恨呢?他是如何得到李世民的器重,又為何招致李世民的忌恨呢?


魏徵生於北周末年,成長於隋朝末年,時逢亂世,他的成長軌跡也因此很雜亂。他做過道士,後來又投奔了李密,做了李密的文秘。在李密歸順唐朝時,魏徵也隨之歸唐。

魏徵歸唐後,又說服徐世勣和元寶藏也歸順了唐朝。但在黎陽時,魏徵又被竇建德所俘。竇建德很賞識魏徵的才學,任命魏徵為其起居舍人。後來李世民擊敗了竇建德,魏徵才又歸唐。

魏徵歸唐後,太子李建成傾慕其學識,招攬魏徵成為太子洗馬,從此魏徵就成了太子建成的心腹人馬。

隨著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的矛盾不斷加深,魏徵多次勸說李建成除掉李世民,以免後患。


但在玄武門兵變中,李世民先下手為強,射殺了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奪取了太子之位。李世民素聞魏徵的才幹,又將魏徵納入帳中,出任太子詹事府主簿。

李世民稱帝后,魏徵出任諫議大夫,從此開啟了一段魏徵敢犯龍顏直諫、李世民從善如流的君臣佳話。

貞觀二年,魏徵升任秘書監。他又出任此職後不久,就攪黃了李世民的一件好事。原來李世民看上了一位朝廷官員的女兒。當魏徵得知此女已訂婚別家時,就勸說李世民顧及自己的聲譽打消了這個念頭。誰知此女的未婚夫家怕因此累及,趕緊撇清和女方並未有婚約,李世民因此又有了想法。魏徵洞若觀火,上諫說男方是因為禍及自身,因此才謊稱未有婚約。李世民這才作罷。


有一次,李世民欲到泰山封禪。魏徵認為這樣做勞民傷財,有百弊而無一利,從而極力反對。李世民最終還是聽取了魏徵的建議,取消了這次計劃。

魏徵多次當眾直諫李世民,搞得李世民對他也有些發怵。有一次在玩鷂子,恰巧魏徵來彙報工作。李世民怕魏徵再斥責一番,就把鷂子藏在懷裡,結果悶死了。

李世民對魏徵的直諫,雖然有時下不來臺,一時心裡有些氣憤,但他也明白,魏徵的直諫是從國家大局出發,是功在國家的。所以李世民對魏徵也很器重,貞觀七年,魏徵升為侍中,進入權力中樞。

貞觀十年時,魏徵晉光祿大夫、鄭國公。直到貞觀十六年時,魏徵因為身體健康原因,才卸任宰相,出任太子太師。貞觀十七年正月,魏徵去世。此時李世民對魏徵還是給予很高評價的。但在同年四月,侯君集牽涉太子李承乾謀反案,被李世民誅殺。而魏徵生前曾向李世民舉薦過侯君集。無獨有偶,魏徵舉薦的另一個人杜正倫此時也牽涉此案中。魏徵舉薦的兩個人都與太子案有關,這不禁令李世民心生疑竇。


恰巧此時,又有人反映魏徵在進諫時,都要把進諫的內容告知褚遂良。褚遂良時任起居郎,記錄李世民的言行。李世民認為魏徵這樣做,在史書上就抬高了自己。這時,李世民大為光火,認為魏徵欺騙了自己。於是就解除了女兒衡山公主和魏叔玉的婚約。並且這還不解恨,李世民又下令推倒了魏徵的墓碑。

不過,二年之後,李世民高句麗之戰失利。李世民這時幡然醒悟,又唸叨起魏徵的好。他感嘆如果魏徵再世,一定會勸阻他這次軍事行動。於是他又命人給魏徵重新豎立了新碑。


歲月是一條河流


說到魏徵,大家都知道他是李世民手下出了名的諫臣,他犯顏直諫得到李世民的賞識,可是很少有人知道魏徵一生中跳槽六次,換了六個老闆,而且死後被抄家。

魏徵生於公元580年,祖籍鉅鹿郡下(現晉州市),唐朝著名的賢相,魏徵輔佐李世民創立“貞觀之治”的大業,有“一代名相”的美譽。

魏徵的六個老闆

魏徵祖上是書香門第,因父母早亡,便出家為道士,隋末,武陽郡丞元寶藏起兵造反,於是把博學多才的魏徵請來為自己出謀劃策,元寶藏寫給李密的信都是魏徵寫的,元寶藏投降李密後,魏徵於是跟了李密,授任為元師府文學參軍,李密降唐後,魏徵又跟著唐高宗李淵混,不久浚縣被夏王竇建德佔領了,魏徵被俘,於是便跟著竇建德干,竇建德兵敗後,再次回到唐朝,成為李建成太子的洗馬,玄武門之變後最終跟著自己的最後一個老闆李世民混。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李世民聽說魏徵以前一直勸大哥把他調到別的地方去,李世民就問魏徵,你為什麼挑撥我們兄弟之間的關係?魏徵說:如果太子聽我的,就不會有如此下場,李世民見魏徵說話直爽,赦免了他。

唐太宗對諫臣魏徵很寬容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任魏徵為尚書左丞,魏徵任職期間,前後上諫兩百多事,李世民都全部接納,唐太宗其實很寬容,做了很多讓步。

一次唐太宗的老部下濮州刺史龐相壽貪汙,龐相壽被免職,於是便託人找唐太宗訴苦,說他跟著太宗南征北戰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於是李世民戀舊將龐相壽官復原職,魏徵知道了極力反對,說這樣怎麼去教育別的官吏?結果李世民把下的令又收回來,搞得滿朝皆知,都知道是魏徵讓他改的。

有次唐太宗到洛陽去,住在顯仁宮,一看宮裡的茶具都是舊的,而且也沒有山珍海味,結果把總管給罷官了,魏徵說這可不行,奢糜風氣可不好,隋煬帝當年勞民傷財的開鑿大運河,結果隋朝二世就滅亡了,唐太宗又把總管給叫回來。

還有次高句麗送來兩個美女,魏徵說不能接受,太宗覺得也對,高句麗送過來兩隻烏鴉,李世民天天想回去看烏鴉,若是美女,那更不想上朝了,於是唐太宗把美女退給人家。

魏徵有次去找唐太宗商量事,唐太宗把玩了一個多小時的鳥放在手裡,魏徵說不可玩物喪志。結果一次魏徵又來找太宗,唐太宗嚇得,把小鳥藏到袖子裡,結果鳥被捂死了。

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皇太子李承乾不學無術,魏王李泰越來越受寵,朝廷內外有些流言蜚語,李世民很煩這些議論,對他們說:當今忠誠正直的大臣,沒有人能與魏徵比。於是便派魏徵去輔佐太子,但魏徵以有病為由推辭了,唐太宗卻說有病也可以保全太子。

貞觀十七年魏徵病故,李世民非常傷心,為此停止朝會五天。

忠誠為何沒有好下場,魏徵死後悽慘

唐太宗和魏徵相處融洽,太宗為魏徵送葬時,在宮廷最高處遠遠望著魏徵離去,內心非常傷感,那麼魏徵到底做了什麼讓太宗抄他家呢?

第一、 魏徵作為一名賢臣,清廉、勤勞、能幹這些都做到了,卻沒有做到不跟皇帝爭後世之名,魏徵把自己前後寫給太宗的那些諫辭給史官褚遂良,這件事被太宗知道後非常生氣,這不是想自己留千古佳話嗎?太宗想魏徵所有的後世之名都是皇帝我賞賜的,還跟我爭千古佳話。

第二、 唐太宗知道魏徵非山東武人,也不是山東貴族,所以就派他監視山東貴族和關隴集團,以此來操控諸政治集團,結果魏徵越權了,犯了大忌。魏徵推薦杜正倫為宰相,而杜正倫出自山東望族,後來魏徵還舉薦侯君集出任武將,侯君集屬於關隴集團。

所以魏徵有聯合東西文武兩大勢力的嫌疑,魏徵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太宗不能容忍,如果這件事暴露在魏徵生前,魏徵也沒有好下場。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侯君集與杜正倫參與李承乾企圖謀反一案,唐太宗非常生氣,把侯君集處死,杜正倫流放驩州(今越南)。

魏徵曾向李世民推薦這兩人,說他們有宰相之才,李世民懷疑魏徵和他們是一夥的,本來答應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魏徵長子的,後來出爾反爾取消婚約了,人都說君無戲言,想想太宗有多氣吧。後來還跑去把魏徵的碑給推翻了,太宗想親撲其碑,讓你死不瞑目。


小龍談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魏徵的下場居然很慘?俺就問題主你一個問題,你那個鼻孔瞅出來?要麼您這眼珠子擱那簡直就是一擺設,要麼就是被那些個不經過腦殼的文章給騙了。

魏徵和唐太宗李世民,這就是一對千古絕配。魏徵要不是落李世民的手上,擱誰手上早就把他那大腦殼給剁了。也就是李世民能忍魏徵那臭脾氣,魏徵說那話就跟那錐子直接擱你心口上捅,捅不死你他就不是魏徵,李世民不被氣的火冒三丈瞪著倆眼珠子還得憋著,他就不是李世民。

李世民怕魏徵

話說雖然李世民是皇帝,但每回瞅見這魏徵心裡頭就犯怵,怕的不行!當然這個怕不是咱一般人認為的害怕,而是每回魏徵都能抓這李世民的小辮子往死裡整,氣的李世民好幾次都想要了魏徵的小命。但氣過了頭,還得捏著鼻子認了。因為每回這老小子都能說道點子上,所以李世民有點怕魏徵。

咱舉個例子,大傢伙體會一下。

話說有一次,李世民手底下人給他整了一隻羽毛特好看的小鳥,而且那小樣的叫聲那叫個水靈,喜歡的緊。回頭他正鬥那小鳥玩的時候,魏徵這老小子不知道打那竄出來,這就要求覲見。

見就見吧,答應完了,李世民瞅了瞅手裡的小鳥,一拍腦殼:“完犢子了!這小鳥要是讓魏徵瞅見了,今天咱就別想過舒坦了!”

可眼瞅這魏徵就要進來了,這一傢伙也沒地擱,這一著急李世民乾脆就將這小鳥擱袖筒裡了。

魏徵那是有名的耳朵眼賊,眼睛珠子毒,瞅了幾眼李世民他就知道,李世民剛剛乾了啥。這不正事聊完了,這魏徵就沒下去,就這麼羅裡吧嗦的整了半天和李世民嘮嗑。

李世民心裡憋屈啊,心說:“這老貨,今個咋這麼缺心眼啊,平常也不見這麼囉嗦,幹哈呢?”

得,這一聊就是老半天。

等到魏徵下去了,李世民把那小鳥擱袖筒裡掏出來一瞅,氣的臉也綠了,咋回事呢?這小鳥已經給憋死了。

“這個糟老頭壞的很!俺說咋老是和俺提玩物喪志,玩物喪志!你家皇帝就不能玩會!你個山羊鼻子老驢臉!”

好吧,李世民也就只能圖個嘴快罵罵,回頭該幹啥還幹啥,這事也就過去了!

魏徵死以後

您說誰家皇帝能這麼被當臣子的氣,這氣要是給整多了,皇帝就會拿刀子捅你來撒氣了。可李世民這輩子都沒這麼幹過,人家魏徵是病死的。病死的時候,李世民那叫個急,太醫可勁的往魏徵的家裡送,那萬年老山參跟那不要錢的大蘿蔔一樣擱魏徵家裡邊丟,最後也沒有把魏徵的小命給掉回來。

所以這兩人的感情就是擺在那的。

這輩子魏徵給李世民上諫二百多條,每一條李世民都是全盤接受。有的時候李世民生病了,都會將魏徵叫到眼跟前詢問自己的得失。

當魏徵死了之後,李世民就為這事罷朝五天,歷史上有幾個皇帝能為大臣這麼幹,沒有幾個的,這就是一殊榮。

當李世民想要厚葬魏徵。魏徵的妻子阻攔:“俺家這糟老頭一輩子簡潔習慣了,這豪華的墓葬和他不搭!”就這麼給拒絕了。

魏徵出殯只用小車拉著棺槨,李世民招來文武百官出城相送,並且親自刻書碑文,成為了昭陵的陪葬墓,而且死後入凌煙閣,成為二十四功臣之一。話說魏徵開頭的時候一直都是李世民的敵人,太子李建成在的時候輔佐的是他李建成,一開頭就想盡辦法弄死李世民。最後還是入了凌煙閣成為二十四功臣之一,您就可以知道魏徵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分量。

話說了這麼多,那麼題主的問題呢?這事不能叫慘。

那是因為魏徵死了以後,他舉薦的倆人一個是杜正倫另一個是侯君集,說這倆人都有宰相的才能。話說這倆人才能是有的,但這倆人都捲入了太子李承乾謀反的漩渦裡頭。

這一傢伙把個李世民氣的,幹事就不經過大腦了,把這倆人收拾了以後,回頭就想起了舉薦人魏徵。但這個時候李世民還忍著,但這事他已經開始懷疑魏徵是不是太子黨一系的,魏徵是不是也參與了謀反這件事。

但僅僅是懷疑,沒有更進一步的動作,比較老搭檔的面子還是要給的,人都死了!

後面又發生了一件事,李世民就壓不住火了。說有一天李世民跑到記錄史料的地溜達,那負責記錄的史官就說,魏徵把以前他給李世民的諫言給他看過。

得,就這麼一句話就捅了簍子了,加上之前的事,李世民徹底的爆發了。咋?你把國家機密給其他人看,這是要幹嘛?造反嗎?

所以回頭李世民就把下嫁自家閨女的事,也就是公主下嫁給魏徵家裡的事,就給否了,順手還把魏徵的墓碑給推倒了,那叫個怒向膽中生。

就這麼個事,話說李世民也就幹了這麼兩件事。這要是一般人,那墳頭也得刨了,屍體也得挖出來,擱家裡的老婆孩子也得跟著遭罪。但也僅僅就這樣,弄了這麼兩件事,人家老婆孩子也沒有被波及,您咋就說慘呢?

而且,在李世民懟高麗之後,這事弄了個失敗,回頭他就琢磨這事,這弄的勞師動眾不說還勞民傷財,結果還沒弄個好。他這就想起魏徵的好了。

“這老魏啊!這糟老頭子要是在的話,這事他一準反對,他一反對,俺一準就停了,這事也就不會出了!”

李世民這心裡又嘎嘣嘎嘣的痛,這又把魏徵那石碑給豎了起來,還整了個立碑儀式,這就告訴世人他錯了。

而且整件事對魏徵的家族沒有啥影響,人家四個兒子還好好的活著,大小子繼承了魏徵那鄭國公的頭銜,最後坐上了和魏徵一樣的官位光祿大夫,其他的三大小子官也不小,你怎麼就說人家魏徵慘了,這不是胡說嗎?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首先糾正個錯誤,魏徵屬於是善終,雖然在他死後發生過一個小插曲,但遠遠談不上下場悽慘。事實上,如果不考慮魏徵死後的那個小插曲,他的結局,應該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最讓人羨慕的,也是所有臣子所向往的結局。

魏徵,出生於河北晉州市,早先跟隨李密造反,後李密被王世充擊敗後,他又跟隨李密一同投降李淵,併成功勸降李勣,因此受到李淵的信任和重視。

其後,魏徵在跟隨李神通(李淵堂弟)與竇建德作戰時,不幸被俘虜,於是他又歸順竇建德,被任命為起居舍人。兩年後,李世民擊敗竇建德,魏徵又再次歸順李淵,被任命為太子李建成的秘書。

當時李建成對魏徵非常禮遇,所以等到李建成和李世民爭奪皇位時,魏徵就積極站在李建成這邊,並多次出謀劃策,甚至在玄武門之變前,他還建議李建成下下手為強,直接除掉李世民。

也正因為此,後來李世民誅殺李建成後,就特意讓人把魏徵給抓來,問他:“你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魏徵卻義正言辭的回答說:“太子要是按照我說的去做,就沒有今日之禍。” 結果,李世民非但沒有怪罪魏徵,反而讓他成為自己的秘書。



當然,李世民重用魏徵,除了佩服他不畏死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魏徵是河北地區最有名的豪門大族,當時河北地區還有很多李建成的殘餘勢力,他們因為李建成被殺而人人自危,甚至打算起兵造反。如果李世民不能儘快穩定局勢,大唐搞不好會陷入一場內戰之中。

在這種背景下,李世民才重用魏徵,並讓他前往河北進行安撫,路上魏徵正好碰見太子千牛李志安、齊王護軍李思行被押往京城,於是魏徵讓將二人釋放,仍舊任命官職。

接著,魏徵又讓他倆跟隨自己一同前往河北安撫,在他們的努力之下,河北太子的舊屬勢力,很快都歸順李世民。

此後,李世民對魏徵愈發信任,常常把魏徵帶到寢殿裡,跟他討論自己為政得失。魏徵喜逢知己之主,當然竭誠輔佐,唐太宗也欣然採納他的意見,還誇獎魏徵說:“人家都說魏徵舉止粗魯,我看這正是他嫵媚可愛的地方!”

據統計,魏徵前後共勸諫唐太宗200餘次,為唐初社會經濟繁榮局面的出現,作出了重要貢獻。也正因為此,在魏徵死後,李世民痛哭道:“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隨後,李世民下詔廢朝五天,並追贈魏徵為司空、諡“文貞”。在魏徵下葬之日,李世民又讓文武百官出城相送,並親自刻書碑文,還讓自己的女兒衡山公主與魏徵的長子訂下婚約。

同年二月,李世民又命閻立本畫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煙閣,魏徵位列第三。自此,魏徵的結局,那絕對是圓滿的大結局,甚至是君臣相交的典範。但可惜的,僅僅過去不到半年,隨著一件事情的發生,這一切都不復存在。



這件事情就是太子李承乾的謀反。

最初,李世民本想讓魏徵擔任李承乾的老師,但魏徵卻推薦自己的老鄉杜正倫,說他才能在自己之上,更適合當太子的老師。結果在杜正倫的細心教育之下,太子李承乾卻走上謀反之路。

雖然說,杜正倫沒有和太子同流合汙,並曾極力勸諫太子,但不管怎麼說,他作為太子的老師,顯然是沒有盡好教育責任,因此事後被李世民罷官。也因為此事,李世民對魏徵心有怨恨。

接著,太子謀反之事又牽連出侯君集。因為魏徵跟侯君集關係非常好,兩人常在一起走動,但現在侯君集卻直接帶兵參與到太子謀反之中,因此李世民便懷疑魏徵生前肯定知道這個事情,甚至可能也親自參與其中。

在這個時候,又有人站出來告發魏徵,說他曾私下把自己寫給李世民的諫書拿給史官褚遂良觀看,李世民便懷疑魏徵之所以屢次勸諫自己,不過是想在歷史上留下一個好名聲。

這一系列的事情加起來,讓李世民越想越生氣,覺得魏徵完全辜負了自己的信任,於是他下旨解除魏徵長子和衡山公主的婚約,並親自砸掉魏徵的墓碑,這一段君臣佳話,也自此終結。

不過在第二年,李世民征討高句麗失敗,又想起魏徵的好處。於是他嘆息道:“如果魏徵還在,一定會出面阻止我的,我就不會犯這麼大的錯誤。” 隨後,李世民又重新給魏徵立紀念碑,並隆重的祭祀魏徵,算是給這段君臣佳話,又畫上了一個圓滿的結局。


我是趙帥鍋


魏徵是一代名相,雖然他的下場不是很好,但其實還遠遠達不到“慘”這個程度。魏徵在活著的時候一直受到李世民的尊敬,名利都是不缺的。他在死後李世民才發難,將他的墓碑推倒。



如果這都算慘的話,那麼李善長的棺材板都要壓不住了!說完了魏徵的結局,咱們再來看看魏徵為何會落到這般田地。

魏徵被皇帝追責的直接原因是他有洩露國家機密的嫌疑。在魏徵死後,李世民從史官那裡得到了一個消息,那就是魏徵曾把上奏的密疏給史官看過。

李世民生氣的點不是魏徵的行為,而是魏徵的態度。原來李世民一直以為魏徵是為了國家鞠躬盡瘁,直到這時候李世民才發現魏徵原來也是一個愛慕虛名的人。只不過他看重的不是當時的名聲,而是後世對他的評價。

“太宗始疑徵阿黨”,雖然魏徵的行為的確讓李世民非常生氣,但是魏徵的功勞畢竟在這裡擺著,而且他的行為並沒有對國家造成什麼損失,所以那件事不過是導火索,李世民其實很久之前就對魏徵不爽了。

因為魏徵和侯君集的關係非常好,所以李世民懷疑他有結黨的嫌疑。結黨這件事在朝堂當中被君王所忌諱,但是並不罕見,壞就壞在侯君集這位將領可是跟著太子謀反的。

有句話說得好,叫做無巧不成書。魏徵不光和侯君集有聯繫,而且和太子的老師杜正倫還有很深的牽扯。要知道,杜正倫就是經過魏徵的介紹這才能擔任太子的老師。雖然杜正倫並沒有參與謀反,但是他作為太子的老師,還是得承擔連帶責任的。

同時和兩位太子黨羽關係密切,也難怪李世民會懷疑魏徵。 而且李世民對魏徵為人處世的方法又愛又恨。魏徵是肱股之臣,如果李世民哪裡做的不對,他不會顧忌身份之間的差距,而是會直接點出李世民的問題。

雖然這樣可以幫助李世民做正確的決斷,但很多時候李世民會感覺非常丟臉。普通人尚且需要顏面,更別說是至高無上的皇帝了。魏徵的情商不低,但是他沒有做什麼改變,因為這就是他為人處世的風格。相信說到這裡,大家應該能理解為何李世民如此痛恨魏徵了。


既然魏徵惹得李世民如此不開心,為何李世民不在他活著的時候和他清算呢?答案非常的簡單,因為李世民如果這樣做了,會讓人覺得他小肚雞腸,容不下魏徵這樣敢於勸諫的人。而且李世民只是單純不爽魏徵的態度,對於魏徵的為人他還是非常敬佩的。

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雖然推倒了魏徵的墓碑,但是在第二年又為他立了起來。這是因為李世民在征討高句的時候被敵人重創,民間對於這件事有很多的怨言。直到這時候,李世民才想起了魏徵的好。可惜斯人已逝,李世民能做的就是在做決斷之前爭取考慮的更加周全。 的確,有些事,有些人,直到失去了才會懂得珍惜。李世民是這樣,你我亦是如此。


夏目歷史君


歷史上很多事情我們只看到了表面,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就拿唐朝一代名相魏徵來說,很多人只看到了他的風光(在歷史教科書裡面他是李世民的一枚銅鏡)。很多人都認為,也許唐太宗李世民這個人是真心對待魏徵的,卻很少有人知道,大唐的這位千古一帝——文皇帝李世民不止一次對這個喜歡直言勸諫的大臣動過殺心。

很多人都認可這麼一點——那就是,魏徵能在歷史上全須全尾的從容退場,看上去這直接就作證了大唐的這位君王就和歷史教科書一樣虛懷若谷,可就算動過殺心也最後讓魏徵體面的退場了不是?

但實際上很多事情都是經不起推敲和分析的,我們如果知道李世民在之後對死去的魏徵態度,就會發現,李世民從內心深處是極度厭惡這個一代名相的,很是表裡不符的毀三觀(畢竟魏徵死掉的那個時候,李世民確實很傷心,甚至為此罷朝紀念魏徵)。

我們基本上可以斷定要是魏徵病死得沒那麼早,向來殺伐果斷的唐太宗李世民不會放過魏徵的,一代名相魏徵落下一個極為悽慘的結果簡直毫無疑問。之所以筆者如此肯定,並不是因為筆者是李世民肚子裡面的蛔蟲,更不是因為筆者是一個穿越者,完全是因為筆者是通過之後的歷史事實進行的合理推測。

一代名相魏徵生前多次勸諫過李世民,李世民很忌憚這個直言勸諫的大臣,當然了,被這個喜歡直言勸諫的大臣激怒的時候也不是沒有——李世民在長孫皇后面前就流露出要想辦法幹一下這個很不識抬舉的“鄉巴佬”。

在長孫皇后還活著的時候,雖然李世民流露出要幹“鄉巴佬”魏徵的態度,但是由於有長孫皇后這個賢能的皇后,幾次勸諫之下李世民也就作罷了,等到李世民的這位皇后死後,李世民卻態度大轉彎,不再有對魏徵這種“鄉巴佬”的意見了,反而多次去讚美魏徵,宣傳魏徵這個直言勸諫的大臣的妙處,很快就讓自己在史書的形象立起來了,幾乎與此同時還發生過這種事情——李世民赦免死刑犯一天,讓他們到了時間準時歸來,結果這些死刑犯全部準時回來了,李世民大喜過望,直接將他們全部赦免了。

由此看之,李世民完全是把魏徵當做是一個賺取名利的工具人,這很符合李世民其他沽名釣譽的行為舉止,也許看到這裡就有讀者很有意見了,讀者可能要問,難道就不可能是李世民的真心嘛,以人為鏡可正衣冠的李世民怎麼可能是把魏徵當做工具人呢,非要這麼邪惡的揣度李世民的內心嘛?

我們直接看魏徵死後的一件事情,在魏徵死之前,李世民為了“沽名釣譽”,賜下了一樁婚事,這樁婚事就是把自己李唐家的公主嫁給魏徵的兒子,看上去是不是很美好?在魏徵死後,反轉馬上出現——李世民悔婚了!

不但如此,李世民在魏徵剛剛死後曾經下令為魏徵立自己親手寫的石碑,可是一等到魏徵生前推薦的兩個大臣犯了錯,就毫不猶豫的下令將魏徵的這個死後哀榮(石碑)推翻在地,這無疑是在魏徵死後的尊嚴上踏上一萬隻腳。

稍微推測一下就會得到讓人毛骨悚然的感受,要是當時魏徵沒有病死,而是還活在世上,結局會怎麼樣就很難說了,李世民對待臣子,從來就不是什麼聖母:當年,曾經立下過汗馬功勞的李靖,得了病,不能隨軍出征,結果直接——帝撫其背曰“勉之,昔司馬仲達非不老病,竟能自強,立勳魏室。”天性涼薄的性格幾乎躍然紙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