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阳有机蔬菜走上国际舞台

前段时间,在宁阳县蒋集镇张家圩子蔬菜基地里,村民张伟正忙着收毛豆,“这些毛豆都是供给村里企业的。”蒋集镇素有种生姜和花生的传统,在有机蔬菜种植方面却一直处于空白状态。

去年,泰安子泰食品有限公司落户蒋集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将蔬菜产业链延伸,实现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

毛豆、西蓝花等蔬菜进入加工车间,经过清洗、漂选、冷却、速冻等工艺,出口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地。目前公司已发展有机蔬菜种植基地3000余亩,配套建设有机蔬菜研发中心和种苗繁育中心,蔬菜加工、包装车间,仓储库、冷库等设施,建成一条5吨/小时的国内领先速冻生产流水线。


宁阳有机蔬菜走上国际舞台



在堽城镇茅庄蔬菜基地,常勇亮就种了西蓝花、菠菜等蔬菜300多亩,下月初西蓝花就见收成了,种多少收多少,细算下来,常勇亮每年纯利润就有50多万元。

“保护价”收购,让村民吃了定心丸。“蔬菜价格较高时,企业按市场价收购;当蔬菜大量上市价格回落时,企业仍按当初的价格收购,这让村民不必冒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张伟说,之前别说种有机蔬菜了,就是一般的绿叶菜也很少接触,没有技术指导担心产量上不去,有了产量又苦于没有销路,为此顾虑重重。

“农户种菜供给我们,解决了销路的问题,全程还要有配套的技术指导,帮菜农把产量提上来,让有机蔬菜种植简单化。”泰安子泰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海涛说,公司还与山东农业大学、日本上村食品株式会社、日本LF食品和泰安市农科院等院校达成了技术合作协议,借助高校、国外客户和科研单位的技术力量,加上公司技术中心等配套设施,有机蔬菜加工更加精细化,订单式产品远销海外,将专家、企业、农户“链”在一起,实现三方共赢。

在国内外专家的支持下,企业顺利开展了有机种苗繁育体系技术研究、有机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等项目,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与泰安市农科院合作的“青花菜新品种引进及驯化改良”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功。

专家们深怀绝技,带着成果而来,但新品种的引进和驯化、标准化种植这些“高深功夫”直接落到每家每户不现实,农民也未必搞得清,于是“技术红娘”企业技术员和“驻场员”便出现了。

“在基地里,西蓝花、毛豆等蔬菜‘吃’的、‘喝’的都是生物肥料和生物制剂,对土壤还有保护作用。”驻场员老张告诉记者。企业技术员和驻场员负责解决农民种植的日常难题,疑难杂症和新技术则交给专家。通过联合,专家培训了大量的“腿”服务农民,自己还在产学研的创新平台上收获了课题,企业新增了种植基地,实现了产品粗加工向精细加工的转变。

在蔬菜包装盒上,记者注意到一张小标签,上边有一串编码。“每串编码都是一个微型数据库。”李海涛说,凭这串编码,客户可以追溯蔬菜种植生产加工所有环节,有效保证食品安全的各流程监管。

“政府为企业和高校、科研单位牵线搭桥,每家龙头企业都有一家以上的技术合作单位。专家、企业、农户“链”在一起,把绿色农业产业化的链条拉长,细化产业分工,形成聚合效益。”蒋集镇镇长王艳苹说。

蓝山:有机蔬菜畅销粤港澳 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近年来,蓝山县塔峰镇岩口村永州神浓有机农牧科研有限公司蔬菜基地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生态优势,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有机蔬菜600余亩,年产有机蔬菜150多吨,销往粤港澳大湾区,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金秋时节,走进塔峰镇岩口村永州神浓有机农牧科研有限公司蔬菜基地大棚,只见农户们或忙着栽种当季蔬菜,或挥舞着锄头进行人工除草。在一排排的蔬菜大棚内,到处都是绿意盎然,绿油油的白菜、西红柿、黄瓜等各类蔬菜格外惹人喜爱。

蔬菜基地负责人林廷荫告诉笔者,这里种植的蔬菜都是有机的,采用有机肥料和物理防虫、杀虫技术,绝不使用化肥和农药制剂,整个生产实现无毒害、无污染。在用工方面,基地每年都会聘请附近村庄的农户帮忙生产,平均每天都有30余人在这里播种、锄草,打造了一个真正种植有机蔬菜的生态有机农场。

为了打开市场,神浓有机农牧科研有限公司蔬菜基地不断创新技术方法,实行蔬菜轮作和生态防虫,有机蔬菜品质大幅提升,栽培面积发展到600亩,年产量由80吨提升至150多吨,年产值达2000余万元。2016年,该基地正式获得中国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和IFOAM有机产品认证证书。

目前,神浓有机农牧科研有限公司蔬菜基地正着手拓展北京、上海的有机蔬菜市场,并扩大有机水稻种植,建立有机大米加工基地。届时,将形成一个融农业生产、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农场,打造一个本市、本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