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不发丧 省钱奔小康——山东省宁阳县蒋集镇时兴新习俗

本报讯(记者鲍元)记者从刚刚结束的山东省宁阳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调度会上获悉:与孔孟之乡毗邻的该县蒋集镇,婚丧事大操大办的陈规陋俗早已销声匿迹,人死不发丧省钱奔小康的新习俗正悄然兴起。

人死不发丧  省钱奔小康——山东省宁阳县蒋集镇时兴新习俗

1994年12月30日,记者在县民政局和蒋集镇党委领导的陪同下,顶风冒雨到该镇习俗改革较早的赵庄村采访。据该村党支部书记张绪户同志介绍,现有1274人的赵庄村,在1986年以前,由于人多地少,人均收入不足600元。虽然生活水平还较低,但由于受封建陈旧习俗的影响,婚嫁大收“填箱”钱,人死发丧收礼钱的恶习有增无减,人们辛勤一年所得的微薄收入常常被左邻右舍的红白事“人情债”压得喘不过气来。面对这一形势,村党支部一班人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响亮地提出了“婚嫁不填箱、人死不发丧”的口号,要求党团员积极带头,从婚丧习俗改革入手,端正村风民俗,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共奔小康的道路上来。村委规定:凡本村村民婚嫁,不许收受“彩礼”钱、“填箱”钱;对老人则实行厚养薄葬,废除棺葬、土葬,一律火葬;丧事从简,不再设灵棚、雇鼓乐、摆祭桌、收“大礼”。开始时人们的思想压力很大,有的认为人老谢世,不吹吹打打、热热闹闹,似乎太没人情味。外村人则笑话说:“赵庄村穷得连丧都发不起了”等等。面对部分人的不理解和一些流言蜚语,乡党委、政府一班人旗帜鲜明地支持他们,并多次在乡干部会上宣传介绍他们的经验:“赵庄村的做法值得推广,认准的事就要干下去!”

1991年春,赵庄村“乡村医生”孙守申的父亲病故。他的家庭状况比较优越:孙守申的4个儿子均是中专学历,毕业后分配在市、县有关部门工作,文化层次和经济状况是全村人羡慕的上等户。孙守申向回家奔丧的亲友说明了村里的村规民约和丧事从简的打算后,整个仪式除为送尸人员备置了简单的便饭之外,未摆一桌“丧席”,未收一份“大礼”。自1987年到现在的8年中,全村共有54位村民病故,丧事无一大办,绝大多数人的治丧过程大都在3个小时以内,花费仅为400元左右,全村仅此一项就可节约资金10余万元。

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新习俗使该村发生了巨大变化:钢窗厂、建筑队等村办企业已发展到8处,年纯收入达10余万元;全村人均收入达1644元,现有17户村民住上别墅式楼房;该村还多次被市、县有关部门授予“精神文明单位”“农村先进党支部”称号。

本文先后被《泰安日报》、《中国殡葬报》及《中国社会报》选用。曾以“人死不发丧、省钱奔小康”为题,获《中国社会报》纪念毛主席等老一代革命家签名倡导火葬40周年金伟流芳杯征文三等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