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人生一場,不過是為了償還


佛說:人生一場,不過是為了償還


王菲的歌曲《匆匆那年》和同名電影一樣,講述了青春的美好、錯過的遺憾。流年似水,我只怪們來去匆匆,愛得太早,懂得太晚。

有兩句歌詞,很值得玩味,其實也寫出了情感世界中的最無奈最幽微的心理:我們要互相虧欠,要不然憑何懷緬。

錢債好還,情債難償。不管是金錢,還是人情,沒有誰願意自己虧欠於人,別人也最好不欠自己的。如此,兩不相欠,心無掛礙。

佛說:人生一場,不過是為了償還



可是有時候,我們又希望自己與某個人互相有所虧欠。因為,雖然事過情遷,還是心有不甘,同時深懷眷戀。

對於一段情,如果我們忘不了,並非真的放不下,而是潛意識裡不願放下 ——當愛遠逝,留一點怨念,留一點念想,至少可用來緬懷。

佛說:若無相欠,怎麼遇見。

佛也許還會說:人生一場,所有的遇見,不過是為了償還。

在作家蔣勳看來,“還”是《紅樓夢》當中的一個關鍵字。

林黛玉從靈珠仙草修成人形,不是為了嫁給賈寶玉,而是為了償還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情。所以,以淚還情,是林黛玉的人生使命。情債了了,他倆的緣分也就盡了。

一個“還”字,含有人生俗世的智慧。

現實生活中,夫妻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朋友之間、包括鄰里、同事,生活好似一張大網,只要身在網中,來來往往,尋尋覓覓,生生世世,哭哭笑笑,其實都少不了欠與還的糾纏。

佛說:人生一場,不過是為了償還



在作家張愛玲的成長過程中,母親大部分時間都是缺席的。在她很小的時候,母親黃逸梵為了追求個人自由,將年幼的女兒和兒子置之不顧,自己與小姑子跑去歐洲。

在落沒的封建遺少家庭,張愛玲無依無靠,不但沒有獲得童年應有的溫暖,還因為與繼母發生矛盾,遭到父親毒打。雖為父女,毫無親情可言。

若干年後,黃逸梵回了國,生活拮据,張愛玲將寫書賺取的稿費送了過去,同時說了一句話:該還的,我都還給你。

一個“還”字,將母女之間的骨肉之情一下子割斷開來。

佛說:人生一場,不過是為了償還



生活中,孩子調皮忤逆不聽話,父母一時感到氣憤,會罵一句“討債鬼”。既有“討債”的,也就有“欠債”的。父母把自己對孩子的關愛與呵護視為前世的償還——既是情的,也是錢的的償還。

婚姻中,有些女人一邊在家吃苦受累,一邊心懷怨念,同時自我安慰說,為一家人當牛做馬,上輩子欠了他們,這輩子一定是來還債的。

佛說:人生一場,不過是為了償還



倉央嘉措在詩裡寫道:最好不相見,便可不相戀。最好不相知,便可不相思。最好不相伴,便可不相欠。

一旦相見,緣分便被激活,至於相戀有多真,相知有多深,相思有多濃,相伴有多久,要看緣分的深淺與長短。

可是,一旦相見,就會有所虧欠。一旦虧欠,就會心生懷念。因為有了虧欠,又會導致下一世相見。所以有情世界,紛繁複雜,就像那句歌詞:如果過去還值得眷戀, 別太快冰釋前嫌。

綠色家庭小菜園出品

(聲明:我們尊重版權,也樂於分享!部分圖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謝謝)

佛說:人生一場,不過是為了償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