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品大員出差,如果被暗殺或投毒,意外死亡,會有什麼後果?

豔陽雪


一品大員出差被殺的我不知道,但是作為帝國二把手的宰相被當街暗殺在中國歷史上還是有案例可尋的,我可以介紹一個唐朝歷史上的宰相被刺殺的案子供大家參考。

事情發生在唐朝的唐憲宗元和十年,也就是公元815年,這一年六月三日凌晨,宰相武元衡從自己的居所長安城靖良坊的府第東門出去,在路上突然冒出一群人,拿著弓朝著武元衡的車隊射去,車隊裡的隨從驚慌失措,全部逃跑。武元衡的馬匹被刺客牽著往前走了十幾步,最終刺客一擁而上,把武元衡的頭顱斬掉而去。同一時間在通化坊當時的宰相裴度也受到刺客襲擊,所幸裴度的氈帽厚實,頭腦只是傷了。而裴度的僕人王義死死抱住刺客,大聲疾呼,刺客心慌砍斷了王義的一隻胳膊逃去。刺客還十分囂張,直接放著一封信在金吾衛和京兆府,長安縣,萬年縣的門口說到

毋急捕我,我先殺汝

不要急著抓我,我一定會先殺了你。這導致當時捕吏十分害怕不敢去抓刺客。

刺客的謀殺也讓當時的朝廷大臣不敢上朝。同時他們的囂張也讓朝廷大臣和唐憲宗十分憤怒,兵部侍郎許孟容對唐憲宗講:“自古以來沒有宰相被殺而刺客抓不到的情況,這是朝廷的恥辱。”唐憲宗下令抓住刺客的人賞錢萬緡,官五品;敢於包藏刺客的人,舉族誅之。隨後京城內展開了大排查,連公卿家裡有複壁的地方都不放過。

這個時候,唐朝的軍隊正在和唐朝的藩鎮淮西鎮開戰,淮西節度使吳元濟反唐,唐憲宗在宰相武元衡,裴度的支持下發十二個藩鎮的士兵進剿吳元濟,戰爭正在焦灼的狀態,而淄青節度使李師道和成德節度使王承宗請求唐憲宗寬恕吳元濟,但是宰相武元衡和裴度要求削藩戰爭一定要持續下去。正是在這個時候爆發了刺殺案。

面對這種情況,很多人都懷疑是吳元濟故意派使者暗殺主戰派的兩位宰相,讓唐憲宗有所顧忌,最終選擇妥協。但是這件事還真的不是吳元濟乾的,隨著調查的繼續,神策軍軍士王士則向上級報告成德鎮進奏院裡面的成德鎮士兵張晏等人行為不軌,唐憲宗命令京兆尹裴武、監察御史陳中師審問這些人,但是這些人耐不住酷刑,於是承認是自己刺殺了武元衡。唐代宗下令斬張晏等五人,殺張晏的黨羽十四人。刺殺宰相的案子原本以為是成德節度使王承宗乾的,唐憲宗下令:“王承宗如果幡然悔悟,就自己回到長安,如果不服罪過,那麼朝廷討平淮西鎮後,就會討伐成德。”

但是隨後案情又發生了變化,在洛陽的淄青鎮留後院的一個小兵突然報告東都(洛陽)留守呂元膺:淄青鎮留後院的鎮兵接到淄青鎮節度使李師道的命令,要焚燒洛陽的宮殿,縱兵屠戮洛陽。當時東都洛陽的兵力由於淮西鎮的侵犯正在伊闕一代抵禦淮西鎮兵,而洛陽留守的兵力很少,最後留守呂元膺一方面催伊闕的防禦兵回來,一方面開始圍攻淄青鎮留後院,結果淄青留後院的這群士兵直接殺出去了,從洛陽的長夏門跑了出去,一直跑到了洛陽西南方向的深山裡,呂元膺於是提出重賞捕殺盜賊。

說來也好玩,當時唐朝洛陽的西南山區有大批的獵戶,這些人以打獵為生,稱為山棚,好巧不巧一群獵戶賣打回來的野鹿時碰上了這群從洛陽逃出來的淄青鎮兵。淄青鎮兵二話不說把獵戶的野鹿都給搶走了,但是獵戶隨後報告東都洛陽的官兵,獵戶和官兵一起進山把這些淄青鎮兵全部抓住了。送到東都一審才知道刺殺宰相案的兇手是中嶽寺的僧人圓淨,隨後這個圓淨被捕,真相才出來,原來圓淨是安史之亂時期史思明的舊將,現在正在為淄青鎮節度使李師道服務,李師道給了圓淨價值數千萬的錢財,於是圓淨利用這筆錢收買了訾嘉珍、門察等人,讓他們去洛陽城裡埋伏,自己再用錢財收買兩個縣的山棚,意圖裡應外合攻入洛陽,焚燒宮闕講,劫殺百姓。如此陰謀被揭發後,圓淨和他的黨羽盡皆被殺。而呂元膺審問訾嘉珍、門察二人才知道殺害宰相武元衡的是淄青鎮節度使李師道,至此真相大白。

但是此時唐憲宗無法估計李師道,唐朝的軍隊正在權利對付成德節度使王承宗和淮西節度使吳元濟。這件事先放在了一邊。淮西節度使吳元濟後來被朝廷打敗,吳元濟被殺。王承宗打不過朝廷,於是謝罪。李師道作為罪魁禍首,三年後被朝廷的軍隊大敗,被部將所殺。

這就是歷史上的宰相被殺案。


人者仁義也


堂堂朝廷一品大員,位高權重,為朝廷樞紐,一般的人都是見都見不到,但是若出現被人謀害的情況,一般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呢?其實歷史上真實發生過朝天一品大員被殺刺客暗殺的情況,但是後果卻絕然不同。

在1870年7月26日,清朝晚期,堂堂的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大清王朝的一品大員,盡然在校閱士兵操練射箭回官署的路上,被刺死亡,這就是晚晴著名的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馬案”。刺馬案發生後大清帝國的實際統治者慈禧怒不可遏,要求嚴懲並抓出幕後黑手。

刺殺馬新貽的人叫張汶祥,當天在馬新貽去官署西側箭道校閱士兵操練射箭,結束後步行回官署,剛走到門口,張汶祥的人從旁邊突然衝出來,馬新貽以為張汶祥想要告狀的樣子,誰知道張汶祥近身後突然抽出刀來刺向馬新貽,刺中了馬新貽腋下,次日,馬新貽因傷重不治身亡。

朝廷命護督將軍魁玉嚴審張汶祥,張汶祥的供詞反覆變更。過後魁玉與張之萬繼續複審,最後上奏供詞大意是:“張汶祥曾經是太平軍,後來又暗通海盜,馬新貽任浙江巡撫時,捕殺南田海盜,張汶祥的同黨大多被殺,妻子為人擄掠。馬新貽到寧波閱兵時,張汶祥遞呈控拆但沒有被受理,因此而懷恨在心,並沒有人指使他,請以大逆定罪。”

朝廷對這樣的供詞當然不滿意,又派刑部尚書鄭敦謹會同新任兩江總督曾國藩複審,結果還是不了了之,最後以張汶祥暗通海盜圖謀報復定案,張汶祥被凌遲處死,並殺其子。

馬新貽被刺案的背後一定有人支持,不然一個堂堂的國家一品大員,誰敢輕易傷害,而這個幕後主使就是湘軍。江寧是湘軍攻下來的,兩江一直被湘軍視為私地,他們在那裡經營了數年,但是馬新貽的到來很明顯動了湘軍的利益,所以湘軍採取了這種極端的手段。馬新貽被殺後,朝廷立即派曾國藩出任兩江總督,以維持兩江的穩定。

雖然有很多人懷疑是曾國藩,但是從整個事件的過程分析,曾國藩極有可能並非“張汶祥刺殺馬新貽案”的幕後主使,而是其弟------湘軍總督曾國荃,但曾國藩顯然知道是其弟和湘軍集團所為。然而此案關乎曾氏家族和湘軍集團的聲譽、威望,也害怕如若揭穿此案可能會牽連出更多的劣跡、更多的人,引發全面崩潰,因此曾國藩不得不曲為遮掩,並想辦法消除後患。

由於馬新貽案背後的勢力涉及到湘軍,而湘軍的實力當時還很強大,所以這個案子也是不了了之,最後僅僅處死了張汶祥及其家人。

相同的情況,還發生在中國盛世唐朝,只不過此時的唐朝已經不是盛世,而是逐漸走向衰敗。在唐憲宗時期,公元815年6月3日,報曉晨鼓敲過,天色未明,大唐宰相武元衡即啟門戶,出了自己在長安城靖良坊的府第車門,沿著寬一百步的道路左側行進,赴大明宮上朝,剛出靖安坊東門,被躲在暗處的刺客射滅燈籠遇刺身亡,同時上朝的副手裴度同樣遇刺受傷。

這一幕被大唐寫實詩人白君易記錄下來,當時武元衡是唐朝宰相,由於唐朝宰相的品級都比價低,屬於三品(唐朝一二品都為虛職),但是其實際權力相當於後世的一品大員,刺殺朝廷宰相的兇手很快被查出來,幕後主使為平盧節度使李師道。

由於安史之亂之後,藩鎮割據嚴重,各地藩鎮在財政上自收自支,不向朝廷交稅,且在人員繼承上,自己決定,無視朝廷指令,可以說,一個藩鎮就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所以唐憲宗時期想進行整治,而唐憲宗的主要幫手就是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此二人主張鐵腕削藩,觸及了各地節度使的利益,所以遭到節度使記恨,而被殺害。

武元衡被殺,裴度受傷,各地節度使以為唐憲宗會暫緩削藩,可惜他們打錯算盤,唐憲宗繼續推行削藩,並且裴度傷愈之後也積極促成皇帝削藩。最終裴度出班請命,親自督戰。在裴度的監督下,戰役屢戰屢勝,且在十月生擒了吳元濟。過了一年,朝廷開始向山東的李師道用兵,也是大獲勝利。

唐憲宗與裴度完成了武元衡未完成的遺願,也幫他報仇雪恨,為唐朝迎來了一個小中興。

這兩個朝廷大員被殺的背後都是有利益集團的衝突,普通人根本做不到刺殺一品大員,而刺殺一品大員的後果就要看背後集團的實力,湘軍實力大,朝廷不敢動;而山東節度使實力弱,最終被朝廷打敗。


帝國烽火


按著當時的律法,所有戰死的護衛隨從一律嘉獎當烈士,而活著的護衛人員則一律斬首。這是從戰國時候魏國開始施行,然後歷經各朝各代後一直保留下來的,這是為了防止有護衛人員在危險的時候丟棄自己的主官逃走,同時也鼓勵護衛英勇殺敵救主。

其次,該案件事發地點的所有州牧郡太守府衙等三品以下七品以上官員一律就地免職並押送刑部受審,因為這些人都有作案的嫌疑。所以必須先拿下來抓起來關,然後朝廷還會派出欽差大臣手握尚方寶劍來地方督察案件真實情況。但是,不管真實情況如何,這些被關起來的官員政治生涯就完了,即便查明自己沒有參與暗殺那麼失職之罪也足以讓人罷官奪爵並充軍流放。所以呢,一般有朝廷大員要下來巡查,那麼地方的安保工作那得怎麼一個捉急,一般是要把所有行程事先敲定下來,然後開始清場排查,戒嚴,所有有犯罪前科的一律先抓到牢裡關起來。因此歷來朝廷大員出巡都是勞民傷財的事。

最後,一旦被查實暗殺事件為某人作為,那麼不管成功與否,這個行事之人必然會被案誅九族。


優己


起源於明清的一品大員是中國官員的最高級別,但是一品一般只是榮銜,真正的實權封疆大吏其實是從二品開始,但是實權的封疆大吏又要在朝中掛一品的中樞榮銜,權力才算完整,說話才算數。

一品又分為正一品和從一品,正一品對應的官職為——

1. 太師,太傅,太保,光祿大夫

這幾個是典型的榮銜,表示皇帝信任你,皇子接觸你。

2. 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

這幾個,相當於皇帝的貼身秘書,代表了決策權,知情權。

3. 領侍衛內大臣,鑾儀衛掌衛事大夫,建威將軍

這些相當於貼身保鏢。

4. 子爵(清朝時期)。

這個表示待遇。

從一品對應官職為——

5. 少師、傅、保,太子太師、傅、保

也是和皇家親近的,不過低半級。

6. 協辦大學士

也是貼身秘書,不過低半級。

7. 六部尚書,理藩院尚書,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內大臣

這些屬於幹實事的各部部長,公檢法最高領導,警衛部隊最高領導。

8. 滿洲、蒙古、漢軍八旗都統,駐防將軍,烏魯木齊都統,察哈爾都統,提督,榮祿大夫,振威將軍(清朝時期)。

這些屬於有一點點實權的,帶兵的。

一般來說,1-6 都是在京中的,到地方出差的幾率比較小,而且一旦出差,也都是專門的管道。

而7-8,因為工作關係,就有可能到地方了,尤其是提督,但是提督是武官,到了地方是受總督、巡撫等文官管制的。

真正意義上的實權大員,實際上是二品的總督、巡撫。

如果這兩個職務又掛了一品尚書銜,那就是真正的封疆大吏,一方大員了。

那麼歷史上有沒有這樣的大員遇刺呢?

還真有。

清朝有兩個。

第一個是著名的刺馬案

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1870年8月22日),兩江總督馬新貽到金陵校閱場參觀射箭訓練。這個時候兩江總督只能算是二品不能算一品。

返回總督轅門的時候,半途遇到有人攔路鳴冤,刺客張汶祥乘亂用匕首刺殺馬新貽,第二天,馬總督不治身亡。死後,朝廷賜予他少保榮銜,可以算是一品了。

作為晚清四大懸案之一,這個案子在當時一直沒調查清楚。有說是馬新貽之死是因為不守信用被兄弟報復,也有說是馬新貽被指派查曾國藩在攻打太平天國天京時吞沒的財產因而遭到曾滅口。

但是最終也沒查出來個所以然,也就不了了之了。朝廷為了權力平衡,也沒有大動干戈地去查,除了懲治刺客,也沒牽連其他人。

這個改變為了很多電視劇,比如《刺馬》、《投名狀》等等。

第二個是林則徐

1847年,林則徐已經是雲貴總督了,1848年,又封太子太保,咸豐帝非常重用他,希望他南下去平定剛剛有點苗頭的太平天國。但是林則徐那個時候身體一直不好,在南下的時候,因為痢疾不止,不治身亡,享年66歲。

很多人覺得林則徐就是積勞成疾病死的,但是也有人分析說,他是被人下藥,下了巴豆導致腹瀉不止而死。因為林則徐死前大喊“星斗南”。有人說這個發音像是“巴豆瀉”,就是說是被人下了巴豆導致腹瀉,也有人說這個發音像是“新豆欄”,是指以前他禁菸時候得罪的一些當地仇家。

如果這種傳聞是真的,那麼林則徐就算是中國歷史上在出差時被投毒致死的最大的官了。

對此,是當作正常病故處理的,也沒有什麼牽連一片。

連自己的功臣,封疆大吏的安危都無法保障,足以說明一個朝代的腐朽沒落了。


HannibalLecter


一品大員那都是朝中皇帝最倚重的大臣,能爬到如此高位的人,可以說個個都是身手不凡,過五關斬六將過來的,想殺這種人談何容易。

再說了他們可都是皇帝的人,整天和皇帝見面打交道的。若是有人敢動他們的話,那就是在太后頭上動土,在摸老虎的屁股,在打皇帝的臉。

試問若是真的有人敢殺他們,不用說後果你肯定也可以想的到的。不能說是滅九族吧,只要是牽涉到殺害一品大員的人,毫無疑問肯定都會死無葬身之地的。

中國歷史上,封建帝制王朝,兩千多年的時間裡,真的沒有幾個人敢算計殺害這麼重要的人的。

當然了像這樣的事,也不能說沒有發生過,至少嘉慶年間,還真的發生了這種事情。

可能當時的官員是吃了豹子膽,要麼就是他們沒見過世面,在當地橫行霸道慣了,以為殺個把朝廷命官,上面應該不知道的。

這就是典型的幼稚,知道自己為什麼是小官,一直升不上去嗎?

說白了就是智商有限,把事情想的太簡單了。

我們說一下當時的具體情況,當時南方淮安一代發生了大水,很多百姓都因為災情顆粒無收。

這時候他們要想活命,就只能靠朝廷的救濟了。

國家發生了這種事情,嘉慶皇帝當然是最著急的人了。

於是,他就往這些地方撥了二十萬兩白銀的救濟款。但是,這些救命的款並沒有全部到達百姓的手中。

銀子從國庫裡出來,經過各級政府的剋扣,最終到達人民手中的銀子,只有一萬兩白銀。也就是說十九萬兩的白銀,都被官員給扣掉了。

你說這事幹的,看來真的是把皇帝和百姓當成白痴來看了。

百姓沒有錢,就沒有飯吃,沒有飯吃就容易聚眾鬧事,這件事真的搞到了嘉慶那裡。嘉慶得知真相之後,十分的震怒,真的是反了,太沒有枉法了。

於是,嘉慶就派了一品大員李毓昌親自去調查這個事情的前因後果。

能被嘉慶皇帝派出去,幹這麼重要事的人,當然是嘉慶十分倚重的人了。再說了這件事調查出來也不難,找幾個百姓,幾個小官一問,就水落石出了。

李毓昌很快就把這件事的前因後果給弄明白了,他把了解的事情,都記錄了下來,想回去報告給皇帝。

原來這些銀兩基本上都是被當地的縣丞給剋扣了。

李毓昌一來調查,縣丞害怕了。

這件事若是真的被皇帝知道了,那他的人頭還能保住嗎?

所以縣丞就想收買李毓昌。

人命關天的事情,李毓昌怎麼可能通融,所以,李毓昌毫不留情的拒絕了他。

縣丞一怒之下,就用重金買通了李毓昌的奴才和侍衛。就是這兩個李毓昌最信任的人,在李毓昌的食物裡投了毒。

李毓昌用完膳,就一命嗚呼了。

當李毓昌離奇的去世後,縣丞通知李毓昌的家人來收屍。就是在他家人給他收屍的時候,李毓昌的妻子發現了他調查這件事,整理好的文件。

當時這些文件就是在李毓昌的兜子裡裝著呢,縣官他們殺人之後,根本沒有堅持李毓昌的兜裡的東西。

李毓昌的妻子覺得李毓昌死的很蹊蹺,她就上報皇帝,要給李毓昌驗屍,看看他究竟是怎麼死的?

這一查原來是被人毒死的。

所以,嘉慶下令就把相關人員全部給抓了起來審問,沒幾天調查人員就把事情的經過給搞明白了。

然後嘉慶皇帝就下令把縣丞,李毓昌管家和侍衛等人全部給處死了。


漢史趣聞


古代一品大員出差,如果被暗殺或投毒,意外死亡,會有什麼後果?小姐姐來給您解答。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一品大員”。隋唐時期,太師、太傅、太保、王爵、太尉、司徒、司空、國公等都是一品;宋前期一品的有尚書令、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開府儀同三司、驃騎大將軍等;而清朝時太師、太傅、太保、光祿大夫、大學士、協辦大學士、建威將軍、領侍衛內大臣等都是一品。縱然有很多職位我們不知道具體是做什麼的,但這些一品官員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他們都是皇帝身邊地位極高的人,例如曾國藩。


(窮秀才成為一品大員的曾國藩)

既然如此,如果他們出差遭遇暗殺或投毒意外死亡,那麼會有什麼後果呢?

歷史上就有這麼一位大員被殺的事例。嘉慶年間,淮安發生水災,嘉慶帝在知道這件事之後,趕忙撥了20萬白銀賑災。但實際上到百姓手裡卻是極少的一些。於是,嘉慶帝委派李毓昌徹查此事,當地的知縣知曉以後就想賄賂李毓昌。但李毓昌為人很是端正,並沒有接受知縣的賄賂。


(李毓昌出差圖)

後來李毓昌查清了真相,準備回京稟告。但當地知縣買通其家奴和護衛,將李毓昌給毒死了。李毓昌的夫人後來在丈夫的遺物中發現了他生前整理的那些證據,便讓仵作仔細驗屍,才發覺他是死於中毒。

嘉慶帝知道後特別憤怒,下令嚴查。最後當地的所有貪官都被處死,並把他們的心臟給挖出來,以此祭奠李毓昌。而他的家奴和護衛同樣全部被處死,當地總督以及江蘇巡撫也因為辦事不利,最後被免官發配到了新疆。從此事件中,我們也不難看出他們被殺害後的後果。

(嘉慶帝)

1. 首先,古代一品大員不會隨便出差,如果出差那麼肯定是受皇帝的指令,奉命做事。那麼此時,如果一品大員被暗殺或投毒,意外死亡,那麼一定會引起皇帝的重視。這種暗殺行為無疑是和皇帝作對,會被皇帝認為是一種“謀反行為”,皇帝肯定會全力調查清楚,因為這不僅是一個官員的死亡,在這背後可能隱藏了一場政治危機。所以那些護送他的護衛們基本上逃不掉死亡的命運,先是會被酷刑審問,即使查不出什麼,他們也必死無疑。作為一品大員的貼身護衛,他們最清楚其行程安排,若說與他們無關,誰又會相信呢?

2. 一品大員出差卻被殺害,在皇帝看來這無疑是在挑戰皇室的權威。若其幕後的指使者被捉住,肯定是要被斬首示眾的,以示皇帝的龍威。這都算輕的了,還很有可能面對的是滿門抄斬、滅九族這樣處置。除了這些兇手外,當地的地方官肯定也難逃厄運,也會受到處分,亦或因此丟了職位。

(地方官受處分)

3. 一品大員因出差而死,皇帝不會坐視不理。為了安撫其家人,肯定會在其死後封官加爵。追封他的職位,給他安排好葬禮等一切後事。其次就是這一品大員這麼重要的位置不能空著,皇帝定會安排其他合適的人選。



其實,在這些官員被殺害的背後,都是有一定的利益關係的,當一方的利益受損,那他們被殺害也是必然的。這其中的道理也是不言而喻。


小姐姐講史


一品大員被刺殺的案例是非常罕見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末的“刺馬案”以及唐代的“武元衡遇刺案”

古代官員出行一般都是攜帶隨扈的,一品大員出巡更是有大量武士傍身,並且布衣百姓碰見官員出行的隊伍是必須迴避的,普通人很難接近官員所乘坐的車馬或轎子的。

而且高級官員在外的吃住也一般是在衙門裡,有專門的人員負責,飲食安全也是有保障的。所以古代刺殺一名高級官員是很困難的,除非有更加強大的勢力在幕後指使,這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刺殺案件就是清末的“刺馬案”。

(古代官員出巡前呼後擁,刺客根本無從下手)

1864年7月19日,湘軍轟塌天京太平門附近城牆10餘丈,隨後湘軍蜂擁入城,城內的太平軍將士全部力戰而死,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就此宣告終結。

太平天國運動是清朝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的北伐軍甚至打到了天津附近,猶如當年的李自成,以至於咸豐皇帝哀嘆:明末之鑑,猶在眼前。此時的清廷甚至已經做好了放棄北京,退守東北的打算了。

為了剿滅太平天國,清廷下令允許漢人自辦團練對抗太平軍,並且咸豐帝還許下承諾,誰能剿滅太平軍,就封其為王。

但是就在湘軍攻陷天京之後,曾國藩並沒有等來朝廷封王的恩旨,反而遭到了清廷的嚴厲斥責,追問其天國聖庫中鉅額財富的去向,到最後曾國藩也只是被封了個一等侯爵。

清代爵位非常繁雜,也非常多,一等侯爵距離王爵還差著起碼四個等級呢!而一等候也不是侯爵中的最高級,清代在一等候前面還有一個“一等侯爵兼一雲騎尉”。

曾國藩為清廷立下了曠世神功,按理說應該被封王,跟曾國藩一起平亂的蒙古將領僧格林沁都被封王了,而曾國藩卻僅僅是個侯爵。這顯然是清廷對漢人的一種歧視,也表現出清廷對曾國藩的不信任。

不過雖然爵位不高,但在拿下南京之後,江南各地督撫要職卻都落入了湘軍手中。而曾國藩也就地擔任兩江總督一職,在江淮一代可謂是隻手遮天。面對手握重兵實權的湘軍,清廷是寢食難安。於是在1868年,清政府下旨調任曾國藩為直隸總督。

直隸總督是清代封疆大吏之首,地位比兩江總督稍微高一點。不過這個調任對曾國藩而言其實是明升暗降,這明擺著是一則調虎離山之計,目的就是讓曾國藩離開自己在江蘇的根據地,防止其傭兵作亂。並且調走了曾國藩也可讓湘軍群龍無首,便於朝廷對他們進行控制和裁撤。

面對朝廷的旨意,曾國藩也不敢公然抗旨,若是抗旨則如同造反,曾國藩四年前都沒敢造反,如今就更不敢了。於是他接受了調令,起身北上。曾國藩離任之後,清廷立即命令閩浙總督新貽一擔任兩江總督。

馬新貽,回族,山東菏澤,是清代官職最高的回族人。當接到朝廷的旨意時,馬新貽非常恐懼,因為他知道南京的“水”很深,這個活不好乾啊。但是身負朝廷重託,馬新貽也不敢遲疑。

在到任兩江總督之後,馬新貽立即著手裁撤湘軍,打擊湘軍勢力,試圖重新恢復中央對兩江地區的控制。不過正當馬新貽欲大展宏圖之際, 他本人卻在上任僅僅兩年後遇刺身亡了!

1870年8月22日,馬新貽在箭場參加完閱射後步行回官署,剛走到官署後院門口,突然從人群中衝出一人,口呼冤枉。而正在眾人遲疑之際,這人迅速拔出匕首,直刺入馬新貽的右肋。隨後馬新貽被侍從迅速抬回總督府,但是很快就因失血過多斃命了。

兩江總督可是從一品的朝廷大員,在光天化日之下遇刺身亡,這可是大清開天闢地頭一回。而且刺客張汶祥僅以一人之力就輕而易舉地衝到了馬新貽的身邊,試問馬新貽身邊的數十位侍從在幹嘛呢?

在此要說明的是,在通常情況下即便是馬新貽同意接見喊冤的張汶祥,張汶祥也必須跪在距離馬新貽七八米遠的地方,不允許靠近馬新貽。而他的訴狀只能由差役接下,再轉交給馬新貽,張汶祥跟馬新貽是不能發生身體接觸的,也不可能近距離接近馬新貽。

相隔這麼遠的距離,即便是張汶祥想拔刀行刺,周圍的武士也有充足反應時間將他擒獲,決不可能讓他直抵馬新貽面前。

但在馬新貽遇刺那天,張汶祥偏偏就被直接帶到了馬新貽面前,並且一刀直插其要害。如其情形,確實讓人大為生疑。

(《投名狀》中李連杰所飾演的龐青雲,其人物原型就是馬新貽)

清政府得知馬新貽遇刺的消息後大怒,急派滿洲人富察魁玉代理兩江總督一職,並命令富察魁玉會同江蘇布政使梅啟照和漕運總督張之萬一起審理這件驚天大案。但是這仨人磨嘰了許久也沒有給朝廷審出一個結果,最後只是以“私仇報復”結案。

對於這個審問結果朝廷根本不相信,但此時清廷也意識到了事情的本質,於是慈禧太后下旨調曾國藩火速回任兩江總督,並加派刑部尚書鄭敦謹為欽差大臣,令二人再度趕赴江寧複審此案。

鄭敦謹是出了名的幹吏,做事雷厲風行,在來到南京後就開始提審張汶祥。但是與鄭敦謹一同審案的曾國藩卻總是一言不發,這讓鄭敦謹非常疑惑。在連續審問多日之後,鄭敦謹終於按耐不住,詢問曾國藩對此案的看法。而曾則表示:看來只能以之前的供詞結案了。

鄭敦謹聽聞之後,心中已然是水落石出,立即以“聽受海盜指使並挾私怨行刺,實無另有主使及知情同謀之人”為理由定案並向朝廷結案。而鄭敦謹也自知案件涉及重大,在結案後沒有回京述職,走到半路就辭職了不幹了。

很明顯,“刺馬案”就是湘軍一首策劃的,而前來調查的各路官員也深知其中利害,所以一個個皆裝聾作啞。而慈禧也擔心繼續查下去會逼反湘軍,於是被迫放棄了對湘淮勢力的打壓,自此南方諸省徹底被漢人所控制。

1871年10月,清廷將張汶祥凌遲處死,並將其被剖腹挖心,祭奠馬新貽。

除了“刺馬案”外,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高官遇刺案件還是唐代“武元衡遇刺案”。公元815年唐憲宗時期的丞相武元衡在上朝途中遭遇刺客暗殺身亡,而這件驚天大案的幕後指使者則是平盧淄青節度使李師道。

由“刺馬案”和“武元衡遇刺案”可見,在和平時期刺殺朝廷大員是根本不可能的,除非是亂世中的朝野政治鬥爭,否則一般的老百姓連靠近官員的機會都沒有。

(古代官員出巡所使用的寫有“迴避”和“肅靜”的牌子)


千佛山車神


正常的情況下一品大員出差都是有大內侍衛跟隨的,且安保系統僅比皇帝低一點點而已。別說暗殺、投毒了,很有可能什麼都還沒幹成,就反被別人一鍋端了。

而在古代能夠成為一品大員的,要麼是皇帝身邊地位極高的人,要麼就是是鎮守一方的封疆大吏。

他們每個都是國家極其重要的人,說的嚴重點就是,這些一品大員們的安危關係到整個江山社稷的安危,他們其中任何一個人的不正常死亡都會掀起一場血雨腥風。更有甚者在比較特殊的時期,他們甚至會影響到可一個王朝的生死存亡。


所以一般情況下,不會有人對一品大員暗殺或投毒,但這並不代表不會發生

一品大員被暗殺、投毒、意外死亡,主要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第一、權柄太大,威脅到皇帝的統治,這種情況下,一般皇帝沒有辦法明著處理。便會派人去暗殺或者投毒,找一個可靠的人潛入一品大臣府中,將其殺掉。待其死後,他的黨羽群龍無首,對皇帝來說就不足為懼了。然後皇帝在隨便找個替罪羊,這件事情也就過去了。

第二、“仇家復仇”,一般能夠做到一品大員的,肯定是得罪很多人的,仇家可以說是滿大街都是,所以一品大員一般都會十分重視安保工作,配有侍衛保護。所以如果這些人去暗殺一品大員,無非以下機中結果,第一還沒成功就被幹掉的,畢竟你不破解安保系統,將侍衛全部幹掉,你是無法接近大臣的、第二暗殺成功,這個達成死後全家妻兒老小全部保不住、第三成功後,皇帝全力調查,暗殺者遭受滅族之災。

畢竟除了皇帝本人的行為,任何人敢這麼做都可以定義為謀反,以一己之力對抗朝廷,後果可想而知。


像素說歷史


欽差大臣遇刺,龍顏大怒,必大動干戈

一,問責地方官員,扣押查其失職之罪。一品大員巡視,當地官府會戒嚴,安保措施嚴密。地方官員若參與暗殺,必處以死刑無疑;即便沒參與,負責欽差安全的地方官員將被全部革職查辦。

二,懲治欽差護衛隊。為保護欽差而犧牲的護衛,會被嘉獎(類似後來的烈士);活著的護衛則會被調查審訊,無論是否有內鬼,活下的護衛一律斬首。這麼做的目的:鼓勵(其實是逼迫)護衛隊衷心護住,防止臨危而逃。

三,緝拿真兇。朝廷一品大員位極人臣,皇帝心腹和顏面,刺殺一品大員,甚或牽扯謀反,可想見,查出來必然不難。一旦真兇歸案,包括與其相關人員,必死無疑。

亖,外部力量刺殺一品大員。當然也有一種可能,或許是外部力量。唐朝詩人宰相武元衡,在十多個護衛兵保護下,在上朝路上被潘鎮刺殺。大唐直接派兵攻打這個潘鎮,包括與其來往的割據,一律打擊,一個不放過!



成功暗殺幾率極低

首先欽差出巡,朝廷和地方官員皆知。除了護衛隊和地方官員,所謂吏戶禮兵刑工各部,能夠照應到的必然都會做出安排。

另,大家都知古士大夫有食客,官員也會有私人護衛隊,這些人肯定都是高手,或牽扯江湖人士,這個私下力量不但強,還是個隱秘的關係網。

至於投毒這個古老的辦法,就算在知己知彼,看似有無限機會的後宮,都不容易,何況被動地投毒出巡官員?想太多了吧?


鰲拜:別跟我扯“品”這種檔次,岳飛來,鰲拜現。


所以,無論從暗殺難度,還是暗殺後果,敢動並且有能力動一品大員的勢力實在難找出來。刺殺欽差,難度最大,風險最高!還是洗洗睡吧!


上弦月A


古代一品大員出差,那就相當於欽差大臣,他們代表皇帝外出辦事。如果被殺或者意外死亡,那就相當於打皇帝老子的臉,按照法律而言後果會非常的嚴重。尤其是權力空前集中的清代。



法律規定

一般來說欽差出行的當地會有地方官員實行戒嚴,負責保護欽差大臣的人身安全。一旦有匪徒刺殺欽差大臣,首先第一步就是將地方官員扣押審訊,然後擒拿真兇,其次懲治欽差身邊的護衛人員。

案件審理結束之後,真兇歸案必死無疑,而護衛人員因為護衛不利全部處死。經過查實之後,地方官員如果參與其中,處以死刑,如果沒有參與全部革職,治失職之罪。



清朝欽差大臣被殺

1808年嘉慶得知淮安地區發生水災,五萬餘名百姓食不果腹,已經有了民變的跡象發生。因此嘉慶迅速下撥了20萬兩白銀作為救災之用,不料受災的百姓每人只領到了一二錢的銀子。也就是說真正用到百姓身上的銀子最多也就一萬兩,這件事讓嘉慶十分惱火,於是迅速派了新科的進士李毓昌查辦此事。

當地知縣王申漢等人得知嘉慶欽差到此,所以準備鉅款賄賂李毓昌等人。但李毓昌出身貧苦知道百姓的困苦,而且其為人品學端正,所以拒不接受賄賂。



經過李毓昌的私下查證,蒐集了所有當地官員貪汙受賄的證據。正當李毓昌準備返回京城時,王申漢等人買通了李毓昌的家奴護衛三人,這三人在李毓昌的飯食中投下了劇毒將其殺害。之後偽造了李毓昌自縊身亡的現場。

當李毓昌的夫人看到丈夫的遺體時,從其遺物中看到了王申漢等人的貪汙證據,所以推測丈夫死因不簡單。經過仵作查證,李毓昌死因真相大白,嘉慶因此盛怒,下令追查此事。



案件水落石出之後,嘉慶親自批示處死當地所有貪官汙吏,將其拋心挖肺祭奠李毓昌在天之靈,之後也將這些刁奴全部凌遲處死。

這件事發生之後兩江總督鐵保、江蘇巡撫汪日章因為失職革職流放新疆。

從這件事情上我們也可以看到朝廷對於欽差大臣的重視,一旦有人暗殺欽差大臣,那造成的結果是非常嚴重的。



當然如果暗殺欽差大臣背後的勢力龐大,能夠公然抗衡皇權的話,只需要替罪羊即可。比如張文祥刺馬案,這件事發生之後,由於其背後勢力的阻擋,所以僅有一個張文祥落案,最終結果只有張文祥被拋心挖肺祭奠馬新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