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為何含淚斬公孫策?

宜男


青天情結

時常聽到這樣的一種說法,那就是中國人自古以來,懷揣著三種期盼,既:清官、俠客和明君三夢——對於百姓來說,明君在上,清官治國,俠客行俠仗義,才是民眾幸福的關鍵。作為當代人的我們看來,這種期盼無疑是很可悲的,但是,對於古人來說,受時代侷限性影響,也只能有這樣的追求了。


因為清官夢,於是從宋代開始,我國民間開始流行關於清官的話本——南宋時代開始,包青天題材的話本就開始在民間傳播,到明清兩代,演變成公案小說——尤其是在清代,中國的公案小說堪稱登峰造極。

在清官小說中,包青天無疑是最受推崇的,以至於民間有包青天白天審人、夜間審鬼的說法。

在包青天的故事裡,包青天是以帶團隊的情況出現的:包青天的鐵面無私、公孫策的足智多謀,展昭的高超武藝,以及王朝馬漢等四個捕快的輔助,讓包公團隊所到之處,奸險惡人全部遭到懲處。

但是,在民間故事裡,還存在包拯誅殺公孫策的說法,那麼,包公為何含淚斬公孫策?

文藝上的衝突

從歷史角度來說,不論是神探狄仁傑還是包公,其事蹟絕大部分都是虛構的。但是,某個角度來說,文學是歷史故事的一種補充,而歷史則是文學創作的供應池。關於包公斬公孫策的故事,事實上出自文藝創作。

文藝作品的故事情節推動,是建立在衝突基礎上的,沒有衝突,故事就會變得平淡無奇,從而失去可讀性。



包公鐵面無私,公孫策是自己的得力幫手,那麼,他們二人如果發生衝突——比如公孫策如果觸犯國法,包公會怎麼處理?

基於這個思路,於是出現了包公斬公孫策的故事:故事說的是公孫策有個失散多年的女兒,這個女兒被海盜養大,最終成為江洋大盜,因為觸犯了大宋的法律,而被朝廷捉住。公孫策知道自己的女兒罪過很大,但是,女兒再怎麼有罪也是自己的女兒——於是,故事的第一個衝突產生了——傾向於公還是私,成為公孫策難以抉擇的問題。最終,公孫策選擇放走了自己的強盜女兒。並且向包公投案。

對於公孫策的知法犯法,按照大宋法度,包公應該處決公孫策。公孫策也希望自己一死來保全包公鐵面無私的名譽。由此,故事的第二個衝突產生:一方面是鐵面無私的名譽,一方面是自己多年搭檔老朋友,包公該怎麼選?

最終,在公孫策的強烈要求下,以及包公個人理想戰勝了情感,於是有了包公含淚斬公孫策的故事。


不過,正當包公準備處斬公孫策的時候,大宋皇帝頒佈特赦聖旨,宣佈赦免公孫策私自放罪犯的過錯,與此同時,上天也降下雷霆打落了劊子手的刀。

這說明,不論是人間的皇帝還是天帝,都決定赦免公孫策,公孫策感念與此,於是,有了新生,不再一心求死。

就這樣,衝突得到了圓滿的解決。


藤樹先生


公孫策為包拯發明出龍、虎、狗三口執法銅鍘,最終卻將自己送到了鍘刀之下。這一刻,素有鐵面無私之稱的包拯也是眼含熱淚,究竟原因何在?

公孫策跟隨包拯之初,偶然見到包拯打算呈遞給朝廷的陳州賑災奏摺中,直言當今聖上宋真宗趙恆用人之過。因此,心下大驚,認為包拯會被罷官去職,當即收拾行禮,準備各奔東西,另謀生路。

這時,包拯府中下人包興急匆匆報來喜訊,言包拯已被當今聖上加封為龍圖閣大學士,並被派往陳州賑糧救災。同時,為了增加包拯的執法權重,又賞賜三道御禮。聽後,公孫策也是心下大喜,看來不用再另謀前程去了。

不久,包拯下朝回來,找來公孫策進行商議:“為了我方便辦差,聖上恩賞三道御禮,你幫著想個好主意,不能辜負了聖上大恩。”

聞聽此言,公孫策認為是包拯想要趕自己走,卻又抹不開情面,才以此事來為難自己。所以,公孫策暗思,反正要散夥,隨便想個辦法糊弄一下包拯算了。想到這裡,公孫策立即擺好筆墨紙硯,設計出了龍、虎、狗三個檔次的執法鍘刀,並註解好說明。

當公孫策將此方案提交給包拯時,已做好了被其痛罵一番的準備。誰知,包拯看後大喜,並派他指導木匠儘快將此物做出來。次日,包拯令人抬著三口執法鍘刀,呈給聖上御審。聖上及朝臣盡皆驚歎不已,朝議當廷通過。至此,包拯執法之時,便以龍、虎、狗三口鍘刀為執法工具,以此來懲治奸佞,威懾宵小。

接著,為了配合包拯審案,公孫策又發明出刑具杏花雨,既不傷人筋骨,又能令人痛入骨髓,因此在案件審理中多有建樹。

從此,公孫策便死心踏地輔佐包拯,以自己的足智多謀、回春妙手等優勢,成為包拯的左膀右臂,並被後世稱為“再世諸葛”。平日裡,公孫策在包拯面前自稱“學生”,而包拯和展昭則尊稱其為“公孫先生”。一者,公孫策同包拯之間名為上下級,實已達到了亦師亦友的地步;二者,公孫策確實有大才華,才會被狀元之才的包拯和南俠展昭尊為“公孫先生”。

後來,聖上命包拯南巡各府縣期間,一日路經太湖時,有人前來報案,言太湖中發現一具浮屍。接著,包拯便令公孫策、展昭一同查辦此案。

經過數日調查,兇手混江龍被擒,招認因報兄弟之仇而殺人,又有養女孟如憶,從旁相助。但是,當公孫策調查孟如憶時,通過龍鳳手鐲的線索,竟然發現該女子原來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兒丫丫。

這下,令公孫策心生糾結。一邊是自己虧欠多年的女兒,失而復得;一邊是為救養父脫身,殺害多名官兵的兇手山賊。結果,律法的天平傾向了情感一方。最終,知法犯法的公孫策,私自將親生女兒放走。

事後,公孫策心生愧疚,遂決定以死明志,主動投案自首。作為鐵面無私的包拯,雖然心中不忍,但還是根據律法條款,含淚宣判了公孫策的死刑,擇日處斬。

孟如憶逃離後,思慮再三,認為不能陷生父於不義,同樣也來投案自首,並死在了公孫策的面前。

處斬公孫策當日,若非展昭從聖上處求來赦免旨意,公孫策定然人頭落地。

注:以上情節均來自電視劇廖啟智版公孫策的《包青天》。同時,《宋史》中並無公孫策其人的記載。其實,在中華書局出版的《三俠五義》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小五義》中均沒有包拯含淚暫公孫策的情節記載。

所以,此情節應該為編劇臨時添加。不過,卻也如同畫龍點眼之筆,起到驚醒世人的作用。但是,無論是什麼版本的《包青天》,包拯都離不開公孫策這個得力助手。

從整個情節來看,只有公孫策來承擔這個責任,結局才更加完美。如果,公孫策真是冷血到捉拿愧對一生的親生女兒,世人會如何評價人間真情。事後,作為執法犯法的公孫策,又能主動投案自首,並承擔責任,則又顯示出其重義重情的一面。同時,雖然包拯號稱“鐵面判官”,但是他在判決公孫策死刑時,卻能眼含熱淚,足見包拯也是個重情重理之人。面對情理法的權重問題,執法如山的包拯果斷選擇了重法輕理去情,將律法的公平、公正完美體現。如此以來,不就將人間的情理法給予了更加完美的詮釋嗎?


祥子談歷史


一提包拯的大名,世人就會想到清廉和公正這樣的字眼。包拯為人正直、嫉惡如仇、鐵面無私,再加皮膚是黑色的,有“包青天”的美譽。

包拯斷案如神,扶持正義,為民申冤,還不離兩個得力幫手。一位是武功超群的展昭一位是公孫策,如果說展昭是包拯的私人保鏢兼得力保鏢,那麼公孫策就是包拯的軍事顧問。

公孫策有三大特長:一是博學多才,二是醫術高明,三是足智多謀,有“再世諸葛”的雅稱。當然,公孫策雖然是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但赴入仕途後屢屢碰壁,最後幸運地遇到了伯樂包拯。包拯對他器重有加,封其為開封府六品主簿,視他和展昭為左膀右臂。

據悉,宋仁宗時陳州遇到了旱災,而當地官員卻私吞賑災銀兩,皇帝聽聞後很是憤怒,命包拯前去調查整治,並給了他特權——“御札三道”。

這次“御札三道”在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包拯便找公孫策商量怎麼辦?公孫策頭腦一轉,想出了一個好主意。他建議把“御札三道”具體落實在刑法上,可變成“御鍘三刀”。隨及,公孫策趕緊畫了龍、虎、狗三幅鍘刀的畫,拿給包拯看。包拯一看大喜過望,於是呈給宋仁宗。宋仁宗認為他很有見的,對懲治罪犯是有良好的震懾和警示作用,便豪爽的批准了。

這三把鍘刀可與尚方寶劍相媲美,擁有可先斬後奏的大權。龍頭鍘可斬皇親國戚、公孫王侯;虎頭鍘可斬貪官汙吏,佞臣奸臣;狗頭鍘可斬惡霸無賴,違法平民。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公孫策完成了獨一無二的發明,但他最後也死在了這鍘刀下面!

那麼,包青天對公孫策器重有加,又為何要揮淚斬公孫策呢?原因很簡單——公孫策知法犯法。

他犯了什麼法呢?這得從一個故事說起。

原來,一次包拯南巡時,無意中發現太湖面上出現多具浮屍,便馬上前去調查。結果太湖水賊賊首江龍怕他們的罪刑敗露,便做出驚人之舉,派遣自己的養女江憶引開展昭,自己帶人蒙面行刺包拯。

結果武功超群的展昭迅速擊退了江憶,並奪得了她所攜的一枚手鐲後返回,正好營救了刺殺包拯的江龍等賊寇。

後來,展昭獻出了賊寇的“髒物”——江憶的手鐲。一旁的公孫策一看,頓時大驚失色,這手鐲“似曾相識”啊。

原來,十五年前,公孫策還沒有發跡時,他的妻子被知府衙內看中,結果妻子受辱後選擇上吊自盡。公孫策為妻子鳴冤,反遭奸臣誣陷入獄,幸得僕人相救,但卻被衙役所追趕。公孫策帶著女兒逃到山崖上,眼看衙役越追越近,公孫策心一橫,抱著女兒跳下了山崖。

後來,公孫策和女兒都僥倖存活了下來。公孫策被路人所救,而他的女兒為江龍所救,收為義女,改名江憶。而公孫策父女失散時,這枚手鐲是女兒手上的信物。

公孫策確認江憶是自己親生女兒後,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再後來,展昭奉命抓捕江憶,公孫策見女兒不敵展昭,便假意讓女兒將自己挾持,逃至破廟中,玉告訴江憶她的身世。江憶先是不信,後經過查訪確認了公孫策所言。

而這時,包拯此時已經查明瞭案件的來龍去脈,於是派遣展昭追至水寨,成功抓拿了江龍和江憶等人。

公孫策一生只有這個一個女兒,對她又憐又愛又愧,本著對女兒多年虧欠的想法,決定讓她走,由自己來贖罪,於是私自把江憶等人放了。

包拯知道後大怒,雖然傷心欲絕,但他仍然以庇護罪的名義,要用虎頭鍘來斬殺公孫策。

而公孫策的女兒不想讓父親受委屈,回來自首,在公孫策面前自盡。

雖然真兇落網,可公孫策包庇之罪屬實,包拯只得大義滅親,用虎頭鍘來怒鍘公孫策。

當然,這其實是野史的記載,真實性值得懷疑。要知道,歷史上的包拯,是真實存在的,然而,歷史上的公孫策是不存在的,他是石玉昆在他的《三俠五義》中創造的純架空的虛構人物。後來經過“演繹”成了童孺皆知的“智慧”人物。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包拯又叫做包青天,相信大家在《包青天》、《少年包青天》等一系列電視劇的影響下都對包大人很熟悉了。包拯,字希仁,是北宋有名的大臣,他為人正直果敢,又廉潔奉公,查案仔細,絕不冤枉無辜的人,因此深受大家的喜愛,後人也將他稱為“包青天”。正因為包拯一直以來“不愛烏紗愛百姓”,兢兢業業為百姓和人民付出,才受到了百姓廣泛的好評。自從北宋以來,有關包拯的小說、話本就一直流傳於世,到了如今,相關的電視劇依然受到人們的喜愛。他曾著家訓:“後世子孫仕安者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者,非吾子孫。仰珙刊石,豎於堂層東壁,以詔後世。”他的為人似乎有些刻板而不通人情,但這一點正好將他於與其他的貪官汙吏分別開來,使他的故事能夠流傳至今。

公孫策則是小說演義《三俠五義》中一個編造出來的人物,他是包青天身邊最得力的助手之一,和展昭齊名。他與展昭,一個主文,一個尚武,在包拯探案過程中給了包拯極大的幫助。公孫策作為開封府的主簿師爺,一直以來起到的是為包大人出謀劃策的作用。公孫策可謂是風流倜儻,又聰明睿智,可以說舉世難尋第二個像公孫策這般優秀的人了。公孫策不僅才貌雙全,文識淵博,而且精通醫術,活脫脫一個在世“諸葛”。

那麼包拯又為何要淚斬公孫策呢?實際上,在電視劇和小說演義《三俠五義》中都沒有提及公孫策的死訊,公孫策並沒有真正死去,而包拯淚斬公孫策也不是包拯想要殺掉公孫策,而是公孫策自己尋死。<strong>

當時包拯正在南巡太湖,不料多次冒出來一個刺客想要去刺殺他,這個人正是混江龍。混江龍多年以前收養了一個養女叫做孟如憶,孟如憶為了報答對養父混江龍的恩情,一直想方設法地幫助混江龍,隨著探案的不斷推進,公孫策對混江龍和孟如憶的瞭解也是越來越深。一次偶然的機會,公孫策發現孟如憶的手腕上帶著一個熟悉的手鐲,這個手鐲正是他送給多年前失散的女兒的。當年公孫策在逃脫他人暗殺時,將一對手鐲一分為二,一隻由自己保存,另一隻則交給了他的女兒。兩人一起跳崖後,他被包拯救了起來,但他的女兒卻從此不知所蹤。由此,公孫策知道了孟如憶的真實身份。法理與親情,在公孫策心中爭吵、打架,公孫策心中的天平也是左右難平,他實在不知道應當如何抉擇了。

親情最終還是戰勝了公孫策心中的法理,他將孟如憶放走了,他要承擔起作為父親的責任,於是公孫策為孟如憶擔下了所有的罪責。公孫策心中的愧疚讓他堅決地要求包拯處斬自己,來彌補自己所犯下的罪過。在行刑過程中,展昭帶著聖旨快馬加鞭而來,傳皇帝手諭,免去了公孫策的死罪。公孫策是幸運的,在即將行刑時,劊子手已經高高舉起了刀,突然一道驚天巨雷劈在了劊子手的手上,刀向一旁滾落了,這才保住了公孫策的性命。行刑過程中的晴天霹靂讓公孫策相信一切都是天意,此後也不再苦苦求死。

公孫策的性命保住了,包拯的左膀右臂也保住了,之後公孫策更加盡心盡力地輔佐包拯。古典名著《三俠五義》使得包拯廉潔為公,剛正不阿的形象更加的豐滿,也正是這本名著完善了開封四勇士、公孫策等人的來歷,使這些形象鮮活起來,並把包拯的為國為民除暴安良的形象推向了高潮。


鄧海春


包拯一生公正廉潔、鐵面無私、更是為百姓打抱不平,民間百姓都稱他為青天大老爺。

都說每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個默默為他付出的女人,然而包拯不一樣,他身邊有很多為他默默付出的男人,除了展昭,就屬公孫策了。


但是包拯在任監察御史的時候,卻要將公孫策斬首,這又是為何?

包拯在南方巡視的時候,無意中在太湖海上發現一具男屍體,包拯迅速展開調查,然而就在調查的過程中屢屢遭受江龍的刺殺。

後來詢問得知,江龍之所以要殺包拯,是因為要為自己的弟弟報仇雪恨,江龍還有個養女,也曾幫助過江龍刺殺包拯。

公孫策在這件案件中發現了一個秘密,原來江龍的養女竟是自己的親生女兒,因為公孫策在女兒手中留下了手鐲。而公孫策的女兒因為手鐲在公孫策手中,想要奪回,於是在公孫策家中冒充下人,趁機將公孫策推下井,然而卻聽到公孫策將這個手鐲和自己女兒的事情,最後心緒凌亂。

後來孫策最後為了自己的私心,放走了自己的女兒,並供出自己的罪證,人證物證皆有,認為這樣做唯有一死才能對得起包拯。

包拯只能將狗頭鍘抬出來,決定斬公孫策,展昭在一邊勸包拯,但是包拯又不敢耽擱,怕百姓說自己徇私舞弊,明知證據確鑿,卻遲遲不殺公孫策,所以決定還是將公孫策斬首。

奈何王爺來到,說明了原有,直接指出,包拯正是因為罪犯是公孫策,才如此迫切,就是怕被他人說道,如果換做他人,這案件看似證據確鑿,但是漏洞百出,很明顯是公孫策一心求死。




包拯聽完之後很是慚愧,最後決定關押公孫策,查明真相後再審!


貓眼觀史


因為這樣符合老百姓的喜好!


這個故事的梗概是公孫策發現有一位犯人就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兒,為了讓女兒活命而不惜以身試法,最終事情敗露,包拯便要將公孫策問斬的故事。至於包拯為何含淚斬公孫策?船伕就和大家一起來說說。

首先我們要知道,包青天的故事是藝術創作,而不是歷史故事,這一點是大家很容易忽略的,不清晰這點,下面的討論將會變得混淆。作為藝術創作,就有虛構的成分,好聽一點叫做藝術加工,難聽一點就是胡說八道。

這就和如今的娛樂節目一樣,為了收視率而搞出很多八卦緋聞,吸引眼球,古代的說書先生,和小說、戲曲作家也是如此,不過古代還沒有收視率這個詞,但吸引觀眾眼球的目的是一樣的,那問題來了:什麼樣的情節會吸引觀眾?

這個方法很多,但關於包拯公孫策這點,則是為了打破老百姓的常識,因為公孫策是包拯的鐵桿心腹,包青天青天了一輩子,那對自己的心腹會不會格外開恩,搞個雙重標準,這一點就激發了老百姓的好奇心,自然點擊關注的,額,不對,應該是給說書人打賞捧場的人就多了。

關於這一點,類似的其實很多,比如著名戲曲作品楊家將中的《轅門斬子》,就是講楊家六郎楊延昭要親手處斬自己的兒子的故事,老百姓一看,自古以來不是說虎毒不食子麼?咋楊六郎是得了失心瘋還是咋了,竟然要殺兒子!還不快去看看。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戲曲文學作品,依葫蘆畫瓢的寫出了《岳飛斬子》之類的狗血故事,可以看出,古代文人作家,為了稿費也是蠻拼的,所以,請好好珍惜身邊那些寫文章的自由職業者!


船伕聊名著


公孫策追隨包拯半輩子,犯了什麼錯,包拯竟打算揮淚斬殺他?

說起我國曆史上的大清官,人們就會想到北宋包拯。包拯為官數十載,從未辦過一件冤假錯案,因此被百姓稱為包青天。而包拯能得到這個榮譽,除了他高超的辦案能力外,還在於他的鐵面無私。別說當朝駙馬,就是連自己的親侄子犯了案,他都嚴懲不貸。所以,當多年的老助手公孫策也觸碰他的底線時,包拯也毫不留情的對公孫策進行了宣判。那公孫策又是犯了什麼案呢?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說一下。

在真實的歷史上,包拯確有其人,但展昭和公孫策就是文學家筆下的虛擬人物了。在《三俠五義》等小說中,包拯身邊有兩大助手,分別是公孫策和展昭。二人一文一武,幫助包拯捉拿各種要犯。展昭本是江湖上武藝高超的遊俠,因數次救包拯於危難之間,所以被包拯舉薦。皇帝封展昭為“御貓”,供職開封府。他的主要工作就是保護包拯和捉拿一些武藝高超的犯人。

而公孫策則是一個屢試不第的書生,在瞭然和尚的推薦下,投奔了包拯。包拯與公孫策一番詳談,發現此人才思敏捷且學識淵博,便將他留下做了師爺。公孫策在包拯破案的過程中給予了很大的幫助,不僅幫他設計了“龍、虎、狗”三口鍘刀,而且還製出了刑具杏花雨。在他和包拯的巧妙配合下,很多囚犯都不打自招。

那公孫策又是如何攤上官司的呢?這還要從公孫策的女兒講起。有一年,包拯奉旨南巡。在路過太湖時,突然有人稟告說湖中發現了一具浮屍。包拯前往查案,卻遭到了一個自稱“江龍”的人行刺。後來包拯發現,現在的按察使劉巡竟是江龍假扮,真的劉巡就是湖裡的浮屍。當包拯將江龍繩之以法時,江龍將自己的養女如憶也供了出來。

公孫策在幫包拯破案的過程中發現,如憶竟是自己失散多年的親生女兒。在情與法之間,公孫策選擇了前者,偷偷放走了女兒。包拯得知此事後,公孫策主動投案。昔日的老夥計,竟犯了這樣的錯誤,包拯也無法包庇。當包拯打算揮淚斬殺公孫策時,如憶回來投案,並自盡於公孫策面前。雖主犯回來自首,但包拯仍沒有將公孫策從輕發落。在公孫策即將問斬時,展昭從宮中求來了聖旨,免了公孫策的死罪。


送歷史個救生圈


談及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聊聊傳頌百世的北宋名臣——包拯。包拯處在北宋時期為當朝名臣。包拯二十多歲考取進士,曾先後任開封等多地知縣。去世後還被皇帝追贈,在民間更是享有盛譽。

包拯,不附權貴,鐵面無私,執法嚴明,剛正不阿,且英明果敢,敢於替百姓申抱不平,故被百姓尊為包青天。此外還有一個原因是由於坊間傳他是面相非常黑。


包拯面對官商勾結貪官汙吏,秉持綱紀,正風氣,守良政。兢兢業業,恪守綱法。由於包拯為人正直忠正,朝廷裡外不畏權貴,鬥奸臣殺惡霸,上至皇親國慶下至平民百姓在國法面前全都一視同仁。國家大法是正義的標尺,丈量出國家正義。而他朝堂鬥霸奸臣,用詞智酷言剛語激,朝野震動 ,正義之詞響徹長塘。

公孫策對於包拯而言,我們從書中影視劇中可以看到二人。在斷案生活中的彼此扶協,公孫策也是有恩於包拯。那麼包拯為什麼要斬殺公孫策?這一聽可能讓人著實讓人難以理解。要想知道到底為什麼?我們必須瞭解事件的經過。

事情是這樣,包拯南巡時發現太湖面上出現了一具屍體,於是就讓人去調查而在這件案件公孫策也參與其中。有個叫江龍刺客說是為了他的弟弟報仇,多次去刺殺包拯。刺殺過程中並非一人所為。


公孫策在查案過程中發現在暗中有一女子從中幫助,讓他脊背一涼。他竟然發現那位如憶是多年前失散的親生女兒如憶,當他得知這個信息時候欣喜如狂,但又悲痛不已,因為多年前在外女兒走失悔恨不已。現在他要面對的情況是自己的女兒竟然殺了人,而自己作為一個父親,內心又是多麼痛苦,最後一時心軟,私自放女兒。公孫策知法犯法,又為官員罪加一等。

那麼擺在包拯面前的情與法的矛盾衝突,放大點可以是個人與國家關係的怎樣理性處理?我們從兩個角度去分析。

他網開一面,其實也不失公正,對自己的的名譽也毫無損失,最重要的是可以救自己最好朋友一命。但這卻違背國家法律,自己的為官准則,有愧對百姓給予的青天之尊稱,身為父母官的良心。


他鐵面無私也是有理有據。他執法嚴明,是他個人的明顯的性格烙印也刻在骨子裡烙在心裡。我想包拯之所以辦他死罪,更多的是他經過長期官場鬥爭對正義法律的恪守在自己心中形成了一套正義是非的標準 ,一直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自己。在心理上徹底的改變自我。不管怎樣他也是一個人,是人就會有感情,當他下令時我們誰又能知道他的內心是多麼的痛苦,如刀割般。

法是國家大法情是自我的情,法和情就像魚和熊掌,二者不可得兼,捨棄自我利益個人感情畢其一生於國家,我想這就是他之所以千古留名受萬人敬仰的原因吧。


籬上青說歷史


公孫策是《三俠五義》中虛構的文學人物,在書中他是開封府主簿師爺,包拯的得力助手。《三俠五義》也沒有寫包拯殺公孫策的事情。

那麼,包拯殺公孫策的故事從何而來?

1995年,香港無線拍制了由金超群、焦恩俊主演的《包青天》系列古裝電視劇,《怒鍘公孫》(又名《揮淚斬公孫》)是電視劇第二個單元。



講述的是公孫策跟隨包拯出巡回到家鄉寶來縣。

公孫策私自夜行遇襲,幸展昭相救。經刺客招認,原來公孫策十六年前曾為當地醫師,當地富紳朱明德重病身亡,朱把以切歸罪於公孫見死不救,便藉機買兇刺殺公孫策以洩心頭之恨。事敗後,朱明德尋求王爺幫助,驗屍後發覺朱夫人胃部骨頭間有一團鉛砂,朱認定是公孫的藥所致,王爺命包拯速查出真相。


在查案過程中,公孫策發現王妃翠英盡然是初戀女友,王爺的女兒小冰竟然是自己女兒。(太狗血了😓)

這個時候,公孫策的師兄常彪不知道從哪冒出來了。常彪多次找翠英勸公孫助他安排工作,(你能找到王妃,為啥不讓她給你安排工作;或者為啥不直接找你師弟公孫策呢,非要找他的初戀情人,有鬼吧?)最終,當然我們正義的公孫策拒絕個師兄的要求。

這期間,公孫策還和初戀偷偷摸摸,王爺知道了,王爺吃醋了,王爺很生氣,後果很嚴重。王爺讓常彪以此威脅公孫策。王妃很乾脆,弄死了師兄常彪。公孫策很震驚,決意替初戀頂罪。

王爺不忿被公孫搶先一步替翠英脫罪,對他恨意更深,而包拯等不信公孫殺人,可公孫一心頂罪,令眾人苦無證據為他洗罪。公正嚴明的包大人只能開鍘了。



王妃翠英忍不住要投案,王爺只能阻止並在開鍘之際救了公孫,又說服包拯重審此案。

王爺讓手下劫走公孫並囚禁王府,又擄走小冰以嫁禍他,誓要使他身敗名裂。

正義的手下受不了良心遣責,決帶翠英見公孫策,翠英承認小冰確為公孫親女,王爺聽後假裝病倒,以留住翠英。包拯等得知公孫身在王府,即派人向王爺要人。王爺因手下的背叛而大發雷霆,公孫帶翠英看到一切,翠英知道王爺為自己犯下不可饒恕之罪,自責不已,王爺受刺激而真的病倒。包拯等終攻入王府,並掌握整個案情,翠英為維護王府的尊嚴而服毒自殺。王爺落下終生病根,小冰不忍拋下父王,決定不跟隨公孫而留在王府。公孫策懷著滿心的的傷痛離開了故鄉,隨在包大人身旁,繼續巡守天下。


蘇紀龍讀史


我是花木童說史。公孫策是仁宗皇帝親封的開封府主事師爺,儀表堂堂,才思敏捷,協助包拯破過無數案子,包拯也是他為左膀右臂。那包拯因何事要斬公孫策呢?

影視劇《包青天》有一段這個故事。話說包拯南巡至湖州查一命案,途中卻屢遭人暗殺,說為弟報仇。經過深入調查,抓獲刺客及一女從犯,在審案過程中公孫策發現此女子竟是自己失散多年的親生女兒。公孫策一下左右為難,情急之下他在正義跟親情之間選擇了親情,私自放走了女兒。因觸犯了法律,包拯所以要斬公孫策。

我覺得按包拯及公孫策的為人性格和處事風格來判斷,應該不會發生這種事情。就案情而言,案發江龍刺殺沒成功,算殺人未遂,從大宋法律來看,主犯都罪不至死,何況從犯。所以公孫策不至於為了女兒收到一點小刑罰而知法犯法。

而包拯性格剛毅,辦案公正,鐵面無私,素有“包青天”的美名。即使公孫策徇私放走了女兒,從法律角度也罪不至死。所以我覺得包青天揮淚斬公孫策純粹是影視劇藝術需要而改編的。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