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齊鞍之戰爆發原因探微:齊頃公的復霸理想

導讀:晉景公十一年(589BC)六月十七日清晨,旌旗獵獵,鼓角齊鳴。在如今泉城濟南南部的千佛山下空曠的原野上,晉、齊兩國的軍隊正分列兩端,準備要進行一場殘酷的廝殺。這兩個近百年來先後撐起中原霸業旗幟,在危難之中挽狂瀾於既倒的大國,在維繫了近半個世紀的和睦關係後,悄無聲息地就在戰場上相遇了,而這一刻距離邲之戰的結束才剛剛過去八年。

晉齊鞍之戰爆發原因探微:齊頃公的復霸理想

郤克受辱

這次戰事的起因據說是源於一場外交事故。

讓我們把視線拉回到三年前,也即晉景公八年(593BC)的春天。這一年是士會代替荀林父執政的第二年,晉國決定召開一次國際會議,為了對東方大國表示尊重,特意安排內閣二號人物郤克前往齊國去邀請齊頃公參會,禮數不可謂不周到。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郤克使齊時卻發生了一件很不愉快的事,使得兩國關係迅速跌入了冰點。

關於這次外交事件,《左傳》上的記錄比較簡略,說是郤克朝見齊頃公時,朝堂上的簾子後發出了婦人的笑聲。按照春秋時期的習慣,在舉行朝會和重大典禮時,是不能有婦人參與的,齊頃公不顧外交禮儀,在重大的朝會上安排婦人旁聽,已經是極不莊重了,偏偏這婦人還笑出聲來,未免顯得太過輕佻。

為了將這種帶有羞辱意味的氣氛烘托出來,富於文學想象力的太史公參照其他的史料,在他的《晉世家》中又添了幾筆,創造出了一個畫面感極強的場景。說是郤克在前往齊國的路上,恰好遇到了同往齊國朝見的魯國使臣季孫行父和衛國使臣孫良夫,於是就搭了伴同行。漫漫長路有三兩人同路相伴,聊一聊家長裡短,談一談家國大事,可以為枯燥的旅程增添一些樂趣,化解旅途中的孤獨。然而不巧的是,這同行的三個人恰好都有那麼一點生理缺陷——郤克是個駝背,季孫行父腿腳有點跛,而孫良夫則是個獨眼龍。

晉齊鞍之戰爆發原因探微:齊頃公的復霸理想

這三個人湊在一起也頗有些喜劇感,如果我們在路上遇到這麼一隊人,估計也會忍俊不禁。身為一國之君的齊頃公也不能免俗,他忍不住好奇心大發,在這三個人身上搞了個惡作劇。他派了有著同樣生理缺陷的侍者去接引這三位使者,然後在朝堂上拉了個簾子,讓自己的母親蕭桐叔子帶著一幫婦人躲在簾子後面看稀罕。

於是乎,齊國的朝堂上就出現了這樣一個滑稽的場面:一個跛足的侍者帶著一個跛子使者,一個獨眼龍的侍者引著一個獨眼龍使者,還有一個駝背的侍者領了一個駝背的使者,幾隊使臣邁著滑稽的舞步就上朝來了。

這個略帶喜感的場景還演繹出了更為精彩的故事,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讀到這段故事的時候,猶覺不夠過癮,便在他的《東周列國志》中又添了一個曹國使者公子首。不過小說中他們各自的問題也不一樣了,郤克變成了獨眼龍,孫良夫化身為跛子,季孫行父變成了禿子,駝背的成了公子首,這一變形使得朝堂上的戲劇性演出更加令人捧腹。不過鑑於我現在所寫的是一部嚴肅的歷史性著作,總去研究這樣的細節會顯得有些沒羞沒臊,乾脆此事就按下不表了。

我們書歸正傳。起初幾位使者對這樣的安排也不以為意,看著和自己有一樣缺陷的侍者心中或許還有所感嘆——列國常年征戰,難免會有些人因為作戰勇猛而落下了殘疾,齊頃公本著人道主義精神,給這些為國致殘的人們安排一些輕省的體力活,也算是人盡其才無可厚非。可當他們在朝堂上見面之後,場面頓時變得極其尷尬,可巧就在這個時候,躲在簾子後的一眾婦人也都忍不住笑出聲來。笑意一旦到了憋不住的程度就會變得越來越狂放,她們越笑就會讓使臣愈感羞辱,被嘲笑者內心的怒火可想而知。

晉齊鞍之戰爆發原因探微:齊頃公的復霸理想

郤克之怒

戰國時的唐睢與秦王曾經有過一次對話,秦王說“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而唐雎則回應說“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有些壯烈之士在發怒時甚至還附帶有“彗星襲月”“白虹貫日”“倉鷹擊於殿上”等特效,可見憤怒這種事是具有極強破壞力的,應該極力避免。郤克貴為士會之下的二號人物,他的怒火雖比不得天子之怒,起不到火星撞地球的奇效,卻也不會僅僅是“伏屍二人,流血五步”那麼簡單,齊頃公因為一時的興致捅了這麼大的簍子實屬不應該。

但不管怎麼說,事情已經惹下了,郤克的怒火也被徹底激發,他並沒有給齊頃公改過自新的機會,而是留下了副使欒京廬等待齊國的回覆,自己憤憤然地回國去了。臨走前他還指天立誓,說:“不出了這口惡氣,我此生決不再渡過黃河!”

晉齊鞍之戰爆發原因探微:齊頃公的復霸理想

回國之後,郤克徑直跑到公宮去要求晉景公准許他帶兵攻打齊國。景公可是個和平主義者,怎麼可能任由他胡來呢,於是耐心地勸解他說:“士兵們上陣打仗是要流血犧牲的,僅僅因為這麼一點個人恩怨就動用國家武裝,國人怕是不會同意的。”

郤克正在氣頭上,不等國君說完就又表示說:“不動用國家軍隊也行,那我就帶著自己的私屬去攻打齊國。”

景公一聽這也不行啊,你好歹也是我國的亞卿啊,怎麼能讓你冒這麼大的險呢?為了勸他回頭,景公跺壞了滿屋子的地板、磨破了厚厚的嘴皮子,才讓他勉強同意先放一放。

可怎麼說呢?這事兒畢竟是發生在郤克的身上,你沒有親臨現場怎麼能體會當事人受辱時的心情呢?你出於國家利益考慮不肯讓我解氣,可是我這口氣總得釋放啊!人們常說,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這場鬧劇放在那兒都會成為街頭巷尾人們打趣逗樂的談資,在缺乏八卦素材的早期社會,更是要上娛樂新聞頭條的。事情一旦傳揚出去,不僅齊國人會發笑,郤克的同僚們在深表同情的同時,內心裡恐怕也早已笑岔氣了。郤克哪怕是再寬宏大量,也蓋不住無限擴大的陰影面積,沉睡的獅子總有一天會甦醒,積壓的不滿情緒遲早要找到一個發洩的窗口——如果不能讓齊國人吃點苦頭,也會在那些暗地裡嘲笑他的同僚身上找補回來。

不逞其怒於外而禍作於內,這也正是士會——晉國的中軍將、郤克的直接上司——最擔憂的事情。作為郤克的同僚兼上司,士會對其秉性再瞭解不過了,如果他真要肈亂於內,誰也無法預估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與其如此,倒不如就讓他打一打齊國,這樣一來,冤有頭債有主,郤克的氣也就理順了,國內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也不至於遭到破壞。出於這個考慮,擔任執政還不到兩年的士會決定告別政壇,將中軍將的位置讓位給郤克,好讓他以執政卿的身份發動一場針對齊國的戰爭以消弭內部可能發生的變亂。

晉齊鞍之戰爆發原因探微:齊頃公的復霸理想

斷道之會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再說齊頃公在捉弄了郤克惹得他當場發飆揚長而去之後,也是驚出一身冷汗大喊不妙。事已至此,會盟他是斷然不敢親自去了,只好派高固、晏弱、蔡朝、南郭偃四人代替自己去承受郤克的怒火。

高固是一個知輕重的人,接到使命之後心裡不住地罵娘,總覺得這個鍋真不能背,於是走著走著在到達斂盂(河南濮陽東)的時候,就偷偷地給溜了回去。剩下的三個人一看領頭的跑了,心裡也是翻江倒海、萬馬狂奔,可這又能怎麼辦呢?大家誰也比不得高固,人家有世卿的地位護體,而自己就只能硬著頭皮去替國君頂雷。

三個人一路上看山看水看浮雲,不知不覺間便過了盟會的日期,等他們慢吞吞地趕到斷道(山西沁縣南)的時候,卻發現諸侯早就轉場到卷楚去了。他們也不敢怠慢,灰溜溜地趕到了卷楚,卻又被晉人擋在了門外,不允許參會。這三人一看沒轍了,你就是頂雷都沒資格,回去少不了要挨板子,乾脆就四散奔逃準備開始一場奇幻之旅吧!可誰料想,晉國人開完會了到門外一看:“嗯?不是讓你們罰站嗎,人呢?都跑哪兒去了?”四下一打聽,原來齊國使者早溜之大吉了,這怎麼能行?然後就把他們全給抓了回來。

晉齊鞍之戰爆發原因探微:齊頃公的復霸理想

關於這三個人的命運,史書上有不同的說法,一種是來自《史記》,說三人被抓獲後不久就被殺掉了。《左傳》的表述不同,說是有一個叫做苗賁皇的人,是楚國若敖氏後裔,在晉國很受重用,事情發生的時候,他剛出使他國回晉路過野王(沁縣),順道去探望了被拘捕的晏弱。在詳細瞭解了來龍去脈之後,回去找晉景公商量,說:

“霸主之所以能夠和諸侯,其關鍵要義在一個‘信’字,可我們如今的做法卻完全是與此背道而馳啊。齊侯正是因此而擔心受到我們的冷遇,才特意派了四個臣子前來相會,這幾個人們出發前就有人告誡他們說:‘國君不參會,他的臣子就一定會被晉國人抓起來’。高固深以為然,所以還沒到晉國就逃走了,但其他三個人仍然甘願冒著危險前來。我們沒有好好接待人家,反而將忠臣抓了起來,這豈不是驗證了齊國人的說法了嗎?如果就這樣發展下去,前來會盟的人受到傷害,半路逃走的人有了藉口,從此諸侯畏懼,恐怕晉國的霸業就難以恢復了。”

晉景公深明其中的大義,可他又拗不過郤克的倔脾氣,一時間也是騎虎難下。苗賁皇為國君分憂,悄悄地安排看管的人故意放鬆警惕,讓齊國的使者找到機會給跑掉了。可沒成想郤克還是不依不饒,終於還是在第二年的春天,聯合衛國發動了對齊國的戰爭。齊頃公自知理虧不敢應戰,只得放低姿態在繒地與晉國會盟,一番賠禮道歉之後,把公子強送往晉國做了人質,這才免去了一場不必要的戰爭。

晉齊鞍之戰爆發原因探微:齊頃公的復霸理想

齊頃公之初心

繒地會盟讓齊國服了軟,不過要說戰爭會因此而消弭,恐怕還言之過早,問題的根由——與我們通常所認為的不同——不在郤克,恰恰是在齊頃公的身上。古代君主行事荒唐的人不少,為政暴虐的也比比皆是,可要說齊頃公是這樣的一個人,似乎並不符合他的人設。他之所以敢於在朝堂上公然侮辱大國來使,恐怕也不是一時興起所能隨便敷衍過去的,更多的還是有意而為之。

齊頃公是齊桓公的孫子,也是一個有志於恢復霸業理想的君主。在多少個月朗星稀的夜裡,他曾幻想過齊國往日的輝煌篇章,那時的齊國還是響噹噹的霸主,就是在這片沃土上,他的祖父帶領中原諸侯東蕩西馳南征北戰,是何等的榮耀。

這段時光並不遙遠,但似乎又像是經歷了幾個世紀。在齊國年輕一代的記憶裡,他們的君主就像是走馬燈一般在幾個兄弟之間輪換,在這些人的領導下,齊國的政壇一直都是烏煙瘴氣,很難想象齊國還曾有過政治清明的時代。

但齊頃公不會忘記。在富足而消沉的人生旅途中,他見慣了叔伯之間無休止的廝殺,厭倦了這毫無生氣的晦暗景象,痛心於國家的沉淪和民族的頹廢,決心要用自己的肩膀,扛起家國復興的重任。

正所謂功夫不負有心人,時勢偏愛造英雄。若是中原的霸權不出現中斷,或許齊頃公也只能在無盡的等待中走向黃昏,無所事事地了此一時,將所有的夢想都寄託到後人的身上。誰料想就在他繼位的第二個年頭,晉國就被打得一敗塗地,面對這樣一個難得的機遇,若是齊頃公還無動於衷那也太說不過去了。

“你知道什麼叫失敗?真正失敗的人,就是那種特別害怕不能成功,怕死了,連試都不敢試的人。”

與戰場上的失敗比起來,齊頃公更不願意做一個連試都不敢試的膽小鬼,因為對於貴族來說,失敗並不可怕,害怕失敗才是真的恥辱。因此儘管他知道自己未必是晉國的對手,還是決定要闖一闖——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晉齊鞍之戰爆發原因探微:齊頃公的復霸理想

結語:不過齊頃公也並非一味蠻幹,在真正向晉國發起挑戰之前,他還需要一個有力的幫手——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個幫手自然非楚國莫屬。可問題是,楚國人也不健忘,齊頃公記得的事情,他們一樣銘記在心。如今他們剛剛對晉國取得勝利走上巔峰,又何必多此一舉去幫助一個隨時都可能對自己採取敵意的國家呢?這,說來就話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