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驴得水》最让人震动的角色是谁,如何展开来说?

huoluomo


我觉得是周铁男。


在《驴得水》这样一个几乎所有人都有问题的电影世界里,周铁男和孙佳是唯二的两个让人有所期待的人,而且他们都很年轻,代表着走出桎梏的希望。

在绝大部分时间内,周铁男给人的印象是为人仗义、血性十足,为了帮校长筹资可以放弃工资,为了一曼的清白可以不顾生死。

然而这一切都被权力者的一颗擦脸而过的子弹打得无影无踪。先是涕泗交流、颤抖着磕头的画面让人不忍直视,随后面对一曼被凌辱,他默不作声,苟且偷安。

什么叫人设崩塌?周铁男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啊!


雪千岚


《驴得水》是斯立文化、开心麻花、猫眼文化、影行天下联合出品的一部喜剧片。由周申、刘露执导,任素汐、刘帅良、韩彦博、王堃主演。该影片讲述的是由一头驴引发的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荒诞故事。

《驴得水》迄今为止,我心目中的年度最佳国产片。看完难受极了。上半段日出日落的庸常有多肆意嬉笑温馨感人,下半段圆谎的卖力就有多荒腔走板五味杂陈。电影很满,人性之复杂,体制之束缚,教育之落后等等都塞在后半段充分展现,笑不出来,哭不下去。情绪的对比太堵人了,很好的诠释了什么叫做“给你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啊”。若说心疼的角色,毫无疑问是张一曼。

每个角色都有一个人设。初见,校长义正言辞,公正无私;裴魁山,一副知识分子的清高和傲慢;周铁男,耿直热血;铜匠淳朴卑微。这些人性的闪光点仿佛萤火微光,一闪即逝,在电影后半段全部崩塌。只有张一曼,一个被人称浪荡的坏女人,自始至终没有改变过。

张一曼的出场,不过是个标签化的放荡形象,对着同校老师兼炮友的裴魁山讲荤段子。面对初来乍到的木讷铜匠极尽挑逗,为多留他一天就采用“睡服”的方式。这寥寥几幕镜头,就足以让人口诛笔伐。张一曼,初见只觉是个平常并不漂亮的女子,后来越看越觉得美丽动人。这是一个有情调的女子,在贫困的小山村,她将自己收拾得风情而又干净,会给每个人设计衣服,这种人在任何境遇里都会活的富足。在那个并没有性解放的年代,行为可以说是惊世骇俗不知羞耻。然而她自由豁达,我行我素,无论别人怎样指责,一笑而过。她是一个成熟笃定的灵魂,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亦能承受出格行为带来的后果。

可若关注细节,在严重缺水物资匮乏的西北荒漠,她依然烫着上海滩流行的大波浪,穿着自己缝制的合身旗袍,踩着优雅的高跟鞋,要求中山装的第一颗纽扣必须系好,拥有着一部助人翩翩起舞的留声机;她说昆明没有雪,然后将蒜皮撒向空中,认作是雪;她仿照卧室明星画报的样子设计自己的旗袍和大家的校服;她在装饰了灯的院子里放音乐,自己和自己跳舞,她多单纯啊,这让我想到了老上海滩永安百货的四小姐郭婉莹,文革时即便刷马桶也要穿着旗袍,没有像样蒸具她也要用饭盒做出圣彼得堡风味的蛋糕。生活里总有种人,即使他们平凡贫苦,但依然拥有贵族的气质,保持优雅的姿态,越是艰难的时候,越温柔地对待自己,这是最为美好的韧劲。

这姑娘机智,能当即发现特派员不懂英语,随口一句“教具落我屋啦”引开铜匠,将错就错化险为夷。她从未故意伤谁,不同于一般女性认“贞洁”做底线的思维,不伤害别人就是张一曼的底线,她发现如果她承认了与铜匠的关系就会对其造成伤害,她就选择不承认;她发现裴魁山喜欢她,她不想耽误人家,所以就选择把话说清 。可是谁会把这当作美好的品质?她选择保护的,是人皮下藏着狼心的铜匠以及做久了狗变不回人的裴魁山。

可恨如铜匠,愚昧时老实淳朴,受了教育、被文明开化后成了魔鬼,纯良从来不是美德,只是一种开蒙前的状态,一曼为顾全大局的语言伤害、佳佳对他的有教无类,共同激发了他内心的万恶,此后说话也不哆嗦了,人也歹毒了,他先是指使裴魁山用言语侮辱张一曼,然后他逼迫校长剪去张一曼的卷发,让她不能美丽。

可笑如裴魁山,一面是含情脉脉的爱意,转头就是杀人不见血的道德批判。许多像裴魁山一样的男性的大抵如此,认为愿意“接受”一个世人不认可的女性,对她就是一种伟大的拯救,哪怕女性根本不需要他一厢情愿的解救,在一曼睡了铜匠后,裴魁山彻底变得比以前的直男癌丑了很多倍。他在夏天里穿貂大摇大摆,贪婪而只顾利益,唾骂张一曼,说她下贱说她倒贴连妓女都不如。

裴魁山和铜匠,都是爱过张一曼的。在封闭的山村,只有张一曼一个风情万种的女子,身姿曼妙,浪漫风流,不同于村妇的泼辣无知,爱上她简直理所应当。但是这种爱更像是肉体带来的的吸引,一种对美的占有欲。求而不得很苦。但是像裴魁山这种,将所有的贪欲和傲慢加诸到一个女人身上,得不到就毁灭的行为,为人所不齿。而铜匠原本愚昧,在接受文明开化以后,因为张一曼用激将法刻意谩骂之下黑化,变得趾高气昂,刻意羞辱,指使裴魁山将张一曼珍视的头发剪掉的行为,也是何其恶毒。这两个人,以爱的名义联手将她毁掉了。

这部剧里的男性角色几乎都是丑陋的。校长看似好人,但他很像一贯鄙夷“羊脂球”的贵族们,在路途遇到关卡时,威逼利诱羊脂球去睡服普鲁士军官。他逼着一曼把和铜匠的事承认,亲手剪掉了一曼的长发。其实把整个事情往坏处带的就是校长,他一直不允许别人往回走,一直强调着大局,最后他又回到他理想的起点了,这也是活该吧,满口谎言、没有底线的民族,怎么可能通过教育改变命运?

再说周铁男,他没有对一曼说一句侮辱的话,但也间接为她自尽的手枪装上了子弹。原先他为一曼出头,在每人被逼迫去辱骂她的时候他大声说我们都是混蛋,在要求剪去一曼头发的时候他大喊都不准剪。可最后那颗子弹其实没打偏,因为原本耿直正义的周铁男已经死了,活着的他眼看着特派员随从意图强奸一曼,却畏缩着不敢阻止。

杀死张一曼的是那把枪,还有那四个男人和所有人对她的恶意。特派员讽刺她,她一脸轻松,裴魁山辱骂她,她并没有因此抓狂。直到她美丽的卷发被剪去,她珍视的东西被彻底毁灭干净,她才疯了。然而在故事的末尾,疯掉的一曼,还能抱着捧花,兴奋而心存敬畏地来参加神圣的婚礼,当人仰马翻、闹剧收场时,她还阻拦大家不要走,说着“婚礼还没完呢”,这大抵就是真的美德了。只有当你经历了人世间的险恶炎凉,甚至被侮辱被损害之后,还能保持赤子之心,还能宽容地看待世人,怜悯伤害自己的灵魂,以直报怨,不怨不尤,善良而不天真,敢为而不冲动,灵活而有底线。全片最好的一个人竟然是个荡妇,这不合理,所以她该在最后消失……

片中张一曼的扮演者任素汐曾在一次采访中这样说道:其实我们这个电影探讨的是底线的问题,张一曼她的底线不高但是她守得住。心疼张一曼,因为人性的恶毒,把一个美丽的灵魂摧毁。心疼每一个饱受流言压迫、被人性的狠毒逼迫的人。而这种事情,从古至今,从未绝迹。


80后影视经典VIP


《驴得水》迄今为止,我心目中的年度最佳国产片。看完难受极了。上半段日出日落的庸常有多肆意嬉笑温馨感人,下半段圆谎的卖力就有多荒腔走板五味杂陈。电影很满,人性之复杂,体制之束缚,教育之落后等等都塞在后半段充分展现,笑不出来,哭不下去。情绪的对比太堵人了,很好的诠释了什么叫做“给你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啊”。若说震动的角色,毫无疑问是张一曼。

张一曼的出场,不过是个标签化的放荡形象,对着同校老师兼炮友的裴魁山讲荤段子。面对初来乍到的木讷铜匠极尽挑逗,为多留他一天就采用“睡服”的方式。这寥寥几幕镜头,就足以让人口诛笔伐。张一曼,初见只觉是个平常并不漂亮的女子,后来越看越觉得美丽动人。这是一个有情调的女子,在贫困的小山村,她将自己收拾得风情而又干净,会给每个人设计衣服,这种人在任何境遇里都会活的富足。在那个并没有性解放的年代,行为可以说是惊世骇俗不知羞耻。然而她自由豁达,我行我素,无论别人怎样指责,一笑而过。她是一个成熟笃定的灵魂,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亦能承受出格行为带来的后果。

可若关注细节,在严重缺水物资匮乏的西北荒漠,她依然烫着上海滩流行的大波浪,穿着自己缝制的合身旗袍,踩着优雅的高跟鞋,要求中山装的第一颗纽扣必须系好,拥有着一部助人翩翩起舞的留声机;她说昆明没有雪,然后将蒜皮撒向空中,认作是雪;她仿照卧室明星画报的样子设计自己的旗袍和大家的校服;她在装饰了灯的院子里放音乐,自己和自己跳舞,她多单纯啊,这让我想到了老上海滩永安百货的四小姐郭婉莹,文革时即便刷马桶也要穿着旗袍,没有像样蒸具她也要用饭盒做出圣彼得堡风味的蛋糕。生活里总有种人,即使他们平凡贫苦,但依然拥有贵族的气质,保持优雅的姿态,越是艰难的时候,越温柔地对待自己,这是最为美好的韧劲。

这姑娘机智,能当即发现特派员不懂英语,随口一句“教具落我屋啦”引开铜匠,将错就错化险为夷。她从未故意伤谁,不同于一般女性认“贞洁”做底线的思维,不伤害别人就是张一曼的底线,她发现如果她承认了与铜匠的关系就会对其造成伤害,她就选择不承认;她发现裴魁山喜欢她,她不想耽误人家,所以就选择把话说清 。可是谁会把这当作美好的品质?她选择保护的,是人皮下藏着狼心的铜匠以及做久了狗变不回人的裴魁山。


良优电影


本片最让人震动的两个人:第一个人是铜匠。他的破坏性太强,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身体上的暴力都是相当有爆发力的。长期处于底层的人在得到突然上升机会时是没有准备好的,缺乏长渐进教化的过程,正如不劳而获突然中了彩票的人,第一反应就是找回原本属于他的东西,实现原来遥不可及的梦。前者常常是复仇,后者则演变为疯狂。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一直走不出这个框架,急于破坏旧的,没有心思创造新的,最终要么守不住果实,要么要经历阵痛。第二个人是张一曼。教铜匠外语的人是他,骂铜匠为牲口的人也是他。张一曼是原本是有希望做好自己的,可是遇上一个软蛋又自私的裴魁山,又遇上一个貌似淳朴实则凶恶的铜匠,前者看上过她,后者她看上过,可惜都不是男人。

人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境,无人可托的情况不是光女人会遇到,男人也会遇到,既然无人可托,何不自强自立呢,疯掉,自杀掉不过是走到了裴魁山的路子上,这就是逃避。其次,说说我对电影人物的看法。奎山一方面想着农村教育,一方面又有追求金钱的欲望,他从头到尾都没有变,是内心很复杂的人。看上去有勇的铁男怕更狠的枪,他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欺软怕硬的人。校长想兴办农村教育,可是并没有很用心地去做好,对钱也有的欲望,是个只有想法付出很少代价的伪君子。

张一曼想要自由,喜欢美和爱,是追求性解放运动的最初实践者。电影里面没有直接说孩子们的学习状况,很可能不好,他们的教育是失败的。我觉得正因为铜匠老婆是一个又老又丑的泼妇,才会有铜匠和一曼睡了以后对一曼念念不忘,甚至爱上她。如果铜匠老婆是佳佳,这个剧情就不太让人信服了。我一直对婚姻制度有所怀疑,所以对小三这个身份不予置评。就说他们三人的关系,铜匠的婚姻一定本来就不够理想,只是过去没有遇见过别的女人,所以也并不觉得有多糟糕。

直到遇见一曼,激发了他对自己生活的不满。可问题是他对一曼动了心,但一曼只拿他当为解决性生活的朋友。张一曼一定是不爱铜匠的,但却在铜匠恋恋不舍的时候给了他一撮头发,在我看来其实是在抚慰他,是柔软善意的。但一曼当时应该说清楚:“就此别过吧。”然后可以试想另一种情况:这之后,铜匠回家过了段时间和老婆摊牌,两人不合适,离婚。夫妻两人各自又找了个更合适的人。是不是皆大欢喜?然而事实是一曼估计也没有想到,铜匠对她比想象中执着。

且在她没说清楚还给了撮头发的情况下对她感情愈加浓烈,直到被铜匠老婆发现,追上门来,一曼为了让铜匠醒悟死心,说出了那句让铜匠跌落谷底的话,随后因爱生恨,三人之间一场悲剧。另外。张一曼勾引铜匠,想要拆散他家庭了吗?没有,因为她从不是那种把自己寄托给别人的人。和裴魁山也好,和铜匠也好,她要的很清楚,不是爱,是性。所以当铜匠第一次离开时,唱起那首方言的歌,虽然她听懂了,但还是只能回头一笑,再笑着走远,不回头。当铜匠老婆找来的那一次,铜匠维护她的时候,她对铜匠说我把你当牲口。真心话吗?给他整衣领的时候,送他头发的时候,当牲口了吗?

但她只能这么说,因为她从没想过要和铜匠过一辈子,一夜就是一夜,哪怕确实有点感觉,但只能远去不回头,这才是张一曼,是她和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孙佳这个角色是对整个剧中的人物形成的鲜明的对比,对人性中真善美的坚守,无奈,父爱的情感捆绑让她也不得已放弃一些坚持,应特派员安排与铁匠举办婚礼。裴魁山在所有角色中,在所有没有原则的人中,他可以说是做到了极端的那一个,当然我们也以把他看作是受到情感打击后的迷茫。

但至少在影片高潮中婚礼上的混乱中他暴露自己的本性,去夺抢放在托盘中的钱财。怎么说呢,可以看出来这是很用心的一部影片,大量的隐喻,大量的对比,大量的夸张,大量的暗讽。塑造了性格鲜明让人记忆深刻的人物,人性的复杂性展露无余,反应了一众人在各种各样的诱惑,威胁,背叛下对原则的态度


视频收集发布大咖


张一曼老师,风流成性,和很多人发生了关系。最后她栽在了欲望的坑里。被辱骂,被攻击,被强奸,导致精神失常。许多人对她的评价各执一词,这也使得电影变得有意思,太正派的人物或者太反派的人物设定会让人觉得死板,正是张一曼的多面性给电影加了分,剥蒜时唱的歌也是痒痒的,虽然张一曼说话轻佻,大局面前她也是义无反顾的,相信她自己打脸、被剪头发的时候许多人也是百感交集!后面要被挨千刀的军僚侮辱时,作为一个女子也是无能为力的,如果张一曼从一开始就是正派,那最多是一个乡村女教师为学校奉献自我的故事,正是有了前面看似轻浮、不正经的德行才触碰到了观众的神经,虽然也还是一个乡村女教师自我牺牲的故事,但让剧情丰富了许多,涵盖了许多原委和无奈。我不懂评价演技,之前对她也不了解,但是能令观众感同身受她的欢笑泪水痛苦妥协,至少证明演员对这个角色的塑造是成功的。


四五个几岁


张一曼,从出场就注定的悲剧人物,思想太开放不被社会认可。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84, "vid": "v02016c70000bmput4iiv57am8hnqmj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