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驢得水》最讓人震動的角色是誰,如何展開來說?

huoluomo


我覺得是周鐵男。


在《驢得水》這樣一個幾乎所有人都有問題的電影世界裡,周鐵男和孫佳是唯二的兩個讓人有所期待的人,而且他們都很年輕,代表著走出桎梏的希望。

在絕大部分時間內,周鐵男給人的印象是為人仗義、血性十足,為了幫校長籌資可以放棄工資,為了一曼的清白可以不顧生死。

然而這一切都被權力者的一顆擦臉而過的子彈打得無影無蹤。先是涕泗交流、顫抖著磕頭的畫面讓人不忍直視,隨後面對一曼被凌辱,他默不作聲,苟且偷安。

什麼叫人設崩塌?周鐵男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啊!


雪千嵐


《驢得水》是斯立文化、開心麻花、貓眼文化、影行天下聯合出品的一部喜劇片。由周申、劉露執導,任素汐、劉帥良、韓彥博、王堃主演。該影片講述的是由一頭驢引發的一個讓人啼笑皆非的荒誕故事。

《驢得水》迄今為止,我心目中的年度最佳國產片。看完難受極了。上半段日出日落的庸常有多肆意嬉笑溫馨感人,下半段圓謊的賣力就有多荒腔走板五味雜陳。電影很滿,人性之複雜,體制之束縛,教育之落後等等都塞在後半段充分展現,笑不出來,哭不下去。情緒的對比太堵人了,很好的詮釋了什麼叫做“給你講個笑話,你可別哭啊”。若說心疼的角色,毫無疑問是張一曼。

每個角色都有一個人設。初見,校長義正言辭,公正無私;裴魁山,一副知識分子的清高和傲慢;周鐵男,耿直熱血;銅匠淳樸卑微。這些人性的閃光點彷彿螢火微光,一閃即逝,在電影后半段全部崩塌。只有張一曼,一個被人稱浪蕩的壞女人,自始至終沒有改變過。

張一曼的出場,不過是個標籤化的放蕩形象,對著同校老師兼炮友的裴魁山講葷段子。面對初來乍到的木訥銅匠極盡挑逗,為多留他一天就採用“睡服”的方式。這寥寥幾幕鏡頭,就足以讓人口誅筆伐。張一曼,初見只覺是個平常並不漂亮的女子,後來越看越覺得美麗動人。這是一個有情調的女子,在貧困的小山村,她將自己收拾得風情而又幹淨,會給每個人設計衣服,這種人在任何境遇裡都會活的富足。在那個並沒有性解放的年代,行為可以說是驚世駭俗不知羞恥。然而她自由豁達,我行我素,無論別人怎樣指責,一笑而過。她是一個成熟篤定的靈魂,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亦能承受出格行為帶來的後果。

可若關注細節,在嚴重缺水物資匱乏的西北荒漠,她依然燙著上海灘流行的大波浪,穿著自己縫製的合身旗袍,踩著優雅的高跟鞋,要求中山裝的第一顆紐扣必須繫好,擁有著一部助人翩翩起舞的留聲機;她說昆明沒有雪,然後將蒜皮撒向空中,認作是雪;她仿照臥室明星畫報的樣子設計自己的旗袍和大家的校服;她在裝飾了燈的院子裡放音樂,自己和自己跳舞,她多單純啊,這讓我想到了老上海灘永安百貨的四小姐郭婉瑩,文革時即便刷馬桶也要穿著旗袍,沒有像樣蒸具她也要用飯盒做出聖彼得堡風味的蛋糕。生活裡總有種人,即使他們平凡貧苦,但依然擁有貴族的氣質,保持優雅的姿態,越是艱難的時候,越溫柔地對待自己,這是最為美好的韌勁。

這姑娘機智,能當即發現特派員不懂英語,隨口一句“教具落我屋啦”引開銅匠,將錯就錯化險為夷。她從未故意傷誰,不同於一般女性認“貞潔”做底線的思維,不傷害別人就是張一曼的底線,她發現如果她承認了與銅匠的關係就會對其造成傷害,她就選擇不承認;她發現裴魁山喜歡她,她不想耽誤人家,所以就選擇把話說清 。可是誰會把這當作美好的品質?她選擇保護的,是人皮下藏著狼心的銅匠以及做久了狗變不回人的裴魁山。

可恨如銅匠,愚昧時老實淳樸,受了教育、被文明開化後成了魔鬼,純良從來不是美德,只是一種開蒙前的狀態,一曼為顧全大局的語言傷害、佳佳對他的有教無類,共同激發了他內心的萬惡,此後說話也不哆嗦了,人也歹毒了,他先是指使裴魁山用言語侮辱張一曼,然後他逼迫校長剪去張一曼的捲髮,讓她不能美麗。

可笑如裴魁山,一面是含情脈脈的愛意,轉頭就是殺人不見血的道德批判。許多像裴魁山一樣的男性的大抵如此,認為願意“接受”一個世人不認可的女性,對她就是一種偉大的拯救,哪怕女性根本不需要他一廂情願的解救,在一曼睡了銅匠後,裴魁山徹底變得比以前的直男癌醜了很多倍。他在夏天裡穿貂大搖大擺,貪婪而只顧利益,唾罵張一曼,說她下賤說她倒貼連妓女都不如。

裴魁山和銅匠,都是愛過張一曼的。在封閉的山村,只有張一曼一個風情萬種的女子,身姿曼妙,浪漫風流,不同於村婦的潑辣無知,愛上她簡直理所應當。但是這種愛更像是肉體帶來的的吸引,一種對美的佔有慾。求而不得很苦。但是像裴魁山這種,將所有的貪慾和傲慢加諸到一個女人身上,得不到就毀滅的行為,為人所不齒。而銅匠原本愚昧,在接受文明開化以後,因為張一曼用激將法刻意謾罵之下黑化,變得趾高氣昂,刻意羞辱,指使裴魁山將張一曼珍視的頭髮剪掉的行為,也是何其惡毒。這兩個人,以愛的名義聯手將她毀掉了。

這部劇裡的男性角色幾乎都是醜陋的。校長看似好人,但他很像一貫鄙夷“羊脂球”的貴族們,在路途遇到關卡時,威逼利誘羊脂球去睡服普魯士軍官。他逼著一曼把和銅匠的事承認,親手剪掉了一曼的長髮。其實把整個事情往壞處帶的就是校長,他一直不允許別人往回走,一直強調著大局,最後他又回到他理想的起點了,這也是活該吧,滿口謊言、沒有底線的民族,怎麼可能通過教育改變命運?

再說周鐵男,他沒有對一曼說一句侮辱的話,但也間接為她自盡的手槍裝上了子彈。原先他為一曼出頭,在每人被逼迫去辱罵她的時候他大聲說我們都是混蛋,在要求剪去一曼頭髮的時候他大喊都不準剪。可最後那顆子彈其實沒打偏,因為原本耿直正義的周鐵男已經死了,活著的他眼看著特派員隨從意圖強姦一曼,卻畏縮著不敢阻止。

殺死張一曼的是那把槍,還有那四個男人和所有人對她的惡意。特派員諷刺她,她一臉輕鬆,裴魁山辱罵她,她並沒有因此抓狂。直到她美麗的捲髮被剪去,她珍視的東西被徹底毀滅乾淨,她才瘋了。然而在故事的末尾,瘋掉的一曼,還能抱著捧花,興奮而心存敬畏地來參加神聖的婚禮,當人仰馬翻、鬧劇收場時,她還阻攔大家不要走,說著“婚禮還沒完呢”,這大抵就是真的美德了。只有當你經歷了人世間的險惡炎涼,甚至被侮辱被損害之後,還能保持赤子之心,還能寬容地看待世人,憐憫傷害自己的靈魂,以直報怨,不怨不尤,善良而不天真,敢為而不衝動,靈活而有底線。全片最好的一個人竟然是個蕩婦,這不合理,所以她該在最後消失……

片中張一曼的扮演者任素汐曾在一次採訪中這樣說道:其實我們這個電影探討的是底線的問題,張一曼她的底線不高但是她守得住。心疼張一曼,因為人性的惡毒,把一個美麗的靈魂摧毀。心疼每一個飽受流言壓迫、被人性的狠毒逼迫的人。而這種事情,從古至今,從未絕跡。


80後影視經典VIP


《驢得水》迄今為止,我心目中的年度最佳國產片。看完難受極了。上半段日出日落的庸常有多肆意嬉笑溫馨感人,下半段圓謊的賣力就有多荒腔走板五味雜陳。電影很滿,人性之複雜,體制之束縛,教育之落後等等都塞在後半段充分展現,笑不出來,哭不下去。情緒的對比太堵人了,很好的詮釋了什麼叫做“給你講個笑話,你可別哭啊”。若說震動的角色,毫無疑問是張一曼。

張一曼的出場,不過是個標籤化的放蕩形象,對著同校老師兼炮友的裴魁山講葷段子。面對初來乍到的木訥銅匠極盡挑逗,為多留他一天就採用“睡服”的方式。這寥寥幾幕鏡頭,就足以讓人口誅筆伐。張一曼,初見只覺是個平常並不漂亮的女子,後來越看越覺得美麗動人。這是一個有情調的女子,在貧困的小山村,她將自己收拾得風情而又幹淨,會給每個人設計衣服,這種人在任何境遇裡都會活的富足。在那個並沒有性解放的年代,行為可以說是驚世駭俗不知羞恥。然而她自由豁達,我行我素,無論別人怎樣指責,一笑而過。她是一個成熟篤定的靈魂,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亦能承受出格行為帶來的後果。

可若關注細節,在嚴重缺水物資匱乏的西北荒漠,她依然燙著上海灘流行的大波浪,穿著自己縫製的合身旗袍,踩著優雅的高跟鞋,要求中山裝的第一顆紐扣必須繫好,擁有著一部助人翩翩起舞的留聲機;她說昆明沒有雪,然後將蒜皮撒向空中,認作是雪;她仿照臥室明星畫報的樣子設計自己的旗袍和大家的校服;她在裝飾了燈的院子裡放音樂,自己和自己跳舞,她多單純啊,這讓我想到了老上海灘永安百貨的四小姐郭婉瑩,文革時即便刷馬桶也要穿著旗袍,沒有像樣蒸具她也要用飯盒做出聖彼得堡風味的蛋糕。生活裡總有種人,即使他們平凡貧苦,但依然擁有貴族的氣質,保持優雅的姿態,越是艱難的時候,越溫柔地對待自己,這是最為美好的韌勁。

這姑娘機智,能當即發現特派員不懂英語,隨口一句“教具落我屋啦”引開銅匠,將錯就錯化險為夷。她從未故意傷誰,不同於一般女性認“貞潔”做底線的思維,不傷害別人就是張一曼的底線,她發現如果她承認了與銅匠的關係就會對其造成傷害,她就選擇不承認;她發現裴魁山喜歡她,她不想耽誤人家,所以就選擇把話說清 。可是誰會把這當作美好的品質?她選擇保護的,是人皮下藏著狼心的銅匠以及做久了狗變不回人的裴魁山。


良優電影


本片最讓人震動的兩個人:第一個人是銅匠。他的破壞性太強,無論是思想上還是身體上的暴力都是相當有爆發力的。長期處於底層的人在得到突然上升機會時是沒有準備好的,缺乏長漸進教化的過程,正如不勞而獲突然中了彩票的人,第一反應就是找回原本屬於他的東西,實現原來遙不可及的夢。前者常常是復仇,後者則演變為瘋狂。歷史上的農民起義一直走不出這個框架,急於破壞舊的,沒有心思創造新的,最終要麼守不住果實,要麼要經歷陣痛。第二個人是張一曼。教銅匠外語的人是他,罵銅匠為牲口的人也是他。張一曼是原本是有希望做好自己的,可是遇上一個軟蛋又自私的裴魁山,又遇上一個貌似淳樸實則兇惡的銅匠,前者看上過她,後者她看上過,可惜都不是男人。

人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困境,無人可託的情況不是光女人會遇到,男人也會遇到,既然無人可託,何不自強自立呢,瘋掉,自殺掉不過是走到了裴魁山的路子上,這就是逃避。其次,說說我對電影人物的看法。奎山一方面想著農村教育,一方面又有追求金錢的慾望,他從頭到尾都沒有變,是內心很複雜的人。看上去有勇的鐵男怕更狠的槍,他從一開始就是一個欺軟怕硬的人。校長想興辦農村教育,可是並沒有很用心地去做好,對錢也有的慾望,是個只有想法付出很少代價的偽君子。

張一曼想要自由,喜歡美和愛,是追求性解放運動的最初實踐者。電影裡面沒有直接說孩子們的學習狀況,很可能不好,他們的教育是失敗的。我覺得正因為銅匠老婆是一個又老又醜的潑婦,才會有銅匠和一曼睡了以後對一曼念念不忘,甚至愛上她。如果銅匠老婆是佳佳,這個劇情就不太讓人信服了。我一直對婚姻制度有所懷疑,所以對小三這個身份不予置評。就說他們三人的關係,銅匠的婚姻一定本來就不夠理想,只是過去沒有遇見過別的女人,所以也並不覺得有多糟糕。

直到遇見一曼,激發了他對自己生活的不滿。可問題是他對一曼動了心,但一曼只拿他當為解決性生活的朋友。張一曼一定是不愛銅匠的,但卻在銅匠戀戀不捨的時候給了他一撮頭髮,在我看來其實是在撫慰他,是柔軟善意的。但一曼當時應該說清楚:“就此別過吧。”然後可以試想另一種情況:這之後,銅匠回家過了段時間和老婆攤牌,兩人不合適,離婚。夫妻兩人各自又找了個更合適的人。是不是皆大歡喜?然而事實是一曼估計也沒有想到,銅匠對她比想象中執著。

且在她沒說清楚還給了撮頭髮的情況下對她感情愈加濃烈,直到被銅匠老婆發現,追上門來,一曼為了讓銅匠醒悟死心,說出了那句讓銅匠跌落谷底的話,隨後因愛生恨,三人之間一場悲劇。另外。張一曼勾引銅匠,想要拆散他家庭了嗎?沒有,因為她從不是那種把自己寄託給別人的人。和裴魁山也好,和銅匠也好,她要的很清楚,不是愛,是性。所以當銅匠第一次離開時,唱起那首方言的歌,雖然她聽懂了,但還是隻能回頭一笑,再笑著走遠,不回頭。當銅匠老婆找來的那一次,銅匠維護她的時候,她對銅匠說我把你當牲口。真心話嗎?給他整衣領的時候,送他頭髮的時候,當牲口了嗎?

但她只能這麼說,因為她從沒想過要和銅匠過一輩子,一夜就是一夜,哪怕確實有點感覺,但只能遠去不回頭,這才是張一曼,是她和其他人不一樣的地方。孫佳這個角色是對整個劇中的人物形成的鮮明的對比,對人性中真善美的堅守,無奈,父愛的情感捆綁讓她也不得已放棄一些堅持,應特派員安排與鐵匠舉辦婚禮。裴魁山在所有角色中,在所有沒有原則的人中,他可以說是做到了極端的那一個,當然我們也以把他看作是受到情感打擊後的迷茫。

但至少在影片高潮中婚禮上的混亂中他暴露自己的本性,去奪搶放在托盤中的錢財。怎麼說呢,可以看出來這是很用心的一部影片,大量的隱喻,大量的對比,大量的誇張,大量的暗諷。塑造了性格鮮明讓人記憶深刻的人物,人性的複雜性展露無餘,反應了一眾人在各種各樣的誘惑,威脅,背叛下對原則的態度


視頻收集發佈大咖


張一曼老師,風流成性,和很多人發生了關係。最後她栽在了慾望的坑裡。被辱罵,被攻擊,被強姦,導致精神失常。許多人對她的評價各執一詞,這也使得電影變得有意思,太正派的人物或者太反派的人物設定會讓人覺得死板,正是張一曼的多面性給電影加了分,剝蒜時唱的歌也是癢癢的,雖然張一曼說話輕佻,大局面前她也是義無反顧的,相信她自己打臉、被剪頭髮的時候許多人也是百感交集!後面要被挨千刀的軍僚侮辱時,作為一個女子也是無能為力的,如果張一曼從一開始就是正派,那最多是一個鄉村女教師為學校奉獻自我的故事,正是有了前面看似輕浮、不正經的德行才觸碰到了觀眾的神經,雖然也還是一個鄉村女教師自我犧牲的故事,但讓劇情豐富了許多,涵蓋了許多原委和無奈。我不懂評價演技,之前對她也不瞭解,但是能令觀眾感同身受她的歡笑淚水痛苦妥協,至少證明演員對這個角色的塑造是成功的。


四五個幾歲


張一曼,從出場就註定的悲劇人物,思想太開放不被社會認可。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84, "vid": "v02016c70000bmput4iiv57am8hnqmj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