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韓信健在,高祖能有白登之圍嗎?

九臍ACLI7824


韓信當時是健在的,並沒有死。但如果是由韓信帶兵,不會有白登之圍。白登之圍並不是漢軍的實力不如匈奴。這是漢高祖劉邦在其全盛時期,企圖尋找匈奴主力決戰,一舉將其殲滅,而落入了匈奴的圈套,導致軍事上的失利。這也是漢匈兩軍第一次大規模的戰略會戰。漢朝軍隊失利後,轉而通過和親來修復與匈奴的關係,直到漢武帝時期兩國再次兵戎相見。

一、韓信已經不被信任。

韓信不是一般的軍事天才,劉邦對韓信的評價是“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他的作用在楚漢戰爭中處於決定性的地位。離開他,可以說漢朝的江山可能就打不下來。可謂是“功高無二,略不世出”。作為統帥,韓信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擊齊,滅楚;並著有《韓信兵法》三篇 。但同時帶來的就是功高震主。


韓信是個典型的業務型幹部,政治上卻不是太成熟。劉邦與韓信根本的矛盾就在於:劉邦是想建立一個大一統的王朝。而韓信不理解劉邦的想法,他是想恢復諸侯分封制。因此,從他要求劉邦封他為“假齊王”時開始,就註定了他們之間的矛盾無法調和了。但那個時候劉邦急需用人,拿他沒有辦法,只好封了他一個齊王。但是,這筆賬,劉邦給他記在那裡了。

《史記》記載:“項羽已破,高祖襲奪齊王軍...漢五年正月,徙齊王信為楚王...漢六年,人有上書告楚王信反,高帝以陳平計,遂械繫信。至雒陽,赦信罪,以為淮陰侯。”

韓信在戰勝項羽後,兵權就被劉邦收回。劉邦對他採取了溫水煮青蛙,逐步對其削弱的辦法。先是改封為楚王,把他從甲地調到乙地,以免他在一個地方時間長了坐大。接著又讓人告他謀反,同時又體現自己的寬宏大量,對他從輕發落,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韓信從楚王被貶為淮陰侯,一年後,白登之戰,劉邦被圍。

韓信不知夾著尾巴做人,反而對劉邦說:“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接著又鬧情緒,常常裝病不上朝。並以與絳侯周勃、潁陽侯灌嬰等處在同等地位感到羞恥,這些人以前都在他之下,都是他根本瞧不起的人,現在居然和自己平起平坐了。



一次他去拜訪樊噲。看在他以前戰功的份上,樊噲很給他面子,行跪拜禮恭迎並說:“大王光臨是臣下的光耀”。韓信走後反而說:“我現在居然同樊噲同列!”此一時,彼一時也,他卻還把自己當成是領重兵在外的時候,可以誰也不瞧在眼裡。這個話傳到樊噲耳朵裡,從此就得罪了樊噲。而樊噲是什麼人?樊噲和劉邦是連襟,是呂后的妹夫,早年就跟隨劉邦。論戰功,他肯定和韓信無法相比,但論親疏程度,他和劉邦的關係要比韓信要近得多。

因此,在劉邦和匈奴作戰時,韓信已經徹底不被信任,不可能再讓他領兵。讓他在京城,其實就等於把他軟禁起來。

二、劉邦自信自己能夠戰勝匈奴。


匈奴與中原王朝關係的實質,簡單來講就是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生活習性不同,雙方基本不存在領土糾紛,一般並沒有針對對方的領土要求。但匈奴這個惡鄰居由於靠天吃飯,一旦日子不好過,就會深入中原王朝境內進行大規模打劫。漢朝建立後,劉邦決心解決這個問題。導火索就是韓王信與匈奴作戰失利,害怕被追責,乾脆投降了匈奴。

根據《史記》記載:“高帝自將兵往擊之。會冬大寒雨雪,卒之墮指者十二三,於是冒頓詳敗走,誘漢兵。漢兵逐擊冒頓,冒頓匿其精兵,見其羸弱,於是漢悉兵,多步兵,三十二萬,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高帝於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

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劉邦率32萬精兵與匈奴會戰,儘管當時國內剛剛經過連年戰爭,士卒極度疲勞,國內亟需休養生息。但劉邦的這32萬人馬,畢竟是身經百戰之師(參考一下剛剛打完解放戰爭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任何一個朝代的開國之師戰鬥力都是極其強悍的。因此開戰以後漢朝軍隊出師非常順利。連續打了好幾個勝仗。



劉邦因此產生了輕敵心理。加之天氣極度寒冷,漢軍衣服單薄,凍死凍傷導致戰鬥減員很多。因此劉邦急於求戰,一舉擊潰匈奴。

劉邦的想法是:一舉擊潰解決問題,同時通過繳獲匈奴物資,解決士兵凍病傷問題。因此他不聽勸阻,率領精銳的騎兵一路猛衝猛打,和後面的步兵逐步拉開了距離,也沒有注意自己的側翼安全。

可他沒有想他這次遇到的對手是個極為厲害的角色。

冒頓單于是匈奴一位“開天闢地”式的人物,為人殘暴而有雄才大略。他通過殺父自立,使用強勢手段快速統一了北方草原,擴大了匈奴的版圖。通過短短几年的時間,滅掉東胡,趕走月氏,征服西域諸國,建立了強大的匈奴帝國。 在開疆拓土上,他和劉邦是一樣的。


匈奴作戰,一般是採取趁農耕民族軍隊防守薄弱之機,搶一把就走。並沒有太高的謀略。但是冒頓單于作為匈奴民族軍事上的天才,雖沒有學過兵法,卻天生會打仗。對劉邦的強大攻勢,他採取了故意示弱,誘敵深入,切割包圍的戰術。在白登將劉邦親率的騎兵部隊和後面的步兵切割開來,同時圍點打援,利用險要地形阻擋援軍,利用重兵包圍住劉邦的突出前鋒部隊。使劉邦陷入絕境。後劉邦採用陳平的計謀,向冒頓單于的閼氏(冒頓妻)行賄,才得以脫險。

三、如果韓信帶兵會怎樣?

如果是韓信領兵,那就不是這種情況了。韓信軍事藝術的特點,就是靈活機動。其用兵充滿了靈氣和智慧,常常令後人驚歎。

他為後世留下了大量著名的戰術典故,已經成為傳奇,至今令人稱道,例如: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臨晉設疑、木罌渡軍、背水一戰、拔幟易幟、傳檄而定、沈沙決水、半渡而擊、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其用兵之道,成為歷代兵家學習借鑑的典範。其指揮的戰役,都是教科書性質的。

韓信用兵,很少把騎兵作為突出部隊使用。在古代戰爭中,騎兵部隊就是王牌,相當於二戰德國閃電戰的坦克部隊。正如現代坦克部隊要與步兵協同作戰,才能更好的發揮作用。韓信尤其注重步兵和騎兵的協同作戰 ,從來都是把騎兵作為機動部隊來使用,絕不可能把騎兵作為一個單一兵種使用。他經常以正戰、奇戰相結合,往往令敵人出其不意。騎兵部隊總是在戰役的最後階段,給予敵人致命一擊。

如井陘之戰,是韓信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他以步兵背水列陣,當步兵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與趙軍拼死廝殺時,以2000名精銳的騎兵乘趙軍大營空虛無備,突襲趙營,拔下趙軍旗幟,插上漢軍戰旗,趙軍看見老巢被佔領,頓時軍心大亂,導致一敗塗地。

如果匈奴遇到韓信,那就估計不是漢朝軍隊落入匈奴的圈套,而是韓信牽著匈奴部隊的鼻子走了。

大家對這個問題是什麼看法呢?


今古講堂


這個問題其實是不成立的。

因為白登之圍的時候,韓信確實還在。

所以根據問題,韓信還在的話,劉邦依舊還有白登之圍。

那為什麼劉邦不直接派韓信去打匈奴呢?

一、韓信已分封

建立漢朝之後的劉邦分封了有功的大臣,其中自然包含韓信,這個時候的韓信已經是個王位了,所以已非是劉邦朝堂下的臣子,並無法直接委派任務。

二、韓信實力強

劉邦自所以能建立漢朝,很大部分的功績要算在韓信身上。當初韓信還和劉邦吹牛,韓信帶兵,多多益善。這句話讓劉邦聽進去了,建國之後,怎麼敢把那麼多的兵給韓信帶,萬一他返回來造反怎麼辦?自己的皇帝之位可就不保了嘛。

三、劉邦自我證明

劉邦親自帶兵討伐匈奴也是為了韓信的那句話,所以他決定自己親自帶兵討伐匈奴,來證明自己也有指揮千軍萬馬的能力,可惜結果確實打臉了。

通過這一場戰爭讓劉邦明白了兩件事情。

一、韓信真牛逼

自己怎麼也打不過,換成韓信會不會很輕鬆,這讓劉邦不寒而慄。韓信確實很牛逼。萬一哪一天韓信造反了,自己可能都打不過他,想到這裡,劉邦下了一個決心,一定要殺掉韓信才行。


二、匈奴真牛逼

打匈奴打不過,匈奴確實是真的牛逼,打不過你就和你和親好了,採取了和親政策,一直到漢武帝時期才改變。儘可能的在現階段與匈奴保持和平,果然秦始皇這麼厲害打匈奴都沒佔便宜,我還是修長城去好了。


不務齋


劉邦經歷白登之圍以後曾回到長安問過淮陰侯,有沒有嘲笑他,韓信笑而不語。


白登之圍由劉邦大意而成,幸得陳平妙計解圍。如果主帥換成韓信,絕對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韓信是誰,兵仙。打仗從來沒有敗過,每次韓信帶領的軍隊在絕境下,都能絕處逢生。韓信不怕以少戰多,就怕無仗可打,韓信是一個非常想展示才能的人,也是一個喜歡在萬軍中呼風喚雨的人。

而劉邦打仗卻時常失敗,但失敗後,劉邦從不放棄,總能從新站起來,所以論軍事才能劉邦雖不及韓信,但心態卻穩過很多英雄漢,

所以能用韓信打匈奴,肯定是能打贏的。可在那個時代,劉邦得國未穩,不可能讓韓信從掌軍權。


如史如畫


白登之圍發生在公元前200年,而韓信被殺是在公元前196年,中間相隔4年。也就是說,發生白登之圍的時候,韓信還健在。因此,白登之圍發生的核心原因,並不是韓信是否在世,而是劉邦為什麼不用良將而要親征。

皇帝親征,自然有激勵士氣的作用,對於指揮來說也會比較高效,用不著搞八百里加急去朝廷請示彙報。但是,皇帝親征的弊病也十分突出。一則,束縛了將領們的手腳,令他們廝殺時總有顧慮;二則,提高了保衛規格和後勤保障規格,使得指揮機構相對臃腫。

事實證明,白登之圍之所以會發生,與劉邦有直接關係。

首先,隨駕的將領難堪大任。

這次出征,劉邦帶了32萬大軍,謀士有陳平、婁敬,還算陣容齊整。但是,將領只有樊噲、夏侯嬰和周勃。前兩位就不用說了,屬於勇多於謀的猛將,當個副將去力拚還沒問題,統兵和佈陣就差了老遠。周勃也算個能征善戰之將,但是他打慣了陣地戰,對於運動戰毫無經驗,拿匈奴人一點辦法都沒有。

其次,劉邦輕敵冒進。

劉邦自己就沒打贏過幾場像樣的仗,因此韓信說他最多隻能帶十萬兵。當了皇帝后,劉邦仍然沒有嚥下這口氣,結果帶著32萬大軍出去揚刀立威,除了出道時候的老班底,韓信、英布這些投靠過來的名將,一個也沒帶。而且,面對誘敵之計,劉邦自恃兵馬眾多,硬生生闖進了包圍圈。

這次白登之圍,讓劉邦徹底清醒了。他終於明白,韓信、英布這些名將是真得比他強,比他能打,這樣的人留不得;還有,既然匈奴人用錢和美女就可以收買,那就寧可不打,少立強敵。因此,終其一生,都是在平叛的征途上,沒有再跟匈奴人過招。


秦漢明清


簡單來說,劉邦遭遇白登之圍時,韓信本來就健在。

因“韓信”而起的戰爭

秦末漢初有兩個韓信比較著名,一個是我們熟知的漢初三傑之一兵仙韓信,另一個是韓國王室後裔韓王信,兩人在漢初都被封了異姓王,各有封地。

韓王信的封地靠近洛陽,周邊全是戰略要地,劉邦擔心他搞事,就把他改封到了太原以北地區,建都晉陽。


這可不是什麼膏腴之地,而是接近邊境的堅城要塞,此時匈奴正在雄主冒頓單于治下,東並東胡,西逐月氏,南侵漢朝,兵鋒強盛。韓王信的新家,恰好就是匈奴入侵漢朝的主要方向,實力不濟的他屢屢捱揍,不得不請示劉邦,請求再次搬家。

在徵得劉邦同意後,韓王信把國都遷到馬邑。可還沒安生幾天,冒頓單于就率大軍南下,把他包了餃子。

劉邦聞訊,趕忙派兵救援,但漢軍還未趕到,韓王信就主動向匈奴求和。在沒有徵求元首意見的情況下,就與敵國議和,這是要鬧哪樣?劉邦憤怒地派人責備,韓王信非常惶恐,擔心自己小命不保,乾脆就反了,跟匈奴約定進攻漢朝。

消息傳回,劉邦大怒,覺得御駕親征,弄死韓王信這個背叛者。以劉邦的水平,打項羽不行,打韓王信還是跟砍瓜切菜似的,把韓王信打得大敗而逃入匈奴,成為匈奴入侵漢朝的一個嚮導。

接下來,漢軍的主要對手就是匈奴了,韓王信成了匈奴的“二狗子”,之後多次攻打漢朝,還引誘了代相陳豨造反,最終被漢將柴武斬殺。

被誘殺的韓信

韓王信投降是在漢七年,也就是公元前200年,劉邦遭遇白登之圍是這一年冬天的事,而這時候,韓信還處在監禁生活中,雖然沒了自由,但還有條命啊,活得好好的。

這或許也是劉邦容不下韓信的一大原因,要是韓信七老八十或者體弱多病,最好像長沙王吳芮在漢六年就病逝,那韓信的結局將會非常好。

可實際上韓信的身體非常好,他比劉邦小了整整25歲,比蕭何小26歲,只要劉邦對韓信的身體有點信心,都不會覺得自己能夠活過韓信。一旦劉邦掛掉,蕭何也差不多(蕭何比劉邦晚死兩年),那韓信真的就是縱橫天下了。

出於猜忌,漢五年正月,劉邦封韓信為楚王,次年即偽遊雲夢,把韓信綁到洛陽,貶為淮陰侯。此後,韓信的生活大概就是發發牢騷串串門,感慨一下“我竟然跟樊噲這種人為伍”。

到漢十年,也就是前197年,這種生活也不再享有,韓信被呂后用謀反罪名誘殺,夷滅三族。

白登之圍:劉邦的輕敵冒進

算起來,白登之圍後,韓信還活了兩年多,劉邦要用他是完全可以的,但劉邦不敢啊,開玩笑,好不容易才抓回來的,派出去豈不是放虎歸山,如果韓信擁兵造反,整個漢朝恐怕也沒人制得住他。

漢初劉邦屢屢親征,究其原因就是能用的不敢用,比如韓信,敢用的不能用,比如太子,最後只好自己帶著一幫兄弟上了。而白登之圍,主要原因在於劉邦犯了輕敵的錯誤。

據《史記》記載,劉邦在率軍翻越句注山之後,發現匈奴也很菜嘛,一戰就能定乾坤,於是幾十萬大軍分批次向北追擊,為了迅速指揮及時,劉邦還帶人走到了前面。

全盛時期的匈奴當然不可能很菜,這只是冒頓單于故意展現的,目的就是誘敵深入。果然,劉邦帶著車騎兵進入平城後,眾多步兵還在後面,冒頓單于出兵突擊,切斷漢軍車騎兵與步兵的聯繫,迅速完成合圍,把劉邦包圍在了平城白登山。

冒頓單于沒辦法在短時間內攻克白登山,這是他包圍七天後撤兵的一個原因,要是拿下了劉邦,議和的籌碼都大得多。此外,在包圍圈之外的漢軍,大部隊推進到了平城,迫使冒頓單于退兵。

這支部隊由周勃率領,在此之前,周勃先後攻破銅鞮、降服太原郡六城、攻佔晉陽、硰石,這時候,周勃得知劉邦被圍了,轉身攻佔樓煩三城,突擊到平城。

眼見漢軍援兵已至,再待下去搞不好自己要被合圍,冒頓單于這才撤兵而去。

解圍後,漢軍繼續北進,消滅了勾結匈奴的叛軍,也收復了匈奴侵佔的土地,立二哥劉仲為代王。

由於環境惡劣,漢軍損失慘重,凍傷者多達兩三成,以漢初的國力,再難發動大規模北征,於是轉年,劉邦選擇跟匈奴和親,不過這招沒什麼效果,匈奴還是經常到漢朝境內逛逛,韓王信就是馬前卒。

換而言之,不需要韓信出馬,就是劉邦自己小心點,也不至於被包圍,但完成收復失地任務後,劉邦也不可能提前完成後世衛霍的任務,他的部隊以步兵為主,很難追上要跑的匈奴騎兵。


平沙趣說歷史


在我看來,若韓信健在,高祖劉邦依然存在白登之圍的可能。

為什麼這麼說?


劉邦不信任韓信,不會讓其領兵征戰匈奴。

劉邦建立漢朝後,表面大肆分封功臣,但是,他心底裡還是忌憚這些功臣。

這其中以能征慣戰、未嘗一敗的韓信最為令劉邦忌憚。

一則韓信軍事才能冠絕古今,尤其擅長以弱勝強。

二則韓信曾經在項羽手下做事,只是因為不受重用,就反叛項羽,最後更是親手打敗項羽,使其自刎而亡。


如此反叛則卻又善於統兵的名將讓劉邦對韓信的忠心產生了懷疑。

所以說,即使韓信未死,劉邦也不會再給韓信帶兵的機會,反而會不斷削弱他的兵權。

韓信自投靠劉邦以來,都是獨自領兵的。

韓信自投靠劉邦以來都是獨自領兵作戰。

然而,這次白登之圍的起因是被分封在晉陽後遷都馬邑的韓王信聯合匈奴冒頓單于進攻太原。

劉邦欲親自領兵出征,欲殺一警百,讓其他異姓王不敢輕舉妄動。

所以說,劉邦既然要親征叛逆,就不會再讓素有威名的韓信來降低自己的威信。


劉邦和韓信意見相左時,劉邦不會聽韓信的。

假如,劉邦還是把韓信帶上了,讓韓信做副手。

那麼,問題來了。

白登之圍是因為初期屢戰屢勝的劉邦不聽手下劉敬之言,執意要率兵乘勝追擊,攻打大同平城,結果,被事先設下埋伏的匈奴大軍團團圍住七天七夜。

試問這種情況下,劉邦會聽從韓信的話,畢竟,現如今可並非是楚漢爭霸時期,劉邦不需要仰仗韓信的軍事才能,反而忌憚他。


所以說,縱使韓信在劉邦身邊,劉邦出於忌憚之心會本能排斥他的建議,如此,劉邦陷入白登之圍的可能依然存在。


小斌哥聊史


白登之圍關鍵因素是被前期的勝利衝昏頭腦,放下主力步兵和輜重,輕兵追擊匈奴,想迅速解決戰鬥。結果鑽進了敵人的包圍圈。當時韓信已死,劉邦此行帶出的大將:樊噲、夏侯嬰、周勃,謀士:陳平、婁敬,及大軍三十二萬。所以說白登之圍的主因是輕敵冒進。

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何況是千里奔襲的輕騎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