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互換”業務優勢凸顯 企業套保難題“迎刃而解”

“商品互換”業務優勢凸顯 企業套保難題“迎刃而解”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陳姍 10月下旬,在杭州一幢幢看似悄無聲息的寫字樓裡,已經有企業開始謀劃年底乃至明年的購銷策略了。記者走訪多家企業發現,隨著產業鏈聚集度的提升,企業個性化風險管理的需求不斷增強,除了使用期貨、期權等一些傳統的衍生品工具以外,今年“商品互換”業務也成為一些企業做好風險管理、保障穩健經營的一大利器。

所謂商品互換,又稱掉期交易,其核心邏輯是交換基於商品價格或價格指數的現金流。在雙邊交易中,以某一商品價格或商品指數或價差組合為標的,約定在未來某個時間點,一方支付事先約定的固定價格,另一方支付到期當日的市場價格。到期後,交易雙方只需完成兩個價格軋差的現金劃轉即可。

解決多品種套保問題

位於杭州市的浙江特產石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特產石化”)是國內首批“吃螃蟹”的企業,從2017年參與大商所商品互換試點以來,該企業已經將商品互換業務納入公司套保的主要手段之一。

記者實地調研獲悉,特產石化主要經營PVC、PP、PE等多種化工原料,從我國西北地區或國外採購,再分銷到華東、華南等主要消費地區。由於運輸週期長,且上游供應具有不確定性,企業通常需要持有1個月以上的庫存量來保證下游客戶的需求。

為防範庫存期間價格下跌風險,企業需要進行套保。但使用傳統期貨工具套保需要在多個品種上分別建立頭寸,並且涉及合約移倉換月問題,這是特產石化此前套保遇到的一些難題。

根據特產石化的風險管理訴求,永安資本和浦發銀行向特產石化推薦了大商所的商品互換業務。大商所編制的化工期貨價格指數涵蓋PE、PP、PVC三個品種,以化工期貨價格指數作為互換標的,正好符合企業管理多品種庫存價格風險的需求。據特產石化金融投資部副經理宋仕威介紹,由於當時PE、PP、PVC走勢分化,通過指數套保起到了平滑的作用,套保效果比分別使用期貨要更好。並且以指數為互換標的,企業不需要再考慮移倉換月的問題,將移倉風險轉給了更加專業的永安資本。

宋仕威表示,通過商品指數互換業務,公司有效規避了價格大幅波動的風險,在穩定經營、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力上效果顯著。

規避長期庫存風險

2018年12月19日,大商所正式上線商品互換業務,打通了我國衍生品市場又一條鏈接場內和場外的渠道。當天,特產石化就與永安資本通過大商所綜合服務平臺成交了以PVC期貨價格指數為標的的商品互換交易。特產石化以1159指數點位賣出名義金額為645.4萬元的互換合約,現貨保值數量為1000噸,期限為3個月,用以對沖春節前後三個月內PVC現貨庫存的價格下跌風險,通過互換交易將價格的下行風險轉移給永安資本。

宋仕威表示,每年的春節,企業面臨的價格風險更大,更需要有效的工具去進行風險管理,這也是在他看來商品互換的另一個典型應用場景。

據宋仕威介紹,每年春節前後,PVC下游需求季節性停滯,上游化工廠又一直生產,貨物照常發往華東、華南地區,由於和上游有代理任務,企業必須接過來。所以每年1-3月份,企業就會面臨上游全款資金佔用和下游銷路不暢的困境。此外,還面臨節後未知的價格風險。宋仕威指出,在這種“有貨沒資金”的情況下,企業就可以和互換交易商開展互換交易,將春節前後兩個月的風險轉移給更專業的交易商去處理,以此實現穩健經營。

記者參與調研的另一家塑化企業杭州中菁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菁實業”)在經營中同樣面臨著與特產石化較為相似的問題,企業對商品互換這一工具的需求同樣強烈。

2019年1月份,聚丙烯(PP)市場呈現出現貨價格較穩而期貨價格上漲的行情,期貨價格在向現貨價格靠攏,對貿易商來說,出現了一個期現套保較好的窗口期。由於春節臨近,現貨交易越來越少,為了防範進口現貨的下跌風險,南華資本與中菁實業開展了國內首筆聚丙烯價格指數互換業務。中菁實業通過賣出聚丙烯指數互換,以對沖其500噸的預計3月底銷售的產品,南華資本在場內做空相應手數的聚丙烯合約進行對沖。

記者獲悉,企業運用指數互換進行套保,切實解決了中長期套保問題,同時保值期間橫跨春節長假,通過指數互換,企業不僅規避了春節前後價格波動的不確定性風險,也避免了在現貨升水市場中期貨套保頭寸在移倉中存在的價差損失。

節約資金成本

“只有更好地運用金融衍生品工具,才能在市場上站穩腳跟,更好地服務產業。”中菁實業塑化事業部總經理柴鐵松如是說。記者發現,運用金融衍生品工具,已經成為企業做好經營管理、參與行業競爭的一大軟實力。

柴鐵松表示,企業轉嫁風險的模式有很多,一種是直接在期貨盤面套保,第二種是付出一定的成本(權利金)買期權套保,第三種就是商品互換。“具體選擇哪一種方式,我們可能會根據當時的市場行情,再加上我們自己的預判去做相應的策略。”在柴鐵松看來,商品互換除了具有場外業務的個性化特徵以外,在節約資金成本、優化報表結構等方面也具有鮮明的特色。

柴鐵松表示,商品指數互換解決了中長期套保中的連續性問題,企業不需要投入過多的精力研究月間差,可將對沖風險的專業問題轉移給交易商,由交易商進行對沖操作。同時,由於商品互換業務到期一次清算,實際盈虧在交易了結時一次性劃轉,不會產生每日的現金盈虧劃轉,可避免頻繁的現金操作,提高資金利用率。此外,交易期間的財務報表也相對穩定,便於企業的財稅管理。

據大商所相關負責人介紹,商品互換平臺運行十個月以來,目前交易商已增至66家,產業客戶55家,成交共計57筆,累計名義本金6.02億元。記者瞭解到,為了更好地滿足實體企業風險管理的訴求,大商所不斷地鞏固和完善商品互換業務,在單一品種商品互換的基礎上,又推出了跨期價差互換和跨品種價差互換,進一步提升了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經濟觀察報,訪問yuanben.io查詢【EKXH7A9K】獲取授權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