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互换”业务优势凸显 企业套保难题“迎刃而解”

“商品互换”业务优势凸显 企业套保难题“迎刃而解”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陈姗 10月下旬,在杭州一幢幢看似悄无声息的写字楼里,已经有企业开始谋划年底乃至明年的购销策略了。记者走访多家企业发现,随着产业链聚集度的提升,企业个性化风险管理的需求不断增强,除了使用期货、期权等一些传统的衍生品工具以外,今年“商品互换”业务也成为一些企业做好风险管理、保障稳健经营的一大利器。

所谓商品互换,又称掉期交易,其核心逻辑是交换基于商品价格或价格指数的现金流。在双边交易中,以某一商品价格或商品指数或价差组合为标的,约定在未来某个时间点,一方支付事先约定的固定价格,另一方支付到期当日的市场价格。到期后,交易双方只需完成两个价格轧差的现金划转即可。

解决多品种套保问题

位于杭州市的浙江特产石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特产石化”)是国内首批“吃螃蟹”的企业,从2017年参与大商所商品互换试点以来,该企业已经将商品互换业务纳入公司套保的主要手段之一。

记者实地调研获悉,特产石化主要经营PVC、PP、PE等多种化工原料,从我国西北地区或国外采购,再分销到华东、华南等主要消费地区。由于运输周期长,且上游供应具有不确定性,企业通常需要持有1个月以上的库存量来保证下游客户的需求。

为防范库存期间价格下跌风险,企业需要进行套保。但使用传统期货工具套保需要在多个品种上分别建立头寸,并且涉及合约移仓换月问题,这是特产石化此前套保遇到的一些难题。

根据特产石化的风险管理诉求,永安资本和浦发银行向特产石化推荐了大商所的商品互换业务。大商所编制的化工期货价格指数涵盖PE、PP、PVC三个品种,以化工期货价格指数作为互换标的,正好符合企业管理多品种库存价格风险的需求。据特产石化金融投资部副经理宋仕威介绍,由于当时PE、PP、PVC走势分化,通过指数套保起到了平滑的作用,套保效果比分别使用期货要更好。并且以指数为互换标的,企业不需要再考虑移仓换月的问题,将移仓风险转给了更加专业的永安资本。

宋仕威表示,通过商品指数互换业务,公司有效规避了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在稳定经营、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上效果显著。

规避长期库存风险

2018年12月19日,大商所正式上线商品互换业务,打通了我国衍生品市场又一条链接场内和场外的渠道。当天,特产石化就与永安资本通过大商所综合服务平台成交了以PVC期货价格指数为标的的商品互换交易。特产石化以1159指数点位卖出名义金额为645.4万元的互换合约,现货保值数量为1000吨,期限为3个月,用以对冲春节前后三个月内PVC现货库存的价格下跌风险,通过互换交易将价格的下行风险转移给永安资本。

宋仕威表示,每年的春节,企业面临的价格风险更大,更需要有效的工具去进行风险管理,这也是在他看来商品互换的另一个典型应用场景。

据宋仕威介绍,每年春节前后,PVC下游需求季节性停滞,上游化工厂又一直生产,货物照常发往华东、华南地区,由于和上游有代理任务,企业必须接过来。所以每年1-3月份,企业就会面临上游全款资金占用和下游销路不畅的困境。此外,还面临节后未知的价格风险。宋仕威指出,在这种“有货没资金”的情况下,企业就可以和互换交易商开展互换交易,将春节前后两个月的风险转移给更专业的交易商去处理,以此实现稳健经营。

记者参与调研的另一家塑化企业杭州中菁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菁实业”)在经营中同样面临着与特产石化较为相似的问题,企业对商品互换这一工具的需求同样强烈。

2019年1月份,聚丙烯(PP)市场呈现出现货价格较稳而期货价格上涨的行情,期货价格在向现货价格靠拢,对贸易商来说,出现了一个期现套保较好的窗口期。由于春节临近,现货交易越来越少,为了防范进口现货的下跌风险,南华资本与中菁实业开展了国内首笔聚丙烯价格指数互换业务。中菁实业通过卖出聚丙烯指数互换,以对冲其500吨的预计3月底销售的产品,南华资本在场内做空相应手数的聚丙烯合约进行对冲。

记者获悉,企业运用指数互换进行套保,切实解决了中长期套保问题,同时保值期间横跨春节长假,通过指数互换,企业不仅规避了春节前后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风险,也避免了在现货升水市场中期货套保头寸在移仓中存在的价差损失。

节约资金成本

“只有更好地运用金融衍生品工具,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更好地服务产业。”中菁实业塑化事业部总经理柴铁松如是说。记者发现,运用金融衍生品工具,已经成为企业做好经营管理、参与行业竞争的一大软实力。

柴铁松表示,企业转嫁风险的模式有很多,一种是直接在期货盘面套保,第二种是付出一定的成本(权利金)买期权套保,第三种就是商品互换。“具体选择哪一种方式,我们可能会根据当时的市场行情,再加上我们自己的预判去做相应的策略。”在柴铁松看来,商品互换除了具有场外业务的个性化特征以外,在节约资金成本、优化报表结构等方面也具有鲜明的特色。

柴铁松表示,商品指数互换解决了中长期套保中的连续性问题,企业不需要投入过多的精力研究月间差,可将对冲风险的专业问题转移给交易商,由交易商进行对冲操作。同时,由于商品互换业务到期一次清算,实际盈亏在交易了结时一次性划转,不会产生每日的现金盈亏划转,可避免频繁的现金操作,提高资金利用率。此外,交易期间的财务报表也相对稳定,便于企业的财税管理。

据大商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商品互换平台运行十个月以来,目前交易商已增至66家,产业客户55家,成交共计57笔,累计名义本金6.02亿元。记者了解到,为了更好地满足实体企业风险管理的诉求,大商所不断地巩固和完善商品互换业务,在单一品种商品互换的基础上,又推出了跨期价差互换和跨品种价差互换,进一步提升了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经济观察报,访问yuanben.io查询【EKXH7A9K】获取授权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